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十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明代文学中的时代特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十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十二

2024-07-10 0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一.明初:

     (一)诗歌: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为代表;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期,经元末战乱与明初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时代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愁苦郁闷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二)散文:以宋濂、刘基为代表;尤以传记与寓言散文著称;重抒发愤世嫉俗之感,叙事与刻画人物见一定功力。

        二.永乐至成化间,文学发展步入低潮。

     (一)“台阁体”风行,内容大多为“颂圣德,歌太平”。

     (二)艺术上讲究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三.成化至弘治间。

     (一)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台阁体”风气。

     (二)李东阳作品虽留有“台阁体”痕迹,但也有侧重反映个人生活与精神的内容。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一.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一)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均为吴人,称“吴中四杰”,高启成就最高。

     (二)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作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1.反映当时战乱生活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2.生活动荡,对时局的恐惶不安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忧虑,使其不少作品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情绪。如《登海昌城楼望海》。

     (三)新朝仕途生活的束缚,如《池上雁》。

     (四)抒发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如《青丘子歌》直接表达志趣,个性化气息浓烈。

     (五)登览怀古之作,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二.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一)杨基。

       1.反映坎坷生活遭际,如《忆昔行赠杨仲亨》。

       2.不少作品保留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明徐泰“天机云锦,自然美丽,独时出纤巧,不及高启之冲雅”(《诗谈》)但时见佳作,如《新柳》。

    (二)袁凯。

      1.少因赋《白燕》诗得名,称“袁白燕”。

      2.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

      三.散文。

   (一)宋濂。

        1.主张: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观点,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要“文”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实质上将表现作家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外,卫道气息浓烈。

        2.刻画人物与记事写景作品注意生活基础与艺术技巧,富文学性,如《秦士录》。

        3.其他传记作品成功塑造不同人物形象,如《王冕传》《记李歌》《竹溪逸民传》。

        4.记叙散文简朴清雅,有些局部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如《环翠亭记》。

    (二)刘基。

       1.寓言故事—《郁离子》元末弃官后著的寓言散文集。

    (1)徐一夔《郁离子序》:“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

    (2)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揭露现实生活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如《卖柑者言》。

        2.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如《活水源记》。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

        一.永乐至成化间,文学发展步入低潮期,“台阁体”占主导地位。

     (一)“台阁体”。

        1.台阁主要指当时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

        2.台阁体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风格。

         3.台阁体诗文内容多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颂圣德,歌太平”(杨溥《东里诗集序》),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二)台阁体流行的原因:

         1.作家的生活遭际。

         2.明初安定繁荣的局面。

         3.政治文化上的控制,限制士人自由。

         二.成化到弘治间,茶陵诗派占主导。

      (一)代表:李东阳、谢铎、张泰、陆钅弋、邵宝、鲁铎、石瑶等。

      (二)李东阳。

          1.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

       (1)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2)在如何学古问题上,较多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从文学本身立场出发探讨文学的艺术审美特征。

       (3)影响:如明中叶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在诗歌师古问题上继承李东阳“轶宋窥唐”主张。

          2.长期台阁生活,使他有些作品保留台阁体痕迹。如《庆成宴有述》。

          3.有些作品摆脱台阁体束缚,表现出更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真情实感。如《春至》写时艰忧虑;《马船行》反映世途恶习,具有较强的现实感。

          4.《茶陵竹枝歌》为归故乡后所作,描绘农家风土人情画卷,清新自然,不带刻琢痕迹,具浓烈的生活气息。

          5.有些作品反映个人生活情况与精神状态,如《幽怀》、《除夕》。

第三节 明代的八胜制义文

          一.《明史·选举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一)明八股文的重要体裁特征:对偶性。对偶句式的沿革:作为修辞手段先秦诗文已应用→南北朝时期形成以偶句为主特征的骈文→唐宋时,骈文句式更趋严整。

     (二)明成化前,八股文句式基本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较自由。

     (三)成化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如《乐天者保天下》、《责难于君谓之恭》,程式要求都已充分强调对偶性。

     (四)洪武至成化、弘治间,八股文逐渐趋于成熟,名家如王鏊、钱福等;名篇如王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邦有道危言危行》等,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五)正德、嘉靖后,八股文兴盛,名家如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茅坤、瞿景淳。归、唐、茅等崇唐宋文风,称“唐家派”,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中,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特点。如归有光《有安社稷臣者》。

      (六)明后期,八股文创作经历新变化,“包络载籍,刻雕物情,凡胸中所欲言者,皆借题以发之”(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代表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灵活多变,不一味地刻求成式。如赵南星《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黄淳耀《秦誓曰》。

         二.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有严格限制,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出现,造成委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