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范文800字(7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时政新闻随笔800字 时事评论范文800字(7篇)

时事评论范文800字(7篇)

2024-03-02 1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7篇时事评论范文800字,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时事评论文章 篇一

与新闻报道一样,新闻评论同样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评论的复兴和趋于繁荣是这个时代赋予思考者的历史酬劳。

2003年,《新京报》评论应运而生。三年多来,它的茁壮成长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打破了一些人在《新京报》创刊之初“北京没有评论的空间”的“消极预言”,再次证明,这个时代需要评论。

立于北京而怀远,彰显法治和人文,积极稳健有见地,这是《新京报》评论的理念。

“立于北京而怀远”,标明《新京报》评论的视野追求。它既评说北京四合院里的家长里短,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波澜起伏,也关注世界五大洲的风云变幻。世界之大,均可入题,江湖之远,皆上笔端。

“彰显法治和人文”,表达《新京报》评论的价值观。努力推进法治建设,执著传播人文理想。法治和人文,既是《新京报》评论人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衡量世事万物是与非、先进与落后的首要标尺。

“积极、稳健、有见地”,昭示《新京报》评论的方法论。

“积极”,举凡热点事件,诸如国家方针政策出台,每年的全国“两会”,重大外交活动,公权力滥用,公民私权利被侵犯,《新京报》评论都会努力发出声音,担当媒体责任。

“稳健”,不偏激,不偏执,不图一时痛快,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以长久的耐心和韧劲推动国家点滴进步。

“有见地”,富有责任意识,不仅有批判性,也力求有建设性。我们恪守两个底线:一是讲理,二是理性地讲理。前者是内容,后者是方法。

如果真要总结《新京报》评论的“特点”,大约可以有如下几个:

报道和评论分开。我们永远对事实保持敬畏,报道必须让事实说话,拒绝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评论。

量大。除了社论(来信)版、时事评论版外,还有经济评论、文娱评论等专版,加上每周一期的“时事访谈”版和《地球周刊》中的“国际评论”版,每周发表评论一百篇、十万字以上。

题材多样。如上所述,无论是时政的,还是社会的,无论是国内的、本地的,还是国际的,无论是经济的、文化的,还是体育的,方方面面,都能从《新京报》的评论中找到相应的内容。

架构完整。从普通读者表达草根声音的“来信”栏目,到公民写作的“时事评论”、专家学者的约稿和“时事专栏”,再到比较高端的“时事访谈”,基本上对应了社会不同层级人士的观点表达,换言之,《新京报》评论在努力为每个人的表达搭建平台。

时效性。紧跟新闻,洞察时事时局的每一个微妙变化,在大家热议的时候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最大限度地发挥评论的力量,引导舆论走向理性和成熟。

建设性。不用讽刺挖苦、冷嘲热讽的手法评判一件事情,而是努力提供解决的途径和思路。

权威性。身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京报》储存了丰厚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学术资源,数百位专家学者的观点高屋建瓴,揭示事件的本质,对时局提出方略。

不谋求话语霸权。我们的“社论批评”栏目,欢迎读者对社论进行批评;我们的“观点交锋”栏目,试图打造一个“声音广场”,更是让不同观点在这里呈现。

这次《杂文选刊》选了《新京报》三篇评论文章,这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是:文字优美、行文自由。当我们对常见的“八股评论”感到“视觉疲劳”时,这样极具个性的文章能让我们眼前一亮。

评论家们应该发扬杂文的精髓,这些精髓在于:题材广泛,不拘泥于一事一议;行文自由,不是一味地“一二三四”;语言生动,不是概念的罗列和生硬的推理;多有趣味,不总是板着面孔说教……

在我看来,未来的媒体评论,除了必须给出一定的版面让普通公民发言外,形成评论中坚力量的,将是个性化的“专栏写作”。而专栏写作者,一方面,要有独到的专业背景,具有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社会、哲学、环保等等专业研究的丰富积累和建树,并对新闻媒体的特点及读者的新闻消费需求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还要有优美的文字表达功底,文章要易于传播、大众喜闻乐见,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枯燥论文。

时事评论范文字 篇二

同学们翘首期盼的猜字谜比赛终于在今天举行了。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猜字谜比赛中一显伸手。

随着同学们的欢笑声,老师和主持人——薛博文华丽登场。老师告诉我们比赛规则,全班同学分成两队,开心队和快乐队,每队的基础分为100分,答对一题加10分。第一个环节是必答题, 第 二个环节是抢答题,第三个环节是歇后语必答题。

看,小黑板上写得是什么?呀!是我们开心队要答出的10个字谜。第一个字谜很简单,我队一位同学一语道出了天机。薛博文一句“回答正确”,使我队同学们欢呼雀跃。在这10个字谜中,我 队同学接二连三地回答正确,快乐队的同学也情不自为我们鼓掌,但在快乐中却遇到了两个拦路虎,拦住了我队胜利的道路,我队也只能乌龟做俯卧撑——无能为力了。再看看快乐队,快乐队十分顺利 地答对了10道字谜。第一个环节我队落后,我队同学都愁眉苦脸的,之前的喜悦消失了。

“请听题”,薛博文在有模有样地读字谜呢!第二个回合是抢答题,快乐队不断地加分,我队却不断地落后。这该怎么办呢?我队的邓嘉诚都急哭了,这时,我队金瑛琦说了一句话:“谁笑到最 后,谁笑得最好,谁赢还不一定呢!”这句话把全场乐镇定住了,过了几秒钟后,比赛又恢复了正常。我方一次又一次抢答成功,回答正确。我队方的分数步步高升,我队反败为胜,邓嘉诚也露出了笑容 。

第三个回合是猜歇后语,这次我队决不满后,快乐队也不甘示弱,但最终的胜者还是我们开心队。开心队笑到最后!开心队笑得最好!开心队胜利了!老师宣布胜利者过后,我队同学们大声欢 呼,快乐队的同学则垂头丧气,闷闷不乐。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过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次有趣的猜字谜比赛的!

时事评论范文字 篇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都大不相同。这些名字中有的包含着美好的寓意,有的寄托着长辈们的希望和无限关爱,我的名字也不例外。

妈妈和我说,当我还在她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帮我想名字了,虽然想了很多个,但最后一个也没有用上。我问妈妈这是怎么一回事?她说爷爷奶奶觉得刚开始给我取的名字寓意不太好,办理出生证的时候就把我的名字改了,而且改成了两个字的名字,妈妈说两个字的名字很容易和别人重名,坚持要改,一家人商量后又给我重新取名字。妈妈把我的生辰八字给别人算了一下,说我五行缺木缺火,在给我取名的时候就查了好多关于木和火的字。梦字里有两个木字,取梦字也是希望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梦想成真。好多人听到我的名字总以为我名字里的炎是女开妍,用这个炎是因为它是由两个火组成,而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的名字王梦炎就由此而来。

我很喜欢我的名字,因为笔画少特别好写,尤其是我的姓氏“王”字。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氏都包含其独特且丰富的文化内涵。妈妈带着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我才了解到原来王姓主要源于姬姓,其始祖姬晋为黄帝后裔。而王姓在当今中国也是一个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我看了一下,我们班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姓王的确是最多的,除了我还有王宇博、王子谦。

这是王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所以王在古代是一国君主的称号,而现在王字除了是姓氏,也有君主、首领的意思。

接下来说说我名字里的梦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睡觉,而“梦”的意思就是指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历史上还有几个很著名的关于梦的成语典故,如黄梁一梦、南柯一梦。

最后是我名字里的炎字。甲骨文的炎是一个会意字,从二火,本义是火苗升腾,就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火焰,火焰燃烧都会产生热量,因而炎字又引申出了热的意思,它用于天气,表示天热。比如我们现在经常说夏天里烈日炎炎,这里的炎就表示太阳光照的灼热程度。

这就是我的名字的故事,谢谢大家!

时事评论文章 篇四

8月中旬在香港某处与“梁公”谈事,他眯着眼睛环顾四周行人,不无感叹地说:“在我眼里香港变得陌生了,”我笑着回应,当然当然,你周一在北京,周三在上海,周五又飞去了昆明演讲,难得一周有两天在香港,文章只替内地写而不替香港写,其实是“在香港眼里梁文道变得陌生了”。

于是谈到他9月将在香港报纸重出江湖、提笔上阵。香港的梁迷有福了。

眨眼梁文道已有39岁了吧?维基上都有的岁数资料,不算私隐。这把年纪说不上是“年轻”了,但若称“公”,尚嫌太早。恐怕是他的外形生得少年老成,而且文笔沉稳,思考缜密,有浓浓的早熟意味,故在内地常被冠以“公”称。张大春曾有诗句“荷锸随身宁惧老,偷针渡劫早称公”,说的本是高信疆先生,或许用于梁文道,亦有合处。而我以老友之身喜跟梁文道开玩笑道,前有梁启超,后有梁文道,异代“双梁”都是广东人也都是青年导师,广东人对中国的贡献,形而上总大于形而下,近年潜心学佛的梁文道总摇头道,别妄语,别妄语。

梁文道今年在内地出版了三本书,其中《常识》和《我执》各销十多万册,影响力惊人,网络上遂有人戏言“梁公是继金庸之后第二位最能在内地卖书的香港作家”。香港某团体最近推出“中学生好书龙虎榜”六十候选书目,不知道以前有没有简体书上榜,但肯定今年有,那就是《常识》。特区年轻人读好书兼学简体字,不亦快哉。

《常识》是一本极有编辑概念的书。书内本来都是独立的评论文章,有长有短,议题不同,深浅有异,但都改了标题,一个个的标题关键词撑起了一个井然有序的论述系统,以时代风潮为经,以人文思想为纬,对于读者头脑的碰撞力便被放大了N倍。书展期间止庵先生在香港,大家碰面。他亦赞赏《常识》的编辑功力,并问梁文道,是你构思的吗?梁文道不好意思地点头道,是。

梁文道替《常识》写了自序,就时事评论之朽与不朽提出了深刻看法。他认为“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这难免令我联想到台湾作家杨照在《理性的人》一书的自序(他本姓李,故我对他开玩笑道“这套书应该改名《姓李的人谈理性的人》”)。对于时评,杨照自谓曾有一段下笔犹豫,只因完全看不见效益,骂完蒋经国,同样的骂词完全可用来再骂李登辉:用之于李登辉身上的骂词,同样可被循环使用于陈水扁。因为相同的愚人蠢事像轮回般不断重演现身,他骂厌了,写厌了,提不起劲再写了。

幸而杨照其后找到了继续执笔的理由。他决定写故事,务求在每篇时评里留下丰富多样的人间故事,因为“故事比日夜川流来去的新闻有趣、迷人,而且让人难忘。就新闻写新闻的评论文章,等到新闻消失被遗忘了,就没有任何存留价值了,用故事来搭配对照新闻,新闻消失了,故事还在,还值得被听到被流传,被拿来映衬其他现实生命经验”。当读到此段,我极想电邮杨照问他一句:不管值不值得,至少你在执笔的时候,总会感到写故事比写纯评论过瘾得多吧?能令作者写得快乐,已经很值得。

所以我想说的其实是:时评有效没效是一回事(如梁文道所说只是“现实意义”),但在时评写作的技艺上,或可自成一套文化美学价值系统,个中自有坐标,朽或不朽,优或不优,执笔者自己心里有数,文字同业或内行读者同样心里有数。

时事评论范文字 篇五

我最近特别爱写博客,有时候会觉得一天里不写一篇,总觉得少些什么。

我写的每一篇博文爸爸妈妈都要过目。爸爸只看我的博文,有时也看看我们班同学的博客。妈妈可就不一样了,她不仅看我的博客,还十分爱看看其它班同学的博客,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写的文章。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不仅写得好,而且还很多。有人都写了四百多篇。

^v^唉,为什么没有多少人看我的博客呢?^v^我有些灰心的说。妈妈说:^v^这有什么,写博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有一点你要记住,是金子总会有它发光的时候。你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你总会取得最后的成功的。^v^

是呀,是金子它总会发光的,不管别人有没有发现你,只要你足够完美,你就不平凡。

时事评论范文字 篇六

星期四的那天老师宣布,明天去春游,地点是塔山公园。我太高兴了,到了晚上我睡不着觉,想马上就到明天。不过我又喜又悲,你们不知道啊,我是讲还是不讲呢?我还是讲吧,因为文峰广场,塔山公园就在我家楼下,一有空我就下楼去文峰广场和塔山公园玩呢,觉得真没意思。清晨,外面阳光明媚,今天真是一个春游的好天气,我真高兴,边走边哼着小曲来到学校,我看到每个人背着一个个书包。

我想里面一定装着许多好吃的零食。到了目的地,我和同学们在一起玩游戏,跳绳子,讲故事,欣赏着春天的美景。玩累了,我们大有席地而坐,开始拿出各自的美食开始“春吃”了,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开心极了。时间到了,我们该回家了,在老师的指挥下,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离开了春色满园的公园,各回各家了,愉快的春游就这样结束了。

时事评论文章 篇七

时事评论的定义与定位。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给“新华时评”做的定位是:“顾名思义定位在‘时’上。‘时’就是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时评就是围绕‘时’字做文章。”按照这个定位,我们理解“时评”就是“时事评论”“时势评论”“时世评论”“时政评论”“时局评论”“时弊评论”。回溯时评发生发展的历史,结合今天发展的形态,是否可以作出如下的归结:时评是新闻媒介常用的一种时事评论文体,是紧密结合时事、时局、时政、时弊即时发表的简洁明快、短小精悍、尖锐泼辣的政论性文字。(徐兆荣:《谈如何写好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从新闻属性上讲,它是报纸新闻的深化和延伸;其社会属性是站在大众的立场,紧追社会热点,力图用通俗的语言,透过新闻现象,帮助读者看清事物的本质。与此同时,时事评论还向广大读者传播先进的理念,为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鼓与呼。这既是读者的需求,也是报纸质量和品位的体现。由此可见,时评要紧紧围绕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注重舆论引导的时机和节奏,采用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灵敏性、针对性、实效性;时事评论要坚持“三贴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坚持及时准确表明权威观点,回应社会关切,做到好中求快、准中求快、深中求快,努力抢占先机、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牢牢掌握舆论的制高点,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呼唤“血性”的评论。时事评论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写时评没有激情,温吞水是不行的。充满激情,就是时评的写作不能是温良恭俭让,不能躲躲闪闪、吞吞吐吐。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时评说到底还是讲道理的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在这里,分析说理是时评的灵魂所在。时评的写作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这里说的“道理”自然应该包含法律、法规、政策、纪律、道德等为社会所普遍公认的律则和价值标准,这应该成为时评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时评的写作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

在文坛盛行功利主义的文化氛围下,评论员的独立身份和独立人格已经淡化。时事评论秉笔直书的确有“诸多不便”,“别人做得,我却写不得”的尴尬也较为常见,但这并非一个有“血性”的评论家所为,一个没有血性的评论家是写不出真诚、率直而不乏真知灼见的评论来的。我们需要那种合乎时宜,“及时雨”式的评论;需要寻求那种激浊扬清、匡正时弊的评论;呼唤那种一针见血、酣畅淋漓的评论;渴望那种客观公正、有思想深度、风趣生动而又富于逻辑力量、锋发韵流的评论。

时评呼唤平民意识。平民意识,就是站在普通的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其核心是站在普通群众的立场上,特别是要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来看问题,来分析问题。说得直白一点,所谓平民意识,就是大众意识、百姓意识、弱势群体意识。也就是说作者在写作时评时,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写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时评来。撰写时评文章,要时刻关注老百姓的医疗、卫生、就业、收入、住房等民生问题,思之所思,悟之所悟,言之所言。2008年以来,《河南城乡经济报》开设“三日评弹”栏目,这些时评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强烈的平民意识;关注社会热点难点;注重用事实说话。以平民化的视角,发掘主题,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效果显著。

呼唤有个性的时事评论。重视和加强报纸的评论是提高报纸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的关键。2007年3月初,《开封日报》以“干成事”为主线,连续发表了3篇评论员文章,即《一论干成事》、《二论干成事》和《三论干成事》。这3篇文章立论正确,论据充分,给人以启迪和力量。文章以干成事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就影响我们干成事的不良因素和怎样才能干成事等问题,层层剖析,给读者作了明白的交代。文章紧接着分析了当前影响干成事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怎样才能干成事?文章指出,一是要树正气,抑歪风。二是要正导向,立规矩。主要是着力健全选人用人的规则和程序,努力做到以干成事为出发点去选人用人。三是要抓具体,勤督察,要完善督察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奖罚得当。四是要敢创新,善总结,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作为地方党报,能够围绕如此重大课题,紧跟市委工作部署,连续组织如此既有规模又有声势的评论,为突出发展主旋律营造浓厚氛围,确属难能可贵。

时评不能成为扩散虚假信息的工具。2010年3月30日,河南中原新闻网站刊登了河南洛阳市洛龙区法院、检察院的声明,对新闻媒体报道的河南洛阳“美女不配合强奸被判有期徒刑”的新闻公开予以澄清,认为这则新闻是对法院、检察院名誉的“恶意诋毁和诽谤”,并且要求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值得人们深思的是,这则虚假新闻最早出现在互联网上,但很快被一些传统新闻媒体借助于新闻评论传播开来。从表面上看,相当一部分报纸的时事评论是抱着怀疑的目光看待这一新闻的,但是一些新闻评论工作者把虚假新闻作为由头,展开无限的遐想,从而使得那些在互联网上流传的虚假新闻得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在客观上起到了扩散影响的作用。这些打着公开批评的幌子传播虚假新闻的新闻评论,已经击破了新闻评论的职业道德底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新闻评论工作者,必须学会去伪存真,谨慎地使用互联网的信息。不能听风就是雨,或者以批评的方式公开传播虚假新闻。

(作者为驻马店日报社编委委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