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达国家质量政策比较研究系列报道之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质量问题 主要发达国家质量政策比较研究系列报道之三

主要发达国家质量政策比较研究系列报道之三

2024-07-17 19: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主要发达国家质量政策比较研究系列报道之三

日本质量政策:突出全体意识

摘要: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视质量,一方面面向广大企业积极倡导全面质量意识,实施“质量救国”战略;另一方面在国家战略层面,将产品质量升级放在与产业结构调整、贸易立国、贸易振兴等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日本的产品质量监管机构采取的是官民结合的体制,产品质量监管既有政府的官方机构,也有民间机构。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质量政策中政府的恩威并施和善于动用全民力量的特征。

日本质量政策发展概况

日本在产品质量监管的机构设置上实行的是官民结合的体制,产品质量监管既有政府的官方机构,也有民间机构。目前日本以《消费者保护基本法》为中心,包括中央、地方政府制定的260多种法规在内,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质量监管法律体系。

质量政策发展历程和演变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质量救国。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主导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不仅通过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面向广大企业积极倡导全面质量意识,并在国家战略层面,将产品质量升级放在与产业结构调整、贸易立国、贸易振兴等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了向全球传播日本质量立国的发展战略,改变“日本制造”的质量声誉与国家形象,日本于1951年设立了世界首个国家级质量奖——戴明质量奖,授予在质量管理方法研究、统计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传播TQC实践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司和个人。依托质量救国战略,日本政府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理念,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加大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质量培训力度,促进日本企业更加注重产品从策划、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以及关注上述过程中质量管理方法、质量创新手段的有效应用。通过政策的有效实施,“日本制造”凭借其质量优势在全球市场上积累了较高的品牌声誉。二是全面质量创新。质量竞争政策有效地引导和激励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推动了企业在技术、设计、产品定位等领域的全面质量创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质量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构建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质量竞争政策,对于促进微观产品质量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宏观经济通过微观主体经济活力的增强而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稳健增长。

日本质量政策内容及影响

目前,日本以《消费者保护基本法》为中心,包括中央、地方政府制定的260多种法规在内,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质量监管法律体系。日本质量监管制度主要包括重点进出口商品强制性检验,监督管理民间检验机构以及激励制度。

日本质量政策对当地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质量标准认证政策减少了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本在经济转型时期,一方面不断完善消费者质量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和专业化的质量维权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广泛公布基于比较试验的消费者质量信息,培育了一批具有公信力的质量社会组织,使消费者拥有了日益通畅的质量信息供给渠道,为广大消费者集体行动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质量权益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外部监管,促使企业重视和提升产品质量。二是质量技能人才政策培养了大量“工匠”型人力资本。日本通过调整质量技能人才政策,构建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内教育”为特色的完善的质量技能人才教育体系,从而实现了“工匠”型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力资本红利,充分对冲了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外部压力,并通过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有效驱动了产品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三是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转型。一系列质量竞争政策、质量权益保护政策、质量信号政策和质量技能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效促进了日本企业质量创新能力的提升、消费者质量需求的增长、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以及人力资本质量的升级,对实现经济转型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四是质量权益保护政策,促进实现消费者的自我选择。在西方消费者运动的影响下,日本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1968年,日本颁布了《消费者保护基本法》,并以此法为核心,相继出台了《消费生活产品安全法》《消费者契约法》《食品卫生法》《反垄断法》等共计260多种保护消费者质量权益的法律、法规,构成了日本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完整法律体系,使得消费者的自我选择对生产者的产品质量形成了有效的“货币选票”约束。

日本与我国质量政策比较分析

日本的质量管理政策更加突出全体意识,我国则强调全面管理制度。日本企业中,员工的群体意识十分强烈,这使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TQC)具有先天优势。在日本企业中强调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个人对企业有非常高的认同感,因而在质量管理系统中,更强调和重视部门间的合作,各个部门共同参与质量的开发、维持和改进,纵向部门管理与横向质量、成本、生产量等职能管理相结合,非常利于TQC的展开。而在美国,个人主义和以集体为中心的TQC有明显的冲突,这也正是为什么TQC产生于美国却在日本相对成功的原因,我国的质量管理政策则更加强调全面管理制度。

日本的质量政策更加偏向于对中小企业制度的诊断指导。提升企业质量水平中小企业诊断指导,实质上是对中小企业实施管理咨询活动。综合调查中小企业的运营现状,发掘经营发展中的问题,并借助专业的分析工具与方法,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协助中小企业贯彻落实具体的改进计划,提高其经营运转水平。日本1952年正式启动中小企业诊断指导制度,之后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严谨的诊断式资格考试方案。

日本质量政策更强调标准化活动合作制度,鼓励企业相互之间的协作。共贏为了进一步推进标准化战略,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规格协会(JSA)与地区支持骨干、中小企业等的经营机构开展合作,由JSA配备“标准化顾问”,在骨干、中小型企业等推行新市场创造型标准化制度等标准化战略,构建能够在任何领域实施精细化专业性支持的“支持骨干、中小企业等运用标准化的合作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有效发挥了标准化推进和运用主体的多方积极性,使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订和提升,增加“日本制造”“日本服务”的综合竞争力,全面帮扶企业的质量提升,实现合作共贏。

日本更加强调地域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在小范围内聚集发展。日本创新出台了地域团体商标制度,受理地方产业团体以“地域名称+商品名称”作为商标形态,且使用已产生知名度之地域商标申请注册。日本中小企业厅特许厅围绕地域团体商标,建立了一条龙式援助政策,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综合援助窗、地区独立功能援助、外国申请补助金、地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援助力强化补助金(动力补助金)、援助强化海外品牌竞争力、援助仿制品对策、援助海外知识产权争讼等7个步骤,这一系列品牌扶持措施有效推动了日本企业集群发展,形成“抱团”合力,汲取区域的发展红利,加速企业的质量提升以及品牌溢出效应。

(主要发达国家质量政策比较研究课题组供稿)

《中国质量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