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了日本海军的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暴露了日本哪些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第四舰队有多少人员 影响了日本海军的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暴露了日本哪些问题?

影响了日本海军的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暴露了日本哪些问题?

2024-07-14 19: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对于海军而言,在建造舰船时使用新技术和采用新的船只设计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当然了,这些新技术和新的船只设计也不都是一上来就靠谱的,总是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问题。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就在极端环境和条件下出现了船只事故,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那么这两起事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背后暴露了日本海军的哪些弊端?这两起事故对日本海军的影响又有哪些呢?

一、友鹤事件

在间战时期,日本海军将小型高速的鱼雷艇称之为“水雷舰”,和当时的主流海军国家一样,水雷舰主要是承担辅助任务。不过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之后,日本海军的吨位远不如他的假想敌美国,这让日本海军的“对美七成论”受到了巨大影响,因为他们的主力舰数量无法达到美国的七成。

考虑到这一点,日本就考虑建造不在条约约束范围里的600吨以下的辅助舰艇上动心思。也就是说在不超过600吨吨位的水雷舰上堆砌足够的武装,以期能在“九段渐减战术”里,能够起到削减美国舰队数量的作用。

基于这个要求,日本设计并建造了排水量达533吨的“千鸟”级水雷舰,虽然其名为水雷舰,但实际上却是驱逐舰的用途。千鸟级全长82米,宽7.4米,吃水深度2米,依靠2台蒸汽轮机和两台重油锅炉提供动力,最大马力达11000匹,航速可达30节。

而它的火力也堆砌的丧心病狂,舰首布置了一座单装127毫米舰炮,舰体尾部则配置了一门双联装127毫米舰炮,另外还配备了两座具备再装填能力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以说,在如此狭小的舰体上,千鸟级拥有了驱逐舰级别的火力。

不过这样的设计肯定是要出问题的,如此沉重的武装再加上高耸的舰桥,最终造成了重心过高,在航海时的船只复原能力差的问题。在“千鸟”级的一号舰“千鸟”号水雷舰的试航中,“千鸟号”只是进行了小幅度的转向,都出现了30°的倾斜。这可把当时观看的日本海军高层吓坏了,但是由于“千鸟”级水雷舰拥有如此强大的火力,可以起到驱逐舰的作用,因此它依旧受到了日本海军的欢迎。

至于重心过高,平静海况下都易出现倾斜的问题,则通过在船只两侧加装膨出部得到了缓解。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依旧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会不会出问题,那日本海军就只能向神明祈祷了。

然而如此不靠谱的设计,到底还是出了问题,也就是著名的“友鹤事件”。在1934年3月6日,千鸟级水雷舰的“千鸟”、“友鹤”两舰和龙田号轻巡洋舰展开夜战训练。三艘战舰在1934年3月11日晚抵达了寺岛水道,并在12日1时35分左右展开训练。

但是当时风浪较急,对于舰船影响过大,龙田号轻巡洋舰都感觉到了吃力,“千鸟”和“友鹤”两艘战舰亦感吃力,所以三艘战舰在3时25分结束演习,开始返回佐世保军港。不过在凌晨4时,舰队在大立岛附近海域遭遇到了更为凶猛的风浪冲击,并且形成了恐怖的大三角浪。12分钟后,“友鹤”号水雷舰失去了踪影。在天亮后,日本海军全力开始搜索失踪的“友鹤”号水雷舰,最终发现已经倾覆的“友鹤”号水雷舰,全舰103名官兵仅有13人幸存,其余全部遇难。

二、第四舰队事件

“友鹤事件”对日本海军的历史简直是个灾难,刚刚设计出来的新锐战舰还没等见到敌人的影子,竣工连一个月都没有就出了事故,这让日本海军饱受抨击。最终日本海军判定这是因为设计部门的不作为,没有坚持以船只在风浪下的复原性为第一考虑造成的。

日本海军一面要求设计部门反思,一方面也对自己舰队里所有类似的小型重装战舰做了彻底改装,以期不再出现第二个“友鹤事件”。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还没等日本海军平息“友鹤事件”的余波,1935年就发生了更为恶劣的“第四舰队事件”,这次事件的影响则更为恶劣,几乎是让日本海军内部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在1935年7月,日本海军基本上完成了对舰船的复原性改良工作,于是整个舰队开始集结,准备进行秋季大演习。不过演习开始前“丛云”号驱逐舰出现了舰首金属疲劳造成的裂纹,尽管有船政本部的牧野茂认为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并建议所有特型驱逐舰不参加演习,但该建议被驳回。

于是在1935年9月25日,秋季大演习如期举行,负责在演习扮演美军的舰队就是第四舰队和抽调来的战舰,包括:航空母舰“龙骧”“凤翔”、潜艇母舰“大鲸”、四艘“妙高”级重巡洋舰、“最上”号等九艘轻巡洋舰和“吹雪”级驱逐舰以及“神风”级和“睦月”级驱逐舰。

演习开始前,有两股台风正向日本开进,一号台风在经过关东平原后,向本州岛北部前进。二号台风则在关岛和小笠原群岛之间的海域,没有向日本本土前进,而是以60公里的时速向演习海域前进。当时第四舰队司令官松下元对于一号台风很重视,所以为了避开该台风而没有在9月24日出发。舰队于函馆港避开了一号台风后,在1935年9月25日开往本州岛以东的演习海域,准备参加演习。然而此时二号台风的速度增加到了每小时90公里,并向演习海域前进中。

在26日早间,舰队抵达了津轻海峡,松下元也收到了货船小仓丸发来的有关二号台风的警报,按照现在的情况推算,第四舰队将在当天下午与二号台风遭遇。于是他松下元下令各舰关闭水密门和舷窗,准备抗击风浪。到了下午3点,第四舰队遭遇了二号台风的前锋,风速达到了每秒50米,海浪更是最高达到35米。

此时松下元仍旧没有下令舰队调头,而是认为这对船员克服台风有极大的意义,故此没有选择让舰队调头。在下午4点半,第四舰队进入了台风风力最强的区域,第四舰队当即被台风击垮,不止很多驱逐舰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就连主力军舰也有受到严重损害。整个事件可以说是骇人听闻,日本海军的秋季大演习也被迫终止了。

三、事故余波

相比于只是一艘“友鹤”号水雷舰倾覆的“友鹤”事件,“第四舰队事件”的损失更为恐怖,整个第四舰队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重创。尤其在这次事故里,特型驱逐舰的“初雪”号和“夕雾”号的舰首都被齐刷刷的掰断,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人员伤亡,这更是让日本海军感到震惊。毕竟这些特型驱逐舰是要用于未来和美国的战争里的,如果现在他们连风浪都扛不住,那么打起仗来可怎么办?于是日本海军紧急成立了以海军大将野村吉三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展开调查。

而调查委员会给出的结果则是新造军舰都大量使用了焊接技术这一新式造船技术,而减少了铆接结构,结果造成了军舰的强度不足,最终酿成了惨剧。另外这些军舰所遇到的海况是前所未有的恶劣,已经远远超过了军舰设计时考虑的海况。因为一般来说,台风时波高和波长比达到1/20就很要命了,可当时第四舰队遭遇的台风是达到了1/10,这几乎就是天灾级别了。也就是说,日本海军的调查委员会将这次事故归类为对太平洋气象掌握不足,和新式造船技术的缺陷导致的。

如果客观分析的话,日本海军的调查委员会所说的对太平洋气象掌握不足,倒是一个实际情况。作为弥补,日本海军也在西太平洋上的多个岛屿设置了气象观测站,并且派出气象观测船以了解台风构造,掌握应对台风的方法。

但是日本海军调查委员会将剩下的问题,全部归结于使用焊接技术,就是未免有些托词的原因。毕竟当时大家都在采用焊接技术以结合铆接技术,这不是只有日本造军舰时才这样做。就算日本人掌握的焊接技术与英美等国存在差距,可也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后果。

究其原因,还是这些驱逐舰和“千鸟级”水雷舰是一个问题,设计时过于强调火力配置,造成了船舰整体的重心过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日本当时的特型驱逐舰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们都和“千鸟级”一样,存在着适航性差,船只摇摆严重,复原性不好,重心过高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的航行中则造成了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为了这些强大的火力配置,船只整体的强度遭到了进一步的削弱。

而日本采用焊接技术的原因,也是为了降低吨位。那么一旦遭遇台风之类的极端海况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正常设计的驱逐舰尚且会被台风折腾的半死不活,何况这些设计上就隐患多多的特型驱逐舰呢?

结语

事实上,日本海军并非没有认识到问题,在调查委员会得出结论后,日本海军立刻对所有的船只做了检查,并且改进了特型驱逐舰的火力配置加大稳定性,达到降低重心的目的。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1932年到1935年里日本海军事故频发,完全暴露了其在设计上的弊端。而在“第四舰队事件”后,思想保守而落后的日本造船专家平贺让又被请了回来,在他的带领下日本海军的新建船只稳定性和适航性有所提升。可是平贺让也严令取消了所有焊接技术,在这位对新技术有异常的不信任与敌视的平贺让指导下,日本海军的船舰设计日益保守,再也不肯轻易采用什么新的技术了。

参考文献:《浩瀚的大洋是赌场》

《旧日本海军史》

《日本海军兴亡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