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来临,利率下降,资产贬值,如何应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物价持续下跌 通缩来临,利率下降,资产贬值,如何应对?

通缩来临,利率下降,资产贬值,如何应对?

2023-12-26 14: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公募25周年 新浪财经致敬公募基金25周年评选活动火热进行中,刘晓艳、李一梅、王凡、陈戈、杨小松、江向阳、王小青、邓召明等70+掌舵人物,蓝海竞逐,迈向下一个五年征途>>谁是您心中最优秀领军人物?谁家是您最信赖的基金公司?谁是您最青睐基金经理?【点击投票】

前几天就有些公众号传言通缩,作为专业人士,当时感觉这是花边新闻,没当回事。

今天早上,连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都报道此事,担心大家可能恐慌,有必要正本清源系统讲讲。

在经济学里,通胀和通缩是对立的两兄弟。

我在先前的直播课强调,温和的通胀是好事。

合理的通胀是健康经济增长的前提,央行的利率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胀,次要目标才是经济。

如果通缩真的来临,那将是比通胀更难对付的敌人。

持续通缩情形下,央行的利率势必要进一步下调;

最可怕的是如同日本那样跌入“债务-通缩”循环。

在通缩的背景之下,对于普通家庭,我们最应该思考的还是——如何在任何周期做到财富保值且增值。

因此,合理的家庭综合的资产配置,以及打底的3.5%无风险产品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为时尚早的通缩判断

目前断言通缩,为时尚早,要理解通缩,我们要回归经济与货币政策。

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都为通胀忙得焦头烂额,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把基准利率从2022年初的低于0.5%,快速提升到目前的4%+。

央行加息的目标只有一个,压制通胀。

与英美国家不同,中国并无通胀困扰,我们的央妈选择“逆势降息”,保护经济增长。

因此,在去年,大家得以看到3年期存款利率比5年高的破天荒情形。

保险公司也被银保监爸爸各种打板子,一轮又一轮的3.5%增额终身寿险被下架,本质上也是为保险公司降息,护驾经济增长。

通缩传言的起因是今年4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3月份CPI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0.7%。

CPI英语是 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常理解CPI=通胀。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物价相对2月份下降了0.3%,相对去年3月也才涨了0.7%。

要知道,每个国家的央行都有通胀指标,英美的通胀指标是2%,中国央行的通胀指标是3%。一年上涨0.7%无疑是过低水平。

如果长期通胀这么低,那么央妈也要向政府和人大做检讨的。

但实际上,央行已经很努力了,我们的货币政策应该说是拼尽了全力。

首先,利率已经很低了。

3月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才1.7%,比2月低了0.22%,比去年的3月低了0.37%。

这代表着银行存款利率下降和保险公司利率下降的效果已经有所显现,确实是传导到融资端。低利率按理来说有助于经济增长。

其次,市场上货币元气满满,水分十足。

23年3月末,我们的M2广义货币是281万亿人民币。

要知道M2在2021年底才200万亿,2022年底266万亿。

M2的大幅增加,主要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M2的对老百姓的副产品是推高居民资产价格。

M2每增加1元,居民资产平均增加2.5元。

你可以算算近两年家里资产有没有增加,水有没有去到你们家。

当然,接央妈放的水是有方法的:除了靠搬砖,更要靠资产。

货币资产化,少持有货币,多持有资产。

只有资产才能吸收央妈放的水。

货币只是水本身,只会被稀释。

那大家可能好奇,利率这么低,这么多的货币,钱去哪里了?

一方面,不少新增的钱直接变成了存款。

今年1-3月,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5.39万亿,外币存款增加了576万亿。

另一方面,新增的货币被拿来提前还款。

普通老百姓在疫情之下,深深感受到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其还着5.0%+的银行利息(GDP也就这水平),不如提前还贷,所以大家看到居民去银行排队提前还房贷的盛况。

国企有充足的信贷额度,但是出于考核机制的原因,做好了没奖励,做坏了扛责任。

在目前的环境之下,国企也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只能裹足不前。

雇佣了大量就业者的民营企业在过去几年境况艰难。

口罩原因,虽然政府鼓励银行房贷给中小企业,但是银行的风控模式注定了知易行难。

中小企业实际流动性依然非常不足,靠着经营贷等负债累累,不敢投资、不敢雇佣、更不要说涨工资。

民营企业和个体商户的艰难,也就导致了大部分居民明显感觉缺钱,缺乏信心,不敢消费,提前还贷,进一步导致了实际的紧缩。

货币政策,利率降低,货币充足;

实际结果,通胀萎靡,经济低迷。

这就意味着货币没有进入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都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说回来CPI环比下降,目前断言通缩为时尚早。

经济学上,通缩是指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物价持续下行,同时出现经济衰退现象。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定义来看,物价持续两年下跌才算通缩。

目前物价下跌才第一个月,大家不必过于担心。

国家统计局首席经济分析师也解读过,3月物价环比下降,是因为去年同期物价较高(参考猪肉等过去大幅上涨),今年只是从高点回归而已。

国家统计局官方今天也召开记者会,就大家关心的通缩问题进行解答安抚。统计局明确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通缩。

而且统计局早上刚公布我国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4.5%,预计领跑全球。

2、不可忽视的长期影响

虽然现在断言通缩为时尚早,但是大家万不可对通缩掉以轻心。

通缩一旦到来,比通胀还要顽固难治。

我们目前的困局主要是企业和居民的信心不足,企业不敢投资,居民不敢消费。

GDP=消费+投资+净出口

如果消费和投资都持续起不来,那么我们有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

资产负债表衰退,是对1990年-2005年日本经济衰退的特殊现象做的总结,背后的推动力是“债务-通缩”循环。

1990年,日本经济低迷二十年之前,房地产市值与GDP比例高达391%;

2006年,美国次债危机前夕,房地产市值与GDP比例最高位169%;

2020年,中国的住房市值与GDP比例达到414%(同期美国148%、日本233%)。

把中国的全部住房卖掉,可以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的全部房子买下来。

过高的房价,掏空了六个荷包,推高了投资成本,抑制了消费能力。

在日本“债务-通缩”债务陷阱下,人们拼命挣钱还债,好不容易还清债务,就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日本大部分居民养老金在60岁的时候不足,大部分房子也像汽车一样变成消费品,不具备保值增值的能力。

很多日本老人,被迫退休之后,继续出来工作。

在日本,65岁到70岁的老人有一半在工作,出租车平均司机年龄达到59.4岁。

复盘日本持续20年的经济衰退,始于1989年股市见顶,楼市见顶,资产价格泡沫破裂。

而后,由于日本当局犹豫不决,忽视了对金融系统的救助和对不良资产的清理,一方面导致大量有毒企业持续存活,经济低迷;另一方面,也导致大量居民破产欠债,消费低迷,物价停滞不前。

首先是居民信心崩溃,1995年,日本人购买了全球68%的奢侈品,但是随后难以赚钱的现实和停滞的物价,导致了断舍离风潮流行,无印良品MUJI和优衣库UNIQLO等简约低价设计品牌崛起。

其次,资产价格破灭,除了东京都市圈等大部分非核心地带的房地产价格难以恢复,股票价格也长期阴跌。

日本很多居民一边自身财富资产伴随着股票和房地产破灭,一边承担着欠下的债务,持续工作还款多年。

对照中国目前的情况,有些情形是类似的:

1、资产价格下跌:过去2年,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表现都很低迷。

2、货币政策失效:利率下降,货币放水,资金却只能空传;消费投资低迷。

3、企业居民去杠杆:居民不敢负债,提前还贷;企业不敢负债,担心亏损。相信每天大家都能收到各种银行以及小贷机构发的信用贷款额度通知,说明贷款资金放不出去。

4、物价开始“通缩”:目前CPI环比上月有下跌。

我个人更加相信是短期因素影响,具体我们看第二季度三个月的数据后再回顾不迟。

当然,一切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居民和企业的信心恢复。

广州、深圳一线城市的餐饮我感觉比疫情之前更热闹,月初去广州正价广场吃火锅,居然显示排队659桌。

中国和欧美日本最大的区别是

我们有一个强大的政府,

有更大的全国统一市场,

有日益强大的高端制造,

有更加勤奋耐劳的人民,

有更加强力的调控手段,

这些都是我们避免“债务-通缩”陷阱的底气。

历史上,

中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只有在大约1840-1950是例外;

现在中国仅次于美国,而且有望超越美国。

中国增长,不叫崛起,而叫复兴。

我知道疫情之下,很多朋友对前景感到悲观。

悲观者往往正确,

乐观者往往成功。

愿你我都是后者。

3、靠谱的家庭理财配置

最后,说点和你我相关的理财。

分享一套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都适用的资产配置建议理论。

首先,任何理财,我们都必须自上而下有框架有逻辑的进行。

投资之前,一定先安排好流动性需求,避免流动性风险。

投资一定是拿自己用不到的钱去投资。

流动性不是靠卖资产临时救急变现出来的,而是专款专户的提前准备好。

3~6个月的生活费,以及2年内的结婚买房重大支出,都是流动性需求,不适合投资权益。

流动性账户要选择货币类资产,保本流动性好;

比如货币基金、银行活期理财、万能险账户,都保本且流动性不错。

剩下的部分,千万不要继续持有货币,

要货币资产化,拥抱资产,吸收经济增长红利与央妈放水红利。

去做资产配置,既包括股票基金、债券基金、黄金基金等的风险性资产配置,也包括存款、货币基金、增额寿等无风险资产配置。

配置上,由保本的无风险资产和基金类风险性资产构成。

风险承受能力越低,无风险资产的占比应该越大。

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你的投资心态。亏损多少比例你还能睡得着觉。

第二,你的生命周期阶段。年纪越大,无风险资产占比越高。

2023和百万基民在新浪财经定投基金,一键购买抓住更好投资机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通胀 利率 资产 经济增长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上一页下一页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相关新闻 加载中 点击加载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