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幸寒创作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水印版画大师 符幸寒创作谈

符幸寒创作谈

2024-07-13 12: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本科就毕业于南艺版画系,在此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有机会把所有版种都过一遍,这一方面能让我们全面地接触,掌握四个版种的基本制作方法,另一方面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对版画媒介的敏感度,也就是通过广泛接触能找到适合自身观念的媒介表达方式,并在后面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媒介语言与个人创作观念融合起来运用。

老师也会根据我们所敏感的创作方向分别加以引导,这就使我们在后面水印创作中风格面貌多样,每个人都综合自身的感受形成了对水印独特的认识。我对水印木刻的深入学习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图1 水印版画的氤氲气息,为了充分体会水印木刻的气息,学会控制水分湿度、墨色均匀过渡等印制技术,在初学时进行了大量的印制练习

 

图2 水印版画的氤氲气息,为了充分体会水印木刻的气息,学会控制水分湿度、墨色均匀过渡等印制技术,在初学时进行了大量的印制练习

 

水印给我的最初感觉就是它与创作者的性格有很密切的关系,万子亮老师在刚开始教我们做水印时就告诉我们,“做水印可以让人心境静下来。”水印技术发源于中国,而中国自古就有对“水”与人性格的关系论述,老子的“上善若水”就把水对性格的塑造功能表达的很明确。

同时,水印中最古老、最基础的技术要点是对水的控制和掌握,当代我们不断追求的还是对水的印痕的语言研究,所以它是有文化传承性的,一方面能让我们通过不断锻炼自己对某一项技能的掌握度从而在精神修养上达到一种状态(类似和尚挑水),又能给人一种文化归属感,可以说这两点是我学习水印木刻最主要的原因。

 

图3《远行之梦》  水印木刻   60×45cm   2019

 

这是本科初学水印木刻时创作的一张作品,开始对水印木刻的本体语言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尝试运用水的过渡渲染、墨色干湿变化等水印语言的要素,但可以看出来,不管是技术运用、表达方向或形式语言上都处于比较模糊、粗糙的状态。

 

 

图4《谧境》水印木刻 180×40cm 2019

或许是受到水印木刻本身承载的传统气息的影响,我逐渐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空等自然关系的阐述,并开始试图在水印创作中进行表现。这张是大三创作的作品,长度较长大概有1.8m,当时刚做完的成就感还是蛮不错的。但逐渐感受到画面的充实并不一定就会创造出具有个人精神气质的表述。总体来看这幅还是对经验中的传统图式,符号的组合,以及对印制技术的再熟练。

所以在印制技术逐渐熟练起来的同时,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观念,让作品能获得内在意义的饱满和代表自我的精神体验?这个问题始终贯穿在我的学习过程中,也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实验性探索。张放老师常常问我们“什么是你想要表达的?”,其实就是引导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创作观念,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由于对版画媒介进行过整体的课程学习,自己对媒介物也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想是否可以以媒介为重点,加入更当代的创作方式例如拼贴、叠印等让作品形式语言更丰富的同时传达出水印木刻承载的独特气息。从本科时起就以此构想做了许多尝试,期间老师们也非常支持,他们的观点、创作让我理清了许多重要问题,陈琦老师对版画印痕价值的论述以及对媒介物性的研究对我影响也非常大。

 

 

图5《无题》水印木刻 180×70cm 2020

 

这张是探索时做的尝试之一,本来有两个版本,刚开始我想看水印语言是否可以与数码版喷绘的语言有一个较和谐的对比,就先做成了左边宣纸数码印刷、右边手工水印的形式,后来发现两种语言虽不太冲突,但也没有什么令人满意的融合效果,所以后来还是选择完全用水印的方式重新创作。

 

 

图6《水与木》水印木刻、印版原版 尺寸可变 2020

 

包括《水与木》也是,这张想营造一个画面与自己的原版进行对话的状态,为此利用原板与画面的镜像关系做成了对视的形象,这张也包括了一些对水印中晕染不均匀现象的实验,有意识地把它们的深浅颜色分开拼贴,做成有透明重叠感的蓝色方块传达水的感觉。

 

图7《在川上》水印木刻 120×50cm 2021

 

比如最近的两张作品《时间的形态》和《在川上》就是对此体会的呈现,水、树、青鸟等物象自古以来便承载着关于时空哲学的文化语境。不舍昼夜的水、八千岁春秋的树构成了画面的整体表述,多个物象的排列组合是一种呼应的状态,我想可以理解为线性时间的流动和演变,同时隐喻了一丝多维空间的交互与幻灭。

 

图8《时间的形态》水印木刻 117×72cm 2021

 

在创作过程中,我发现云龙纸透薄的特性可以使印痕呈现出朦胧的质感,游丝般的草筋就像是时间的碎片,恰好可以传达画面的主题,甚至也启发了我,给了我新的视觉体验和观念。

 

图9 云龙纸上水印效果

图10 云龙纸上水印效果

 

在水印木刻创作过程中也愈发感受到,精神上的体验在画稿阶段往往是非常模糊不清的状态,但会随着作品的不断完善一步步清晰起来。“我”与这些景观是平等的,我不断地构造出的这些“境”,它们也在不断地沉浸塑造着我。在这种对话中可以获得自身精神存在的证明,也让创作过程本身具有了更多的溯源性意义。

在水印木刻作品实践的同时,我也进行着以研究媒介物性为主的综合作品的实验。即在纸本上尝试让不同媒介与水印语言产生新的视觉关系,对我来说,这是对水印木刻本体语言的再认识,通过这种方式我能更广泛地接触可能与水印语言具有契合度的媒介。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思路的扩展和延伸,让画面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与生长空间。

 

 

图11 《水与木系列之十》纸本综合(水印画片、索斯、铅笔)78×54cm 2021

 

 

图12 《水与木系列之六》纸本综合(水印画片、索斯、铅笔)78×54cm 2021

这是《水与木系列》中的两张,“水”与“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两者有相生共存的关系,就像是水印版画中水与木版、马连等木制品的关系,这种关系带给我一种哲学上的反思与体验,所以这个系列做了蛮多张的。

 

 

图13 《无妄海》   纸本综合(水印画片、索斯、水彩)  104×76cm  2021

 

包括这张《无妄海》也是对精神的一种表达,心境有时是躁乱跳跃的、有时也是澄净典雅的,更多的是时候是理性与感性同在,混沌与澄明共存。虽然当代欲望纷呈杂乱,也总应该保持一小块纯净的精神体验。

 

图14《水与木系列之二》综合材料 109×78cm 2020

 

图15 《镜花》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0

 

上面是另外两张水印与其他媒介语言对比的实验,目前这批综合作品仍存在的问题就是水印语言仍然没有在这些实验作品中成为最主要的语言形式,而往往是以小部分、小面积的点睛或提亮之笔出现的(例如利用水印透明感制作的方块),就如冯石老师和海迪老师给的建议,后面或许需要再进行大范围水印语言的运用,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目前我对水印木刻的学习和探索大致就是这样,试图以自身有限的媒介实践扩宽对水印木刻语言的认识,找到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向。我们对水印木刻的学习和认识还处于非常浅显的阶段,创作经验也十分不足,但已经能感受到水印木刻所承载的文化气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艺术观念,甚至是对生活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我们创作水印的同时,它也在不断地以独有的文化精神熏陶着我们的自身修养。最重要的是,目前我们作为学生,正赶上了全国水印木刻学习的不断盛兴,老师前辈们不辞辛劳的创作、教学推广在今天看来逐渐有了令人欣喜的回报,我们这一代有了更多的可以在展览、研讨会、课堂上学习与交流水印木刻的机会,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一定可以将其传承下去,继续发扬。

 

 

符幸寒

Fu Xinghan

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版画系,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主修方向水印木刻,师从张放、万子亮老师。作品入选第二十四届全国版画作品展,国际水印版画邀请展,第六届中国青年版画展,首届“亦雅”中国现代水印版画作品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