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读】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方式: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农村衰败图片 【案例+解读】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方式: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案例+解读】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方式: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2024-07-05 00: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壹

越后妻有艺术兴起的背景

越后妻有位于将日本本州岛分割成东西两边的日本大裂谷的新潟县南端。多数人描述越后地区都会用上川端康成《雪国》的那句“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越后妻有就坐落在越后地区最南端,是新泻县包括十日町和津南町在内的一片760平方公里的乡村区域。从越后搭乘铁路到达东京需要两个多小时,这在日本,是非常偏远的地区了。“妻有”原本就是日本语“死角”的谐音,被认为是非常偏远和封闭的地区,越后妻有下辖200多个村落。南面日本海吹来的海风和北面高山的阻隔,使得这里自古便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豪雪地带,每年的累积降雪量平均可以达到十米以上,冬季有长达半年的雪期。

不过也因为豪雪,清冽的雪水养育出了这片山野间美味的大米和蔬菜,也酿出了好喝的日本酒等值得夸耀的物产,豪雪带来的另一样东西便是至少持续了一千五百年以上历史的农耕传统生活方式,人们仍旧以村庄群落的方式聚集居住,过着夏耕冬读的生活。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众多年轻人离开乡村去到大城市工作生活,当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口数量不到7万,还不到巅峰时期的三成,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严重,使得越后妻有丧失了农耕时代的动力与生机。与此同时,众多民宅、校舍、田地等的空置废弃,山村衰败,人烟稀少。留守居民的生活与生产陷入了衰退境地,山乡的原始风景也将被忘却。如果这样下去,整个农村文化就会消失殆尽,而农村文化其实是支持日本全国各地交流沟通的最主要的文化部分,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那么人也会最终消失。如何守护大都市东京以外的日本,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人们不断思考如何让这些衰退的日本乡村复活。在越后妻有走向衰败的过程中,艺术的出现成为其命运的转折点。 2000 年,日本型艺术项目的代表“大地艺术节”由此诞生。

#贰

越后妻有成功的秘诀——小乡村大艺术

秘诀一:各地艺术大师共同参与,进行以村民幸福为初衷的大地艺术节策划

国际著名的艺术策展人北川弗兰,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部,可以说是越后妻有的“艺术拯救者”。北川的老家就在同属越后地区的上越市。在90年代一次对越后妻有的参观中,他被这里的衰败所震撼,立志要用艺术拯救故乡,北川想到也许艺术可以使这块土地的魅力重新发挥出来。他提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的理念, 希望用艺术使越后妻有成为“展示人类与自然如何建立关联的示范区”。从而北川成为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总策展人。北川选择在这里举办艺术节振兴当地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这里的人们至今仍旧以传统的村庄群落方式聚集生活,全部群落加起来超过 200 个,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可以很高效率地组织各种大型的活动。于是北川策划了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正如他所说:“为了再看到这里老爷爷、老奶奶的笑容,是举办大地艺术节的初衷。

从2000年开始,每3年一届的大地艺术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每一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 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创作。将日本农耕传统文化与各种形式的现代艺术作品融合成一个神奇的自然体呈现给大家。其中不乏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蔡国强、草间弥生等当代艺术圈的大师级人物参加。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艺术节之一。主办方建立了通过大巴带领参观者到不同区域进行参观的基本导览方式,形式上颇像是旅游团游览,只是旅游目的地从各种自然人文景点转换成了一项项艺术展览。这样的方式可以说为已经习惯了在专业美术馆、 画廊空间参观艺术展览的观众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经验——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美术馆空间或学术高冷、或小清新的空乏讲述,而是通过身处自然乡野之的五感全方位感受,带给观众最直接、最深入的体验感。

2018年第七届艺术节上,共有来自44个国家的335组艺术家创作的378件艺术作品参加了展览,也是历届参展中国艺术家最多的一届。徐冰的《背后的故事》,马岩松的《镜池(清津峡观景隧道改造项目)》、邬建安的《五百笔》、王思顺的《幸福花》、高瑀的《天上大风》、张哲溢的《灯光寄养所》、郑宏昌的《手风琴》,以及参加方丈记私记主题展的向阳、王耀庆、大舍+殷漪、程艳春等人的作品为这个国际化的艺术节平添了分量十足的中国概念。

中国很多的乡村面临着和日本同样的产业和人口空心化问题,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在很多方面可以给乡村振兴以启示和借鉴。与日本相较,中国不仅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和自然人文资源,而且还有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以艺术和设计为纽带介入城乡差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发展、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方式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策展人北川富朗意识到日本城市和乡村的日渐疏离,看着逐渐凋敝的乡村,艺术节计划的种子就在心中生根发芽。“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是历史上第一次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实践,也是当代艺术市场从美术馆、画廊突破场所限制转向乡村、转向公众的一次新的尝试。

秘诀二:长远规划,分布实施,艺术紧密串联,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越后妻有艺术链整备事业”在1996―2006年间开展了9个项目。其中6 个项目属于修路架桥等硬件改良工程,另3个分别为鼓励村民拍照和创作标语的“8万人魅力发现”(1998―1999)、发动村民在路边种花的“花之道事业”(1998― 2003)和整备地区内外交流据点的“舞台整备事业”(1998― 2003)等“软件”改良事业。2000 年,“越后妻有艺术链整备事业”的核心部分大地艺术节召开,其主要内容是招募全球艺术家与越后妻有地区的村民协作制作作品、开展各类工作坊,举办各类艺术展出。简言之,就是尝试以现代艺术为媒介重新发现与审视越后妻有地区的自然、风土和文化,通过超越地区、年龄和性别的协作向世界传播越后妻有的魅力,实现地域振兴。

以艺术作为纽带将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各个地域联结起来,形成以保存地方文化为主的艺术串联计划。为了重见老人们的笑容和喜悦,找回地域的自信和光荣感,有效地保留、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并避免市町村合并之后行政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镇,所以将各个区域的聚落村庄文化通过艺术作为纽带联系在一起。于是预想通过六个不同的地区构筑各自的展示舞台,通过六个主题,展示六种各具地域印象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将这六个地区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示越后妻有的整体样貌。这六个主题分别是:十日町舞台为“越后妻有市集”量身订作,塑造十日町街区成为文化讯息、交流的场域。川西舞台以“创造新田园都市”为目标,将刻画农业与历史的田园都市公园作为背景,提出符合二十一世纪新住宅环境的新田园都市计划。中里舞台提出的是“信浓川故事”。以水为主题,让流域人口高达 300 万的信浓川重新成为地方生活的场域,形成一个广域行政区中的据点。津南舞台的主题是“和绳文一起玩耍”,以在津南挖掘到的火焰型陶器为象征,创造能够体验、亲近自然的场所。松代舞台则是将在大雪纷飞的里山所培育出的智慧,用各种方式切入,做出“雪国农村文化村”,提高对故乡的爱与自豪。松之山舞台提出的是“森林学校”。希望能和地方以及外部协助者,一起让被放弃的里山与村落能够再生,保持人与自然最适当的关系,恢复往日生活样貌。

秘诀三:坚持乡土为主艺术为辅的发展思想

我们都明白只有从乡村本土出发的艺术,才是真正振兴乡村的有效手段。可是,真的有艺术家尤其是知名艺术家为了不知名的村庄而甘当配角吗?以往的艺术,往往凌驾于乡村本土之上,艺术家们也常常抱着对乡村进行“艺术启蒙”的居高临下的姿态。甚至有些艺术家会以高高在上的态度问村民:“看得懂这个作品什么意思吗?”这种凌驾于乡土之上的艺术是难以与在地结合的,艺术节往往变为了艺术的独角戏。

作为大地艺术祭的策展人,北川先生曾说:“为了再看到这里老爷爷、老奶奶的笑容,是举办大地艺术节的初衷”, “我所认为的艺术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诞生出来的。不论是烹调从土地中采摘的东西所做的‘食’,还是能在灾害多发地区生存下去的智慧所做的‘土木工程’,这些都可以是让参观者体验并直接捕捉的广义上的艺术。”因此,假如艺术只是充当配角的话,那么一切基于本地乡土的创造,就都可以成为艺术了,也就成为了主角。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乡土为主角呢?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或许能带给我们启迪。在大地艺术节的策划过程中,北川的理念与多数艺术节要“彰显艺术”有所不同。“大地艺术祭”坚持的是“人与自然的结合”。这种以本地乡土为出发点的理念,也可以从艺术节的名字“大地”两个字上看出。就像北川自己所说,“这不是一个有关艺术的节日,艺术只是一个催化剂,是用来呈现当地历史和人的生活方式。” 每一届艺术节主题虽然不同,但其都是围绕乡土进行创意,也就是说,大地艺术节真正的主角并不是艺术,艺术只是配角和载体。这也是用艺术振兴乡村所真正需要的方式。

第一,打破艺术的空降感,建立与村民的交流,树立土地与居民的主角地位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中,强调要反映与本地居民和土地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因此与当地不相适应的艺术作品,是无法得到好的评价的。每一届艺术节举办后,经典的作品会被永久性保存,而这样的作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得是公认的好作品;二是能抵抗本地冬季大雪;三是与本土环境相协调。

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并不只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被推上了艺术节的“舞台中央”,村民们也是艺术品的创作者与制作者。参与大地艺术节的村落,在2000年第一届时有28个,到2015年第六届时已经增至110个,并且还在增加中,村民们参与进来的热情越来越高。取得这样的成果并不容易。起初,当地村民对于艺术节并不感冒、甚至持怀疑态度;当地政府也不愿配合,认为虚幻的艺术节对解决经济问题毫无帮助。于是,在首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举办前,北川用了4年的时间四处奔走宣讲、寻找赞助和支持,才最终在2000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大地艺术节。但是,和当地人的沟通至此还远没有结束,在每一届艺术节的3年周期中,除了7月至9月的50多天会期以外,其余的1000天中,他每天都要不断地与当地人交流想法,艺术家们也在北川团队所营造的交流氛围中,尽可能多地和当地人交流感想、生活情况、对土地的认识以及对作品的要求或期待等等。正是基于他们的沟通与努力,才激发了当地民众的全情参与热情、赋予了艺术作品极强的乡土表达性,让艺术节不再是艺术的独角戏,而成为了一曲全民共演的艺术大合唱。

这当中最经典的莫过于设置在林中梯田上的艺术作品——来自伊利亚与艾米利亚·卡巴科夫的《梯田》,这部作品就是用艺术呈现乡土生活场景的典型。第一届大地艺术节举办之前,伊利亚来到越后妻有,看到残雪中辛苦劳作的农民,心中产生深深的敬意,因此决定创作一个以农耕场景为主题的作品。当他听说当地村民福岛友喜因骨折而放弃耕种一块梯田时,就向他提出使用这片梯田进行艺术创作的愿望。福岛起先内心是拒绝别人改造他的祖田样貌的,但经过卡巴科夫的多次请求,最终被其真诚打动,同意了两人的想法。卡巴科夫的做法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他直接将农民耕作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放置在了梯田中,在农田里树起了彩色的农民雕塑,分别呈现出“犁田、播种、插秧、割草、割稻、到城里贩卖”等动作状态。并将一首歌颂农民的诗,以雕塑的形式矗立在梯田中的农民雕塑旁边。此外,他还在梯田对面建立了观展台,使得整个作品就像是从画册跳到现实中的绘本诗歌。福岛先生和他的太太也被作品所打动,又回到了田中复耕。这个梯田作品是越后妻有最知名也是最经典的艺术作品之一。它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在被人耕种的田地中,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和歌颂了本地农民农耕生活的原风貌场景,使得艺术完全融入到乡土大环境之中,成为了展现在地精神的、有灵魂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不仅仅是新生作品,更是乡土旧物的再生

随着人口的流失,越后妻有地区很多民居被闲置,出现了几百座废弃的空屋。处理掉它们需要花费几百万日元;但若放任不管,又可能在雪季被暴雪压垮成为废墟,实在是个沉重的负担。眼看空屋越来越多,越后妻有地区的村民提议“用艺术的力量使空屋恢复生气”。村民和艺术家一同寻找每一间空屋的独特魅力,再用现代艺术的手法将魅力具象化,使了无生气的空屋复活,吸引参观者前来鉴赏,“空屋改造项目”就此诞生。因此大地艺术节从第一届就开始关注空屋改造的问题,在现存的359件作品中,有1/5都是以空屋为场所或者是由空屋改造而成的。大地艺术节的目的之一,就是让这些废弃的房屋以艺术的方式重新焕发出在地文化魅力。“空屋改造项目”收获了空前的成功。首先,在改造过程中,村民们对古民居所凝聚的地域文化有了再发现,并赋予其新的价值,有利于吸引放弃空屋的原村民回归,或吸引外来的住民。其次,经过改造的空屋成为越后妻有地区的公共财产,有助于乡村凝聚力的增强。再次,参加空屋改造的艺术家对越后妻有地区的风土与文化有了更多了解,也有助于其继续创作与该地区有关的作品,扩大地区影响力。最后,一些改造作品成为面向大地艺术节参观者的商业服务设施,给参观者提供了便利,促成村民与外来参观者的直接交流,也活化了乡村经济。总体而言,大地艺术节中“空屋改造计划”类型的项目逐届增多,显示出村民们对大地艺术节的认知逐渐深入。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梦之家》

这也给予我们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很多启示,越后妻有“人类是被自然包含于其中的”这个基本理念,从最初贯彻至今,32 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曾经来到这片土地上,通过1000个以上的作品,表达人和自然、时间和历史的错综关系。最为特别的是,生活在当地的人们,无论是务农的老伯还是食堂里的阿婆,都毫无违和感地和这个 760 平方公里的“美术馆”融为了一体。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构想以活化乡村为目的,不是一次性的集中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规划与安排。这让我们看到,通过艺术节让艺术作品成为坐标,引导人们走进并关注乡村是可行的,让国外与国内、城市与乡村产生交流和互动,看见生活在农村的爷爷奶奶的笑脸,让生活在孤寂中的老人都能有开心的回忆。艺术家基于当地人文和自然环境创作艺术作品。虽然艺术节每届的主题不同,但艺术家的作品都与当地的山谷、农田和村落环境有很高的契合度。艺术节尊重艺术家,尊重自然人文环境,尊重村民。艺术节将艺术作品放置在全域的各个村庄,将艺术与自然人文、艺术家与当地居民、艺术品与游客等多重关系串联起来,产生交流与互动。

秘诀四:推行地方自治,多方协力,助力艺术节在地化落实

艺术家的带领,无疑是乡村艺术振兴的重要推力。但是只有艺术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艺术与乡村的真正融合,需要细致的沟通、衔接和落实,而这些仅靠艺术家自身往往难以实现。从理念与文化的建立到长期长效的系统运营服务,需要政府、艺术家、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共同参与、携手共进。

“越后妻有公共艺术”的营造正是协作的产物。据“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策展人北川富朗反馈,项目总资金有四分之一来自当地政府拨款,四分之一来自观众门票收入,另外二分之一的资金来自不同的合作渠道。2008 年,负责大地艺术节运营的NPO 组织“越后妻有里山协动机构”(越後妻有里山協働機構)成立,这个具有“润滑剂”作用的NPO组织就成了在地化落实的主体。在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中,艺术家们负责艺术作品本身的创作,而整个艺术节本身的举办工作,如布展、协调和组织运营等,就落在了由本地居民和区域外的支持者组成的“越后妻有-里山合作组织”身上。尤其是其中的艺术节专门协作团队——“小蛇队”,更是核心主力。“小蛇队”的成员包括本地居民、来自东京等日本各地以及海外的义工们——从中学生到80多岁老人不等,不受年龄、职业、特长和性别的限制。大地艺术节的志愿者群体叫“小蛇队”。对大地艺术节而言,小蛇队不可或缺。仅以第 7 届大地艺术节为例,从 2017 年的作品制作,到 2018 年 6 月的作品收集与布展,再到结束后的作品回收,参与其中的小蛇队志愿者多达 3400 名。他们以大学生和青年白领为中心,还有带着孩子和老人从都市赶来的家庭式志愿者。小蛇队给地广人稀的越后妻有地区带来了活力。他们大多来自都市,但对村民的态度礼貌亲切,保守的村民也愿意敞开心扉。越后妻有是典型的过疏化与高龄化地区,志愿者与高龄村民展开交流,一起协助艺术家创作,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活力,让他们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本着自身兴趣志愿加入,通过内部自发组织的方式参与到艺术节的组织工作中。从艺术节开幕前协助艺术家们完成艺术品的制作、到开幕之后各场馆的接待管理,甚至是艺术作品、餐厅及民宿的营运,都可以看到这些热心义工们的身影。可以说,这个协作组织,才是艺术节一届又一届成功举办的幕后功臣。它的出现意味着经过了 10 年发展,大地艺术节已由政府主导过渡到村民组织主导运营的阶段。

秘诀五:通过艺术带动农产品升级,进而带动就业增收致富

日本国土交通省曾召开研讨会,指出对发展地区经济而言,开展各类艺术项目是有效方法。诚然,艺术项目能提升乡村地区的魅力与知名度,让村民重新焕发自豪感,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波及效果。但艺术项目有时间性,经济波及效果不会永远持续。乡村地区之所以被过疏化困扰,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的凋敝,年轻住民缺少工作机会,不得不向都市迁移。想实现乡村振兴,仅依靠艺术项目的经济波及效果远远不够,还需要将艺术项目与现有产业相连接,借助艺术的力量促进活性化。

越后妻有地区的十日町市原是有名的稻米产区,有着日本屈指可数的梯田景观地。可是当地村民的高龄化日渐严重,梯田被抛荒的情况大量发生。NPO 越后妻有里山携动机构从2003年开始募集“梯田田主”,“梯田银行项目”就此开始。个人或企业自由出资成为“田主”,越后妻有地区的农户负责除草除虫等农活,“田主”可随时进行农业体验,每到收获季节,也可以根据出资多少获得新米。为抛荒田地寻找新主人的手法并不新鲜,但越后妻有地区的“梯田银行项目”带有浓重的大地艺术节色彩:它利用艺术节的影响力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寻找感兴趣的“田主”,形成广泛的人际关系网,一方面有助于当地村民与外界交流,进而促进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层面合作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量有志于从事农业的“潜在”后继者。以梯田项目为契机,不少人开始学习农业技术和销售技巧,成为越后妻有地区的后备农业劳动力。

除了梯田项目,大地艺术节也让当地的餐饮住宿业繁盛起来。原先很多村落没有餐馆,为满足外来参观者的需求,各类轻食店、餐馆和咖啡店先后开张。此外,借大地艺术节的春风,当地企业也展开了艺术化营销。第1届大地艺术节召开时,运营方就与食品、浴衣、酒等当地企业合作,也有企业与小蛇队志愿者中的“设计部”共同开发商品。从第4届开始,当地的企业与知名创意公司loftwork合作,“Roooots 越后妻有名产品再创意项目”就此发足。该项目通过互联网向日本全国募集创意人,入选者与当地企业充分交流,或为产品重新设计包装,或基于原包装提出新的创意方案,创造出大地艺术节的关联原创品牌。该项目实施至今,已创出助力当地产品销量增长20倍的业绩,“Roooots 越后妻有名产品再创意项目”也被授予 GOOD IDEA(Gマーク)设计奖。

此外,人们也渐渐意识到虽然越后妻有有着“越光米”这样质量受人肯定的农产品牌,但农产品卖得再好,也依然无法突破传统农产品天花板的局限性。

由于大地艺术节在艺术方面做得专业和纯粹,自然比单纯以商业为目的的项目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伴随着大地艺术节的口碑和宣传推广,来自海内外的游客越来越多。艺术节以及后续的系列活动吸引人们关注偏远荒落的乡村,让几乎废弃的乡村和孤寂留守的老人重回生机,人流的涌入给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和就业岗位,促进了村庄发展。

这也给我们很多启示,艺术与乡村发展不能过于商业化,艺术促进乡村发展需要依赖和借助当地资源禀赋,以创意的巧妙取胜,以小博大。纵观国内,有些艺术小镇或者艺术节投入较大,理念偏差,专业化程度不够,一些项目大拆大建,希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艺术当成商业的工具。以古镇为例,从南到北,不少古镇不仅千篇一律,而且过度商业化,缺少了创意艺术,也缺少了乡村本身的韵味,变成了商品餐饮一条街,最终做坏了口碑。

#叁

发展成效

在艺术节的带动下,越后妻有逐渐成为了日本知名的旅游地。前来艺术节的游客,在50多天的节日期间,几乎等于一天一万人,这对于一个原本不知名的乡村来说,堪称非常罕见的“盛况”,而且,这种火爆的局面还在不断升温。越后妻有甚至为了能够进一步盘活冬天资源,开始举办冬季艺术节,其中举办了日本最大的花火大会以及地面灯光秀等冬季特色活动。

这个艺术节将各国艺术家带到了越后妻有,他们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自己的感触创作作品;各国观众 bnldhx来到当地感受艺术和自然;当地的人们也有了和艺术家、参观者沟通交流的机会,艺术节将整个地区活化了起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越后妻有已有数百件艺术品散落在各个村庄。越后妻有的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了越后妻有乡村的标志,是当地与外面世界对话的窗口。在艺术品的创作(艺术家与公众协作)与欣赏(公众与艺术家)的过程当中,同时也建构了大众(包括艺术家)的集体记忆,而那份忆记是最难能可贵的。艺术节的设置给日本这个小乡村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及相当的知名度,是艺术介入乡村的一次成功实践。现今国内借鉴日本已成功的经验在本国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探索,艺术介入乡村也成为中国目前乡村建设的主流实践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