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谈中日:发挥“以民促官”传统,努力推动文化交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传统扇子舞 日本学者谈中日:发挥“以民促官”传统,努力推动文化交流

日本学者谈中日:发挥“以民促官”传统,努力推动文化交流

2023-06-27 03: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6月18日,中日交流论坛在京举行顾问证书颁发仪式,聘请东日本国际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未来研究会代表、日中友好协会顾问西园寺一晃担任论坛顾问,并邀请其做了题为《日中美关系与日本右倾化》的演讲。

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日交流论坛主任张建军向西园寺教授颁发聘任证书

西园寺教授出身名门,他的曾祖父西园寺公望曾辅弼过两代日本天皇并担任日本首相,被尊为日本“最后的元老”;父亲西园寺公一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之前民间交流的先驱,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为中日“民间大使”。1958年,西园寺一晃随家人来到中国,在北京读完了中学和大学,1967年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后回到日本,入职《朝日新闻》社,退休后还受邀出任过日本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首任院长,一直心系中日友好。

从“政冷经热”到“政经俱冷”

西园寺教授在讲座中首先指出,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中美矛盾。在中美矛盾之中有三个关键要素,即日本、欧盟和新兴工业国家。如何使这三要素不彻底倒向美国,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

演讲中的西园寺教授

他表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对于日本历代政权来说,如何处理与美国、中国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飞速发展的中国对于日本来说重要性一再提高。在中美矛盾激化之中,日本政府对自身的定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基本上只有“政经分离”这一个选项。

对于日本政府来说,亲中反美是不可能的,但亲美反华也不可选。特别是日本经济对华依存度远高于中国经济的对日依存度,所以不论哪个政权,也不管美国有怎样的要求,日本都没有出现过与中国全面对立的情况。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例外,那就是岸田政权。

岸田不仅在政治外交方面,也在经济领域采取了敌视中国的策略。外交、安保领域,他遵循前首相安倍晋三的一贯路线,经济方面,他颁布了《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按美国的要求加入了旨在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印太经济框架,并决定限制向中国出口半导体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在经济领域采取了露骨的敌视中国的姿态。

日本右倾化的背景

谈及原因,西园寺教授首先梳理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并着重讲述了与今天中美经贸摩擦相似的,发生于上世纪70~90年代的美日贸易摩擦。

他表示,战后日本经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崛起,到上世纪70、80年代,在很多领域都有超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态势。对于美国来说,不论是竞争对手还是盟友,只要威胁到美国全球第一的地位,就会遭到其不择手段的打压。面对这种打压,与中国迎面直上的姿态不同,日本只能根据美国的要求做出妥协,并采取“克制”的态度。上世纪70、80年代的日美经济摩擦,每次都以日本的妥协、让步而告终。及至上世纪90年代,在冷战结束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日式资本主义的应对不佳,受规制及行政指导较多的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加之美国在以高科技为代表的诸多领域的彻底打压,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和低迷。

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签订了“广场协议”

在日本人一蹶不振之时,一个巨大的变化正在发生。199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只是日本的八分之一,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中日差距迅速缩小,到20年后的2010年,中国GDP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迅速崛起在事实上,对日本也是一个机遇。通过与中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日本得以摆脱衰退。此时,摆在日本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与中国和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实现亚洲的和平与繁荣。另一条则是将中国的发展视为一种威胁,与美国一起阻止中国的发展。因为经济发展带来的还有人民的富裕和军事力量的增强。目前中国的GDP是日本的4.3倍,国防开支是日本的6.3倍。在这个现实面前,日本人民困惑了。

演讲会后,中日交流论坛组织座谈会,邀请两国有识之士为中日关系建言献策

而在此时,对美国来说,日本也变得更有价值,因为它急需利用日本来对抗中国。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国力量的下滑,因为如果美国具有压倒性的力量,是不会需要日本帮助的。于是,美国强化了对日影响,在日本及全世界展开了对华负面宣传,并对日本社会各界开展工作,日本的反共右翼阵营也因此有了“与中国对抗”这一目标而重新焕发了活力。日本渐渐被引入了美国的反华战略里。

在日本有不少人这样认为:日本是无法对抗美国的,如果不依靠美国,日本就会有危险;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威胁,如果没有美国的保护,日本就会被中国侵略;对日本有威胁的中国、俄罗斯和朝鲜都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如果不赶快修改“过时”的宪法,增强军力,日本将无法保全……这些也成为了日本右倾化的思想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此前从未有过的严重问题:执政党自民党内的“亲华派”消失,在野党亲美反华,各种社会团体远离中国。对华友好势力与友好团体力量薄弱化。

青年交流与民间外交

西园寺教授表示,虽然目前中日关系不容乐观,但他还是从中日舆论调查中发现了一丝光明。那就是在整体低迷的日本对华好感度中,日本年轻人相对较高的对华好感度。他表示,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情,意味着虽然年龄较大的日本人对中国有一定偏见,但年轻人看待中国还是比较客观的。

不过,西园寺教授也指出,日本年轻人对华好感度较高的另一面,则是他们对历史认识的缺失,因为日本学校是不教授那段侵略历史的。

在提及如何改善两国关系方面,西园寺教授提出要发挥“以民促官”的传统优势,并以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那段历史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

1971年,西园寺一晃访华时于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他表示:“上世纪6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两国关系远比今天更为严峻,人员往来几近断绝,根本没有多少日本人能够亲自到访中国,但奇怪的是却有很多日本人对中国印象极佳。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中国领导人,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对来华访问日本人的亲切接见。据中国外交部的记录,周总理会见的外国友人中,日本人的数量是最多的,且这些人并不仅仅是日本的政经人士,还包括青年学者、工人、农民、运动员等等。通过会见,这些人亲身感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风范,并把他们的亲身感受传递给了身边更多的人。比如说当时还在上初三的我,就随同父亲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回国后我将这段经历讲给了很多日本朋友。”

西园寺教授表示:“现在日本的老百姓基本上不怎么了解中国领导人,知道的也都是日本媒体报道的。但这些媒体传递出的,可以说是一种毫无魅力可言,甚至有些恐怖的形象。我想呼吁的是,尽管中国领导人十分繁忙,但还是希望他们抽出一些时间,见见日本的老百姓。而作为民间人士,我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努力推动民间交流、文化交流,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做下去!”

参加论坛活动的嘉宾合影

西园寺教授的演讲结束后,参加论坛的嘉宾纷纷发言,表达了在两国关系的艰难时刻,继续加强民间交往,努力推进中日睦邻友好的决心。

中日交流论坛由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北京大学日语系友会、中国墨子学会青年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加深中日民间各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实现“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邓小平语)的目标。

【责任编辑:申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