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运史项目】重庆合川:追寻红色足迹 奋楫逐浪前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军制造的五大惨案是什么 【青运史项目】重庆合川:追寻红色足迹 奋楫逐浪前行

【青运史项目】重庆合川:追寻红色足迹 奋楫逐浪前行

2023-05-12 01: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19年5月4日,热血沸腾的爱国学子齐集天安门前,抗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这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把革命的种子播向中国大地。

百年前,在重庆合川,也有这样一群进步青年,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把一切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为革命事业挥洒青春热血。

第一站:革命先烈木森路

地址:合川区双槐镇龙狮村唐家湾

重庆市合川双槐镇,群众捐资修建的“革命先烈木森路”,左下方“唐木森个人简介”里的文字已被雨水洗去了一些着色。

唐木森(1899—1927),出生于合川区双槐镇龙狮村唐家湾。“五四”运动前夕,受进步思潮影响,他与同学石天柱、华绍衡等组织“合川青年社”。1919年,又与黄肇纪、石天柱等青年学生组织宣传队,利用办壁报、写诗歌、写论文、开会讲演等形式开展反帝反封及抵制日货等爱国宣传活动。1921年,唐木森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这所学校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1921年,学校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小组”,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学校建立团支部,1924年1月,中共北京地委通知建立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唐木森在这里进一步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

1923年秋天,唐木森与在京合川籍学生徐大昌、石天柱等人在朱市胡同恢复“合川青年社”(不久更名为“旅京合川青年社”),宣传新文化,自筹经费不定期出版铅印四版刊物《合川青年》。刊物宗旨是“联络同乡感情,交流学习经验,团结进步青年,宣传新兴文化”。《合川青年》刊发的文章有诗歌、小说、散文、传记、报道等各种形式,发行量一度超过3000份。后来,合川青年社的社员扩展到重庆、成都、上海、广州等地的合川籍同学中,成立了一些分社和小组,为中共地下党合川县委的建立作好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并为进步的文学艺术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1926年3月18日,在中共北方区委的发起和推动下,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80余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群众代表两万多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游行集会,反对日军入侵大沽口,声讨“八国通牒”。集会结束后,游行队伍前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广场上请愿时,遭到军警开枪镇压。唐木森、徐大昌、詹乐贫、林孔唐等多名等农大学生在“三一八”惨案中受伤。惨案发生后的第三天,《合川青年》出版了“‘三一八’惨案专号”,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后军阀张作霖入京,自称大元帅,大肆逮捕爱国民众和革命学生,中共北方区委通知农大部分同学紧急南撤,并派遣部分同学前往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唐木森也是这批赴广州学习的党员。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反动军警包围黄埔军校,占据武器库,解除学生武装,逮捕学生数百人,唐木森为其中之一,后被关押于广州南石头惩戒场。尽管屡遭严刑拷问,英勇不屈的他却未暴露一丝党的机密,后被冠以“图谋暴乱首犯”枪杀,年仅28岁。

唐木森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乡后,亲友无不悲痛万分。唐木森工作过的原渭溪复兴小学,校长查捷吾,教师罗中典、周惠吉,学生蒙文凤、王富俊等在校内举行了追悼大会,对他的牺牲表示沉痛哀悼。

90多年过去了,唐木森的家乡双槐镇龙狮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通车了、特色农业富民了,农村环境更好了……但人们没有忘记唐木森,除定期开展纪念活动外,群众还自发筹资为其修建了“革命先烈木森路”。

时光回到1927年的春夏,在钢筋、水泥、铁闸建成的南石头监狱里,年轻的唐木森在诗中写道:吾唯一的合青兄,吾至爱的合青兄,今朝别离您而长逝,特留此临终的言辞。您是吾的信仰,您是吾的生命,您是我的一切的一切,……不到明天,我的血流已停。我虽万死而不辞,独正气而永存!

革命先烈唐木森

第二站:合川区革命烈士陵园

地址:合川区太和镇142乡道与140乡道交叉口

合川区太和镇报恩村一个山垭口有一座依山而建的烈士陵园,陵园入口是一座牌坊式大门,大门横额上书写着“合川区革命烈士陵园”字样。走过大门,是一个大约5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北边是一个绿化台阶,台阶上面就是掩映在翠柏中的烈士陵园。陵园内除安葬刘建常、唐忠良等烈士外,还安葬了牺牲在太行山区的合川籍八路军抗日英烈、青年音乐家——周极明。

周极明(1918—1942),字杰奇,化名朱杰民,出生于原合川县思居乡双桂堂(今合川区钓鱼城街道黑岩社区),1934年考入重庆川东师范校。充满激情,具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很强的组织能力。1937年冬,19岁的周极明与李新等6人徒步奔赴到延安,参加八路军,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音乐系学习,并随鲁艺深入太行山区参加抗战。

1941年7月,鲁艺随八路军总部迁辽县麻田镇。次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大举进攻晋东南,1.2万余名日军分多路对八路军前方总部所在地麻田实行所谓铁环合击。鲁艺奉命化整为零,其中周极明带领的小组则留守麻田。在麻田与桐峪之间的拐弯处有一个三岔路口叫上口村。1942年2月21日晚,一队日军兵分三路,绕过警戒部队,对上口村发动突然袭击,等哨兵发现敌人、鸣枪报警时,敌人已经包围了村子。周极明闻枪而起,带领工作队及民兵端上枪、挺上刺刀、左冲右突,利用熟悉的地形,找到敌人薄弱环节,撕开一条血路,掩护着群众冲出村去。上口村的后面是一片斜长的山坡,离群众脱离危险范围还有很长的距离,日军的重机枪向山坡上逃跑的群众扫射,周极明带领民兵英勇阻击,打掉敌人的重机枪。当手榴弹扔光、子弹打完,其他干部战士相继牺牲,而群众还没完全脱离虎口时,他大呼一声,跃出阵地,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围上来与他格斗的日军有20多人,他却毫无惧色,奋勇拼杀。当最后一个群众从山坡上消失时,他被日寇刺中头部,壮烈殉国,时年24岁。

周极明的牺牲,换来400多名群众的安全转移。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用最好的大红棺木装殓他的遗体后埋葬,坟旁有一棵大花椒树为标记。得知周极明牺牲的消息,鲁迅艺术学院和新闻文艺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朱德总司令专门送去了挽联:“从军杀敌以笔当枪,正义宣传,参与政治战;为国牺牲血花齐洒,英雄楷模,是为艺术光。”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为周极明的父母发了慰问信。《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艺术家的国殇》,追悼诸烈士之死,文中写到“朱杰民,我们的青年音乐家……他在敌人面前忘记了逃避,拿着刺刀对拼着20几个敌人,毫不吝惜地流尽了他最后一滴血”。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向周极明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书”。

2010年初,周极明烈士遗骨由山西省左权县麻田乡上口村村民发现,后经多方共同努力,周极明烈士遗骨被运回到合川,安葬于太和镇雨台山的革命烈士陵园。

青年时期的周极明

第三站:育才学校旧址

地址:合川区草街街道古圣村

1939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主义战士、卓越的大众诗人陶行知先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卢作孚、卢子英兄弟支持下,在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并亲任校长。大殿做教室,厢房做寝室和食堂。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战时难童、烈士后代和学校附近的农家子弟。办学过程中,学校先后邀请了任光、贺绿汀、章泯等名家专职任教,翦伯赞、田汉、何其芳等专家学者前来短期兼课或讲学。同时还开办了“林间课堂”,特邀郭沫若、夏衍、曹靖华等来校演讲,周恩来、吴玉章、邓颖超等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也曾到古圣寺指导工作,并向广大师生宣传革命道理。

陶行知先生将生活教育理论付诸于办学实践中,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育才学子在这座古刹里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培养,成为了坚定的革命战士。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育才学校为中国的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培育的学生有的奔赴了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有的冲破重重封锁,去到革命圣地延安。育才学校还为国家培养出了陈尧楷、徐永培、徐相应、易元祺、王敏、游中象、胡芳玉、陈尧伦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献出了青春和热血。凤凰山上的古圣寺也因此被称为大后方的“小延安”。

版画《周恩来考察育才学校》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团重庆市合川区委将继续深挖活用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牢牢扭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主题,踊跃投身社会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在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的历史进程中勇担时代责任,绽放青春芳华。

(团重庆市合川区委供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