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豆坦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军97式轻战车 二战中的“豆坦克”

二战中的“豆坦克”

2024-07-02 18: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的厌战气氛以及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对过高的军费越来越不能忍受,在这个气氛下,坦克的研制上出现了极端重视经济的设计思潮,这个思潮的产物就是一系列的“豆坦克”(日本方面对超轻型坦克的称呼)的诞生。其中最具备代表性的就是英国的“卡登-罗伊德”超轻型坦克了。这种只有2吨,乘员2名的豆坦克自然于1931年3月被日本引进了国内的新建立的步兵学校、骑兵学校内。虽然豆坦克因为薄装甲,无顶盖,武器只有机炮或机枪一门的简易构造和连带的低廉价格很适合大量生产,但是各国很快发现豆坦克在后来残酷的第二次大战中都根本无法生存下去,一款无法生存的豆坦克,无论其价格多么低廉,都是无法发挥作用的,更何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疯狂的军备下,价格的低廉也根本无法体现出来。所以二战中,豆坦克只能纷纷转行承担运输等二线任务发挥余热。而这里介绍的94式轻装甲车本来就是作为运输而研制的,但是在战场上反而大量作为一线的作战力量使用,只能说二战中国战场的贫弱的反坦克力量所致。

研制背景

1031年英国的“卡登-罗伊德”超轻型机枪运输车运到日本之后,经过步兵学校和骑兵学校的实验之后,同年的9月日本陆军技术本部和步兵学校的座谈会对关于“步兵战斗用豆坦克”作了讨论并做出了研制装甲牵引车的决定,对此作出了以下的要求:

1,作为牵引车牵引货物,并具备火线运输能力(这点和“卡登-罗伊德”超轻型机枪运输车一致)。

2,全车装甲化,并使用封闭车体设计(和“卡登-罗伊德”超轻型机枪运输车开放车体不同)。

3,必须设置一个装备机枪的旋转炮塔(“卡登-罗伊德”超轻型机枪运输车只有一个装备在车体的机枪,而不是封闭的旋转炮塔)。

之所以和英国的豆坦克不同,主要是因为1929年服役的89式战车等装甲力量在1931年左右从步兵部队分离,作为一个独立的战车联队运用了。感受到普通的步兵部队的装甲力量的不足,所以就以装甲运输车的名义来加强普通步兵基层的装甲力量。此外对于陆军而言研制一款纯粹的装甲运输车也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如果纯粹提高野战运输能力,还不如多采购军马来的合适,根本不用花费巨资来搞履带式运输车辆。所以在此车上就带有了严重的战斗车辆的色彩了。

基于以上的结论,1932年陆军技术本部开始了装甲运输车的设计工作,原乙未生少佐负责整个设计工作。设计单位为东京瓦斯电气工业。因为已经决定所有的战车为三菱公司研制,因为特别取名“特殊牵引车”

样车于1933年完成,被称呼为“TK车”整个是日语特殊牵引车的罗马音的头文字的省略词。试验车于在中国东北的北部进行冬季实验之后,仅仅对排气管和负重轮大型化之后就于1934年定型,因为当年为天皇纪年2894年,所以称为“94式装甲牵引车”不过很快正式生产的时候因为它的战斗色彩改为了“94式轻装甲车”。

车体结构

94式轻装甲车车重只有3.4吨,单人的机枪旋转炮塔,为车长操作,驾驶员则坐在车体的前部右侧,因为车体太小,所以驾驶员不得不设置一个突出车体的窗口。车体的前部为发动机舱。因此后部可以设置一个大型的舱门以方便装甲车被击中之后人员的转移。不过因为发动机舱和战斗舱室根本没有隔舱化,行驶时舱内环境极为恶劣。车长和驾驶员不得不忍受发动机的噪声和热浪。

94式轻装甲车的单人炮塔最开始装备的是1922年(大正11年)“11式轻机关枪”这款机枪其实就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歪把子机枪的车载型。口径为6.5毫米,和三八式步枪通用弹药,降低了后勤的压力。共携带1980发弹药。

但是后期因为11式轻机枪的火力实在太贫弱。于是在“97式车载重机关枪”在1937年诞生后,就立即用该重机枪替换了11式轻机枪,这款7.7毫米的重机枪其实中国人民也很熟悉,那就是耳熟能详的92重机的车载版本。载弹量保持1980发不变。后期甚至还有装载37毫“94式战车炮”的型号,不过数量极少。仅仅作为试验车存在,因为后期已经有了装备37毫米火炮的97式轻装甲车了。

不过因为94式轻装甲车的机枪管因为怕战场上击中后而导致的枪管损坏,因为都包上一层装甲,因此看上去比普通的机枪管厚实了很多。不过无论哪种车载机枪都具备搬运车外使用的能力。

94式轻装甲车的装甲比92式重装甲车上聊胜于无的6毫米装甲板好了很多。车体前部和炮塔前部均达到12毫米,侧面为10毫米,车体后部也达到8毫米,经过日本陆军技术本部第四研究所实验,防御日本的7.7毫米和6.5毫米步枪子弹还是能够胜任的。但是在中国战车上遇到穿甲能力高著称的毛瑟步枪的话,则还是会被穿透。后期的改进型97式轻装甲车对此还是作出改进。当然这个装甲厚度对付任何的反坦克炮都是力不从心的。

94式轻装甲车使用了平衡式悬挂方式,为两负重轮一组,一边双组,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的设计。后期诱导轮轮大型化后形成诱导轮拖地设计。以便扩大接地面积。这种平衡事悬挂广泛的运用于日本装甲坦克的设计中,好处是行驶稳定,抗冲击性好,但是该设计限制了进一步提高行驶速度的可能,不过日本的坦克发动机普遍动力贫弱,本身也无法到达高速度的动力需求,所以本身也不算个大问题。

94式轻装甲车的动力为空冷4汽缸汽油机,最大功率为35马力。虽然94式轻装甲车只有3.4吨,但是如此低的功率还是显得动力不足,该发动机最初是德国研制,后来日本成功仿制生产。

不过因为车重低,所以在中国江南水网区域,94式轻装甲车随便搭上两根木板就可以过河,豆坦克的灵活性得到了体现。

因为该车的作战半径达到400公里以上,在使用卡车运输式,速度只有和步兵相同的4公里每小时(这个估计和日本卡车动力也欠佳有关),而且还有倾覆的危险,因此战车第八联队甚至在1938年以后禁止94式轻装甲车使用卡车背负运输。后期也有把汽油机改进了柴油机的计划,但是并没有实用化。

日本94式装甲车

94式轻装甲车的运用

94式轻装甲车在1935年开始装备军队。在战车中队中也装备了一个小队来弥补战车数量的不足。而步兵师团中为了训练步兵的装甲车的运用而设置了轻装甲车训练所,这样的训练所在11个步兵师团中都有设置,这样的训练所成了步兵部队接触机械化作战的基础。这类轻装甲车训练所很快就成为后来的独立轻装甲车中队。

1937年“7.7事变”爆发后,日军迅速扩军,动员了7个独立轻装甲车中队侵华。而到了12月就已经达到了13个中队。这些独立的轻装甲车后来也成了独立战车中队的母体。

无论是独立战车中队的,还是在轻装甲车中队的94式轻装甲车都和89式中装甲车一并作为侵华的总先锋,以一线的装甲力量身份活跃在战场。并直接给步兵提供最直接的火力支援。

94式装甲车从1934年开始生产到1935年就已经生产了300辆,次年为246辆,1937年为200辆,1938年则生产急转直下,1940年只生产了2辆就终止了生产。总生产数为840辆,因为94式轻装甲车后来主要当做轻坦克使用,因此后期几乎不再生产了。

二战中日本军队装备的94式装甲车

94式轻装甲车的实战

94式轻装甲车最大亮相就是在南京战役中的攻城战斗中,1937年12月为了攻陷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日军纠结了2个独立轻装甲车中队进攻。两个中队分别为第二中队藤田中队和第六中队井上中队。他们都为直接进攻南京城防的步兵部队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那张94式轻装甲车集群进攻南京中华门的照片被日本随军记者拍下,并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广泛流传。但是此后成功攻陷中华门的井上中队并没有风光多久,在南京雨花台铁心桥的战斗中,被中国军队的反坦克炮伏击。4辆装甲车被击毁,导致7人当场毙命。

此外这次特别强调下,铁心桥在历史上来源,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今南京)当时留守杜充贪生怕死,弃城而逃,而通判杨邦义一系文官,仍然拼死抵抗。后被金兵俘获。金军首领金兀术亲自出马诱降,被杨邦义大骂谴责,残忍的金兀术大怒之后命人抛开了杨邦义的胸膛,结果胸膛里面蹦出一个铁心。金兀术大惊,下令士兵抬着铁心周游军营让金兵也学习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结果铁心到了雨花台的花神庙,掉到一个水沟内,后人为了纪念杨邦义这位民族英雄,在此修了一座桥并称之为“铁心桥”,为纪念这位可敬的民族英雄,人们就称这座小石桥为“铁心桥”。可见中华民族每次外族入侵的时候,都会涌现无数的民族英雄,无论是英勇抗击日军入侵的中国军队,还是宁死不屈的杨邦义都是这种精神的传承,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才让中华民族立于各民族之林,作为四大文明大国唯一一个真正流传至今的民族,我们有资格骄傲和自豪。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之一——94式轻装甲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