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学术论文(日俄战争)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俄战争的后果 战争学术论文(日俄战争)书评

战争学术论文(日俄战争)书评

#战争学术论文(日俄战争)书评|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011-12 过于学术化和简要,太难读,不是很建议购买。 1904-1905年日俄战争,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1894-1904)欧洲列强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1899年海牙国际和平会议召开。但期间非洲和殖民地作为欧洲列强的后院有接二连三的殖民地战争,一方面可以给当地无序的人们带来文明,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宗主国的财富。 -1899.10-1902.5,英国和布尔人战争 -1899.11-1902春,美国与菲律宾 -八国联军与义和团 本书讨论: 1)战争如何开始 2)为什么日本胜利,俄国失败 3)战争的后果 自己看完后的答案: 1)俄国最早修建西伯利亚铁路,随后为了保护利益深入中国东北和旅顺,势力还渗透到鸭绿江沿岸,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在日俄多轮谈判未果情况下,日本提出满韩交换论没有得到满足的背景下,日本宣布断交随后开战。 2)俄国战略不清,开局不利导致士气下降,军队指挥多头不统一,海军策略有非常大的问题。日本开局抢占有利因素,集中力量军心可用。 3)改变了日本的俄国自身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改变了世界格局(国家盟约),为后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了两大阵营。 维特的悲哀:维特原本是理智的,只希望俄国的东亚政策限于铁路范围之内,但是在同僚推波助澜下东亚政策变得激进,随着俄国被迫从东北撤兵又因为他的东亚政策推进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导致地位下跌。 战前: 战前日本方面: 1900年义和团期间,英国由于布尔战争无力出兵,协调日本出兵中国,日本一方面想保护侨民,另一方面响应英国号召(不排除美化日本,夸耀纪律最好),成为出兵最多的国家。甚至引起学者对亚洲民族觉醒的担忧。 1901年伊藤博文建议从撤出中国表示没有野心,但首相山县有朋希望借机占领朝鲜,他认为俄国外交上狡猾无信,日本应该先在中国南部培养势力对抗俄国。 日本一早就在中国和朝鲜派遣人员进行测绘工作,积累了大量地图,但由于当时技术有限,精度不足。 日本4400万人口,不到175w军队,明显弱于俄国,因此对铁路运力的考虑成为日本的重要参考因素。 日本认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是朝鲜半岛,作为战略要冲和战场。 日本由于俄国占领东北又提案朝鲜中立,催生出日本思考满韩交换论,随后俄国强硬派在撤军后又布局鸭绿江边,引发日本的担忧,于是认为大战不可避免。 日本主和派是伊藤博文,主战派是首相等。 俄国远东总督设立后,谈判出现了不对等的情况,谈判陷入僵局,加剧了日本国内的猜忌,军方已经开始积极备战。 战前俄国方面: 1891年5月,西伯利亚铁路从海参崴动工,起因是俄国担心东北人口与西伯利亚人口的失衡和加强亚洲的力量。 沙皇尼古拉二世,财政大臣维特初始对清政策友好(三国干辽),因此得到回报,维特不建议在中国过度扩展,但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主张东方扩张.,1898年获得旅顺和大连租借权,一方面中俄关系冷却,另一方面引发日本的警惕。 俄国当时测绘技术优于日本,已经有比例尺1/126000的地图,积累了中国和朝鲜的地图信息 俄国1.4亿人口,350w军队 最重要的战略要地是旅顺和海参崴,旅顺是不冻港也是中东铁路哈尔滨南下支线的终点。导致海军舰队分成了两个分舰队,失去了对日的优势。 俄国在国际压力下被迫从中国撤军,但同时也担忧铁路的保障问题,俄国的强硬派主张加强远东军力(鸭绿江沿岸),沙皇也支持强硬派的做法。 俄国主战派别佐勃拉佐夫,主和派是维特和库罗巴特金。 讨论远东政策的旅顺会议召开以后,关东省总督阿列克谢耶夫得到最大权利,被沙皇任命为总督,负责关东省行政权和外交权,并可以指挥太平洋舰队和当地驻军。 俄国主战派轻视日本的战斗力,并忽略了旅顺港的地理劣势,外交上不重视日本,不给与正面的回应。 日俄之间: 俄国占领东北之前,俄国和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均衡,1901.1.10 俄国驻日公使提出保证朝鲜中立化提案,引发日本警惕认为俄国想近一步获取优势(和俄国占领东北事件联系起来),因此日本生出满韩交换论的想法,用于利益交换和重构日俄关系。伊藤博文访俄谈判,维特大力支持但是沙皇并不支持。(维特的战略是铁路优先,先把铁路建起来再说) 1903年6月,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访日,并不同意满韩交换论,并且要求日本要认同俄国的铁路权利。他访日期间获取日本信息后,在7.1-7.10号的俄国内部旅顺会议(讨论远东政策)时主张集中力量维护俄国在东北权利,而不应该把力量渗透到鸭绿江南岸。 1904年2月5日,日方在迟迟得不到俄国的答复情况下,在多轮反复谈判下,单方面宣布断交,随即发动战争。 日英之间: 日本和英国内部同时兴起的反俄情绪让日本认为有和英国同盟的基础,随后推进了和英国的盟约。随着日英联盟的签订,日俄关系紧张,同时俄国担心同盟会扩大,于是同意从东北撤军。 战前国际论调: 1900年6月,中国东北对俄国修建中东铁路不满引发纠纷,此时俄国已经向东北输送了6w多人。双方在7月份正式开战,10月份已经占领绝大部分东北城市。 阿列克谢耶夫在1900年11月和中国签署了驻兵权条约(认为是个临时条约) 1901.1.3,泰晤士报伦敦记者莫理循报道,认为俄国有夺取东北的野心,希望引起英国警惕并鼓动日本对抗。 1901年2月后,中俄开始进行谈判,俄国提出苛刻条款而中国泄露条款获取国际支持,4.5日谈判中断。 开战: 战略方面: 1904.2.6,圣彼得堡下午四点日本宣布断交,同时日本分两路开始进攻,1)陆军2.6号出发仁川登陆进入汉城,2)海军2.8号袭击旅顺俄国太平洋舰队。2.10号日本初步达成制海权和占领朝鲜南部两个战略目标。日军此时进展过于顺利,导致具体作战过程反复调整,也暴露了之前作战计划不够全面。 俄国方面由于总负责和满洲军指挥思想不一致,在调兵遣将方面迟缓和战略不清,部署混乱。 士气方面: 俄国开始对日本估计过低,开战后又盲目估计过高,多次主动撤退,造成士气低落。 后勤方面: 日本整体体量小,在大规模战争中出现炮弹供应紧张问题,确定总体战的目标,投入国民经济动员。 俄国面临的主要是长途运输问题。 海陆协同: 海军初期日本取得封锁旅顺港优势,但是担心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到来,于是督促陆军加大对旅顺的进攻。 8月10号,俄国强行让旅顺舰队前往海参崴,被日本联合舰队拦截,旅顺仅存10艘,海参崴接应舰队覆没。 俄国组成第二太平洋舰队,在10月份从波罗的海出发。 日军难以攻下旅顺要塞,在第二太平洋舰队要赶来的压力下,改变策略要先攻下203高地,从高地炮击港口内的舰船,打掉了俄国的海军残留力量。 外交策略: 日本通过让朝鲜和中国中立,法理上站稳并且可以取得一些隐藏的支援 俄国,不重视朝鲜和中国的外交,在欧洲的外交也进退失据,没有处理好俄法和俄德关系,没有得到实际的支撑。 俄国内部: 在大时代背景下,对专制的不满和对宪政的向往是时代的潮流,当战争失利的时候,这种思潮给政府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流血星期日就是这种情况下冲突的后果。 士气低落和国家动乱交织,影响了作战情况和兵员补充。 对马海峡海战: 此战俄国彻底输掉了海军舰队,原因很多,这篇文章讲的还不错。主要也是长途远征,兵员素质,士气,补给等方面的问题。根源还是在战略目标失误上。 【为什么沙俄海军会在对马海战中战败?】https://mbd.baidu.com/ma/s/gWXwKCR7 战后: 1905.8.9号在美国朴茨茅斯开启谈判,9.5号签订完成。 日本方面跻身大国,得到英国认可,自身也膨胀了,助长了军部希望持续增强影响力提升实力的信念,军部更加瞧不上政治民主化(认为需要愚民,集中力量办大事) 俄国受挫,军队威信扫地,社会动荡于是开设国会,进一步削弱了沙皇的专制力量,最终诱发革命。 总结: 1.普法战争后的第一次大国战争,堑壕战与机关枪,情报与宣传,陆海军协同作战均上演 2.日本社会走入大众时代(指的是政党,选举等),军方与政治家产生矛盾;俄国军方被审判,权威受到影响。 3.表明亚洲国家也可以通过学习欧洲的制度并挑战欧洲,日本膨胀自身定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