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中尖团音的迷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锡话好听吗 上海话中尖团音的迷思

上海话中尖团音的迷思

2023-03-13 10: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笔者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论调,就是“正宗”的上海话应该分尖团音。先说什么是尖团音?以汉语普通话的拼音为例,就是韵母i、ü前的z、c、s(尖音)合并入j、q、x(团音),产生了尖团合流的现象。如果分尖团,那么小(siao)和晓(xiao),箭(zian)和剑(jian),秋(ciu)丘(qiu)发音均不同。这种现象在上海话中发生得较晚,大致是在民国时期才开始逐渐发生,所以我们所能听到的不少早期上海话的音频资料会有明显的分尖团的现象。在北京官话发生较早,可能在清朝中叶已经完成,但在不少北方官话区依然完整得保留了尖团音,比如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

很多人把这一现象归结于受到普通话或者说是民国时期确定的不分尖团的新国音的冲击,不否认这是一个重要的推力,但也并非完全如此。例如宁波话,早在1928年赵元任进行语音调查的时候发现当地年轻人已经完全尖团合流了,或许当时还有一些分尖团的老年人,但大致可以确定宁波话尖团合流早在清末就已经发生,另一个例子是崇明话(沙地话)的尖团合流甚至远远比宁波话更早(而相对的南通非沙地话方言区一些方言点依然保留了尖团音)。无论如何,由于历史原因相对来说宁波、崇明能受到普通话的冲击力度远比上海市区小,发生尖团合流却明显更早,没有理由不相信,尖团合流本就是一个在吴语太湖片中广泛正在逐步缓慢发生的进程,普通话的影响只是加速进程而已。

上海话中尖团合流发生的时间,很可能也比许多人想象得更早,上世纪80年代曾经调查过上海市区中年人的上海话口音,也就是大致出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话为母语的人士。这批人基本可以认定受普通话影响不大(甚至有可能部分人的普通话水准很低),但根据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人尖团已经完全合并,而能完全分清楚的不到5%。这批人,大致是所谓老派上海话到中派上海话过渡的一群人,合理推测即使是所谓老派上海话使用时期,当时上海人的日常口语中,尖团合流已经是广泛存在的既定事实,也就是人群中已然大规模发生的懒音现象,并不会如同影像资料中的口音那么“标准”。

事实上,今日依然坚持分尖团的上海市区人士,绝大多数都是出于曲艺或者其他使用上海话节目的需要而保留的存古口音。至少在曲艺界,保留传统口音是很正常的现象,就是在似乎言谈很日常化的相声,比较老派的演员往往也保留了一定量在北京话中早已消失的文白异读。这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尊重的态度体现,但对于多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这么做是否有必要是有疑问的。

古今语音为啥会有明显改变,多数情况下就是为了省力罢了。比如上海话中大量出现的韵尾丢失,便是我们的先人省力的结果,吴语区外绝大多数汉语失去了清浊,也是省力;官话区多数地区入声消失,也是省力;粤语区大量的介音的丢失,同样也是省力。但省力的同时,也要考虑交流方便,不至于产生歧义,所以汉语发展至今各个不同汉语区都保留了一部分中古汉语的特点,以保持不同音节数量,同时又为了省力而丧失了一些。

另外一个反过来的例子是所谓平翘舌的合并,在吴语区也是非常晚近才发生的现象。不仅在常熟和无锡郊区老派等较保守方言点依然保留,保留传统读音的苏州评弹音中也留存至今,反倒是有些不知情的苏州人会误以为这是受普通话的影响。非但如此,不少官话区也明显发生了这种现象,比如老派沈阳话的平翘舌也已经完全合并(反倒是新派受普通话影响部分重新分开),普通话用一个标准音强行暂停了官话区正在缓慢发生的平翘合流现象,虽然存古却违背语言发展的规律,真的合理嘛?还有老派上海话中出现的fu、hu合并,在中新派受普通话影响重新分开,但这反过来这却更符合古早许久年代的读音,对于以老派读音为尊的人来说这是好还是不好呢?未来的上海人,如果受普通话影响重新区分中新派中已经合并的衣烟两韵,甚至重新区分阴上和阴去,那是应该鼓励还是制止呢?

以上仅仅是笔者与他人讨论上海话尖团音存废争论中的一些小小思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