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百年工商精神传承至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锡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无锡百年工商精神传承至今

无锡百年工商精神传承至今

2024-07-16 17: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灵山吉祥地,百年工商城。”是无锡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如果非要在这张亮丽的名片中,挑出一个城市的关键词,那么,“百年工商城”无疑是最佳答案。百年工商精神是无锡的精神根脉,骄傲所在。无锡工商文化悠久而厚重,灿烂而个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近代工商业蓬勃兴起,形成了棉纺织业、缫丝业、粮食加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并相继崛起了以杨、周、薛、荣、唐蔡、唐程等六大家族集团为龙头的民族工商业群体,锻造了“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一代代锡商接力逐鹿市场,助力无锡今日之辉煌。

  在无锡梅园建园110周年,荣德生先生逝世70周年之际,让我们翻开尘封的档案,拨开历史的烟云,穿越时空隧道,从荣氏家族讲起,探寻无锡企业长盛不衰的特有基因,解读无锡百年工商业的精神内涵。

  实业报国、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1895年,清王朝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海战战败后宣告失败。这一运动虽不能挽救腐朽的清政府,但在不经意间为中国布下了“商业”的种子,带来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无锡正是一个缩影。1895年,无锡的杨宗濂和杨宗瀚兄弟在东门外兴隆桥创办业勤纱厂,这是近代无锡第一家机器工厂,也是全国第一家商办纱厂,由此拉开了锡商艰难发轫的序幕。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人合作创办无锡第一家机器面粉厂——保兴面粉厂;1904年,周舜卿创办无锡第一家缫丝厂——裕昌丝厂;1905年,匡仲谋创办无锡第一家布厂——亨吉利布厂;1907年,周舜卿创办“信成商业储蓄银行无锡分行”,这是无锡最早的银行;1910年,唐保谦、蔡缄三等人在蓉湖庄开设九丰面粉厂,随即又在1911年创办无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重商”的暖风吹遍了中华大地。小小无锡城,处处闪烁着实业的星星之火。“无锡是在民国时期,因为工商业发达才突然崛起的。”江南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若江表示,彼时,无锡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以一个小县城之资跻身于“中国六大工业都市”行列,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三,工人总数仅次于上海,日益壮大的锡商群体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无锡也成了“小上海”。无锡人办实业,不光是为了兴家兴业兴城,更是为了救国报国强国。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给刚刚起步的民族工商业带来重创。无锡的工厂、企业纷纷制定了内迁计划。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荣氏家族艰难图存,在战火硝烟中建立起一个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商业帝国,成为抗战后方的重要资源据点。

  而今,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鸡申新纱厂旧址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宝鸡申新纱厂的前身是无锡荣氏位于汉口的申新第四纺织厂,1939年迁至宝鸡。为保证生产,最大限度支援前线,以纱厂经理、荣德生的大女婿李国伟为首的无锡人,因地制宜,在长乐塬山脚下挖出窑洞24孔,地下面积近24亩,建成规模庞大的窑洞工厂,搬进全套设备和细纱机1.2万纱锭,于1941年4月投产。带着荣德生“报效国家社会,在荒僻创造事业”的告诫,李国伟带领众人在隐蔽而坚固的空间里,顶着日寇的轰炸坚持生产,支撑了整个西北战区的棉纱供应。宝鸡申新纱厂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抗战时期最伟大的奇迹之一”,闪耀着无锡与宝鸡共同铸就的坚强不屈的民族工业精神。

  敢为人先、奋发进取的创业精神

  走进无锡一棉的智能纺纱车间,一台台国内外先进的纺织设备高效运转,数万个传感器在车间内构筑起智能化生产网络,可以实时监控生产状态、产品质量和机组用电信息,24小时不停歇的织机“体征”与生产率在电子大屏上清晰可见。无锡一棉纺织集团,前身为申新三厂,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无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厂、江苏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离不开荣氏的全球化布局、先进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并由此带动的社会风气、社会观念的转变,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演进。虽然历经了所有制的变革,但在百年一棉的肌体中,始终流淌着荣氏奋发创业的血液,传承着荣氏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正如荣德生所说,他兴办的事业不过“尽己能力、依理而行”,这个“理”是遵循规律、信守规则,在此前提下积极作为、努力进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新世界到来了。荣德生了解到共产党的工商业政策走向,决定留在无锡,搞好企业,发展生产。跟荣德生一样选择留下来的无锡工商实业家们,也选择了不外迁、不关厂、不歇业。为了帮助百废待兴的民族工商业恢复生产,新生的红色政权给出一系列政策,坚定了工商界与共产党共同扭转经济危局的信心。1953年10月,第一届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拉开了公私合营的序幕。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后,第一个带头自愿实施公私合营的正是荣家企业。1954年3月18日,申新总管理处授权荣毅仁办理无锡申新三厂的合营手续。荣毅仁还要求将天元、茂新一二厂共四家工厂一并公私合营,为无锡工商企业起到了示范效应。至1956年1月底,无锡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民族工商业创造的辉煌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并光大着。

  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启新纪元。无锡荣氏企业文化研究会提供的资料显示,1979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荣毅仁出任董事长。党的信任激发了荣毅仁的创业激情。在他的奋发努力下,到1993年,中信公司已经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三万多人,公司总资产超过800亿元人民币,成为著名的跨国集团。在20世纪50至70年代,荣毅仁的家乡无锡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锡农民充分利用农业积累和上海等城市大工业辐射之利的双重优势,实行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和就地销售的“三就地”措施,兴办了一批社办企业,春雷造船厂就是乡镇企业的开端。进入20世纪80年代,无锡县堰桥乡对乡镇企业实行“一包三改”的先进经验得到广泛推广。通过改革创新,新一代锡商脱颖而出。至2011年,无锡市工业经济产出规模达1.48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列第七,位居中国城市经济第一方阵。

  天下布馨、担当责任的公益精神

  梅园内,“为天下布芳馨栽梅花万树;与众人同游乐开园囿空山”与“使有粟帛盈天下;常与湖山作主人”两副楹联,是荣氏精神的写照。文史专家汤可可解释,“天下”指的是民间百姓。两副联一个“为”字,一个“使”字,点出了荣德生造福百姓的责任心、使命感,也是无锡工商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正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发起成立千桥会和百桥公司,集资修建桥梁,改善水路交通,共建造宝界桥、大公桥等大小桥梁80余座。在荣氏精神的影响下,荣毅仁捐梅园,带头实行企业的公私合营,创办国有企业中信公司。荣智健在家乡投资建办电力和特钢企业,并信守承诺:决不取走一分钱的红利,全部留用企业发展。荣智健又不断资助江南大学、人民医院,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多次捐款给梅园用于建设,捐修无锡文风塔“龙光塔”……这背后,是荣家一脉相承的公益精神。

  无锡近现代工商文明不过百年左右,但无锡的商人、实业家群体却创造了一个文明,是无锡最重要的生命基因和文化标识,而对于工商文明内涵的解读,是传承和发展无锡工商精神的前提。“除了实业报国的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讲诚信的精神,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无锡实业家更有着兼济天下的公益精神。”荣氏企业文化研究会专家高仲泰表示,锡商们非常清楚财富来自社会,他们也选择将财富回归社会,造福百姓。现代企业家应向民族实业家学习,学习他们的家国情怀,多一些社会责任与担当,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而只有把工商文明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才会有更多企业走向世界。“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但工商精神所带来的发展模式与机制,离我们并不遥远。”学者钱江认为,无锡要深刻研究、理解并解读、运用工商精神的内涵,为无锡的再次腾飞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路径。

  百年激荡岁月,而今重铸荣光。从1895年业勤纱厂的创办伊始,到1956年春雷造船厂的相继问世,无锡先后成为民族工商业、乡镇工业的创始地之一,在近代中国经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百年奋进的历程中,无锡不仅孕育了近代民族工商巨匠,还造就了一大批以红豆集团(周耀庭、周海江父子)、海澜集团(周建平、周立宸父子)、远东集团(蒋锡培、蒋承志父子)为代表的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实践、努力进取的新锡商。“锡商群体表现出的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宽广情怀已经高度凝练于百年工商精神之中。这种精神的不断传承与发展,正是锡商群体保持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在无锡市工商联的专家看来,锡商精神经过百年孕育,熔铸成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精神品格。这种人文精神需要新一代锡商继承与发扬,创造和续写新的辉煌。

  (韩玲、张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