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无门关第二则(上) · 不落因果野狐身,不昧因果一字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名众生不眛因果 禅宗无门关第二则(上) · 不落因果野狐身,不昧因果一字成

禅宗无门关第二则(上) · 不落因果野狐身,不昧因果一字成

2024-07-04 00: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师遂问”。在禅宗语录里面,经常会单独地出现一个“师”字。这个师字,经常是指一个特定的人。它是指,这一本书或这一个章节里面出现的主人。假如说这本书是赵州和尚的语录,当单独出现“师”字的时候,那指的就一定是赵州。现在是讲百丈,所以这个“师”指的就是百丈。百丈和尚看到他不走,就觉得有点奇怪,于是就问:“面前立者,复是何人?”站在我的面前,是谁呀?

本来这就是一句很平常的问话,没有什么。但我看到这问话的时候,我就产生了一些联想。这联想是什么呢?就好像禅宗的机锋。当然这里没有机锋的意思。我们站在这里,我们问问自己,是谁站在这里呢?这是按照禅宗的套路去参,参是谁站在这里?但这里没有这个参的意思。

这里问话的意思就是,我好像以前对你这个人没印象。虽然你以前一直来听法,但我搞不清楚你是哪个?因为寺院里好像没有你这样一位和尚。

“复”就是又,实际是表示疑问、转折的语气,相当于“却”。他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在这里呢?好像不是我们寺院的和尚。

老人云:“诺!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

那么这个时候呢?“老人云:诺!某甲非人也。”在古代的话有“唯唯诺诺”。唯和诺是不同的。唯是回答得比较快,诺答得比较慢。就好像你问了以后,我还想了一会儿才回答。实际上在这里,这个“诺”是一个表示肯定的词,意思是“是的,对”。

你说你没见过我,你对我没印象,确实是这样。我确实不是寺院里的和尚。不但不是寺院的和尚,而且我不是人类,“某甲非人也”,我不是人。某甲,我们前面讲了是自称某某某。我们现在说“路人甲、路人乙”就是这个意思。某甲就是我,我某某某,确实不是人。我是谁呢?他下面就说了。

“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在迦叶佛的时代,我就在这个山上住着了,那个时候呢我是一个人。这个住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住不仅仅是居住的意思。而是说,我在这个地方,当时也有一个寺院,我是这个寺院的住持。这个“住”字意义是一个特指,是说我也在这个地方当住持,就像现在你百丈怀海

在百丈山当住持一样。

关于迦叶佛,我们稍稍看一下这段说明,就不多讲了:在往昔有迦叶佛,迦摄波佛,意译“饮光佛”,他的身体有非常明亮的光明,会使得其他人身上的光明显得黯然失色,好像把其他人身上的光吞掉了一样。迦叶佛是过去世中释迦牟尼佛的一位老师。迦叶佛是现在贤劫千佛中的第三尊佛,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第四佛。在《长阿含经》中记载,迦叶佛在人世间成佛的时候,人的平均寿命是二万岁。

“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迦叶佛的时候,我曾在百丈山做寺院的主持。“因学人问”,因为一个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修行人,还受善恶因果规律的制约吗?善恶因果规律在大修行人身上起不起作用?

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某甲对曰:‘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

在这样一个问题面前,“某甲对曰”,这位老人回答学人说:“不落因果。”他说:“大修行人,了生脱死的人,已经超越了善恶因果规律制约,不受因果规律的局限和制约。”这是他当时的回答。这样回答错了。他没有真正针对这位学人的根机,给予恰当的回答。至少,在当时的场景里,这样回答是有问题的。

“不落”,指不落在因果规律里面,不受因果规律的约束。

这样的回答,因为不对机,所以遭致“五百生堕野狐身”。从迦叶佛以来,五百世一直都是野狐身。生生世世,五百世都在做狐狸,死了以后又狐狸,死了以后又做狐狸,五百世一直都是如此,直到现在,“堕”落到畜生道里做狐狸。这个“野”字是多余的,是口语,因为狐狸都是野的。

因为这样的因,遭致这样的果报。一直做狐狸,做得很辛苦,没有办法解脱出来。现在他听到百丈怀海禅师说法,想从迷惑中解脱出来。他天天听法,听了一段时间,觉得百丈怀海讲得很好,认为百丈怀海应该能帮他解决问题。因此,这次他非常慎重地向百丈怀海禅师提出这个问题。

“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

现在请老和尚你,代替我说一句,来回答当时那位学人答案的话。

“代”,代替我。转语是禅宗的专门用语。“转”字指别开生面,好比我们网络上所谓的“神回复”一样,打开脑洞,跳出局限的框框,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走出习惯性思维困境,拨开学人的迷惑,真正的悟道。

“贵”,通“遗”,摆脱的意思,和后面的“脱”字意思相同;或者可能是“遣”,意为“使”,使我能够从野狐身的因果报应里面解脱出来,不要再做狐狸了,能够得到人身。老是这样做狐狸做下去,实在太辛苦。我被这个问题所迷惑,希望百丈怀海禅师能够拨开心头的迷惑,希望百丈怀海禅师开示我之前的回答到底错在哪里。难道大修行的人,真的没有超越生死,没有摆脱因果规律的束缚吗?这种说法到底错在哪里呢?

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

这中间有省略。省略了百丈怀海禅师与这个老人的对话:“你说要我代你说转语。那么我们现在调换一下,进行做实际演练。请你代替之前的学人向我发问,我来回答你。”缺了这样一个对答。用实际场景演练,与我们听故事不一样,有点像现在台湾心理学很流行的一个词“家排”。“家排”就是按实际情形进行操演,搞角色扮演,现场感很强,给人造成的感受体会比较深刻。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心理学的“家排”不是从解脱的路子上走,可能会存在很多问题。我认识很多做“家排”的老师都走火入魔,把自己搞成“神经病”的很多。所以我们对此要慎重,心理学这个领域有很多神秘性,不要随便去介入。遇到这些要小心,要避免。

师云:“不昧因果。”

百丈的回答改了一个字。原来老人他的回答是“不落因果”,百丈怀海禅师这里回答是“不昧因果”。回答得别开生面。这个神回复,就是转语。“昧”字是在因果上面糊涂。不昧,就是清楚的,通达的。对因果规律通达了解,所做的一切事情是遵循因果规律去做。因为遵循因果规律,所以也就“超越了因果规律”,百丈怀海禅师这样的回答更加圆满。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

“不昧因果”说出来以后,这位狐狸老人就“于言下大悟”。这种“言下大悟”,我们要知道,这不只是一种道理上的明白。如果仅仅只是道理上的明白,并不能解决老人的问题。只有在生命本身上有亲切深刻的认识,才能解决问题。

言下大悟以后,他就向百丈怀海禅师“作礼云”,顶礼,五体投地的磕头,说:“某甲已脱野狐身”。哎呀!老和尚你讲的这句话,拨开了我心头的迷惑,我从此以后再也不会被这个野狐身的果报所局限了,不会以后再做狐狸了。这下他心头的疑惑解开了,所以“已脱野狐身”。我已经脱离野狐身了,我以前生生世世都做狐狸,现在因为你老人家的点拨,我走出了这个困境。

那么他就说:“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

什么意思呢?他说我一直住在百丈山的后山,绕着山一直走过去那个地方有个狐狸洞,我就住在狐狸洞里。我希望老和尚呢,因为我现在解脱了狐狸身,所以我这个狐狸会很快地死掉,去投胎。所以希望老和尚呢,“告”就是一个请求,我向你提出这样一个请求,你要把我这个狐狸身当成一个死去的出家人来对待,来处理,来处理我这个狐狸的身体。“亡僧”,出家人死了,和尚在庙里面是怎么处理的,你就把我怎么处理,要火化,要烧舍利子,要烧烧有没有舍利子,要把骨灰放到塔里面。

一般的寺院里面,和尚死了,一般普通的出家人烧了之后,有的有可能有舍利子;有的没有。如果没有舍利子,就把骨灰收起来,用一个罐装起来,然后密封,外面贴个纸条写上名字,谁谁的,然后放在普同塔里。普同塔是什么意思呢?所有的出家人死了之后,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地下室,每一个人有一个格子,拿个骨灰罐,罐子放那个格子里面,每个月初一十五,逢年过节,寺庙里面活着的和尚要到那里面敲打唱念,诵诵经,回回向什么的,有这样一些活动,这是普同塔。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对寺院有贡献的,比如说寺院的方丈和尚,这样的和尚他往往有时候,他会有一个自己的,他的弟子会给他单独修一个塔,这种也是有的。一般的人是在普同塔里面。基本上中国禅宗的寺院,他都会有这个普同塔。有的老和尚,方丈和尚,他觉得自己死了之后也不会特别地去修塔,他会自己把骨灰放到普同塔里。普同塔就是普遍的“普”,共同的“同”。

那么他死了之后,希望把这个狐狸当成出家人来处理来火化,来收骨灰,按这个做法来处理后事。这两个人对答完了,这个狐狸也就走了,老人也就不见了。

师令无维那,白槌告众,食后送亡僧。

“维那”,翻译成中文就是悦众。什么叫悦众呢?在禅堂里,在大殿里,在斋堂里,法事活动的时候,他掌管寺院活动的敲打唱念仪式,他要领腔,敲磬,由维那来领众,做仪式的头。这个“无维那”,就是“高安无畏禅师”,他当时在百丈山担任维那的职务。“维”是纲维、统理的意思,“那”梵语是 karma-da^na (音译羯磨陀那)的省略,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授事,就是有些事情让大家去做,将种种寺院的杂事指授于人。那么这样的一个维那,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现在寺院里讲的僧职,维那和僧职有时候经常在一起。僧职是管纪律的,维那是领众敲打唱念的,搞仪式的,这样一个情况。维那又叫都维那、悦众、寺护,他是寺院里面统领僧众杂事的职僧,就是管理寺院具体事物的人。“白槌”就是先敲打楗槌(寺院的号令法器)集众、警众,然后再和大家说事情。敲一下磬,维那开始说话。有时是要举行仪式,有时是具体的事情要跟大家讲。我记得在寺院里,维那告事的时候怎样呢?斋堂里吃饭,吃完了,方丈和尚把筷子一放下来,维那就从旁边站着的位置走到中间,向方丈和尚行个礼,行个礼之后就开始说有个什么什么事,今天谁谁谁来了要到山门外去迎接,今天有什么劳动要搞。没有什么事情他也就不说,有事呢他就说。这就是白众,跟大家去说这个事情。

那么,在这里,百丈怀海禅师就去找寺院这个管事的说:你去敲法器召集大家过来,我有事和大家说。等寺院里的僧人都集合了,百丈就宣布:“食后送亡僧。”吃完了饭之后呢,大家跟我一起去送一位死了的和尚。我估计可能是趁着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大家说这个事情。或者是晚上吃饭之后大家去送这个亡僧。禅宗是有吃晚饭的习惯的。如果按照正统的印度佛教寺院的传统,是不吃晚饭的,虽然有些寺院有些人吃晚饭叫做药食,但是禅宗因为他有经常干活,有些体力劳动,所以吃晚饭的传统在唐朝的时候就有,所以不是中午就是晚上,也可能是早餐之后。他没有将特别讲什么时候,只是讲到吃完饭以后要去送亡僧。我刚才说错了,不一定是晚上。

大众言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人病,何故如是?”食后,只见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

于是大家就很奇怪。“大众言议”,就是大家在议论,“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人病,何故如是?”大家就议论了。涅槃堂就是寺院里老人、病人住的地方。寺院里有块区域,老人、病人就住在那里,也有人专门照顾。大家都议论说:寺院里的和尚都活得好好的,又没有谁生病,涅槃堂也没有人住在那里,也没有老人,这是要送哪一个人啊?何故如是,要送哪个亡僧啊?大家都莫名其妙。

然后,“食后,只见师领众”,“只见”这两个字也是口语,没有这两个字也是可以的,就是要来个强调。因为大家都不明白,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嘛。所以就看着这个百丈怀海禅师,领路带着大家,“至山后岩下”,这里岩那可能是个山洞或者是山岩,也可能是个大石头下面。到了地方,“以杖挑出一死野狐”,用他的拄杖就挑出一个死狐狸,就在那个地方拔拉拔拉树丛草丛,拔拉出一只死狐狸。“乃依火葬。”火葬就是火化。出家人死了,就是用火化。

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

那么这个事情做完之后,到了晚上。师至晚上堂,到晚上又有上堂说法。这个上堂可能是个临时的。因为出来这么一件大事嘛。死了人的这个大事还是要跟大家说一说的。是个临时的。以前也不见得每天晚上上堂说法,但是今天就有一个上堂说法。所以他这里讲到,古时的长老、住持可能随时都有上堂这个情况。那么到了中世纪以后,有定期的和临时上堂的区别。住持在上堂的时候,大家得站着,不能坐着。上堂就是上法堂讲法,登上法堂的宝座要讲法,这个座位是非常正式的。那么他这个上堂说法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禅宗的语录公案中“某某师上堂”,下面就是开示的内容,下面打个冒号,下面就是他讲的内容。

“举前因缘”,就是把前面所发生的,百丈禅师跟狐狸之间的对话,原原本本讲给大家听。这个因缘就是这个故事,这个段子,把这个段子给大家讲一讲。不过因缘在佛法里面,往往有其深刻的含义。因缘就是机缘,对人有启发意义的前因后果。“举”就是提起的意思,提起这件事情,谈到之前这件事情的因缘,讲到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原原本本地重述一遍,讲给大家听。

黄檗便问:“古人只错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做个甚么?”

那么百丈在讲这个事情的时候,他的座下就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非常有名的一位弟子,叫做黄檗希运,站了出来。

黄檗希运当时已经开悟了,是百丈怀海座下一位开悟的弟子。黄檗希运的语录,他的语录是非常受到重视的,书名叫《黄檗希运禅师语录》,还有《宛陵录》,还有《黄檗传法心要》,都是黄檗禅师对于禅宗心法的开示,特别受到后人推崇。

可以这样讲,看黄檗禅师的语录很容易开悟。所以告诉大家一个秘诀:我们如果想要快速开悟,就去看黄檗禅师的语录,那是最容易开悟的。讲得非常地直接痛快。

黄檗希运禅师是唐末人,幼年时在福建黄檗山出家,因为参怀海禅师开悟,离开百丈后就到了江西宜丰县鹫峰山,开辟道场。当时唐朝宰相裴休,给他修了一个大寺院。因为希运禅师特别喜欢早年出家的黄檗山,就把自己住的鹫峰山也叫做黄檗山。他有这个怀旧的这个心态,怀念幼时出家的生活,所以他把自己现在的那个地方也叫做黄檗山,后来黄檗就成了他的号,大家就都叫他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听了百丈讲的这个事,他就跳出来,“黄檗便问”,他就问一个问题,怎么说的呢?“古人只错对一转语”,对就是应对。古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因为说错了一句话。人家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没有,他说不落因果。讲错了这么一句话,就“堕五百生野狐身”,就堕落为畜生,五百生的转世轮回都是做狐狸。既然这样,“转转不错,合做个甚么?”转转不错,就是假如每一次回答都是正确的,那有能做什么呢?那又会成为什么呢?

他就问了这样一个非常无聊的问题。

“他说错一句话就要做狐狸五百生,这是错的一面;那我们反过来想:那么他每次回答都正确,又会成为什么呢?”

这里面,暗藏杀机。

我们一般回答是:“那一定会成佛做祖!我每次都搞对了,每次都回答正确,那有多大的功劳啊?那我岂不是要成佛做祖吗?”

言下之意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这样回答,百丈禅师就掉入黄檗的圈套里去了。

所以百丈禅师也不是好惹的。他怎么办呢?

师云:“近前来,与伊道。”

你过来,我告诉你。“伊”就是你的意思。你过来我跟你讲。他就不马上回答,而是要你过来,我再跟你讲。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考黄檗禅师,考他看他是什么反应。

黄檗遂近前,与师一掌。

黄檗禅师也不是好糊弄的。他一走过去,也不听他回答,就先给百丈禅师一家伙,一巴掌扇过去。

禅师的行为都很奇特。我们一听可能会莫名其妙。他问得无聊,问得莫名其妙;百丈的行为也让人摸不着头脑;跟着这个黄檗禅师给他来了个更猛的,就是一巴掌扇过去打他的老师。这是干什么呀?禅风非常地猛烈。

师拍手笑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

这一巴掌扇过去,好了,百丈怀海禅师不但不生气,也不慌张。他干了件什么事情呢?他拍手为他的徒弟叫好:“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他认可了黄檗禅师对于佛法的体悟。

这段话字面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在这里写了:“原只以为,我本来认为那狐狸的胡须是红色的。”我原本以为,只有那个狐狸听到我说法以后开悟了,明白了;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一位开悟的人。更有赤须胡,“原来这里还有一只红胡须的狐狸啊!”就是这个意思。在我座下,一下子接二连三地在一天之内发现了两位开悟的人,真是大喜事啊!

这个公案,就到这个地方告一段落了。

本文根据明超老师《禅宗无门关》精讲课整理

文字整理:海立、 Tomcat 、小白等橘子树经典研读录音整理组

责编:秋山

和明超老师一起学《肇论》

序言

第一则:赵州狗子

无门关讲录第一则:赵州狗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