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旗袍:曾是"第一夫人"外交礼服,从沈阳走向世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旗袍礼仪照片高清 中国旗袍:曾是"第一夫人"外交礼服,从沈阳走向世界

中国旗袍:曾是"第一夫人"外交礼服,从沈阳走向世界

2023-12-11 02: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现东方女性之美的最独特标志。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旗袍好像总是和老上海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咱们老沈阳,才是旗袍的诞生地呐!

讲起沈阳与旗袍的故事,要从三百多年前说起……

盛京 1636

1636,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数字。旗袍的发祥,就是在1636年的盛京。

旗袍旗袍,顾名思义就是“旗人的袍”,因此提到旗袍文化就不得不追溯清文化。而1636年,也正是皇太极在盛京建立大清朝的一年。

1636年4月11日,皇太极率文武百官在盛京城德盛门外的天坛祭告天地,正式宣告清朝建立。

朝廷次第颁布了宗室王公与福晋、诸臣顶戴品级服色等制度。“削发易服”,旗袍从此成为后妃、格格等旗人的法定服饰,成为满汉通用服装。沈阳也由此成为“旗袍故都”,之后关于旗袍的种种变化,皆由此而来。

所以,旗袍文化的根底那妥妥的就是在咱们沈阳!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旗袍

从沈阳走出的翰林缪润绂,曾在《沈阳百咏》中所言:“谁信东京儿女小,梳妆争及凤凰楼。”

由此可见,皇家后妃、格格从凤凰楼里穿出来的旗袍和梳妆打扮,已成为陪都盛京女儿外在衣着所效法的最佳时尚。到了清末时期,旗袍在沈阳已是大众最流行的服饰,不论贫富,皆着旗袍。

《沈阳百咏》另有言:“卷袖衣衫称体裁,巧将时样斗妆台。谁知低护莲船外,争及罗裙一系来。”长衫旗袍,再配上高底彩鞋,就是当时最时尚的穿着。

▲清末时沈阳乡村宅院前,穿旗袍抱小孩的女人

从旗装到旗袍一脉相承

清初对旗袍的强调是法律意义上的,《崇德会典》中曾明文规定:“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州样式……”

满文化中传统的旗装与现代的旗袍还有不同。多为圆口领、窄袖、向右侧捻襟、下摆四面开衩、带扣绊。到了清朝末期,因满汉文化的融合,旗装的圆领变为一寸多高的立领,这种弧形领子成为后世俗称的旗袍领的鼻祖。

▲清宫剧里的旗装

在清代,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下摆不开衩,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也就是说,以前的旗人女装是直筒状,这个可从《甄嬛传》一类的清宫戏里看出一二。

到了民国,女子开始效仿西方,将传统的旗装完善成更完美的旗袍,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最受欢迎的流行服饰。

▲民国时大帅府里穿旗袍的女人们

旗袍的演变史,可以说是一次美丽的蜕变。

>>>>

20年代旗袍

20年代初的旗袍,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也发生了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的改变。

▲彩袖曲襟低领长袖旗袍

>>>>

30年代旗袍

30年代,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又流行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旗袍的长度也有许多变化,在一个时期内,曾经流行长的,走起路来无不衣边扫地以后,又流行短的,但通常都在膝盖以上。

▲彩袖大襟短袖旗袍

>>>>

40年代旗袍

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款式,更趋向于取消袖子、缩短长度和减低领高,并省去许多繁琐装饰,看上去轻便了许多。

▲织锦缎无袖双襟旗袍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时期,1929年,民国政府还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

到了50年代后,旗袍渐渐被冷落,甚至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后,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同时受到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活动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中国国内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43年宋美龄身着旗袍在美国国会演讲

1984年,旗袍被官方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并且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在我国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大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1963年4月刘少奇主席携身着旗袍的王光美(左二)访问印度尼西亚

旗袍本身之于女性的美感与魅力,不仅是国人的心头好,也被外国人所喜爱。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瑞典女运动员出场服装选用的是中国旗袍式样

含蓄、清净、优雅、端庄,高高的竖领和流线型的收腰,以及恰到好处的开衩,充分展现东方女性的和谐之美,这就是中国旗袍所独具的美学内涵吧!

旗袍文化与沈阳

旗袍文化诞生于沈阳,也延续于沈阳。

或许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顺治元年(1644年)夏季的一天,皇太极的庄妃,身着一套显示皇家女性高贵身份的旗袍,站在盛京城最高处——凤凰楼上,远眺沈州大地。此时此刻的她,或许带着对盛京的恋恋不舍,因为她就要伴随儿子福临入关了。

所以也正是从清入关后,旗袍开始从盛京走向全国。

▲民国时沈阳中街上走着穿旗袍的女人

据说作家张恨水曾应张学良之邀来到沈阳,他一下火车,就感叹这里穿旗袍的女人特别多。那时的沈阳,时尚而现代。

1996年,辽宁出版了第一部与旗袍有关的著作——《中华旗袍》,作者是于金兰,曾任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是一位颇有文化情怀的女作家,对旗袍文化情有独钟。

她当时组织沈阳的知识女性,穿上沈阳旗袍厂生产的各式旗袍,以文字和摄影相结合,对旗袍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在民国时期,旗袍一直是与文化女性们的名字连接在一起的,比如宋氏三姐妹、阮玲玉、林徽因、张爱玲等。

▲张爱玲

早在1933年,中国旗袍就曾在芝加哥世博会上获银奖。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咱们沈阳作为这一国粹的诞生地,对于旗袍文化,更应该延续。目前,沈阳也在致力于打造“旗袍文化之都”。

今年9月19日的时候,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凤凰楼前,“盛京1636——首届沈阳旗袍国际文化节”开幕。旗袍节将围绕一系列旗袍展、摄影秀、服饰展等活动展开。

如此具有东方美韵的文化,作为旗袍故都,我们更应该将这缕东方美传承下去,也让所有喜爱旗袍之美的人,不忘它诞生于沈阳,不忘“盛京1636”。

旗袍从沈阳走出,经历过三百年的发展,也许在未来的几十年,仍会有大大小小的变化。

但请记住,这里是旗袍的故都,这里是沈阳。

▍资料综合自:盛京文化网 公众号旧王孙 沈阳消费网 博览古今天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