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的足迹到底走过温州哪些地方?这条诗路,我们今天来重新走一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旅行足迹在哪里 谢灵运的足迹到底走过温州哪些地方?这条诗路,我们今天来重新走一走!

谢灵运的足迹到底走过温州哪些地方?这条诗路,我们今天来重新走一走!

2024-07-12 17: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永嘉 上塘 绿嶂山

《登永嘉绿嶂山》: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绿嶂山,又名青嶂山,在郡西北数十里楠溪江畔,今永嘉县上塘镇中心城区东北部。

△绿嶂山

刘宋时期,温州古城北面的绿嶂山林木蔽天,景色清幽。谢灵运脚穿“谢公屐”,备好干粮、带上手杖,去一览绿嶂山的景致。

今绿嶂山半山腰建有谢客亭,相传为谢灵运登山换屐处。2012年,此处开发了绿嶂山森林公园。

白岸亭

《过白岸亭》: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白岸亭,在楠溪西南,去州八十七里。因岸沙白为名。”位于今永嘉县境西南,亭早已不存,具体遗址难考。

也有一说,谢灵运在《归途赋》中,有“发青田之枉渚,逗白岸之空亭”,据此认为此亭在瓯江上游今青田境内。

乐清 白石镇 白石岩

《白石岩下径行田》: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

大约作于景平元年(423)夏。这首诗是谢灵运到当时的乐成县(今乐清市)白石,巡视农田水利时所作。

白石岩即白石山,位于乐清县西三十里的白石镇一带,今中雁荡山的别称,因山石皆白而得名。

△白石岩

温州乡贤南怀瑾先生在《忆说乐清白石道士岩》一文中提到:“洎东晋南渡以降,谢灵运出守是邦,因行田之故,尘屐探胜,得识乐成(清)雁荡之奇,方知其间有佳山水。”

中雁山清水秀,峰奇洞异,景色迷人,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峰道士岩(白石岩)山势奇特,险峻高耸,山顶筑有道观;又因其形如甑,石色如玉,得名“玉甑峰”。

磐石镇 盘屿山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顰容。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这首诗应当是在白石山行田之后所作。盘屿,今称磐石,在乐成县(今乐清县)南,紧靠瓯江。

△磐石镇

一千五百多年前南朝宋时,乐清市磐石镇还是一个滨海的岛屿,为海口地带。而后随着全球性海平面的下降,磐石镇北部浅滩区逐渐形成陆地,与北部陆地连为一片,原先的岛屿样貌已消失,仅南面滨海。

△磐石镇

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抗倭寇侵略,于盘屿地带筑卫所寨城,取“固若金汤,坚如磐石”义而改名磐石。因“石”、“屿” 方言音近,故山因驻地而改名为磐石山。

雁荡镇 雁荡山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谢灵运的这首诗,被视为雁荡山文学名山的开端名作。

斤竹涧,因其涧边盛产筋竹而得名,即今雁荡山筋竹涧,在能仁霞映潭下,上有锦溪。

据明朱谏《雁山志》记载:“谢灵运为永嘉守,好游山水。自郡城渡江上筋竹涧,有渡斤竹涧诗。”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也在《汉魏六朝诗选》中注“斤竹涧,在今浙江省乐清县东”,认为斤竹涧就是乐清市雁荡山的筋竹涧。

△筋竹涧

另有一说,元末明初绍兴学者刘履认为,绍兴东南有斤竹岭,去浦阳江约十里,以为斤竹涧即在其附近。为考证斤竹涧到底在哪里,乐清籍学者洪禹平曾专门到绍兴、诸暨、上虞等地考察,并查阅当地县志,并未见到有斤竹岭的记载与传说。结合谢灵运《游名山志》中提到“新溪蛎味偏甘”、“神子溪:南山与七里山分流,去斤竹涧数里”,可见谢灵运去过今清江(古称新溪)、神子溪,到过附近的筋竹涧自然顺理成章。

清代大儒孙诒让也在《校集郑缉之〈永嘉郡记〉》序中提到,“雁荡灵岳,雄峙南戒。斤竹越岭,盖知康乐之已窥。”

瑞安(今瓯海部分区域) 大罗山 帆游山

《游赤石进帆海》: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从诗意可看出,谢灵运乘舟先游赤石山,后游帆海,夜宿舟中。他在张着篷帆的船上,采集附着在岩石上的贝壳和其他水产品。

李白后来在《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诗中,也化用谢灵运这首诗的场景,有“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之句。

帆海,在今大罗山西脉帆游山与吹台山东脉头陀山之间。昔日瓯海南白象到瑞安塘下之间是一条海峡,这条海峡拐弯处就是古代著名的“帆海”。大罗山古称 “泉山”,是当时这片海洋中最大的岛屿。孙诒让注“帆游在今瑞安县北五十四里”。

△大罗山

帆海后成古温州之水陆要道,因多舟楫扬帆往来而得名。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帆游山》诗云:涨海尝从此地流,千帆飞过碧山头。君看深谷为陵后,翻覆人间未肯休。可见到唐代,帆海已经成为陆地。

赤石山,因山石红赤而得名。《大罗山志》称,赤石“位于帆游山,悬岩高数丈,西临温瑞塘河。岩石赭赤色”。在《游名山志》残文中,谢灵运也提到:“永宁、安固二县中路东南便是赤石,又枕海。”也有人认为赤石是瓯北千石,因山崖通体赤色而得名赤石。不过,根据这首诗的诗意,从郡城出发,先到瓯北千石,再到大罗山,便有南辕北辙之嫌了。

仙岩 梅雨潭

《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蹑屐梅潭上,冰雪冷心悬。

仙岩山,位于大罗山西麓,今瓯海区仙岩街道境内。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炼,留有三皇井、黄帝池、升仙岩、龙须潭等仙迹,唐代杜光庭将其列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

△梅雨潭

谢灵运意欲追寻黄帝遗迹,便乘着船由帆海驶向大罗山北部的仙岩山,登山揽景抒怀。从谢灵运的诗中“蹑屐梅潭上”,可见当时此潭已名“梅雨潭”,与千年后朱自清的《绿》中所写之潭一样。》中所写之潭。

此山还有圣寿禅寺(即仙岩寺)、仙岩书院、化成洞、罗隐洞等人文景观,是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平阳(含苍南) 昆阳 九凰山

《游岭门山》: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

这首诗应作于永初三年(422)冬十月,应当是谢灵运于到任当年秋冬之间,巡视安固(今瑞安)、横阳(今平阳、苍南)沿海诸地后所写。他借此发表自己的政见——因永嘉僻处山海隅,民风淳朴,应仿效西汉良吏龚遂、汲黯,行无为之治(又称清静之治)。

如今,平阳县昆阳镇当地,仍有“岭门”一说,在今昆阳镇九凰山。据康熙《平阳县志》卷一记载:“岭门山,在县治前,两山对峙,状如斗牛。中断为大路,路两旁有溪,南通坡南河头,北通城南路中,有门曰通福。”

△昆阳通福门,当地人习惯称这一带为岭门

在《游名山志》残文中,谢灵运还提到了“横阳诸山,草多恒山”,以及“楼石山”、“步廊山”等今平阳、苍南等地的风物。

鹿城 藤桥 石鼓山

《登上戍石鼓山》: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

此诗借写游石鼓山而表达思念故乡之情。石鼓山,根据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位于古永嘉郡城西四十里上戍,山上有石如鼓,扣之则响。

今鹿城区藤桥街道底垟村,建有石鼓山公园。

龙湾 永强 天柱寺

《石室山》: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

石室山,不少学者认即今大若岩。大若岩,位于永嘉县白泉乡中部,在大若岩风景区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石室山,上有石室,容千人,道书以为‘第十二福地’,亦曰大若岩。其相近者又有小若岩,东西两溪合流其下,汇为龙潭。”

△大若岩

特别是在谢灵运的《游名山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楠溪入一百三十里,有石室,北对清泉,高七丈,广十三丈,深六十步,可坐千人。状如龟背,石色黄白。扣之,声如鼓。沿山石壁高十二丈,古老传云,是石室步廊。据此,很多人认定石室山即永嘉大若岩。

不过,温州学者潘猛补曾撰文对此进行反驳,认为大若岩位于楠溪江腹地,道路艰难险阻,谢灵运在登上塘绿嶂山时便要“裹粮杖轻策”,到大若岩更是遥远,与这首诗中“放舟越坰郊”的情境不符。

而且清代大儒孙诒让也认为,谢灵运这首诗中的石室山,在今龙湾永强,大罗山天柱寺后。“石室冠林陬”,即指陶仁洞、 卧云洞;“飞泉发山椒” 即指美人瀑、五折瀑。周遭环境与谢灵运《石室山》 一诗十分吻合。据清光绪《永嘉县志》 载:“石室山在城东七十里。上有石夫人及古碑,在天柱寺后,其巅有瀑百丈许。旧云:‘黄帝时, 八水之一, 大旱不竭。’”

△永强天柱寺景区

孙诒让的说法也得到刘景晨的认可,后来刘景晨在编撰《大若岩志》 时,也对谢灵运《石室山》诗不予书录。

瓯海 瞿溪 瞿溪山

《过瞿溪山(饭)僧》: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钻燧断山木,掩岸墐石户。

这首诗大约作于景平元年(423)夏秋之间。谢灵运年轻时便与僧人多有来往,而僧人息心修道又常常选择寂静秀丽的山水之间,所以文人或僧徒作诗,就经常将山水景物的描写与谈论佛理相结合,此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据光绪《永嘉县志》载:“瞿溪山,在城西南五十里,上有龙潭,瞿溪所岀。”瞿溪山,因瞿溪而得名,今位于瓯海区瞿溪街道与大川乡之间。

今瞿溪街道肇山村有千年肇山寺,环境清幽,相传香火极盛时寺内曾有99位僧人。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