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旅游体验理论的应用领域 笔谈

笔谈

2024-07-05 03: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旅游是什么/答案亦纷纭/我说是体验/且信这是根/根深叶自茂/姿态乃缤纷/纵然各有见/我见重在根/循根得其本/缘叶蔽其身/若迷叶上虫/已非旅游人”

“体验亦时见/当非万古论/旅游贵在变/因人嗜求新/一朝皆体验/体验位自逊/理论之生死/亦自有年轮/况且波普尔/先已有高论……”

在历史上,任何理论的范式化最终都形成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当走向教条主义的理论范式不再具有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或者遭遇新的理论流派的冲击和挑战,此时,无所作为的理论范式必将走向衰亡,而某些试图扶大厦之将倾的努力,则会带来范式内部的学派分化。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圆融的哲学观经亚里斯多德的“科学化”转向之后的分化过程是如此,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宗派分化过程是如此,阳明心学最终裂变为江右、南中、闽粤、北方、楚中、浙中、泰州诸派并终而式微,其过程也是如此。就旅游体验理论而言,它的产生背景是中国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观光旅游时代和世界性的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其背后的逻辑依据则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 经验的毁灭”(Giorgio Agamben ,2016)时代,在这期间,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任何想在今天恢复传统经验的人都将面临自相矛盾的境地。”伴随着科学技术超乎想象的发展,人类个体的经验越来越走向平庸,以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过是某个军事指挥办公室中茶水相伴、谈笑风生过程中某个温文尔雅的人手指下的一个轻松按钮而已,与之相关的体验是一种与中古时代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不可同日而语的个体经验。“缺乏经验、寻求体验”便由此构成了现代社会人类的一种普遍诉求。这个历史进程到底会持续多久,也许要看地球何时开始流浪。在这之前,体验,尤其是旅游体验,很可能成为现代人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构成。

然而,说“旅游是异地的休闲体验”,这种本体论观点必然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且不说旅游这种现象本身的极端复杂性,仅就一个单纯现象的本体论认识而言,由于观察的立场或角度不同,就足以形成不同的本体论结论。这一点是符合知识论的本质规定性的。在这一点上,荀子在其《荀子•解蔽》篇中有极其精彩的论述,道尽了人类知识的本质: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

在荀子看来,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存在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的“蔽于一曲”的毛病。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源自认知主体自身的原因,如情感上的好恶、学识上的博浅,有认知对象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和历史进程的特性——始终、今古。只要事物拥有或呈现不同的方面,只要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处在不同的关系框架当中,就都可能导致认识的结果有所偏颇,这是人的普遍的认知短板,如果不特别加以注意,就很难避免。对于千变万化的旅游现象,人们的认识显然也不会例外。这样说来,如果仅以“体验”为其学说,甚至固执地认为只有“体验”一说可以解释旅游现象,那无疑犯了荀子所说的“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的错误,终而成为“曲知之人”。

因此,“体验”学说即使将来会有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那一天,它也将面临着“范式革命”的挑战。不仅如此,从现在开始,“体验”学说就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包容与之相左甚至对立的学说。对于这一点,笔者在《旅游研究方法》(2018,P54-55)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对于……‘什么是旅游’乃至‘什么是旅游体验’这类更为复杂的现象,人们存在不同的认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这个事实表明,要想对一个事物有全面的认识,我们必须包容因立场或视角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观点。这种观点积累得越丰富、越充分,我们对该事物所形成的认识就会越完整、越接近于事物的本来面貌。……经济学之所以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不仅是因为其方法论相当丰富,其认识论更为客观,尤为重要的是,它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本体论不同的理论范式。如果旅游学能够积累起本体论观点不同甚至相互对立而又各成体系的观点,那么,旅游学科走向成熟也就为期不远了。”

从包容性的角度来讨论“旅游体验”学说的发展,不仅仅是指对目前国内旅游学术界存在的对旅游体验理论持有批评意见的杨振之的“诗意栖居说”、张凌云的“非惯常环境说”、吴必虎的“游历说”或王宁的“本真性说”抱持欢迎的态度。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是,“旅游体验”学说发展到今天,已经迎来了它可以积极消化、整合、内化的一些外来理论,这些理论往往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或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某种显范式,知识溢出的潜力巨大。就目前笔者所把握的大体架构来看,具身体验理论、仪式理论、表演理论、凝视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地方性理论以及反结构理论等隶属于传统微观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诸多理论范式,都具备对旅游体验进行解释的理论能力。所有这些理论,不仅可以从知识架构的类型学角度丰富并支撑旅游体验知识体系的内容构成,而且还可以对旅游体验现象提供直接的解释。换言之,只要旅游体验走向具身体验,其所达到的程度或位格就必然不同于传统体验理论所讨论的单一感官体验;当旅游体验能够为仪式所武装,被表演所充实,并获得了充分的符号化及其解读过程,那么,这样的旅游体验必然很容易达到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体验或Csikszentmihalyi 所强调的畅爽(flow)的状态;此外,旅游体验的深度、强度和广度,还与旅游者的身份赋权、地方性经验以及旅游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有关,他因此就会拥有独特的凝视取向,形成特有的地方感,经历不同寻常的体验过程。未来的旅游体验研究,需要吸纳、整合所有这些但又不限于这些理论,并完全立足于旅游的视角予以体系化,这样,就可能使旅游的基础理论建设不再是理论荒漠,也不仅仅是几片理论绿洲,而是一片广阔而又生机勃勃的知识沃野。

作者系该院教授,海南大学旅游体验研究与设计中心主任;收稿日期:2019-08-07)

谢彦君. 旅游体验研究: 范式化取向及其变革与包容趋势[J]. 旅游学刊, 2019, 34(9): 12-14.

图片来源|| pixabay.com

责任编辑 ||王婧

技术编辑 || 郭秋琪

Tourism Tribune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