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保险机构在养老金融市场中的竞争策略研究及发展建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旅居地产的优势和劣势 普华永道:保险机构在养老金融市场中的竞争策略研究及发展建议

普华永道:保险机构在养老金融市场中的竞争策略研究及发展建议

2024-06-21 00: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普华永道:保险机构在养老金融市场中的竞争策略研究及发展建议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10.4亿人,初步建成养老保险的三支柱体系。截至2021年末,我国65周岁及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10.4亿人,初步建成养老保险的三支柱体系。截至2021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超过2亿人,占总人口的14.2%,已经达到联合国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老龄化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体系将承受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已经从2000年的70%下降至2020年的41.3%,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55%是养老金替代率的警戒线,低于此水平的退休后生活质量将显著下降。随着老龄化的深化,第一支柱的收支平衡压力逐步增大。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0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测,未来5~1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8万亿~10万亿元,社会化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亟须发展壮大养老第三支柱。本文的分析和探讨视角主要针对养老第三支柱。

一、养老金融的多重属性分析金融属性

养老金融产品旨在保障老龄人口退休后依然能通过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和本金返还得到稳定的现金流入,投资本金的安全性、稳定的投资收益率、跨越经济周期的长期性均是养老金融产品的重要属性。这要求参与养老金融机构的投资策略、风险管控,以及投资经理的投资思维应以中长期收益为主要目标,搭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金融产品投资策略、风险管控和运营体系。

服务属性

养老金融产品在很多场景下会绑定养老服务,因此养老金融与普通金融产品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它的服务属性。各类养老金融产品可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金融业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不仅可以直接服务老年人口和其他各类人口的相关养老服务需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还可以通过服务养老机构、养老产业等,间接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技术属性

养老金融产品需要将金融属性和服务属性有机结合,因此需要更强大的技术能力。随着人工智能、5G、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层面的各项服务逐步走向数字化。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养老金融的朝着智能化、便携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金融机构需在数字化转型中探索养老金融全新理念和路径,促进各类养老金融产品服务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敏捷化、生态化,多方面构建养老金融数字化发展新格局,帮助老年群体在金融领域跨越数字鸿沟。

二、中国养老金融市场发展的驱动和影响因素社会层面

“9073”有望被打破,第三支柱成为养老体系转型关键。2010—2020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8930人上升至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至2.67%,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

同时,家庭结构有简化的趋势。目前全国共有家庭49416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人减少了0.48人。

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及以及家庭结构的简化趋势下,国民对新型养老金融产品接受度更高,传统的“9073”有望被打破。在新型养老结构驱动下,也将推动第三支柱进一步发展。

经济层面

世界经济全球化面临深刻调整,经济双循环是我国平稳过渡的关键。由于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加速和环境保护治理等诸多压力,全球经济整体将长期处于低速增长期。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平衡呈现新变化,“十四五”规划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内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终结,高质量发展进入新航道。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将推动生产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新动能对传统动能的替代加快。我国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

政策层面

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近年来,国务院、银保监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多次对第三支柱的发展作出工作部署。2022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落地,为发展完善个人养老金融体系提供了指引。

在顶层设计方面,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实施制度由产品制转向账户制,将助力解决产品制体系下的产品转换难、监管成本高、资金无法互通等问题。在产品创新方面,政策进一步加大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力度,并由专属和税延商业养老保险向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全面铺开。在参与主体方面,个人养老金业务也不只由保险机构或者保险资管机构承接,商业银行、基金和券商等金融机构也参与其中,形成多元市场格局。

多部门出台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个人养老金产品相关制度设计,有利于各参与机构进行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开发、投资和运营,不断提升养老金融产品的吸引力。账户制将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均纳入税收优惠范围,进一步丰富了个人养老金融市场的产品体系,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个人养老金融市场创新。在政策的引导下,商业银行将发挥天然账户优势,理财公司将发挥在大类资产配置以及中低风险资产构建方面的丰富经验,保险机构将发挥自身在长期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各类机构优化服务和投资管理能力,依托科技力量,加快推动个人养老金落地发展。

需求层面

储蓄与投资是养老金融保障的基础需求。养老金融首先应保障未来现金流的安全。用户通过养老金融的储蓄和投资功能,解决现金流长期分配不均的问题,满足自身养老基本需求。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三支柱均具备储蓄与投资功能,满足养老金融的基础需求。

医疗与护理是养老金融发展的进阶需求。随着老年人年龄渐长,自理能力减弱,养老金融基本的储蓄与投资功能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进阶需求。服务功能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被提及,医疗与护理等服务将成为养老金融必须涉足的领域。为保持竞争力,养老金融将与养老行业相关的“医、药、养、护”等配套领域共同建设,保险公司参与健康管理服务是必然趋势。

高品质和强体验是养老金融未来的高级需求。当养老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技不断发展,养老需求不断从物质向精神突破。未来,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养老模式创新等迭代升级,这要求养老服务追求更高的品质和更强的体验感,养老金融的科技与应用能力将持续提高,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入改造。

技术层面

养老金融的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0时代,养老金融服务提供同质化的产品,用户只能被动接受无差别的服务,信息不对称严重,老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一阶段养老服务更多停留在以储蓄功能为基础,增值功能有待开发。

2.0时代,养老金融服务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提供精准满足。在养老金融前期客户触达与产品营销领域,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对客户进行客户画像分析,深入了解客户风险偏好、消费行为、社会关系,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精准营销系统对客户进行分类维护,开展差异化营销,更为精准开展投资者教育,实现个人养老产品推广。

3.0时代,随着基础技术的日趋完善、计算能力快速提升、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人机交互模式不断变化,当前的数字产业正在快速进化,虚拟和现实世界不断融合,养老金融场景得到更大范围的延伸,服务内容将发生变革。精准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远程医疗、虚拟现实的老年人情感满足等用户价值提升的养老需求有望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三、中国保险机构在养老金融市场的优劣势分析保险机构的养老金融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在养老金融领域,保险机构将与银行(包括银行理财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同台竞争(见表1)。

表1 各金融机构在养老金融领域的竞争优势

640.png

保险机构的养老金融属性特色比较分析

从养老金融的三重属性看,保险机构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服务属性和技术属性方面,但在金融属性相关的收益率和投资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见图1)。

图1 各金融机构的养老金融属性特色比较

640.png

保险机构养老金融典型产品特点比较分析

目前,银行养老储蓄存款、银行养老理财、养老目标基金、养老金信托和各类养老保险产品已经纷纷试点落地,呈现各自的特色(见表2)。

表2 各竞争主体的养老金融典型产品特点比较

640.png

四、中国保险机构的养老金融市场竞争策略建议差异定位:定位支付端口,聚焦服务链接

保险资金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抗周期能力较强,可以构建先服务后支付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养老保险应开拓养老场景,与养老服务相连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生态合作:生态合作伙伴,长期共赢关系

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产业链中重要的资金环,应重视“医、药、养、地、科、护”等领域对保险业的协同与支撑,充分发挥产品端与服务端的协同作用。保险企业在丰富养老保险产品的同时,打造开放的合作平台,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以商业保险为核心,连接养老服务相关的医药和器材、养老住宅、健康管理和护理服务,打造“产品+场景+服务”的大养老生态圈,形成养老服务闭环。

优势竞争:立足服务属性,发挥长期优势

以客户为中心,增强客户黏性和信任度是帮助保险企业稳固自身在养老市场地位的重要途径。保险公司应将人与科技相结合,提高代理人专业素养,增强金融科技赋能,为客户提供长期高质量服务。

创新突破:坚守底层逻辑,创新业务模式

目前,养老保险的产品同质化严重,未来的养老保险产品应在顺应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需求中突破创新。面对养老保险同质化问题和日益剧增的养老需求,养老保险应积极开拓老年人细分市场,扩大养老供给。同时,保险公司要依靠科技能力,在“产品+服务”模式下增强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为养老机构提供更好的风险保障服务。

五、中国保险机构的养老金融市场布局举措建议

中国养老金融五十人论坛将“养老金融”界定为三方面的内容: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金金融指为储备制度化的养老金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包括养老金制度安排和养老金资产管理,以此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养老服务金融指除制度化的养老金以外,社会成员为了满足自身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所采取的财富积累、消费及其他衍生的一系列金融服务活动,是提高国民养老财富储备、满足国民多元化养老需求的重要渠道。养老产业金融指为养老相关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活动。

养老金金融的布局举措建议

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提升长期回报水平

保险资金运用的范围在过去十年里不断扩展,现在几乎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资产类别,既包括金融工具,也包括不动产直投,还包括市盈率(PE)股权,甚至包括风险投资(VC)。权益投资的波动性一般较固收资产更高,但同时其长期回报水平也通常高于固收资产。在当前利率长期下行的大背景下,保险机构可以通过做好大类资产配置尤其是提高股权投资占比,关注长期投资价值,从而拉升长期收益水平。

目前,保险业股票持仓比例为10%左右,整体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为20%~25%,离监管部门规定的投资上限还有很大的空间。从收益率表现来看,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一直在5%~7%。相比较而言,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自成立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为8.51%,2020年甚至达到15.84%,一大关键原因就是其在大类资产配置上更多倾向权益投资,其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约为40%,远高于保险资金。

因此,从养老金金融发展的角度,保险机构应发挥自身的投资范围和长期资金优势,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高权益资产比例,提升在养老金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应对利率下行趋势,加强资产负债匹配

众所周知,低利率对于寿险公司的冲击往往是致命性的,在全球范围内,历史上由于利率下行导致寿险公司出现巨额利差损并出现倒闭潮的例子不胜枚举,欧洲、日本的教训都非常惨痛。中国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转型才十多年时间,严格来说金融行业并未经历过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利率周期。20世纪90年代的高利率时期,不少寿险公司曾经销售了大量高利率保单,很多保单的保证收益都高达10%~12%,当市场利率下降后,行业一度出现过近1000亿元的利差损。但这一轮的利差损风险最终是政府通过非市场化手段化解的,相当于是国家财政兜底了,没有对市场造成巨大动荡性影响,因此对行业的风险警示作用并不明显。

保险机构可通过以下举措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第一,在组织和职能上,加强资产端和负债端的联动。在国内,大部分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领先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都设立了单独的资产负债管理部,或者在计划财务部下设有专业的处室团队,但90%以上的国内寿险公司都是依靠偏负债端的精算部门或者偏资产端的投资部门来牵头做资产负债管理,资产和负债的联动是不够充分的,经常会出现职责不清或者失衡情况。建议国内寿险公司可以从专业的团队设立开始,更好地实现资产和负债的联动。

第二,在评估和报告层面,采用资产端和负债端更为一致的评估标准。当前的保险公司报表,资产端在资管新规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IFRS 9)的要求下大多采用盯市和净值的方法,及时捕捉了市场波动的因素;但在负债端,为了更好地平滑长期负债对于短期利率波动的敏感度,采用平滑的方式,如采用750天移动平均的方法。这一处理方式,人为扭曲资产端和负债端评估方法的一致性,对资产负债风险分析和匹配管理来说,可能会产生误导。因此,本文建议可以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上适当调整评估标准和分析方法,真实揭示风险因子的波动,并采取相应的管理举措。

养老服务金融的布局举措建议

细分客群精设产品,差异竞争蓝海市场

用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细分客群需求,成为保险公司参与养老金融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针对老年人群的风险对冲型的长期护理保障组合。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赡养模式发生转变,以及社会长期护理制度初步建立但保障水平不足的大背景下,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具有天然的刚性需求,各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大多基于社会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总体规划,目标是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提供补充。

国外市场有一些创新的经验值得参考借鉴。美国市场上近年出现创新的“结合型”产品,将长期护理保障与其他保险责任结合,其中最常见的是死亡责任和长期护理责任相结合的产品,其迅速发展并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这类产品通过主险和附加险的组合形式,将长期护理保障“捆绑”在寿险上。相比于单一责任的传统长期护理保险,组合产品的责任更丰富,保单利益更确定,可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针对老年人群的健康预测与提前干预。

针对老年人群专属保险产品的开发和管理,需要基于老年人群生理、病理、药物等方面的数据积累,构建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实现对老年人群风险的精准研究,更加主动地进行风险管理。通过软件平台和大数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及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为用户提供合理高效的保险和医疗选择。

提升运营服务能力,创新养老社区模式

目前,已有数十家保险公司开展了以“保险+养老社区”为基本运作模式的业务。该模式曾因自持自建养老社区投资巨大和盈利模式不明而备受争议,但是从泰康保险2007年开始探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保险公司已经从完全自持自建养老社区的重资产投入模式(如泰康、太保)发展到轻重资产相结合模式,即部分养老社区自建,同时与第三方签约合作或者以股权投资养老机构(如太平),以及相对轻资产模式,即全部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如光大永明)或租赁物业改造(如大家)。

养老社区的开发建设都是长周期、慢回报的。例如,泰康保险利用集团自有资金自建养老社区项目,“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合为一体,而社区建设、运营均需要大量的资金。前期投入大、营利模式复杂、资金回流慢,这些特征使养老社区的投资成本较高,从而决定了其养老社区保险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升高。产品门槛价高,叠加入住后的相关费用,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门槛较高,受众客群单一。另外,自建的高端养老社区也多坐落于风景秀丽、人烟稀少的城市郊区,虽然环境舒适,土地资源丰富社区规模大,但是位置略显偏远,交通不够便利。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人的养老观念仍然是居家养老,不愿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因此,保险公司可以创新探索养老社区新模式,降低投资成本,拓展受众客群,让养老社区贴近生活圈、临近医疗、临近子女。例如,“城心养老”模式,选址兼顾核心区位、医疗资源、公园配套、交通便捷、生活氛围等要素。

养老社区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养老服务能力,而专业水准的运营管理能力是国内养老机构的短板所在。因此,提升运营服务能力,创新养老社区模式是未来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可以通过战略投资,与专业机构合作,建立丰富、完善的养老生态;强化社区体验,利用养老社区内部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场景体验,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对保险引流的广度和深度。

瞄准失能高龄人群,打造照护服务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及观念的转变,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日益凸显。巨大的蓝海市场有待开发,其中保险公司的创新空间非常大,可以做好资源整合及服务协同,依托养老服务创新保险产品设计,针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养老服务方案及专属保险产品,通过多层次的产品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差异化养老需求。

建立专业的评估体系进行分级分类照护。

对失能高龄人群建立评估标准及工具,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失能高龄人群进行活动能力和依赖等级的划分,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长期照护险服务内容。并可以根据分级分类结果,结合培训学校、家政服务、养老社区等提供分类服务,匹配适合的照护人。同时,通过对照护人服务的监管和评估,保障受照护人所受的照护等级匹配其需求。

通过养老金账户直付照护服务。

长期照护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由于老年人失能等级和自身养老资源不同,其照护服务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长期照护服务费用的有效控制离不开精准识别和匹配目标对象。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在养老第三支柱的管理优势,直接对接客户个人养老金账户中汇集的资金,满足多元化的领取需求。并通过账户监管,增强长期护理服务资源与老年人需求之间的链接性和针对性,避免服务费用的“欺诈与浪费”。

发挥支付综合功能,健康养老深度融合

保险公司的养老金作为老年人养老生活和服务支付的主要来源,天然具有支付功能。保险公司应将养老金支付服务整合为银发客户支付综合服务的功能入口,深入融合银发客户健康支出、医疗支出、社交娱乐支出等各项客户支付诉求。通过设计贴合银发客户需求的适老服务,提供黏性的服务,吸引并留住银发客户。拓展服务领域,紧跟新中产老年人“品质养老”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的优势,为银发客户设计提供一揽子健康医疗服务方案。

2021年9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正式发布《保险业健康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保险业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体系进行了总体规划,涵盖保险业健康管理业务发展要素,具体包括健康管理服务分类的标准化、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和系统建设、健康管理服务产品设置、健康管理服务商的遴选、健康管理服务质量的评价、市场上的健康管理服务应用项目以及关键疾病管理技术等方面。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实现全民健康战略部署上,保险业已走上了“保险行业+健康管理”融合发展之路。因此,保险公司应发挥健康管理发展的先发优势,实现与养老金支付功能有效融合。

践行普惠金融原则,探索普惠养老保险

近年来,保险行业在城市普惠健康险领域积极探索。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27个省份114个地区239个地级市推出的上百种惠民保健康险产品,累计参保人数达到9600万人。这类保险以投保门槛低、人群覆盖广、价格亲民等特性,既践行了普惠金融的政策导向,又为保险公司市场拓展和产品创新提供了新的探索实践。从保险公司运营的角度,因为获客和分销的成本大幅降低,所以可以提高赔付水平,真正实现“惠民”。

在某种程度上,养老金融的需求类似于健康保险,对于广大群众而言都是刚性需求。建议寿险公司借鉴城市普惠健康险的经验,通过同当地政府、民政和社保机构、监管部门等合作创新,借助政府的公信力,利用覆盖广、低成本的分销渠道,探索在普惠养老保险领域的创新突破。

保险公司在探索普惠养老保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产品定价和风控手段。对于任何保险的创新,风险定价是核心。保险公司可以和当地政府、民政和社保机构合作,利用自身的精算人才和风控能力,针对性设计产品,确保定价合理,业务可以持续。当然,相较于城市普惠健康险的短期特性,普惠养老保险的长期特性需要保险公司更为审慎。

第二,运营保障与服务对接。由于需要面向比普通养老保险产品更广的投保人群,在推广期存在大规模投保,以及为了满足不同投保人群的现金流要求而需要更为灵活的运营保障,保险公司必须在投保、交费、领取、支付等环节,建立更强大的运营体系。同时,为了方便客户的养老金提取和使用,甚至可以和当地的养老机构、医院、药店、社区乃至服务机构的支付端进行连接,打造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

利用房产金融属性,布局反向抵押市场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自2014年7月1日开始试点,功能上可以满足“房产富裕、货币贫困”的老年人增加养老收入、终身领取养老金的核心需求。2020年1月,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特别强调了优化老年人住房抵押养老保险支持政策的重要性。

从全球范围的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更强的金融属性,多套房产也成为诸多富裕家庭和高净值人群必选的资产配置,二套以上住房的投资性质多过于居住性质。另外,过往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城镇化过程带来的人口迁徙以及潜在的多套房的房产税等因素,使特定群体的多套房产持有和继承的意愿减弱。因此,将金融属性特征显著的多套房进行反向抵押用于养老,是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很强的现实客户需求的。从保险机构布局养老金融领域的角度看,进一步探索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产品设计与风控手段,如设定相应的押品重新估值条件、调整养老金领取规则、对冲长寿风险和利率风险等,并争取局部地区的政策试点,从而在该领域占得先机。

聚焦专业人才短板,探索“教育+”服务闭环

伴随“银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如何保障老年服务是当今社会的最为关注的话题。养老不仅需要高端的医疗卫生服务,更需要“有温度”的照护服务。有数据显示,未来养老专业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千万人,有专业技能的养老服务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缺乏是目前不少地方养老机构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保险公司可以在养老专业服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精准发力,通过教育资源的创新利用,建立针对养老专业人才服务的培训学校,或针对照护服务提供专业培训和相应的课程资源。

养老需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专业人才的服务得以实现,养老服务的核心关键就是如何能专业照护老年人。因此,尽快培养具备养老专业技能的人才是养老产业真正服务老年人的关键所在。

顺应营销转型需要,构建综合服务模式

个人养老金融服务具有跨生命周期的特征,覆盖了对财务规划、房产管理、养老社区和保险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近年来养老金融客户不断细分,养老金融需求不再局限于保障资金安全,而是对投资收益、合理避税、现金流规划、保险保障、高端就医和遗产信托等有多样化需求。这对保险代理人转型为养老金融顾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可能的创新模式。

保险机构依托强大的市场覆盖能力和保险销售代理人团队,可以有效发挥属地优势和文化优势,对于具有一定保障意识的存量客户教育普及养老金融和养老规划知识,更有利于将保险存量客户转化为养老金融客户。

保险代理人可根据家庭客户资产负债特征,发挥险企精算优势,协助客户建立长期和短期养老规划;对家庭养老和旅居养老提供风险预测和对策建议;提供养生保健、康复理疗等健康指导和资源介绍;为旅居养老、“候鸟度假”等养老方式提供指导和资源介绍;提供包括社交活动、遗嘱及身后安置的解决方案等综合服务。

养老产业金融的布局举措建议发挥资本纽带作用,发力康养生态投资

险资养老产业投资具有三重优势:一是可以通过在养老领域的不动产投资来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二是可以延伸产业链,通过深度挖掘保险公司现有客户的保险需求,将传统养老险、健康险与入住养老社区相结合,打造保单实物化;三是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可以通过自身稳健经营获取良好的长期收益。

泰康旗下现有的医养社区均先后由子公司泰康之家、泰康健投自持开发建设,选择直接投资模式,使用保险资金投入,该方式的优势在于可自主灵活掌控旗下医养社区。

与泰康有所不同,中国平安未使用保险资金而是利用筹得资金运营自家养老社区。2012年,中国平安启动了养生养老产业首个项目,并于次年建立有限合伙制的平安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进行资金筹集。这种模式使投资资金不再受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的比例限制,项目的销售模式更倾向商业地产的运作模式。

与泰康保险和中国平安自建养老机构不同,大家保险选择盘活并升级城区闲置资产,相比之下,这种轻资产模式更有利于收回成本,前期投入相对较少,收费更为灵活,因此,主要针对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两种类型的客户。大家保险通过引入专业房地产开发商、管理机构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使投资商、运营商和开发商成为合作体,与多方资源合作,因此,大家保险是自有资金和保险资金联合使用的合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的可控性低于直接投资模式,但能更有效地分散风险。

太平人寿选择了与开发商合作的模式,携手第三方养老社区,推出太平人寿养老社区品牌“太平乐享家”。这种模式可与合作集团共担风险,协调双方优势,但由于不能完全自主,存在可控性较差、协调成本高的问题。

无论哪种模式,险企投资养老地产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一是资金性质和资金需求相匹配。养老地产投资回报周期长,需要资本方有长期布局的战略眼光和长期投资的耐性。二是投资养老地产布局,要同时协调整合医疗服务资源,可采用参股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等方式完善生态配套。

盘活地产化解风险,构建政商双赢格局

在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背景下,“房住不炒”是金融机构需要坚持的政策与原则,因此,很多地区的存量房或者在建楼盘化解工作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保险公司可以考虑与地方政府合作,将发展养老地产与化解存量房地产的工作相结合,按照严格的标准,选择合适的烂尾项目或不良资产进行养老地产改造,并争取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和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优惠政策,既可以帮助地方政策盘活存量资产,也可以通过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来降低产业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以及各类试点机构和试点产品的落地,中国养老第三支柱的发展序幕已经拉开。中国保险机构基于前期在税延养老保险和专属养老保险的试点经验,加上正在推出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的试点机会,中国保险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养老三支柱的发展空间巨大。保险机构在现有模式探索的基础上,应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差异竞争策略,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性优势,成为养老服务生态圈的组织者和整合者。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突破地域、产品和服务形式的限制,通过保险机构与第三方机构的共同参与,为客户提供跨生命周期的养老保障综合方案。

本文转载自中国保险学会,原文发布于2023-05-18。作者周瑾、周明洁等

ChatGPT 颠覆了整个咨询行业!不会用的公司和咨询师必然淘汰! 马上体验学习ChatGPT及其它大模型:点击体验(需输入会员密码)

注册会员无需翻墙即可使用 ChatGPT特惠:

(1)包月使用:299   包年使用2999  | 微信:18121118831联系; (2)送一个月以上的咨询报告库VIP会员,可以浏览下载上万篇咨询和行业报告 马上自助购买体验 普华永道 所属专题: 普华永道

|行业最新研究报告(下载)|最新热点报告(下载)|

【腾讯云】云服务器等爆品抢先购,低至4.2元/月

立刻预约咨询

 

咨询公司专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