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怎么复习?一文梳理传播学框架+复习重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传播学怎么复习?一文梳理传播学框架+复习重点

传播学怎么复习?一文梳理传播学框架+复习重点

2023-05-03 07: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传播学教程》是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的重点书目,是考研复习中最先看并且背诵最多遍的书,大部分学校的新传专业把它当作考研的参考用书。当然也有《初识传播学》、《传播学纲要》、《传播学概论》等传播学入门书籍,但在复习时还是先以《传播学教程》为复习重点,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再看其他书作为补充。

参考书目: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一、《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章节划分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一共有15章,1-4章介绍了传播学的一些基础内容,包括传播的研究内容、发展状况等,5-13章围绕5w模式的传播主体、媒介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等对传播学进行阐释,14、15章则介绍了传播学两大学派,并简单介绍一些调查研究方法。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章节划分

二、《传播学教程》思维导图及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要掌握的内容非常多,在复习完一轮传播学之后可以自己整理思维导图,这样会更清楚每一章的重点考点。

(以下是我画的一个思维导图,只是整理出章节大概的框架,仅供参考,一些比较细节的内容还需要大家读过一遍书之后再自己补充。)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思维导图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而其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与电子传播,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符号=信号(自然的)+象征符(非自然的),具有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的“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基本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有: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及反馈。

传播过程中的直线模式有: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等;循环和互动模式有: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等。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主要理论包括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米德的“内省式思考”理论和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主要理论有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指的是群体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集合行为、组织传播均属于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的定义及特点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拟态环境:李普曼“拟态环境”、滕竹晓“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①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即“媒介技术”;②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媒介组织”。

加拿大学者M·麦克卢汉提出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在于他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但他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其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卢因提出“把关人”概念,怀特将“把关人”理论引入新闻研究领域。

“把关”实质:① 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② 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新闻信息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③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包括: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具有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和同质性等特点。

大众社会理论不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或方法。它的演变过程为: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19世纪末)、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20世纪50年代)。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卡兹提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竹内郁郎在此模式上补充。

“使用与满足”模式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包括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子弹论”,到20世纪4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子弹论”主张的是一种无条件、无中介的绝对效果,而“宏观效果理论”则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做出的重新评价。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6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这一章基本上每个小节都是重点,除了整理出课本上的内容,还应该多看一些新的论文,了解理论现在的发展情况。)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者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最好整理出各奠基者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有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主张从经验事实前提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卡兹。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它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M.霍克海默、H.马尔库塞、T.W.阿多诺等人。

传播学的5w模式是考研常用的答题模板,在分析题或者论述题时,可以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及传播效果的角度去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整理出传播学考研的一些基本考点,需要完整笔记的师弟师妹可以再联系我。

由于新传专业“新”的特点,除了掌握课本上的理论,还应该了解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比如“议程设置”衍生出的网络议程设置,“数字鸿沟”在代际层面又可以细分为“数字代沟”等,如果没有很多时间仔细读文献的话也可以多看看一些新传考研公众号的总结。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