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方正街见证方孝孺与蜀王朱椿的情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方孝孺是谁的儿子 成都方正街见证方孝孺与蜀王朱椿的情谊

成都方正街见证方孝孺与蜀王朱椿的情谊

2024-07-12 05: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清康熙年间刊行的《忠烈明臣》一书中的方孝孺画像。

朱椿画像。(明蜀王陵博物馆供图)

  这条不到200米长的小街与成都市区的其他街巷并无两样。它叫方正街,一个听起来感觉这条街及两边的房子修得很方正的街名。如果有人这么理解,无可厚非。望文生义,本来就是人对脑子里积累的知识在启用时本能反应。

  实际上,这条街的得名,有着非常深远的渊源,只是我们把附着在这个街名上的明朝大儒方孝孺、蜀王朱椿及他们交集的往事都遗忘了。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600多年,用猴年马月来形容都显得很不恰当。

  2017年1月,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馆(局)的胡开全先生远赴日本,从日本国立图书馆拍摄回世界级孤本、明朝蜀王朱椿的《献园睿制集》等文集。整理《献园睿制集》时,胡开全发现,朱椿留下的文献资料中,涉及与方孝孺交往的地方至少有15处。

  文献显示,朱椿非常尊敬方孝孺,两人的交往极为愉快。朱椿延请方孝孺为大儿子朱悦燫的老师,并把方孝孺居住地的书斋改名为“正学”,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方孝孺死后,成都官民在蜀王府的授意下,将方孝孺所居住的那条街改名为方正街。

  清官方克勤 遭到朱元璋误杀

  方孝孺与父亲方克勤都在《明史》中有传记,这是较为少见的。

  父子俩与明朝的恩怨极深,深得至今仍让人唏嘘不已——清官方克勤被朱元璋误杀;名儒方孝孺又被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凌迟杀死,并株连十族,创造历史纪录。

  《明史·循吏》记载,方克勤(1326-1376),字去矜,浙江宁海县人,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方炯元曾做过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的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长)。

  在儒学书香的熏陶下,方克勤成为远近闻名的小神童。

  元至正4年(1334),方克勤参加乡试。在试卷中,他仗笔直言,纵论天下大势与政治得失。

  考官看后,被“吓尿了”,不敢录用他。方克勤本无心入仕,不录就不录吧,咱回家去。

  明洪武3年(1370),方克勤被征辟为宁海县学训导(相当于教育局长助理)。后因母亲年龄大了而辞职回家。他一走,学生们觉得没啥学的了,“学舍尽空。”

  第二年,朝廷派人征召方克勤为官。方克勤不干,躲到别的地方去了。官府有的是办法,你不去吧?把你的儿女亲家抓起来!

  这一招实在太狠。方克勤心软,不如后来他儿子方孝孺那么硬心肠,只得进京。吏部组织了一次考试,方克勤名列第二,被任命为济宁府(今山东济宁市)知府。

  方克勤到任后,深知民为国之根本,处处以百姓利益为重。总之,那个年代清官该做的事情,他都做了。比如,鼓励百姓耕种、减轻民众徭役、兴办教育等。

  老百姓为此用歌声颂扬方知府:“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是谁减免了我的徭役?是方市长的力量啊;是谁让我的庄稼丰收?是方市长的雨露啊;方市长啊你千万不要走,你是人民的好父母。

  这真的不是阿谀奉承,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激。

  同时,方克勤为人廉洁正直几乎到了“洁癖”的地步:自己一家人住的居室简陋到遮不住雨、挡不住风,一件布袍穿了数年就算了,兖州知州派一个小孩子给他送来两个新鲜水果,他大怒,把小孩子痛打一顿屁股后,叫他把水果带回去;他的一个同乡在附近一个县当县官,给他送来一只大雁,他不但拒收,还与同乡断交。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3年期满,省上考核政绩,方克勤无可争议地夺得第一名。

  洪武8年(1375)春,方克勤作为模范代表进京,受到朱元璋的亲切接见。朱元璋称赞他“善治”,叫礼部赐宴款待。

  同年五月,继续在济宁府任职的方克勤,被曹县知县程贡诬陷下狱。程贡此前因不称职,被方克勤打过板子,所以怀恨在心。

  调查案子的杨御史是程贡的哥们,查来查去查不出方克勤的问题。最后,杨御史捏造说,方克勤为自家取暖盗用了官府200斤炭和柴草。

  方克勤也不争辩,被免职,弄到浦江县去劳动改造一年。第二年,方克勤快被释放时,遇到“空印案”爆发,又被无辜牵连进去,直接丢了性命。

  这一年,方孝孺19岁。

  神童方孝孺 一身才华被搁置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作希古),方克勤的二儿子。

  方孝孺出生时,方克勤正隐居乡野治学。可能是遗传基因优秀的缘故,小神童方克勤生了一个超级小神童方孝孺。

  《明史·方孝孺传》记载,方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这孩子天生就是读书的料,两个眼睛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

  方孝孺为何被乡人称为小韩子呢?小韩子,就是小韩愈的意思。韩愈是唐宋八大家居首者,把方孝孺比作韩愈,可见方孝孺小小年纪有多厉害。

  这么厉害的超级小神童,成年后,拜了一个超级大儒为师。此人就是被朱元璋称作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

  此时的宋濂,是太子朱标和后来的蜀王朱椿等王子的老师。从这个角度来说,朱椿与方孝孺也算是同门师兄弟。

  方孝孺求学期间,方克勤被杀,方孝孺到京城把父亲的灵柩扶回老家安葬,一路走一路哭,连路人都跟着掉泪。

  方孝孺把父亲的丧事办完,又回到宋濂门下继续求学。宋濂的门生很多,其中不乏著名人物,但他们都赶不上方孝孺。宋濂对他的评价是:“百鸟中见此孤凤。”

  洪武13年(1380)秋,23岁的方孝孺告别宋濂,算是毕业了,回到宁海故里探望祖母。不久,宋濂被卷入胡惟庸案。

  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都写得很好,而且很有钻研精神,做学问也很有潜力。如果照这条路走下去,博个鸿儒的名衔,是没问题的。

  但他偏偏没走这条路。他觉得做学问不是他的菜,他的终极目标,是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通俗一点说,就是要像老师宋濂那样,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方孝孺的雄心很大,完全与父亲方克勤遁世隐居的做法相反,而且还要超过老师宋濂。

  一介书生,梦想有多大,似乎世界就有多大。可惜的是,当时的世界是老朱家的,他的世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洪武15年(1382),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25岁的方孝孺被朱元璋召见。这次会面,应该是比较成功的,方孝孺庄严得体的举止,渊博的学问,让朱元璋印象深刻。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说:“此庄士也,当老其才,以辅汝。”这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可作为太子的储备人才,但他太年轻了。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小伙子,还是先回去,让岁月历练历练再说。

  方孝孺满腹经纶,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洋溢着惊人的才华,结果白跑一趟。朱元璋吝啬得什么官职都没给他,他又不好意思主动伸手要官。

  心中有多郁闷,只有方孝孺知道。更郁闷的是,朱元璋没用他,下面的官员谁还敢用他?

  洪武19年(1386)除夕夜,方孝孺马上就要进入孔夫子说的“三十而立”的年龄了。30岁了啊,自己仍一事无成,还在蹉跎岁月,说好的建功立业哪去了?

  方孝孺既惭愧又苦闷,提笔写道:“三十知未老,已难同少年。功名谢时辈,心事愧前贤。”

  着急也没用,该干嘛还是干嘛去。

  一晃到了洪武25年(1392),35岁的方孝孺再次因朝中大臣推荐,受到朱元璋的召见。可是,朱元璋还是摇着头说:“现在不是用方孝孺的时候。”

  估计方孝孺听到这个消息时,内心是崩溃的。朱元璋35岁已是吴国公,正朝着吴王的头衔奔去,自己呢?连个科员都不是!你说还不是用自己的时候,难道非要等走不动了才是时候?

  不过,这次朱元璋没让方孝孺白跑路了,给了他汉中府府学教授的职位。这个教授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授,是官名,主管学校上课、考试等具体事务,品级为从九品,好歹也算是“副村级”干部。

  洪武26年(1393)正月刚过,方孝孺带着家人,怀揣着一颗火热勃发的心,前往汉中就任。

  自此,方孝孺波澜壮阔的人生,真正开始了。

  方孝孺受聘 入川当世子老师

  成都城区红星路一段西侧,有一条方正东街,方正东街的西边,是方正街。

  方正街东起福德街、石马巷交会处的方正东街,西止帘官公所街、狮子巷交会处,连接兴禅寺街,长约200米。

  行走在这条生活气息浓厚的街上,你会发现,它与成都其他同类型的街道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你看到的,只是表象。

  时光穿越到620多年前,这条街的分量,在成都人眼里,一点不逊于现在的宽窄巷、春熙路。因为,名儒方孝孺在这条街住过一段时间,蜀王朱椿经常来这里。

  洪武21年(1388),正在中都凤阳阅武的朱椿,迎来了第一个儿子朱悦燫的诞生。

  洪武23年(1390)正月初一,朱椿正式就藩四川成都府。朱悦燫已经能行走了,小小的身影在崭新的蜀王府中跑来跑去。

  当方孝孺抵达“水土暴恶”的汉中,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持每天给学生讲课时,朱悦燫已5岁,到该启蒙的时间了。朱椿在这个年龄时,已在皇宫中聆听宋濂的敦敦教诲。

  找谁给朱悦燫做老师呢?朱椿在脑子里搜索着。方孝孺进入了朱椿的视线:“公(方孝孺)西州士之冠冕,有识者无不心悦诚服,而新学、晚生亦有所依归也。”

  方孝孺又是宋濂的得意门生,惜乎宋濂在皇宫内任帝师时自己年龄尚幼,聆听教诲较少,若能聘得方孝孺为世子老师,并与其谈经论道,必是一件幸事。

  朱椿想定后,给方孝孺发去一封庄重的聘书。

  方孝孺接到聘书前,对被朱元璋称为“蜀秀才”的朱椿有所耳闻,知道他“资禀甚高,而务学甚笃;闻道甚早,而力行不怠”。

  方孝孺欣然同意做蜀世子朱悦燫的老师。

  洪武27年(1394),方孝孺入川,朱椿把他的住地安置在今方正街。

  从年龄上来说,朱椿比方孝孺小;但从地位上来说,两人的差异就是天上、地下了。但朱椿并没有按正常的上下级关系称呼方孝孺的名字,而是言必称“先生”,“尊以殊礼”,敬重有加。

  两人一见如故。方孝孺每次见朱椿,一起谈经论道时,“必以仁义道德之言陈于前。”这正符合朱椿的心意,让朱椿非常高兴,“一日不见,有如三秋。”

  朱椿还经常称赞方孝孺说:“方先生,古之贤者也。”方先生真是古代的贤士啊!

  明朝新都人、状元杨慎(杨升庵)在给蜀成王朱让栩的《长春竞辰稿》作序中说,蜀王朱椿“自其未之分封日,则宋景濂为之傅;及其就邸,则方孝孺授其书。”

  方孝孺给朱椿授的是什么“书”?儒家经典之书?想来不是。杨慎说的“书”,在这里应该不是具象的书,而是代指儒家宽仁为本的经邦治国之道。这也是宋濂10多年来一直给朱元璋灌输的理念。

  这个理念,在朱元璋那里多次碰壁,却在朱椿这里找到了合适的土壤,并生根发芽结出了果实。

  与朱椿交往 既赞其贤又劝诫

  方孝孺当时究竟有多厉害?有多出名?

  明朝人屠叔方写的《建文朝野汇编》中说,方孝孺为“程朱复出”,“一世儒宗。”程,即程颐;朱,是朱熹。

  两人都是理学宗师级别的人物,把方孝孺比作两人再世,而且还是儒宗,其被推崇的地位之高,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评价方孝孺是“有明之学祖”,“当世文章,方孝孺第一。”

  方孝孺推崇程朱理学,主张用礼教教化人心,这与朱椿“以诗书礼乐化一方”的治理方略不谋而合,所以深得朱椿之心。

  “当时蜀治依于礼乐,公(方孝孺)之功。”这个评价,应该算是比较公允的。

  根据《方正学先生年谱》记载,从洪武27年(1394)到洪武30年(1397)的4年时间里,作为朱悦燫老师的方孝孺,一共从汉中入川了3次。

  这也许与我们想象的不同。既然朱椿聘请方孝孺为朱悦燫的老师,方孝孺应该就待在成都才对,为什么还要往返成都与汉中呢?

  大家别忘了,从洪武25年(1392)起,方孝孺就是有正式编制的国家干部了,他的本职工作是汉中府府学教授,给朱悦燫当老师才是兼职。

  而且,方孝孺并没有从汉中府府学辞职,所以他还得回去给学生上课。否则,他就算失职了。好不容易得来的一份工作,可不能轻易被抹脱,今后还指望着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呢!

  洪武28年(1395),方孝孺第二次入川。朱椿为他的书斋题名“正学”。方孝孺因而又被后人称为正学先生。

  方孝孺被杀后,成都官民在蜀王府的授意下,将方孝孺在成都时居住的街道改名为方正街,以纪念方孝孺。“方正”二字,即从方孝孺与正学先生而来。

  这次入川,方孝孺还通过朱椿,达成了一桩心愿。

  宋濂客死夔州后,他的家人仍被流放到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一带)居住,生活非常艰难。

  方孝孺特地前往茂州拜访宋濂家人。回来后,他向朱椿请求,希望能资助宋濂家人,朱椿答应了,“时赐粟帛,赒其家。”

  永乐11年(1413),朱椿还将宋濂墓从夔州迁葬到华阳县安养乡。

  洪武30年(1397),方孝孺第三次入川,也是最后一次入川。方孝孺遵照朱椿要求,专门为朱椿写了《蜀道易序》《蜀鉴》《蜀汉本末》《仕学规范》等文章。

  方孝孺前后一共给朱椿写了14篇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带有歌功颂德的色彩,称赞朱椿为贤王。

  排除拿人手软、吃人嘴软的因素,以方孝孺的性格,能以如此热烈的词句毫不吝惜地称赞朱椿,一方面是二人的确志同道合,另一方面也是朱椿“谦虚好士”使然。

  在《学孔斋记》中,方孝孺称赞朱椿说:“以臣观乎蜀王殿下,其圣人之徒而得其大全者乎!”我看蜀王啊,他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之徒哦!

  同时,方孝孺也不忘劝诫朱椿:“推至仁以治国……以一洗往古之陋,岂非天下后世之幸也哉!”你要是以仁厚的儒家治世之道管理属地,那可是后世子孙的一大幸事也!

  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他为朱椿所写的文章,对全蜀乃至的影响力,可谓巨大。在宣传朱椿“以诗书礼乐化一方”中,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也为朱椿树立贤王的形象产生了积极作用。

  方孝孺回到汉中后不久,迎来了实现人生抱负的一纸诏书。这一纸诏书,也给他带来了惨烈的结局。

  方孝孺被杀 朱椿保留数首诗

  洪武31年(1398),朱元璋驾崩。几天后,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按照朱元璋生前的安排,顺利登上皇位,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晚年时,已为朱允炆扫清“环境”,朝野中已无“老狼”。但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自家里还潜伏着狼,随时可以冲出来“咬人”。

  朱允炆早就听说方孝孺的贤名,这个由祖父朱元璋封存的“储备干部”,现在可以为他所用了。朱允炆迫不及待地发出诏令,召方孝孺入京。

  41岁的方孝孺,多年的等待终于修成正果,等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方孝孺到京后,被任命为翰林侍讲,第二年迁任侍讲学士。虽然品级不算高,但他已成为朱允炆身边的近臣和顾问。

  朱允炆遇到重大政事,都要问询方孝孺;读书中碰到疑难问题,就请方孝孺进行讲解。修撰《太祖实录》以及《类要》诸多典籍,方孝孺都担任总裁。

  方孝孺帮助朱允炆建立以仁义礼治为统治的主要指导思想,采取一系列变革措施,被史家称为“建文新政”。

  不过,由于朱允炆削藩操之过急,“家狼”燕王朱棣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在战火纷飞、前方战事接连败退中,方孝孺和朱允炆仍在研究如何复古改制。

  他们计划,把京城南京的承天门改名为韦皋门,前门改为辂门,端门改为应门,午门改为端门,谨身殿改为正心殿,侍讲学士改为文学博士。

  方孝孺还计划恢复先秦的井田制。他认为,实行井田制可以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建文4年(1402)六月,朱棣攻陷南京,方孝孺被抓。

  此后发生的事情,想必大家已经熟悉,被朱棣的头号谋臣姚广孝称为“天下读书人种子”的方孝孺,遭朱棣灭“十族”,自己被凌迟处死,享年46岁(虚岁)。

  有观点认为,《明史·方孝孺传》只说了“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并没有说株连十族。

  “十族”包括哪些?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门生故旧”。

  “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儿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妻族二”指岳父一家,岳母娘家。“门生故旧”指在宗亲九族外的学生、同学、朋友等。

  当然,并非所有“门生故旧”都被牵连,如蜀王世子朱悦燫也是方孝孺的学生,但他并没有被卷进去。

  永乐元年(1403),15岁的朱悦燫奉朱椿之命,前往京城朝拜朱棣。朱棣很喜欢这个侄子,给予了不少赏赐。

  蹊跷的是,在方孝孺被杀前,朱椿并没有对他施出援手。这只能解释为朱椿有鉴于形势微妙,自身都还难保,对方孝孺无力施救。

  这么推测是有根据的。

  朱棣杀方孝孺后,下令“藏方孝孺诗文者,罪至死”。永乐3年(1405),庶吉士章朴家藏方孝孺诗文,被斩。宋濂诗集中有“送方生还宁海”,全部被删节涂墨。

  但是,朱椿却保留下了数首(篇)与方孝孺交往的诗文,并被收录进《献园睿制集》中。

  只是,在目录和正文中,凡是涉及方孝孺时,为了避嫌,都把“方”字写作了“万”字。

  黄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