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参考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高考数学题目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参考答案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参考答案

2024-07-15 07: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温馨提示:模拟志愿填报用掌上高考,信息丰富准确,一键生成“冲-稳-保”志愿。点击此处,开始精准填报吧!

  2024年高考于6月7日起开始举行,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在考试后及时发布高考试题、答案以及高考试题解析。请广大考生、家长及时关注,同时祝广大考生在2024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圆梦理想大学!以下是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B.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必然”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没有说“必然会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因此选择B。

  2.答案A

  【解析】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它们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它们(指军力和经济力)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因此选择A。

  3.答案D

  【解析】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ABC三项都是对《论持久战》中“外部条件”的分析,而D项是对“内部条件”的分析,符合题意。因此选择D。

  4.①设问句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有一种说法,认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这种说法对吗”,引发读者对于问题的思考。②反问句能加强语气,表达鲜明的感情或观点。如“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别的先见之明,就会得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结论”,用反问句强调了持久战思想的普遍性。

  5.《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也不被一时困难所吓倒;②要全面、发展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有利因素,也要看到不利因素,并善于化不利为有利;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蒙蔽,而是抓住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性因素;④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6.答案B

  【解析】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于文无据,无中生有。因此选择B。

  7.答案C

  【解析】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先抑后扬”错误,没有先抑后扬,只是写了买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选择C。

  8.答案

  ①放牛满足了少年的英雄梦,使他的生活有了旁逸斜出的机会。②放牛时,少年可以体验自然与放松,感受自由。③放牛时,少年可以带书阅读,丰富了其精神世界。因此,可以说放牛给了少年一个几近完美的时代。

  9.答案

  观点一:做到了。①文章以少年视角来写,紧贴少年的心理,写放牛的快乐,也写放牛的烦恼,都写得真实而生动;②文章就事论事,只记录当年的悲欢忧乐,拒绝拔高放牛的意义,也不对当年生活刻意美化。

  观点二:没做到。①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②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其实已经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

  10.【答案】A D G

  【解析】

  “为将而降”表示李陵作为将领却投降了敌人,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应该在“降”字后断句;“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表示李陵投降后仍然为敌人效力,所以应该在“战”字后断句;“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表示即便想洗净污点,但已经染黑的白丝无法再变回白色,所以应该在“白”字后断句。

  11.【答案】B

  【解析】

  B项中,“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表述错误。《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的“亲”是偏义复词,偏指“兄”,即“父兄”,意思是“我的亲哥哥”。与材料中“陵事亲孝”的“亲”意思相同,均指父母。因此,选择B项。

  12.【答案】C

  【解析】

  C项中,“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表述错误。王夫之在材料二中并非对李陵的战功未置一词,而是指出司马迁替李陵掩饰罪过的动机。因此,选择C项。

  13.【答案】

  (1)李陵希望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单于的兵力专门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

  (2)李陵说:“我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效汉朝”,这是他以愧对苏武为由而说的托词。

  【解析】

  (1)“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兵”中,“到”是动词,表示“到……去”;“以”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分”是动词,表示“分散”;“乡”通“向”,表示“对付”。因此,整句话的意思是:李陵希望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单于的兵力专门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

  (2)“思一得当以报汉”中,“思”是动词,表示“想”;“一”是副词,表示“适当”;“当”是名词,表示“机会”;“以”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因此,整句话的意思是:李陵说:“我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效汉朝”。根据后文“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可知,这是李陵的托词,他以愧对苏武为由而说的。

  14.【答案】

  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

  【解析】

  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即李陵丧失了大的节操,那么其他的就无法洗清了。在材料一中,可以找出以下事实来支持这一观点:首先,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孤军无援,遭遇三万匈奴骑兵围攻,最终被迫投降,这显示出他在困境中缺乏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其次,投降后,李陵嫁祸于李绪,导致自己的家族被诛杀,这进一步显示了他的不仁不义;最后,后来李陵随匈奴大将追击汉军,转战九日,这更是对他背叛汉朝、助纣为虐的明证。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了李陵丧失了大的节操,无法洗清其罪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有一个孙子叫做李陵,担任侍中的职位,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便派他去酒泉、张掖教习士兵射箭,以防备匈奴的侵犯。等到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屯守边疆的士兵,都是荆楚一带的勇士、奇才和剑客。我希望能独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单于的兵力专门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我愿意以少击众,率领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的驻地。”汉武帝认为他勇气可嘉,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李陵率军到达浚稽山时,与单于的军队相遇,单于的骑兵大约有三万人包围了李陵的军队。李陵奋力搏战,单于的军队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数千人。单于大为震惊,召集了八万多骑兵进攻李陵。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与敌人步战,又杀敌数千人。李陵驻军在山谷中,敌人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士卒死伤惨重,无法行动。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回去向陛下报告!”于是投降了。汉武帝得知后非常愤怒,群臣都指责李陵。汉武帝便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侍奉父母孝顺,对士卒讲信义,常奋不顾身地为国家解危难,他的这些素质,已养成了国士的风范。况且李陵只率领不到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与数万敌军交战。他虽然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所杀伤的敌军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出来了。他之所以不死,应该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来报效汉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诬蔑朝廷,对司马迁处以腐刑。过了很久,汉武帝对没有派兵援救李陵感到后悔。汉武帝派公孙敖深入匈奴境内迎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却谎称:“捕获到俘虏,据他们说李陵教单于布兵备汉军。”于是汉武帝下令将李陵全家处斩。后来汉武帝又听说,教单于布兵备汉军的是汉朝降将李绪,而不是李陵。李陵派人刺杀李绪,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把他藏匿在北方。大阏氏死后,李陵才回来。单于把女儿嫁给李陵,立他为右校王,与卫律都显贵当权。卫律常在单于身边;李陵在外,有大事才入宫议事。(征和三年)三月,汉武帝派李广利率领七万人从五原出击匈奴。匈奴派大将与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转战九日。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之后,他的罪行是明显的,无法掩盖。如果说他是因为孤军深入匈奴而得不到援助,那么他以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勇敢,并非汉武帝命令他而他不得不从。李陵被灭族,是因为他嫁祸于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时,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名推到李绪身上吗?如果说李陵是受到单于的胁迫,不得不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值得信赖的人吗?假使李陵心怀二心,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任,让他深入汉境与汉军相持呢?司马迁替李陵掩饰过错,好像还不够,又极力称赞李广,以表彰他的家世。作为将领却投降敌人,投降后又为敌人效力与汉军作战,即使他想洗清自己的污点,但已经染黑的白绢又怎能再恢复洁白呢?大节丧失,其余也就无可挽回了。李陵说“希望能有机会报效汉朝”,这是愧对苏武而找的借口。他的叛逆行为,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掩饰得了的。

  15答案D

  【解析】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实际上,诗中并没有表达诗人摒弃乐器的意思,而是将泉声与管弦乐相提并论,用以突显泉声的优美和动人。诗人通过听泉,体会到了与古人相同的山水之乐,但并未明确表示摒弃乐器。因此,D项的理解与诗歌内容不符,是不正确的选项。

  16.诗中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得泉声的特点更加鲜明。①诗人通过“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的描写,将初闻时的泉声比作临近的溪流,突显其声势浩大,仿佛溪水就在门前流淌;而久听之后,则感觉整个屋子似乎变成了一艘船,在波涛中摇曳,进一步表现了泉声的连绵不绝和震撼人心。②诗人通过“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的描写,将泉声的变化与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泉声有时如怒涛般汹涌澎湃,展现出其壮伟的一面;有时又如细雨般点点滴滴,清脆悦耳,展现出其清新圆润的一面。③这种对比的描写手法,使得泉声在诗人的笔下更加生动、立体,仿佛读者也能亲耳聆听到那美妙的泉声。

  17.答案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18.答案

  在描述人的情绪状态时,我们常常用“云”作为借喻。当心情明媚时,我们的内心就像晴朗的蓝天,一片宁静与明亮;而当情绪低落时,内心则仿佛乌云密布,压抑而沉重。

  19.答案

  A因人而异B精神焕发

  20.答案

  ②处应将“引发”改为“诱发”,因为“诱发”更能体现睡眠不足和过度睡眠与疾病之间的潜在关系。

  ⑤处应删除“才是问题的关键”,以避免与前文“睡眠最为重要”重复,保持句子的简洁和流畅。

  21.甲处“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的语句,因为前文提到了“睡眠负债”的状态,此处需要给出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这种状态的方法。乙处应补写“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重要”的语句,以引出下文关于提高睡眠质量的讨论。

  22.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是否合逻辑的问题,我认为这个表述是合理的。因为疲劳是一种身心状态,可以通过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来恢复。在这里,“恢复疲劳”是指通过睡眠来消除疲劳感,使身体和精神重新焕发活力,符合常理和逻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