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吹响思想启蒙的号角,走进《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青年是上海什么社 精彩回顾|吹响思想启蒙的号角,走进《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精彩回顾|吹响思想启蒙的号角,走进《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2023-03-02 05: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期,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联合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北京李大钊故居、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旧址、陶然亭慈悲庵、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中法大学旧址、中山公园来今雨轩9处旧址,开展“信仰的力量”——“云”游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专题活动。我馆讲解员朱宁通过以物叙史的方式,带领广大网友走进北大红楼展厅、“连线”9处旧址,“让文物说话、用史实说话”,讲述文物背后的红色革命故事。

北大红楼微信公众号将分期为大家展播本次专题活动的精彩回顾。本期带您走进《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与您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汲取奋进新时代的澎湃动力。

点击观看视频↓↓↓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讲解员张汝娴。《新青年》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它的发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至北京,我们现在的所在地也成了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直到1926年的7月,《新青年》停刊。从它的创刊到停刊,见证了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进程,对党的创建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作用。

从1918年《新青年》的第四卷第一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变成了“同人刊物”,北大的新派人物加入到了撰稿的行列,那么《新青年》也由一个以安徽读书人为中心的地方性刊物,转变成了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的畅销刊物,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的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他在作品当中发出了“礼教吃人”的呐喊,之后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乙己》《药》《风波》《故乡》等作品,这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地位。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旗帜,各地的进步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广阔的舞台。

当时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内部,围绕《新青年》是否应当传播马克思主义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旁边这份展品是李大钊写给胡适的一封信。在信中,他谈到了要将《新青年》与当时其它的进步报刊联合在一起,为文学革新而奋斗。

1919年8月至1922年的7月,《新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机关刊物时,发表了研究马列主义的重要文章。这是我们通过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档案馆中的资料,来1:1还原复制的,一共有200余篇文章,弥补了历史上这一项空白。

可以看到下面有一个电子翻书屏,我们可以做一个互动,点击进去,然后选取一篇想要了解的文章,使用手臂同时挥过两个感应器就可以翻阅读取了。

在1923年6月的中共三大之后,《新青年》正式成为了中共中央第一本机关理论刊物,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于党的建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对当时中国的旧思想和旧文化开启了持续的抨击和猛烈的批判,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原标题:《精彩回顾|吹响思想启蒙的号角,走进《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