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电视新闻报道模式创新的路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联播为什么7点 探析电视新闻报道模式创新的路径

探析电视新闻报道模式创新的路径

2023-09-04 03: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新闻报道模式的概念   新闻报道模式是指新闻传播时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是为了适应传递新闻信息的需要而产生的。新闻报道模式的选择与新闻报道所发生的社会环境、媒体环境等密切相关。   以各大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例,一般包括时政新闻、先进人物或事迹、快讯、国际时事等板块,在我国独特的传播体制下,国家权力对新闻的主导和干预力量较大,使得大多新闻带有浓厚的宣传色彩。   随着新闻接收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作为电视媒体王牌的新闻节目受到的冲击不言而喻。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传播手段花样翻新,观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已不必再局限于电视媒体,导致收视率开始下降,电视新闻节目亟待改革。但由于本身特点所决定,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和创新领域有限,大多停留在操作层面,如时政报道标题的精简,连线报道与记者出镜的增加,“快讯”时效性的提升以及栏目版块在编排顺序上的变动等。 但是如果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和别的传媒相抗衡,对传统电视媒体而言,仅仅在新闻的操作细节上变革是远远不够的,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还需触及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从报道模式方面进行革新。   二、传统新闻报道模式   为了考虑新闻播出的安全性,新闻一般采取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即记者主导型模式。  记者主导型新闻报道模式是指:记者的报道通过电视传达给观众,观众被动地选择观看或是不观看。首先采访制作新闻事件的现场,然后直接发射播出,多是简单的叙事,用平铺直叙的话语叙述新闻故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采制直播式。(图1)

       图1:记者主导型模式

  这样的模式中一般仪式性新闻直播报道较多,事件性新闻直播报道较少;时政新闻过长,过分关注领导活动,领导镜头多,群众画面少;一些专题节目,宣传色彩浓厚,语言生硬,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与观众拉开了距离,使得观众缺乏参与性,只能被动地接受,“适销对路”的概率不高。   报道内容的政治化、观点宣传的教条化、报道形式的机械化等使得很多新闻报道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对于受众来说,这样的节目“太严肃”、“太枯燥”了。目前各大电视台、各节目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模式已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公众的收看要求,如何第一时间内抓住热点和观众的关心点,如何引起观众的共鸣,如何在保持传统的政治传播功能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新闻节目的吸引性是电视新闻报道改革创新的重大课题。   三、探索新思路,寻求电视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   对新闻报道模式进行创新,并不是以一种新闻报道方式代替另一种报道模式,而是对原有报道模式的丰富和完善。   新闻报道模式创新的目的是提升电视新闻的新闻性,淡化其宣传性,通过模式的创新,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新闻的影响力。   (一)观众主导型模式   观众主导型新闻报道模式追求的是在对内容和形式的采制过程中,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追溯问题,让观众的观点参与进来。(图2)

       图2:观众主导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创新中,出发点是观众的角度,采用的报道方式是以“蹲点”形式作故事化的表达,这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新闻报道“看点”多,“生活化”,报道“正确而好看”、“生动而深刻”,反映民众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物多是普通人,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对电视新闻类节目来说,必须直面和破解的课题就是:“正面报道如何做到真实性表达和有效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应时而动、因势而变,对传统的宣传套路进行突围。核心就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回归到最真实、最有效、最接地气的报道中,表现在主题报道上,就是通过“连续剧”式的播发来“讲故事”。   如同样是对先进事迹的报道,传统的记者主导型模式,一般平铺直叙地讲述各个岗位的模范与先锋,侧重点在于描述先进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全心全意奉献等,大多语言官方化,事迹罗列化,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而在观众主导型模式中,侧重点在于情感的抒发,通过“故事”、“话语”、“叙述” 等三方面引入创新机制,变幻拍摄手法,变灌输教育式的指导为真诚交流式的引导。   《浙江新闻联播》播出的《新春走基层:海上守桥人——坚守岗位保平安》专题报道,生动地描述执法人员坚守岗位、保障水域安全通畅的事迹。通过蹲点拍摄,以纪实、抒情、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没有很浓厚的宣扬色彩,也没有简单的高唱赞歌,但观众却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备受这种爱岗敬业精神的鼓舞。   同样,《杭州公交290 路乘车记》、《文成养猪之痛》、《奉化:一个排污口的两次变脸》、《十万村民评干部》等这些报道的背后,都是“故事化”新闻理念的支撑,以“点”上的矛盾冲突或过程细节为主体,通过“3+1连续剧”播发、结尾悬念式预告、短评等形式,破解“一个难题,讲述一个故事,挖掘一种个性”,使各篇报道以小见大、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受到广泛好评。   (二)问题化模式   作为以时政新闻为主干的新闻栏目,大量的报道都是正面典型、正面阐述,很少有问题调查的视角。随着舆论环境出现新变化,宏大叙事、宣传味浓的正面报道,观众认为“假大空”,不喜欢看。新闻的真实性、媒体的公信力应该怎样来维护?   坚持问题意识,强化调查研究,是在报道模式上的又一次变革和创新。电视新闻报道的问题化模式是指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播报新闻。这样的模式一般是系列报道,分时分期地对问题进行剖析,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反应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图3)这样的报道模式更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和“一探究竟”的心理,更利于事件的叙述和主题的表达,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图3:问题化模式

  在《浙江新闻联播》的创新探索中,一个鲜明的亮点就是融入“问题意识”。通过发现问题、调查问题,推动解决问题,构建起“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报道模式。近年来,浙江卫视的编辑联手市、县兄弟台,采制多组调查类报道,被称之为“调查报道省市县三级协作新模式”,报道包括《东海的呼唤》、《校车之困》、《山区学校营养午餐调查》、《水利“最后一公里”的尴尬》、《灾后开竿访农户》、《家禽业倒春寒》等。各主题报道均有现象、有调查、有结果、有反馈,通过阶段性、高密集地推出一系列新闻述评和连续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凸显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提高了收视率。   如《校车之困》系列报道,分别以《“新国标”出台了,校车为何却停开了?》、 《校车停开了,上学路安全吗?》、《学生接送,公交化难在哪里?》、《新国际校车,离学生还有多远?》、《学生平安上学,财政还需多投入》等主题分阶段、分观点地展开报道。通过追问校车改革这一热点,以模式上的创新,用系列报道的形式深度挖掘,探求问题的现象、问题以及根源,将主题做大做深,培养新的关注点。这种探索调查式的报道,使得整个新闻既扎实又好看,从现象到提出问题,再到记者求证的播放方式新颖独特,保障了报道的深度与厚度。   在问题化模式中,最主要的着重点在于恰当地运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首先要抓准问题,寻找中心工作和民生关切的结合点,设置议题,精心筛选话题;其次要用事实说话,通过深入扎实的采访,仔细核准的事实,准确客观的表达,理性精到的评论等一步步展现完整的新闻事件;最后要善于处理细节,包括中心事件的选取、典型人物的树立、矛盾的展示、悬念的设置、细节的突出等,做到引人入胜。   四、电视新闻报道模式创新的建议   (一)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要用“新闻的力量”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如浙江卫视新闻联播的系列“建设性舆论监督”调查报道,题材来自基层,问题关切民生,都直接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东海的呼唤》播出后,引起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直接推动保护东海渔业资源进入人大立法;《关注爱心营养餐》播出后,迅速为5 所学校募集了食堂建设的资金。新学期开学,800名平阳山区的孩子在新食堂吃上了热菜热饭。   这些新闻信息都是对新闻事实的重构,是真实发生的,没有虚构和夸张,播出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用“问题的声音”、“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新闻的生命力。无论如何,电视新闻的模式创新都要以客观真实为前提。   (二)倡导新闻的鲜活性   在新闻的报道上,各大电视台均力争首发、首播,但是如何才能在模式上独树一帜,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加收视率?在探索创新中,倡导新闻的鲜活性不容忽视,以更贴近观众、更细腻、与众不同的方式进行报道,才会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新鲜、生动。   如获评浙江卫视“鲜活新闻大赛”中“鲜活新闻”的《永嘉91 岁老人微博寻亲失散八十年姐妹再相聚》、《萧山:残疾女孩的“阳光”高考路》、《考场内的坚持》、《衢州公交车司机24 秒紧急处置救下26 位乘客》等报道,用镜头呈现事实,语言饱满的画面、活生生的生活场景、朴实感人的同期,鲜活地表达了新闻事件,让观众们感同身受。创新新闻报道模式的张力就在于倡导记者们以扎实的采访作风,发现挖掘鲜活的新闻题材,用“现场、人物、视角”三方面来体现新闻报道的鲜活性。   (三)创新新闻的采集方式   在新闻的采集方式上进行创新,首先要拓宽新闻素材的寻找范围,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新闻热点和一个事件,尽量从多角度着手,为新闻素材的筛选提供尽可能多的素材;其次也要从团结协作的角度出发,加强合作,采集的方式、人员、工具、报道形式等各方面进行糅合,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如《浙江新闻联播》中引起轰动的《东海的呼唤》,采取协作的形式,历时8个多月拍摄完成,摄制组辗转沿海多地,与多个地方台开展合作,共同努力,多点配合、由点及面、层层递进、有始有终,一组报道参与的台,少则3、4个,多则6、7组,深入一线采访100多名渔民,以及权威的专家学者,探究“东海无鱼”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寻破解之道。以“联手调查”实现新闻理想,依靠新闻资源的整合拓宽了新闻的深度,实现了多层次的传播效果。   这类报道之所以会给新闻节目带来新面貌、新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以调查报道为突破口,通过联手策划、全程参与、合理分工、密切沟通,拓展新闻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四)创新需要不断的探索   针对电视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没有固定不变的经验,也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依靠的是不断探索的勇气。随着媒体环境的改变,电视新闻报道模式中“受众型”、“问题化”模式及其他模式都是在不断变化的,需要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摸索与提升。   如来自“蹲点”一线的报道《麻风村里的笑脸》,是浙江卫视的记者张楠采制的一组系列报道,记录着德清县武康镇金车山里的特殊家庭:一支由12位年轻人组成的医护团队长期默默地为麻风病人服务、奉献。这是一个主题报道,而且人物特殊,很难展现。张楠最终做出的3篇鲜活感人的报道,正文解说部分只用了很简单的描述,全篇基本上以现场声串起来,现场感很强,且借鉴了专题的制作手法(黑场、音乐、字幕)。可以说,这是报道形式上的一种创新,打破了主题报道的常规做法。 在对报道模式进行选择时,需要对其多样性进行创新突破,在新闻采集、表现手法、模式重构等方面下功夫。有的新闻在创新中出现了问题,如报道主体涣散、报道内容同质化和忽视受众等,这些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才能使电视新闻报道获得真正的长足的发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