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 关键细节 场景再现:新闻报道故事化叙述技巧的三个维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的8个基本要素 典型人物 关键细节 场景再现:新闻报道故事化叙述技巧的三个维度

典型人物 关键细节 场景再现:新闻报道故事化叙述技巧的三个维度

2023-09-10 05: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由于采访家庭较为特殊,在采访中,记者连续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只为更好地了解后辈们的幸福生活。在全面掌握王老五后辈20多人第一手材料后,又进行多方采访、求证,并对许多细节不厌其烦地进行核实。从最初到嘉善和合社区采访到最终成稿见报,历时三个多月,稿件也是几易其稿,力求精益求精。

主题报道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宏大的主题能否“落地”,而“落地”的关键与选取的主题人物是否足够典型密切相关。通过叙述典型人物的生动故事来折射宏大主题,这样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重大主题,而且通过了解典型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等,也能进一步拉近宏大主题与普通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得主题报道在更深层次上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让受众感受到重大主题的内在价值,触摸到重大主题的重大意义。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党的先进性之源。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该如何精心选取新闻素材?2017年,嘉报集团旗下的《南湖晚报》全力挖掘了一户特殊家庭——“红船家庭”,并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红船精神”的实质和内涵。由于人物典型、故事生动,使得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其深深吸引,从而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最终体悟到了特殊家庭的红船情缘和“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

2

突出关键细节

故事化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叙述显然离不开细节。细节是展现人物的重要手段,一个生动的关键细节往往可以精准地传递出更多信息,让一个典型人物在报道中更加栩栩如生。要想将故事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就应尽力使细节发挥最大的作用,给细节足够的展示空间。正如邱沛复在《新闻采访论》中所说的,“细节最能反映人物的个性和职业特征,最能体现事件的来龙去脉。”

那么,何为细节?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中,细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细节是故事情节的“细胞”,强调对真实事件的细节还原,体现的是记者的观察力。

在《王老五的后代们》一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细节。田家英在“和合调查”中曾这样描述王银红的父亲王掌宝:“大儿子19岁,不识字,干农活。”然而多年以后,王掌宝的外孙陈家豪,同样是19岁,却在大学里刻苦攻读,毕业后在上海铁路局工作,成了一名“动车医生”。同样的年龄,不同的时代,不一样的青春,通过这一生动细节跃然纸上,也更加让受众感悟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迁。

一个新闻故事能否打动人心,细节就是关键,这要求细节具有典型性。同样,在《王老五的后代们》一文中,笔者交代了王老五的名字,也交代了王老五的儿子王阿羊的名字,更细致交代了王嘉尔(王老五的玄孙)的名字,并通过王阿羊的口吻交代了其中的原因,“父亲的后辈有四代共27人,相比较起来,现在孩子取名越来越讲究。”名字的变化,实际上正是幸福生活的生动反映。

去年,《南湖晚报》报道了一个典型人物——朱丽华,这是一位在28年里捐款333万元的盲人。在叙述新闻故事时,作者不厌其烦地交代了这些细节:“她脚上穿的鞋子只有18元”“她的住处仅20多平方米,一张桌子两张床,她和视力残疾的女员工一人一张”,巨大的反差背后,是人间大爱的生动体现。更加让人动容的细节是,在母亲去世25天后,朱丽华郑重地签下了器官捐献书,之所以在母亲去世后签约,只是不想让母亲担忧。这样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使得朱丽华这个人物典型更为生动,更加有血有肉。也正因为如此,这篇新闻报道获得了成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主人公朱丽华从嘉兴走到全国,成为嘉兴首个“感动中国”人物。

毋庸置疑的是,精彩感人的细节对读者的心灵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因此在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中,就需要善于捕捉并描写出那些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的生动感人的细节,需要有意识地对特别有意义的、生动具体的细节加以描述,最终就是为了让受众在感受人物命运的同时,引发强烈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3

突出场景再现

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文字产生视觉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新闻叙事中,往往直观、形象、逼真的镜头式描写能够起到场景再现的效果。美联社特稿部主任德希尔瓦认为:“场景描写能够烘托气氛,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电影也没法拍摄,而好的场景描写包括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部分。”

突出场景再现,实际上也是一种可视化叙事。具体来说,就是找到感性化的细节,进一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体会到综合的感观刺激,而非传统新闻叙事那样的生硬告知。这不仅让人感受到文字的独特魅力,也能从中体悟到主题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如在《红船家庭的红船情缘》中记者有这样一段记述:

这几天,气温骤降。

每天早晨8点,张新志准时出现在南湖老渡口,登上船头,与同事一起向湖心岛驶去。

5分钟后,船靠岸,张新志走出船舱,径直走到红船前反复打量,审视着每一个细节——红船是否偏离位置、船体是否有损坏……

这样的习惯,他坚持了30多年。

这样的写作范式,也被称为非虚构写作。这种脱胎于文学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方法,一进入新闻领域便受到了广大受众的青睐,原因无他,就在于其注重发挥情节设置、对话、细节和心理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让受众的阅读体验更为真切。再来看《盲人朱丽华用初心照亮未来》中的一段:

手机突然振动,朱丽华赶紧将耳朵凑到听筒旁,大一学生包伟蓉来报喜:“朱阿姨,大学校园很美!”

刚接完电话,一个叫钟新贵的大学生又发来微信:“我会努力学习,谢谢您!”

每年9月,朱丽华总会被各种温暖包围。在她的爱心资助群里,今年又多了46个“儿女”。

在非虚构写作中,通过对话描写可以更好地捕捉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实际上,除了关注典型人物的相关对话外,典型人物在对话中的细微动作、细微表情以及对话环境也会影响到新闻故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和其他的写作手法相比,包括人物表情、对话描写等更加真切的场景再现,更能让读者沉浸在故事之中。在《他用2亿多元书写“诚信答卷”》一文中,作者就有这样的尝试:

罗春荣的亲朋好友闻讯后愤愤不平,有的不断为他“支招”:

“温州也有这样的事情,有些老板比你还大,他们直接‘跑路’了!”

“你别犯傻了,趁着还没找到你,你转移一下资产,出去避一避吧!”

“这2亿多元,又不是你花掉的,别人企业倒闭了,干吗让你背锅?”……

文中作者用一连串的对话,描写出了人物之间富有戏剧性的“冲突”,这样真实的场景再现让受众有一种参与感,仿佛就是这个对话场景的倾听者、见证者。从中可以发现,与传统新闻相比,新闻类非虚构写作的叙事策略更加具有拓展性、丰富性和敞开性,既注重真实性的还原,又注重个性化的表达,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新闻的渗透力,从而强化新闻的传播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