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新在哪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课标语文四大核心素养 语文新课标新在哪里

语文新课标新在哪里

#语文新课标新在哪里|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在设计任务群,创新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新课标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建构课程内容。“主题”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和儿童生活等;“载体形式”指反映、表现这些主题的各类语文作品和相关联的风物、活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则是吸收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经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本质的重要发现,是语文课程结构的重要创新,应当加以深刻领会。

1.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分成三类,即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具有基础性地位,而且渗透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三个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是对传统文体划分的某种超越,更多按照语文成品的作用划分。两个拓展性任务群从内容到呈现都有创新意义,“整本书阅读”是从“篇”到“本”的拓展,与其他各个任务群多以单篇文本形式呈现形成相互补充,重在引导学生认识整本书阅读是高质量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跨学科学习”是从单学科学习向多学科学习的拓展,从课堂学习向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拓展,着意基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每个任务群又都贯穿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层级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2.学习任务群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质。语文课程的特质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表现形态。学习任务群都是语文成品、语文活动的集聚,任务群相互之间也是开放的,这些都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任务群的命名本身意味着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任务驱动的,是以实践为重要表征的。二是从本质属性看,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指语文知识、技艺、能力的建构和应用;人文性则包括语文学习的内容和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包括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命体验、生存智慧。工具性、人文性是密不可分的,分开来说只是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

3.学习任务群具有高度整合性。学习任务群是一个“群”,必然是一种综合呈现。从教学需要看,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更多是从不同文化维度划分的,而提炼形成任务群则对这些内容与载体进行了重新整合,尽可能对应素养表现。任务群又包含了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任务群之间是相互开放、互为整合的。二是内容与方法的整合。每个学习任务群都分两个部分,即“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因此学什么与怎样学要整体考量。“学习内容”是把“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提示”大多从主题情境、学习活动、评价等方面展开,具有过程性特点。三是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新课标提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这些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往往是相互渗透的,是有机整合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读与写,任务群是把读与写融为一体的。因此要从读与写的双向互动、有机联系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新在以积极的语文实践,构建学习活动的主线

语文新课标强调“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就是在倡导语文课程的“学科实践”。需要重视以下四点:

1.创设真实性情境。新课标在“教学要求”中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这说明语文学习的实践是基于情境的。从语文学习的特点看,要倡导将语文学习嵌入日常生活场景、社会文化参与实践活动;要把握人文主题组织学习单元的特点,激活文本互文生成情境的内在作用,将人文意蕴与学生成长的真实生活相连通;要在情境设计中关注学习主题与环境、材料的逻辑联系,促进意义生成;要创设具有语文课程特点的情境,让情境内在孕育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2.设计召唤性学习任务。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具有召唤性,它是在激活、召唤读者进入、参与的。学习任务群大而言之是任务导向的,这还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引领,还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学习单元里加以落实。特别是将学生的需求与学习的要求结合起来,加强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设计,以有意义、有召唤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3.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的”学科实践。语文课程典型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指新课标明确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往学科特质继续走,往创造性教、创造性学努力。比如,体验是通过亲身经历进行认知的一种方式。体验无疑是语文深度学习的一条通道,在研习、探讨、亲历等语文学习活动中,加强体验,实现多重对话,参与文本的创造,领悟知识的意义,实现情感的升华,其语文味就可能如咀嚼橄榄,余味无穷。

4.倡导跨媒介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尽管没有单独类似的任务群,但其精神意蕴都包含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任务群中。在“教学建议”中又专条提出“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落实新课标精神,要切实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引导师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变革学习方式,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培育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实践中,逐步认识、掌握语言与信息技术融合形成的新工具,为语文学习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新在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为学业评价提供依据

作为一个课程形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语文新课标对评价十分重视,专列“学业质量”作为课标六部分内容之一。在“课程实施”中,又有一节阐述“评价建议”。在学习、落实过程中,要注意从以下方面把握。

1.完整理解学业质量内涵。在新课标的描述中,学业质量有个四、三、四的结构,四个核心素养是质量标准的主要维度;三种语言运用情境是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划分的,体现“可看见”的特点;四个学段相互衔接,描述出素养升阶的整体过程。这样一个结构要完整把握。从体量上说,四个学段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都分五个自然段,一二自然段指向日常生活,三四自然段指向文学体验,第五自然段指向跨学科学习。具体内涵则是随学段升高而扩展和提升。

2.把握语文学业质量的表现性特征。如果说核心素养是一种“冰山现象”,可看见的部分则是能力维度表现的。相关联的学业质量更具有表现性特征,在落实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时要充分把握这一特征。基于情境,表现总是在情境中;重在过程,语文学习过程的展开正是素养表现在推动,在一定意义上,过程即表现;关注整体,空间维度上核心素养的表现是多维整合的,时间维度上核心素养是在螺旋式上升,即使回旋到同一个地方,那个地方也是熟悉的陌生地,是在整体循环中跃迁升阶的,同样的表现也往往包含了语文素养全部内容的充实和扩展,是一种总体性提升。

3.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教学的促进功能。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要从知识导向向任务导向转型。考试命题情境化,任务性题型应当占更大比重。任务群的学习则应从全部学习过程考查,全方位给予评价,多以复杂情境的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素养要素,进行问题解决和创新。要创新评价方式,为素养发展提供支持。一方面力求把内在的东西用外部可测量、可评价的方式描述出来,另一方面在过程性、表现性评价时,又要多用行为动词,用表示程度的词语描述。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中数据和证据的积累,促进基于数据和证据的教与学的改进。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教师报》2022年06月01日第6版

作者:杨九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