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 · 学思践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能源用地政策解读心得体会 新质生产力 · 学思践悟

新质生产力 · 学思践悟

2024-07-15 16: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开栏的话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今年经济社会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提“新质生产力”,到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4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集体学习,到全国两会期间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自然资源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要找准工作切入点,以实际行动支撑高质量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空间保障;优化自然资源要素供给,促进各类优质自然资源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努力打造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增长点;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自然资源领域到底自身有哪些新质生产力?又该如何助力各行各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已成为自然资源工作亟须深入思考和实践解答的重大问题。鉴于此,《中国自然资源报》结合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时代要求,特开设“新质生产力 · 学思践悟”专栏,期待系统内外人士立足自然资源工作实际分享所学所思所悟、交流实践探索创新,激发并释放自然资源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战斗力

——探析新时代地质工作发展转型

葛良胜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此后,他在多个场合谈到新质生产力,尤其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全国两会期间就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阐述和部署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在地质工作中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质战斗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给出了科学指导。

新时代需要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笔者认为,要搞清楚地质领域的新质生产力问题,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有哪些特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和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力中各要素在生产中既各自发挥作用,又协同发挥作用。生产力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生产力本质上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不断演进的过程。

综上可以看出,生产力既是整体概念,也是系统概念和时代概念。

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整体能力,通过人(劳动者)与自然(劳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脱离劳动者(个人、群体或社会)或脱离劳动对象(自然地域、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工作实务、人文环境和社会条件等)谈生产力,都是片面的。

生产力也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在一定环境中才能保持最佳状态、能态和质态。在这个系统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核心内在要素,即内因;而科学、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乃至理念,是作用于系统的外部环境要素,即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内外因相互作用必须是相辅相成、互相适应和协调一致的。脱离合适环境的生产力系统功能是自循环、浅层次和低效率的。

新时代需要新质生产力。生产力随着时代演进而发展,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力基本状态和发展水平。相应地,生产力的核心本质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也在不断充实与时代相呼应的内容。从生产力的功能作用看,生产力不再是单纯、单向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有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回馈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从生产力核心内在要素看,与封建时代的劳动者相比,现代劳动者有更为强健的身体、更加广博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技术;现代的劳动资料、劳动工具普遍是时代化的新技术产物;劳动对象不再是简单的实物客体,而是融入了前期劳动成果的业务链、产业链。从生产力的外部环境要素看,科学创新、技术革命、产业升级、领域拓展、业务融合、管理转型等,对生产力内在动力的影响和推动效应越来越大。

地质工作领域应尽快生成新质生产力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结合现代地质工作实际,面向国际形势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地质工作领域到底有哪些新质生产力,又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新时代地质工作新质生产力,是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地质科学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突破传统地质工作领域和服务方向,着眼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生态、民生、安全等重大问题,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工作目标多元一体、技术方法综合集成、调查勘查绿色高效、服务支撑优质智能等特点。

新时代地质工作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生产、工作空间不再限于地球浅表,而要逐步向深地、深海、深空、深时延伸和拓展;其服务领域和方向将从搞清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传统的资源寻找与利用,升级为对地球系统的整体认知、变化趋势的预测预判,并全方面、全维度、全流程覆盖和贯穿于资源、环境、生态、民生、安全等领域。在传统资源寻找和利用这一地质工作的传统领域,也需要贯彻落实保护、开发、综合、高效和绿色的新要求;地质工作要充分融入运用现代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术手段,但不以牺牲传统有效的技术方法为前提。

与过去相比,地质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核心本质要素有了新要求。

劳动者(地质工作者)素质能力需要大幅提升,其思维视野要更开放、更多元、更宽广,能够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劳动资料和材料不再只是单纯具有地质属性,将涉及资源、生态、环境、规划等各方面。

劳动工具(地质工作技术手段)要实现“星空地海井测”的全方位、立体化跨越与协同;劳动对象与生产作用客体将无限扩张和延展。所服务的领域从工业到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军事、健康、粮食、土地、城市、海洋、民生、文化等,将衍生出许新领域、新方向;从传统能源到清洁能源,从传统矿产到战略矿产,从普通水文到水资源、水循环,从寻找开发到保护利用并举,将衍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

仅从找矿突破角度看,现代地质工作也具有新时代的新特点。例如:战略新兴矿种成为重中之重;新区新类型、新层系、新层位、新组合等矿床将不断涌现;共伴生元素综合评价与利用将更加重要;调查勘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

外部环境要素在地质领域新质生产力生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生成新质生产力,必须依托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要素支撑、协同和保障。在这些外部要素中,地质科技创新是核心主导和关键推动因素;高层次人才、高技术装备、良好的平台、充足的资金等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和优化组合,是必然要求;纵深推进地质工作管理治理体系现代化、时代化,必不可少。

综上,笔者认为新时代地质工作新质生产力,很可能在以下领域生成:

在基础性地质工作方面,从认识地球局部到认知地球系统,从反演地球历史到预知地球未来;从向地球单向索取资源到保护地球生态、回馈地球环境,再到双向的人与地球和谐共存。这决定了地质工作必须向深地、深海、深空、深时拓展。

在公益性地质工作方面,地质工作成果所服务的领域将在工业、建筑、工程、灾害等领域基础上进行实质化拓展。例如,耕地保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尤其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乡村振兴等领域都有地质服务的新需求;国家安全对地质资料成果的利用和保障提出新要求;对海洋的认知和利用,将达到更高层次。为此,新时代地质工作必须面向更广阔的领域,瞄准多样化目标,强化公益属性,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能。

在战略性地质工作方面,随着国际形势变化,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战略性需求,对地质工作新质生产力提出新要求。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仍不可替代,光伏、风电、水电、锂电池、氢能、地下热水等新能源需求量强劲增长。新能源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其他相关金属(铜、铝、镍、铀、锂等)矿产资源的消费量成倍增长。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工艺和新材料,对相关金属非金属(“三稀”资源、萤石、石墨、高纯石英、碲、硒、磷、钾盐等)资源、材料产生巨大需求。

很多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的相关产业,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和设计,也需要地质工作的实际数据、资源和材料。地质工作的战略性属性,在矿产资源之外,也体现在这些相关产业中。例如,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促进海洋相关产业兴起,这些产业在不同领域和层次对地质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需求,成为新时代地质工作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发展方向,需要引起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当然,从生产力的内因和外因来看,以上阐述主要停留在地质工作的业务层次,在业务相关的工作链和上下游领域,还有不少新质生产力的生长点,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思路有待我们去发掘。

以地质工作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

202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要乘势而上,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

在笔者看来,以新质生产力为主体支撑的新时代地质工作能力,就是地质工作的新质战斗力。

在地质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去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质战斗力?个人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质上包含了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情制宜、因势制宜的丰富内涵,这符合生产力生成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要求。具体到地质工作,充分考虑“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把握一系列国家战略带来的重要机遇。在地质工作方面,土地、粮食、资源、能源、生态、海洋、环境、安全、军民融合等领域的国家战略,为新质生产力生成提供了巨大空间和重要机遇。有必要以支撑服务相关各项国家战略为目标,促进地质工作新质生产力生成。

——根据区域发展的水平和需求找到着力点。例如,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地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规划。其中,地质工作应充分考虑相关地区资源环境和工程产业背景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当前基础和发展需求,找到着力点,孕育新质生产力。

——跟进高新技术最新发展成果运用。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超级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核心支撑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正在包括地质等各行业推进应用。在地球科学领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工程施工等需要的深地、深海、深空调查探测,我们有大量装备设备仍落后于人。这些装备是新时代地质劳动者必须掌握的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核心要素。我们需要结合地质工作实际,实施联合集成攻关,尽快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和装备设备瓶颈,为新质生产力生成赋能。

——重视地球科学研发。以地质为核心的地球系统科学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认知地球、了解地球、利用地球、开发地球、保护地球等为核心使命,充满挑战且富于创新特质,与新质生产力的特点高度契合,在这一领域生成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

——遵循地质工作发展及其服务规律。新质生产力发展,并不以抛弃传统生产力为前提。以上各方面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不仅不影响传统地质产业的继承和发展,对后者还有完善和提质作用。这也是地质工作本身以及地质工作资料成果服务支撑国民经济建设的规律决定的。如,地质找矿勘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好找的矿到难找的矿,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既有传统重要矿种,又有新兴战略矿种;既有优势矿种,又有紧缺矿种;既有东部的攻深找盲,也有西部的浅表突破;既有单矿种的探矿增储,也有共伴生矿种的综合利用。这就要求运用预测、调查、勘查、评价、开发、综合利用等多种工作方法,集科学创新、技术变革和管理转型于一体。

——依托面向国家需求的地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战斗力。地质工作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面向国家需求,以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生成新质生产力,目的是实际使用。因此,要迅速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战斗力,在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从而使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在实践中高效融合、双向拉动。对于地质人而言,就是要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土空间安全、乡村振兴、海洋强国等战略的实施中,找准地质人、“地质事”的角色与地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加快转化形成新质战斗力,合力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原标题:《新质生产力 · 学思践悟 | 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战斗力——探析新时代地质工作发展转型》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