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需考证的 9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石器时代遗址特点 历史需考证的 9

历史需考证的 9

#历史需考证的 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历史需考证的 9——一些新石器直到龙山文化需要考证的

2023-4-6

1、

考察历史,必须全面充分的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详细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2、

龙的形象应该与银河形象有关系。

3、

新仙女木事件期间,人类不得不加大采摘范围,更加对植物有了认识。猛兽的大量灭绝,人口扩展中开始有一些养殖驯化的认识。是养殖和采摘促成人类定居。比较稳定的居住又促进人口的增长和技术能力水平的发展。

早期还是渔猎为主,向采摘、种植、养殖、定居转变。

4、

东西伯利亚,包括胡里改,应该与印第安人的血缘更近。沿着长白山系到小南山遗址的,好像到了孔东就停止了,怎么回事?

这些考证是认识上古时期人类的情况是必要的。

5、

要全面全方位的考证 华胥 盘古 女娲 燧人氏 伏羲 神农 炎帝 黄帝 的来龙去脉,四面八方的路线历史。

6、

2020-8-10 16:15:53

黄土大塬纪录片说岐伯在甘肃庆阳

说 庆阳董志塬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重求 2020-8-10 16:23:41

歧伯是应该去过庆阳,歧伯的岐就是岐山。而且历史证明岐山地理好。庆阳没有这样的影响。

好像后稷也曾经在庆阳待过。

重求 2020-8-10 16:24:17

后土祠是中国民间广泛信仰的神祗,总司土地之神。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中华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1996年,国务院确定万荣后土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祠中保存完好的《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记和《蒲州府志》记载,“轩辕氏祀地祗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员有司,三王方泽岁举”。到汉代,进而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来这里举行一次大祀。

黄帝时就祭祀的。没有说在庆阳。

后土祠,是古代帝王祭祀后土———土地之神地皇———地母的处所。

传说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在汾阴扫地设坛,祭祀后土地母。尧、舜之时,夏、商、周三代,都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

地母是母系社会的反映。

7、

广东省的 盘古 传说————英德市 清远市 花都区 肇庆 基本上都在广州市的北面。

2019-12-21 16:22:33

这个时期,广东省是比较舒适的。

鼻孔区别很明显的,还有东南亚特点的,应该是有一点古南方中国人基因。

大体推测,新仙女木事件,广东省盘古传说地方的人比再往南的人水平要高。也许是新仙女木事件只有这里人到广西盘古地点的生存下来。

一个分析:热带丛林也是不方便人类互相往来,而且局限在就近就易的取食,所以发展的慢。至于四季不分明给肉体精神的影响,还不能明确什么。但是应该存在。

草原 平地 灌木林,方便人类进化和交流。

8、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上帝创世纪的七天应该是这样来的

大概在7500年前,我国东部海面上升到最高水位,平均海平面比现在高2米左右。到距今约6000年前后,海平面回落,

这与华胥女娲燧人氏伏羲太昊的变迁有一些关系

竺可桢教授提出过“气候周期变化论”的学术观点。

2020-9-17

新密到舞阳在上古时期是繁荣之地

李家沟遗址应该是华胥阶段。

舞阳大岗遗址应该是女娲形成阶段,然后是贾湖遗址,出土乐器,符合女娲制笙黄。

灵宝市铸鼎塬的遗址发掘出距今6000-5500年的特大型半地穴建筑遗址,这应该是太昊时期。

可能是这样

女娲所在地遗址的地势比较平缓

西周姚河源遗址也比较平缓

因为是采摘到种植业比较发达

黄帝战蚩尤还出现干旱,后来雨水多了起来

一方面黄帝也是狩猎传统,在山区的就多些

坟最早可能出自女娲,开始发明文字和文章。坟可能是一些贡献大的人物去世后的墓葬,也是人们继续创造文字文章的地方。三坟可能是不同的文章的,也可能是文字、文章、刻画保存三个专业分工。

到了父系社会越来越装神弄鬼神圣化,结果名声每况愈下,成了普通人的墓葬名称。

高柏山黄帝陵和清水轩辕洞,都是附近还有两个山头。这是不是三坟?

三坟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9、

仰韶文化早期(伏羲)、中晚期(太昊),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神农氏),石家河文化(蚩尤)--龙山文化(炎黄)晚期地层

伏羲到太昊,太昊可能是红山文化东北文化南下。伏羲还是侯家寨一期文化。

侯家寨文化很明显,一期是伏羲时代,二期是太昊时代。

位于安徽省定远七里塘乡潘庄村袁庄自然村北侧约二百米处

侯家寨遗址一期和二期的文化面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间应有缺环。————注意这一点。

二期文化特点是否与哪里的相似?比如红山文化。

小山口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北约一千米处。是包含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小山口遗址包括了女娲-燧人氏-伏羲-太昊-神农氏-蚩尤-炎黄

10、

凌家滩遗址标志上写着,距今5800-5300。这正是太昊期从鼎盛走向结束。

5500年前这里有一些小的聚落,5300年前衰落,繁荣期应该是距今5400年。应该是太昊后期的遗址。

出现八卦,明显与伏羲有关,如此先进的遗址,必然是太昊一个行政中心。

有一个3000平方米的红烧土块,厚1.5米,应该是太昊时期的宫殿。

11、

八卦就是统筹学方法。

在伏羲太昊时代是极少数脱离劳动生产的特权。

12、

龙虬庄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位于江苏省高邮市龙虬镇。

龙虬庄文化应该是伏羲-太昊-神农氏-蚩尤-炎黄-尧舜的年代。龙虬庄文化衍生了大汶口文化。

刻字的陶片极少,很可能是夏启破坏的。

13、

注意现象

这些地点的墓葬为什么能保留?是地形位置因素?还是后来人发现墓葬不愿意占据?

14、

太昊

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

有研究认为凌家滩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源头。良渚遗址正是凌家滩遗址衰落期开始兴起的。

良渚遗址与神农氏的关系要搞清楚,屈家岭文化的时间段与良渚遗址的时间段比较。

15、

文明肯定存在交流。交流的少,距离不够远,就不足以发展文明。欧亚非其实一直存在交流。

有内地南方吃历史饭的就认为不存在交流。东北西北的就不这样认为。

内地鼓捣自以为中心,而伏羲黄帝是认为天下一统,昆仑天下。

16、

黄帝时代应该继续内地南方大肆造神的恶习。

山海经记载的神就是这个反映。

其实都是把这些管理人员神化,装神弄鬼的,把黄帝说成世界最高神,玉皇大帝和上帝就是这么来的

看山海经,很多事情就容易理解了。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说明少典是黄帝的一个分支后裔。

公孙就是证明是有熊黄帝血缘一支的后裔。

轩辕证明是有熊黄帝之后。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土高原有关

Lmd 2020-10-9 10:27(美国中文网 网友留言)

鳄鱼更像龙更凶猛

——————————————

黄帝时期,以云为名设置官员职务。

云的形状千变万化,有时候出现龙的近似形状,还有鱼鳞云之类。

还有,辽宁省朝阳市是轩辕之丘,宁城县和朝阳县的恐龙鱼类的化石地带。所以,可能认为龙的肉身死去,成为神一样的龙。

阜新查海遗址有最早的龙形象,阜新就有恐龙化石。

注意考证

有熊氏——轩辕——昊天上帝——少昊——颛顼——昆仑帝——帝俊———帝鸿——帝喾。

空桐(甘肃省平凉市西,属六盘山)————距离固原市?须弥山也是一个昆仑。

熊山(湖南益阳境)———是不是有熊黄帝占领蚩尤老家改的名称?

黄帝在河南消灭蚩尤后,在河南学习了一些先进的冶炼技术,黄帝主力开始进入陕西。让炎帝继续南下。

17、

需要查证

《山海经·北山经》提到了轩辕山和伦山。它们的地里位置参考张步天教授“《山海经》考察路线图”的“北次三经”中从太行山到无逢山共46座山的图示,恰好在今保定西北部。轩辕山和伦山从名称上说肯定是来源有自,与轩辕黄帝在保定西北活动有关,轩辕山就是徐水的釜山。

早在1978年,原徐水县政协副主席靳凤云先生在釜山崖洞发现了109个古文字。研究发现,釜山崖刻和出土的史前器物上的符号有相同的,与早期青铜器上的刻划符号也有类同。说明釜山崖刻不仅继承了仰韶文化时期的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同时又发展到青铜器时代,它的传承是不间断的,有头有尾。初步推断,这些刻划符号上限是公元前5000多年,下限是先商时期,大致相当于黄帝“合符”年代。

18、

黄帝以来,所有古遗址聚居区的西边是不是墓葬的山岭?或是墓葬的山岭东部是聚居区?

东山嘴遗址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兴隆庄乡章京营子村东山嘴屯,大凌河西侧山梁上的东山嘴祭祀遗址。向北应该有一个山是穷山,羿部族所在地。

东北红山文化-颛顼,好像在东面墓葬。

19、

少昊晚期就是携带颛顼在东部震慑。

商朝都城所在地偏东,是为了震慑东部。

周朝在洛阳建立行政中心,也是为了向东震慑。

20、

云南等地铜锡铅矿源的发现开采冶炼,说明商周开疆拓土已到达此地,当地少数民族部落为商周朝贡。

也佐证蚩尤有金属兵器的记载。

21、

贾逵(公元30年~101年),字景伯,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

贾逵有天文学贡献。贾逵研究历法,指出过去的误传错误。那么,黄帝 周武王 的历史甲子日期是不是也有误?或是天文现象是编造的?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

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王也。”

————————————————

综合分析,颛顼在不周山打败共工后,这个共工一直韬光养晦。帝喾时代来临后,这个共工可能扩大势力,可能被帝喾打击。大禹时继续进行了征伐。

22、

尧舜流放的共工的后裔,史记·五帝本纪:“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

朱开沟文化最符合尧舜时共工的流放位置。地点是今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西部的朱开沟遗址。

朱开沟文化和夏家店文化的关系好不同需要考证。

夏家店文化明显是东胡山戎的地域。在夏朝初期还是钜燕,后来怎么衰败了?

商朝晚期的孤竹国是怎么衰败的?

23、

咸的甲骨文是往锅里撒盐,也有斧钺的意思。盐的分配是严酷的特权,应该是古已有之的。

不咸山应该是附近没有盐,综合分析是大兴安岭。可能是大兴安岭最高峰名称位置。

咸:皆是都是的意思。因为人都需要盐。

咸阳市——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咸池

庄子·天下记载黄帝有古乐曲《咸池》。《史记·天官书》:“西宫咸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车舍。”《楚辞·离骚》:“饮余马於咸池兮,揔余辔乎扶桑。”《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哀人事之不幸兮,属天命而委之咸池 。”《淮南子·天文训》:“日出於 暘谷 ,浴於 咸池 。”《淮南子》: 咸池 者,水鱼之囿也。

24、

寺洼遗址铁器3500年。位置临泽县后稷向东。周穆王西巡视就经过马鬃山附近的铁矿。

25、

四岳,就像是东南西北伯候之类。尧舜时的西岳已经包括乌鞘岭。是西伯的一个重要地点。

亶父可能已经是西伯候。就是西部的诸侯长。

穆天子传:“赤乌氏先出自周宗。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可见在亶父时期周人的势力已经到达嘉峪关了。

嘉峪关应该源自嘉禾的传说。这里有与周王室同根共祖的赤乌氏,赤乌又称金乌,亦代指太阳。可能是是亶父部署在嘉峪关这个战略要地,也顺便观察太阳天文运行。

26、

在中国传说中,北岳大帝的姓名说法不一。《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四引《恒岳志》:“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

清顺治以前的恒山是指河北唐县大茂山。相传北岳恒山,原来就是山西浑源的恒山。舜去祭扫恒山,走到河北曲阳的大茂山,天下起大雪,无法再向北行。这时,又有石头飞堕而下。于是就将大茂山祭扫一番,不再往北行去祭礼恒山了。后来,就在那里立曲阳庙,将大茂山作为北岳恒山祭祀了。

可能是为了贬低北方的诸侯长。

27、

西周破坏商朝王公贵族墓葬

所以不就明白为什么商朝之前的文字找不到

夏朝时期为什么破坏神木石峁遗址陶寺遗址。

少昊是什么姓氏?和颛顼什么关系?现在几乎没有任何资料。

28、

少典就是掌握文字的。只能是黄帝家族的人才能担任。有熊黄帝之后,在河南学习掌握青铜器,在这里的少典家族被选出一个大首领。

尧时还存在少典这个职务。但是尧已经有自家掌握文字的。而且是家族重要祖先。舜继位要拜祭尧的文祖。当时一定出现文字,而且在宗庙一定有文字书册之类。

穆天子传记载黄帝时已经有策府。

29、

《五帝本纪·帝尧纪》

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

禹治水从陶寺遗址的冀州开始,鲧可能不是。尧说鲧负命毁族,可是四岳还是支持鲧治水,鲧的治水是帮倒忙添乱,造成的恶果最严重。可后来尧舜追究责任,却唯独没有追究责任最大的四岳。

四岳是中国上古传说分管四方的诸侯,所以叫四岳。四岳的立场很明显,鲧负命毁族,他们却支持鲧禹家族这些鼓捣家天下的带头人。

这也许就是幽都和神木石峁遗址的人没有追究夏启的原因,反而借机来到陶寺遗址捡便宜。神木石峁遗址证明,幽都范围的势力是四岳最大的。

神木石峁遗址、陶寺遗址的历史被淹没的太多。夏启在黄台之丘建都,只是出自穆天子传,像史记这样的史料却没有记载,可见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利益斗争的复杂性。

穆天子传记载,夏启在黄台之丘建造都城,现在考古发掘认为应该是河南省新密的新砦遗址。事实证明,夏启先是来到安邑,后来又回到河南夏族的中心地带。

30、

匈奴的名称可能是北方奴隶部落后代的意思。可能昆仑黄帝开始出现流放犯人到北方。

奴,会意字。从又、从女,会以手擒女俘迫其为奴之意。始见于西周金文。战国文字中晋系“奴”字所从“女”或有省简,“又”旁下或加斜点为饰。或从人、从女,与《说文》“奴”字古文同。

31、

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出现客家人。现在岭南的客家人应该有一些古代中原内地人的相貌特点。现在华北华中都有蒙古满族的特点。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

基本上是广西东北部边缘和湖南省南部边缘。越城岭就在广西北部,湖南中南部。在广东省以北。

南岭是个秦汉时期确定的称呼(相关的是岭南概念),是长江水系(里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及其周围群山,并非当代人泛称的南方山岭,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包括云南云岭、贵州苗岭山脉、广西大瑶山脉-大桂山脉、广东九连山等。

32

短时间灭亡的古文明遗址能保留更多的文物,慢慢废弃的就不一样了。

33

其实,黄帝时代,已经开始编造,说黄帝和周围的人是神仙,住在昆仑丘昆仑悬圃,法力无边。

中国这个词完全是后来编造,为了模糊轩辕少昊昆仑帝的历史影响。

34

莒县陵阳河遗址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距今4800年左右,应该是黄帝战胜蚩尤的时间兴建的,用蚩尤族群的奴隶。尉迟寺埋葬婴儿的陶瓮刻的符号与陵阳河遗址的符号很相似。是黄帝的人来到尉迟寺的证明。

为什么蒙城博物馆说红烧房是距今4400-4200年。

本来原来是认为就是黄帝战胜蚩尤,用蚩尤族奴隶建设的。看了蒙城博物馆说红房子是4400-4200年间的,就以为是颛顼时期。

但是别的资料认为是4400之前。

35

百度百科

公元前24世纪,五帝之中的颛顼高阳氏曾迁都商丘,五帝之中的帝喾高辛氏都亳(商丘)。

————————————————————

公元前24世纪———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如果是这样,颛顼就在轩辕黄帝之后。

36

主要的是这个丘是指哪里

如果颛顼所浴的沈渊是白石水库。帝俊竹林南的赤泽水封渊是歪脖老母西14公里的大凌河的一个河宽湖

那么这个丘就是清河门区南到狼洞沟山

如果颛顼所浴的沈渊是歪脖老母西14公里的大凌河的一个河宽湖。帝俊竹林南的赤泽水封渊是双台子河下游。

那么这个丘就在医巫闾山森林公园到双台子河口。中心地带是毛山南青岩寺南到兔山岭。

这个可能性更大,因为是颛顼墓葬的医巫闾山南面。而且气候更温暖适合竹子生长。

37

共工、祝融的传说

考证是不是这样

共工祝融,不同时期的血缘关系不一样。在颛顼以后,越来越成为职位工种。祝融是专业冶炼的部族,共工是专业手工作坊的部族。颛顼一统天下后把自己后代封为这些官职。这就是颛顼以后尧舜之前的祝融、共工、重黎。禹攻击的共工国可能是颛顼时期的共工。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颛顼打共工,这个共工是炎帝后裔,也是禹打共工国的这个共工后裔。

马迁创《史记·楚世家》: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

按照这个说法,祝融公共的战争传说是帝喾时期,不是颛顼时期。

或者,昆仑黄帝之后到颛顼,也有过当时祝融共工的战争?

38

开罗的发音是不是源自昆仑

敦煌以西的雅丹地貌有天然的狮身人面像。

昆仑与开罗的发音。第一座金字塔是梯形的,很像黄帝时代的昆仑丘,四蛇环绕。但昆仑丘是在土山上规划的,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平地上垒起的,北美印第安人建了很多高丘。

39

注意 帝都之山 和 密都青要山,为什么不叫昆仑?帝的“都”与“昆仑”有什么不同?

夏朝之前的车,是否只有帝和直系臣属才能使用?

比如,管理黄帝悬圃的神注意的直系臣

神农氏到夏朝的文字,是否只有帝才能使用

40

是不是这样 2020-5-25

上古时期,人口少而且聚居,大部分地方还是天然的。因此,当时的“里”不会太短,也方便计数。到了既得利益社会的出现,人口增加,对领土的需要也更加重视。必然在划界分封时大打折扣,里的长度就短了。

41

帝喾高辛氏都亳,后来帝喾封他的儿子阏伯(契)于商。

古城的“前世”:一层一层的文明叠压

本篇文章来源于商丘网 原文链接:404 Not Found

————————————————————————

可能是这样———帝喾的都城或许在亳州地界,或许在帝喾陵十几公里范围之内。阏伯(契)在商丘古城。

42

2020-6-21

夏朝拆昆仑和陶寺,商朝拆二里头和夏朝城市,倒腾到郑州商城,所以郑州商城遗址很大,是周朝都不曾达到的。商朝的青铜原材料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夏朝。这样的破坏,严重的毁坏了古代遗址文物。

2022/3/27 21:33:47

石峁城址初建时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

鸡叫城遗址距今3900年废弃

——————————————————————

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

好像没有这方面的史料

43

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4600~4000aB.P.)遗址出土木材的古气候意义

丹土遗址的扩展期就是颛顼时期

颛顼族重视这里,是否因为发现西边正好有一座山可以作为陵。

日照的古遗址,是大汶口文化就形成的城市群。

汤谷即"旸谷",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之处。与虞渊隅谷禺谷相对,虞渊指传说中日落之处。

——————————————————————

虞渊是禁区,给上层社会打猎休闲的园林。也方便装神弄鬼。其实与黄帝的玄圃是一回事。

44

虞舜的虞,并不是指的什么地方,有两个可能

给朝廷狩猎和看守皇家园林的。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益主虞,山泽辟··

或指舜的性情和驺虞一样。驺虞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仁兽,据说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

45

2001年8月,由蒙古国与土耳其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蒙古旧都———哈喇和林之北大约45公里的突厥毗伽可汗陵园。但是,更能反映突厥物质文化的地下墓葬——直到2001年才被发现。

被权臣梅录啜毒杀的后东突厥大汗——毗伽可汗之墓,是有墓室的。还以为都是用土实埋,这个墓室过去没有发现,应该是表面没有任何显露的。否则,早挖了

不知道蒙古族成吉思汗是不是也是这样

周王朝的帝王陵就没有明显位置,似乎和蒙古族一样。看周王朝历史,与蒙古草原墓葬习俗接近

这是一方面安全着想,一方面是为了不妨碍后代放牧。

参考

新仙女木事件期间,人类不得不加大采摘范围,更加对植物有了认识。猛兽的大量灭绝,人口扩展中开始有一些养殖驯化的认识。是养殖和采摘促成人类定居。比较稳定的居住又促进人口的增长和技术能力水平的发展。

早期还是渔猎为主,向采摘、种植、养殖、定居转变。

参考

稗草和水稻亲缘关系不算近,相比之下与玉米和小麦关系更近。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稗草却和水稻伴生在一起了,而且在外形、生长期和营养需求等方面都与水稻越来越接近,麻烦也越来越大。目前,稗草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围剿”的对象。今年3月,美国科学家牵头的国际杂草基因组协作组织召开会议,各国科学家确定了 10个最优先需要开展基因组测序的单双子叶杂草清单,稗草位列“十大通缉要犯”之首。

最活跃的人类当然会变化的比稗草更快。

参考

饶河小南山至孔东遗址

黑龙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框架的初步认识_图文

重要参考

奥西波夫卡文化14000-10000

马林斯克文化10000-8000

马雷舍沃文化8000-5000

孔东文化8000-6500

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5000-4000

分布在沿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从饶河小南山至孔东遗址大约550公里范围内

饶河 到孔东 经过黑河市

小南山遗址玉文化是最早的 最早加工玉

第一期发现了中国北方最早的陶器,距今约一万四千年,与俄罗斯和日本的早期陶器的发现相联系。

第二期发现五十多座新石器早期竖穴土坑墓,发现近200件玉器,是距今最早的玉器,将玉器的发现推到距今九千年左右。从玉器工艺可以看出与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有联系,开启了中国玉器起源的新纪元。

小南山共有三个发掘区。中秋节过后,第三发掘区的半地穴式房址被逐渐清理出来,出土了纹饰繁缛的较完整的陶罐数个,其文化特征与俄罗斯境内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相同,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具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此类文化遗存,扩展了该文化分布的疆界。

小南山遗址先后发现确认五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第一期遗存,距今约17000-13000年,发现5000余件打制石器和珍贵的早期陶片;

第二期遗存,距今约9200-8600年,发掘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

第三期文化遗存,距今约4700年至4500年,是由10余座半地穴房址组成的村落。其文化特征与俄罗斯境内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相同;

第四期和第五期遗存,都是由中小形半地穴房址组成的聚落,说明在西周中期和西汉时期小南山上有频繁的人类活动。

确认五支不同时期新的文化遗存

  第一期文化遗存距今约17000-13000年,发现5000余件打制石器和珍贵的早期陶片,石制品以两面器和大量石片为主,陶片火候较低,夹砂,内外表面有压印草痕。这与1980年在小南山南端山崖下发现的“猛犸象屠宰点”同时,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更新世末期乌苏里江流域史前猎人活动的立体画面,也为俄罗斯境内探寻近百年的奥西波夫卡文化找到了直接源头。

  第二期文化遗存以相距75米的两片墓区、总计50余座的土坑竖穴墓为代表。依据本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结合获得的7个碳十四测年数据(其中2个为人骨样品),确定该期遗存为距今约9200-8600年。墓坑大小不一,长250-70厘米不等,人骨保存不佳,随葬石、玉、陶器。墓葬上方均有封土积石,其积石的方式有所不同:南部以单体封石为主,即每座墓葬各有自己的积石封墓;北部则以整体封石为特点,所有的墓葬都被压在同一石堆之下,仅直径5厘米以上的石块就有13000余个,最大者近200公斤,总重量达14余吨。巨大而持久的劳动力投入,反映出小南山先民充盈的社会能量和生生不息的传承魅力。

  第三期文化遗存约距今4700-4500年,是由10余座半地穴房址组成的村落。目前仅发掘房址1座,出土器物主要为平底筒形罐,陶器表面纹饰繁缛,以细密篦点纹为底,上加划蜗旋纹,其文化特征与俄罗斯境内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相同,这是在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具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此类文化遗迹,扩展了该文化分布的南界。

  第四期和第五期文化遗存分别属于西周中期和西汉时期,遗迹均为半地穴房址。根据地表所见考古现象判断,总数在20座以上。其中有3座房址经过发掘。有限的出土器物表明:第四期文化遗存以颈部饰折线纹的陶壶为代表;第五期文化遗存以素面陶壶为特征。两者在我国境内此前从未发现,在俄罗斯境内也只有零星的线索,小南山的发掘为这类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提供了经验。

  发现东亚地区系统用玉的最早证据

  近几年在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玉器120余件,加上以往发现总数超过200件。种类包括玉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构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面貌,尤其玦饰、玉管、璧饰等,对其后的东亚玉器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玉器上多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此为目前世界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6000多年。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饰物中,软玉占半数以上,在玦、环、匕等重器中比率更高。小南山人对温润而泽软玉的重视跃然于物上,将其赋予了巨大的象征性意味,重玉轻珉的观念已经形成。世界人类社会两大最高核心价值体系分别为:西方黄金、东方玉器。前者形成于6000多年前,后者迟迟未有定论。小南山遗址玉器的发现,确立了东方比西方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早熟了2000-3000年之久。

  将黑龙江和东北史前考古推向新阶段

  在小南山遗址发现连续多时期的文化遗存,跨度15000余年,对构建黑龙江下游乃至滨海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重大。该遗址所具有的独特区位优势,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对话的能力,改变了东北亚史前考古以日、俄学者为主导的被动局面。

  小南山遗址墓地布局紧凑、形制复杂、极具规模,在同时期的中国考古学遗存中十分罕见。这为探讨全新世早期气候温暖时段,中国各地区史前人群的适应模式、人口构成和社会状况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小南山遗址诸时期的考古学遗存一脉相承,稳步发展,显示了持久的生命力和爆发力。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为理解鲜卑、契丹、女真和满族的强势崛起找到了历史逻辑,证明白山黑水的古代渔猎先民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进程中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图文来源:中国文物报社)

参考

似乎以往到现在的历史一直这样

西北东北-内地南方-西北东北-内地南方————基本上是这样循环往复前进————西北影响了内地南方,内地南方的繁荣影响了西北东北

华胥女娲影响了内地南方,燧人氏影响了伏羲,伏羲红山文化形成了太昊神农氏,太昊神农氏影响了炎黄。炎黄影响了尧舜禹夏商,夏商影响了周,东周影响了秦。秦影响了汉,汉影响了唐。唐影响了宋,宋影响了元,元影响了明,明影响了清{比如,设置奴儿干都司就影响了清朝对蒙古的方式方法}

参考

2019

等了半天没有203路。只好25元打车到了双墩遗址。

双墩遗址是一个高地。介绍说文字大多刻在碗的外部碗底。双墩文化周边的其他遗址也在用相同的文字系统。

重求推测,这些文字的大范围应用,证明人们的联系密切。

《解码双墩遗址》央视纪录片

双墩遗址出土的600余件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器,是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发现的年代很早、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同类考古资料,对早期汉字的发现与研究具有价值。刻画符号分别刻画在陶碗、陶钵和喇叭形高圈足内侧。其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记事记数、天文历法、地理位置等内容,反映了原始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各方面的特色。双墩刻画符号己实际具有了记事记数的文字功能,是研究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双墩遗址的刻画符号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宜昌杨家湾、秭归柳林溪、青海柳湾以及大汶口、良渚等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刻画符号相比,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身明显特征。这类刻画符号在定远侯家寨遗址也有发现,表明它是一定地域范围氏族群落之间表达特定含义的记录符号。

参考

龙虬庄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位于江苏省高邮市龙虬镇。

龙虬庄文化应该是伏羲-太昊-神农氏-蚩尤-炎黄-尧舜的年代。大汶口文化是龙虬庄文化的衍生。

刻字的陶片极少,很可能是夏启破坏的。

龙虬文化誉为江淮文明之花。龙虬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江淮地区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龙虬文化源远流长,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

江淮东部的范围是东临南黄海,西止京杭大运河(古邗沟),南起长江以北,北抵废黄河(淮河)南岸。淮安青莲岗遗址、阜宁陆庄遗址、海安青墩遗址、兴化南荡遗址和高邮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等遗址均在这一范围内。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发现了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间的碳化稻米。将我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早到5500年前。

龙虬庄先民的稻作农业延续了1500年之久。这一发现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距今5500年前的水稻栽培区从长江以南划到了淮河以南。

同时,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也是十分少见的(从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刻文陶片陶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比甲骨文还早上千年,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这片从高邮龙虬庄遗址发掘出来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残片上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左行四字,以直线为主,横平竖直,结构有序,近似甲骨文;右行四字,类似动物侧视图形,第一个似兽,第二个像鱼或鳖,第三个如蛇,第四个若鸟。如此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两行刻于内壁的文字符号,笔画纤细,技法娴熟。

李鹏飞教授认为,从形体上推定,高邮龙虬庄陶文为早于甲骨文的一个文字体系;从其文字组合来看,比较成熟,似成词语,并已脱离了早期发现的如仰韶、良渚等遗存的单个字节,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这些文字符号被有关古文字专家称为“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据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考证,龙虬庄这层遗址被划为“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年代“不早于公元前2200年”,这正是帝尧时代遗物。

人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然而,南京博物院馆藏的国宝龙虬庄遗址陶文却让人产生暇想。南京博物院副所长庄天明表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这一块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这是继山东省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距今四千二百年至四千一百年之间龙山文化晚期的刻文陶片之后,又一次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次发掘的情况于1993年9月5日在《中国文物报》作了报导之后,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被评为“九三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著名景点周邶墩遗址 唐王墩遗址 高邮商周古文化遗址

中国最早的筷子在《筷子春秋》和《中国箸文化史》中,都明确记载了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骨箸是中国最早的筷子,都将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追溯到龙虬庄文化,即龙虬庄遗址为中国箸文化之源。

龙虬庄遗址真高2.4米,地势低洼,呈圆角长方形,四周环水,东西长24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 龙虬庄遗址发现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

7000—5000年前,龙虬庄所属的江淮平原是江苏坳陷带的组成部分,河湖相连,是一个水网发达、树林繁茂、物产丰富的沼泽湿地。在那时,龙虬的先民不仅会采集、狩猎、捕捞,而且还懂得如何栽培水稻。

出土的哺乳动物(如家猪、家犬、麋鹿、獐、梅花鹿等)和水生动物(如龟、鳖、鲤鱼、青鱼、丽蚌、裂齿蚌、田螺等)的残骸、炭化稻米和文化堆积层中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果;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存环境为芦苇丛生、水草茂盛、水网发达的河湖沼泽湿地平原环境,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7℃左右;史前人类居住在河边湖滨的平地上,从事捕捞狩猎、家畜饲养和水稻种植,并且从早期到晚期,完成了水稻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转化,稻种已从原始栽培稻突变为栽培稻,水稻的种类为粳稻。龙虬庄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中国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其发掘成果对进一步探索江淮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这一地区的古生态环境、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龙虬庄遗址是全国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之一,

参考

小山口遗址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北约一千米处。是包含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址。

小山口遗址东部和南部分布有低矮的山丘,西侧为倒流河自南向北流过。小山口遗址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中心高出四周1米左右,面积约3万平方米,属于倒流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多,是宿州市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较为集一的区域之一,其附近有大山口遗址、杨堡遗址和金寨遗址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

小山口遗址的文化层厚约3米,地层堆积共分六层,除耕土层外,包括龙山文化(2层、3层)、大汶口文化(第4层)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第5、6层),大汶口文化层较薄,出土器物较少,但器物己较规整并有彩绘陶器。小山口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锛、石刀及石磨盘、磨棒,以及大量骨角器和各种动物骨骼。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山口村村民雨后经常能在小山口遗址西北部的倒流河边捡到小件玉器,多为玉管、玉璜等小件器物。

小山口一期文化

截止到2015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碳14实验室对出土木炭测定,小山口早期文化的年代分别为公元前6077—前5700年和公元前5958—前5650年(均经树轮校正),距今约8000年。小山口早期文化是皖北地区带有明显特征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暂定为“小山口一期文化”。

小山口遗址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适合早期古代人类在此生产生活。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锛、石刀及石磨盘、磨棒,以及大量骨角器和各种动物骨骼,说明在新石器早期人们己过着定居的农业生产生活,野外采集和渔猎经济仍占有重要地位。小山口遗址出土大量鹿角制品及骨骼,说明鹿是先民当时重要的猎食对象。从小山口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早期到龙山时期遗物看,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制作质量和精美程度也不断提高,反映出当地先民不但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也不断发展提高。

小山口遗址时代早、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包含新石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研究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特别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面貌和性质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研究的空白。

参考

侯家寨文化很明显,一期是伏羲时代,二期是太昊时代。

侯家寨遗址一期和二期的文化面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间应有缺环。————注意这一点。

论侯家寨文化

2016年08月09日 08:59 来源:《东南文化》2016年02期 作者:陈艳

【摘要】侯家寨遗址发掘以来,其文化属性是研究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初,侯家寨文化的提出渐为学界所接受。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侯家寨一期纳入双墩文化,二期文化属性暂未明晰。经比较分析,以侯家寨二期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有一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器物组合群,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分布在淮河中游和长江中下游流域,距今6200年至5600年左右,具有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可独立称为侯家寨文化。

该遗址位于淮河中游地区,安徽省定远七里塘乡潘庄村袁庄自然村北侧约二百米处。青洛河流经遗址北侧,东距李巷村一公里左右。遗址文化层堆积深厚,内涵丰富。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动物骨骼等

从定远县城西行45千米,折向南行5千米,再折向东行3千米就到达了袁庄——侯家寨遗址在村庄北1000米处。县文化部门在遗址南500米处立了标识碑。

定远侯家寨:古人类文化遗址考察记

2017年06月02日 16:02 来源:中安在线

侯家寨是安徽省境内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类型,经考古人员对出土陶器碳测定,分为早、晚两期文化,一期文化距今有6900年左右,二期文化距今为6000-5200年,为独特的文化现象,考古专家名之为“侯家寨(2)”。它是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标志。

彩绘内外彩都有,以外彩为主,一般是在器物的口部用红带装饰,腹部多饰水波、网状、条带等图案。刻划纹符号多为方格、斜方格、网状。多姿多彩的陶器显示出6900年前,侯家寨一带的先民生产、生活和多元的审美观念,特别是陶器上的刻划纹,已经透露出中国文字的雏形,为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一定的认识依据。

在遗址东水沟西壁采集到经轻度烧烤的草拌泥块,地表已无此样本。红烧土块从侯家寨遗址地表与地下随处可采集。在29个稻壳或米粒状土块中,可判断的有27个,9个为粳稻,11个为籼稻,7个为中间型,2个标本残缺较重无法判断其粒型。由此推知,侯家寨与浙江河姆渡文化时期相当,原始人已在江淮地区种植水稻作物。

——安徽省政府于1998年5月4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从侯家寨遗址的北面与东面依然可见台形地的气势,数千年的农耕已把台形地平整为四个台阶的耕作面,每个台阶高都在2米以上,庄台的总高度在10米以上。沧海桑田6900年了,最初庄台高估计有15米左右。地表到处散落着烧焦烧红的红夹土,可知新石器时期的人们在庄台上积土成堆,挖横洞,用夯土技术夯实,再用高温煅烧技术烧焦烧红夯土,然后放心地入住其中。洞中地面经过平整,夯实,便于人们舒适地居住,还有人们用火留下的灰土遗迹。

在侯家寨遗址标识碑旁,我们遇到一位世代居住于此的七十多岁袁氏老人。袁大爷告诉我们,五十年代刮“共产风”,大队要我们在侯家寨台地顶上挖山芋窖子,挖到七、八尺深处有一个平面,挺硬的,挖不下去。还挖到烧灰土,窖里一点不进水。这怕是原始人住过的窑洞。1985年和1986年,省里二次考古发掘我都参加施工的,出土一些坛和罐的。我们称侯家寨遗址为“台地”,称台地遗址南面这一片为“瓦地”。“瓦地”包括台地在内,向东、南、西、北四边长各有1.5华里。这方圆一百五、六十亩的范围内,我们当地人称它是“瓦地”。

在侯家寨台地北面稻田里,我们走访了一位有八十多岁的老大娘。她停下手中拾稻的活,指着台地四级底下的旱稻田西南角说,这就是又名的“龙眼泉”。

《安徽大学》 2018年

侯家寨遗址出土陶器分期研究

姚倩星

再以此将侯家寨遗址分为两期四段。侯家寨遗址一期和二期的文化面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间应有缺环。本文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侯家寨遗址一期和二期的文化特征分别进行了探讨。侯家寨一期、双墩遗存、石山子一期、小孙岗遗存和武庄一期属于双墩文化,但五个遗存间文化面貌有所区别,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侯家寨二期与石山子二期、武庄二期、古埂下层和大城墩一期应属于同一文化,可称为侯家寨文化,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为石山子二期→侯家寨二期、武庄二期→古埂下层、大城墩一期。大河村仰韶前一二期、黄鳝嘴遗存、孙家城一二期、北阴阳营二期与侯家寨二期皆有文化交流,除此之外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淮河下游的顺山集文化、龙虬庄文化都对侯家寨二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在进行上述比较之后,可以将侯家寨遗址的器物分为六组,侯家寨二期有一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器物群,是构成侯家寨文化因素的重要部分。

《安徽大学》2017

安徽长江流域崧泽时代文化年代与分区研究

作者:丁俊琼

摘要:安徽长江流域的崧泽时代文化主要有黄鳝嘴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本文先回顾了研究背景,了解安徽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研究,单个文化研究较多,如薛家岗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研究,区域性研究较少,主要有高蒙河和朔知所做的研究,还有少数研究涉及到皖江流域。本文首先对文化进行梳理,介绍了黄鳝嘴文化遗址,主要有黄鳝嘴遗址、王家墩遗址、小柏墩遗址、孙家城遗址一、二期遗存;薛家岗文化遗址有薛家岗遗址、天宁寨遗址、夫子城遗址、汪洋庙遗址、孙家城遗址薛家岗遗存;凌家滩文化遗址主要有大城墩遗址、凌家滩遗址、月堰遗址。梳理遗址概况之后,进行文化分期和年代排列,以崧泽文化年代为参照,给出诸文化的年代序列。在年代序列基本清楚的基础上,对诸文化面貌进行比较和分析。由孙家城遗址、王家墩遗址、汪洋庙遗址、大城墩遗址的地层堆积和文化面貌,能够看出黄鳝嘴文化和薛家岗文化相承袭,而且,孙家城遗址文化面貌复杂,地层年代清晰,在黄鳝嘴文化和薛家岗文化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城墩遗址一期是薛家岗早、中期,月堰遗址是崧泽晚期遗存,大致相当于薛家岗中期偏晚,凌家滩遗址是崧泽晚期偏晚,三者年代上相连接。文化面貌上,黄鳝嘴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三者相互交流、影响,同时又因为各自的独立性,产生一定的文化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受不同因素影响,接受的主流文化不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黄鳝嘴文化来源主要有长江中游汤家岗文化、淮河中游的双墩文化、侯家寨文化、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同时与皖南的缪墩遗址有关,并且与同时期的大溪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崧泽文化相互交流影响。薛家岗文化是皖江流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来源于黄鳝嘴文化,同时与周边的北阴阳营文化、崧泽文化等相互交流影响。凌家滩文化是高度发达的文化,其产生与黄鳝嘴文化、薛家岗文化、崧泽文化有关。在经历文化发展繁荣和衰落之后,出现安庆张四墩文化、古埂遗址上层文化,凌家滩文化把发达的玉器文明向外传播,如良渚文化。根据文化面貌、来源与流向、年代、地理位置的差异将皖江流域崧泽时代的文化分成东、西两区。西部地区以黄鳝嘴文化和薛家岗文化为代表,东部地区以凌家滩文化为代表。导致各文化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有地理位置、地势、水系等差异和聚落选址的不同,这两个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交通因素,聚落、遗址间的距离,气候环境差异,这三个方面差异比较小。人文因素比较复杂,本文从礼仪制度和审美观念上分析,礼仪制度包括墓葬文化和祭坛两个方面;审美观念的差异包括彩绘陶器和玉器审美。从墓葬文化和祭坛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生产力高于西部,两个地区文化发达程度有差异。从彩陶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彩绘陶器出现时间较早,而且发现的数量较多,纹饰复杂多样,可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彩绘陶系统;东部地区文化年代虽然较晚,但发现的彩绘陶器很少,而且彩绘不发达,纹饰图案较简单。从玉器制作工艺水平和图案纹饰上看,东部地区的凌家滩文化远远超过西部地区,玉器已经达到史前玉器文化的顶峰,数量庞大、器型多样、纹饰繁缛,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玉文化,两个地区玉器风格具有明显的差异。收

参考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地点

崧泽文化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

参考

伏羲距今7000-6000年 太昊距今6000-5300

骆驼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新街镇夏姜村唐南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骆驼墩遗址分南北两区,南区在名为骆驼墩的自然岗地,北区在唐南村北,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 。

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

仰韶文化早期(伏羲)、中晚期(太昊),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神农氏),石家河文化(蚩尤)--龙山文化(炎黄)晚期地层

八里岗遗址,位于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其文化序列比较完整,年代早而且与之相关的迹象保存亦比较完备,为史前考古学通过聚落遗存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一批较好的素材。

参考

凌家滩遗址标志上写着,距今5800-5300。这正是太昊期从鼎盛走向结束。

5500年前这里有一些小的聚落,5300年前衰落,繁荣期应该是距今5400年。应该是太昊后期的遗址。

出现八卦,明显与伏羲有关,如此先进的遗址,必然是太昊一个行政中心。

有一个3000平方米的红烧土块,厚1.5米,应该是太昊时期的宫殿。

凌家滩遗址周边有一些小的遗址。如凌家滩遗址东北方向2.7公里的韦岗遗址。是一个镇的

凌家滩遗址中心就是一个大面积的高地,在东面有一些小高地,现在的村庄大多还建立在颛顼小高地。

墓葬就在高地的高处。

考古发现认为

科学测定凌家滩先人获取动物资源的半径5-15公里。猪鹿鸟鱼的骨骼多。400平方公里范围内有20余处小聚落。应该是都邑。玉石料来自巢湖。

有研究认为凌家滩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源头。良渚遗址正是凌家滩遗址衰落期开始兴起的。

良渚遗址与神农氏的关系要搞清楚,屈家岭文化的时间段与良渚遗址的时间段比较。

参考

文明肯定存在交流。交流的少,距离不够远,就不足以发展文明。欧亚非其实一直存在交流。

有内地南方吃历史饭的就认为不存在交流。东北西北的就不这样认为。

内地鼓捣自以为中心,而伏羲黄帝是认为天下一统,昆仑天下。

神农氏与良渚文化的关系

凌家滩遗址与良渚文化有关系

小麦公元前3000±159年在中国

神农氏公元前3400-公元前2800年

参考

《庄子·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这应该是神农氏初期。

在长治城东北5公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这就是百谷山,俗称老顶山。此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从北向南由五个山峰组成,所以又叫五顶山。这五个山峰依次叫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新顶。《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

神农足迹

老顶是五顶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

《易.系辞》:"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有了剩余产品,还开始相互交换。注意,不仅仅是剩余产品,而且剩余产品的交换的分配也控制了。这样才完整的导致了原始社会向既得利益社会转变。

神农氏和炎帝是有区别的。史记的记载就很明显。

炎帝和神农氏合并,也借神农氏的名号想成为天下共主。

《文博》1997年06期—岐水、姜水与姜氏城 作者 刘宏斌

————————————————

现在看,这个说法和历史传说不符。岐山是有上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但是炎帝应该是出生在宝鸡。岐山应该是黄帝来到过这一带。

参考

竹书纪年也记载黄帝至禹,为世三十。

黄帝纪年简称‘开元’,西元2017年就是开元4714年,这是当时同盟会创办的《民报》采用的黄帝纪年,是根据宋人邵雍和晋人皇甫谧之说推断出来的。

黄帝族一开始的称号是有熊,轩辕是后来形成的,这是可以明确的。轩辕是车,应该是注重了车的改进。在西部接触了车轮的技术,开始进入轩辕阶段。中央政权发展到里海波斯湾,出现天昊大帝的传说,天下昆仑的观念开始出现。

黄帝时代的车和文字,因为父系社会出现的既得利益阶级社会有很多原因导致如此缺失,以至于直到现在的考古发现还难以考证。考证这些原因也是很重要的。

后来所谓四方的帝的说法,其实是各时期的帝的政治中心位置不一样,这可能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原因。

继续思考

司马迁为什么记载各地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

参考

重求 2020-8-12 10:22:14

府谷遗址 神木石峁遗址 城防很先进了

黄帝时,在平缓的地方还有一个不利因素,就是只能防守被动。

商丘一带的颛顼帝喾传说,只是行营中心之类。

重求 2020-8-12 10:23:09

平缓的地方,可能往往是奴隶部落,无产者聚居劳动的地方。

大型城址应该是不同阶段黄帝的都城。

关于几个桥山的地址,是黄帝的陵寝。在人烟密集的地方,方便人们祭祀,也是维持统治影响力的目的。

参考

寨山石城遗址是4500多年前的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府谷县西南约70里处的一座大山上,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北临石马川,东临绿川沟,西为深堰石渠,三面环水,南据墕口。整座山气势宏伟而又较缓冲,略呈南高北低势。石城顺山形而筑,呈不规则四边形状。临河山巅有古寨,上有庙宇,远远望去,挺拔巍峻。从遗址内地表散落的大量陶片判断,该遗址主体遗存时代大致在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

府谷寨山石城遗址是继神木石峁遗址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早于石峁遗址300年。

在距寨山石城遗址不到8公里的范围内,又相继发现了寨梁石城遗址和寨峁石城遗址两处史前石城遗址。

————————————————————————

这些在史料中为什么缺失记载?

仅仅是因为秦始皇焚书董卓焚书的原因?

山海经记载的昆仑帝是青要山到河西走廊到新疆。为什么没有记载寨山石城遗址和神木石峁遗址?

府谷石城遗址 也叫 寨山石城遗址 。位于陕西榆林市府谷县田家寨镇寨山村,府谷县西南。

在距寨山石城遗址不到8公里的范围内,有同时期的寨梁石城遗址和寨峁石城遗址。寨山石城遗址5.7公里处的寨梁石城遗址。寨梁石城遗址2.26公里是寨峁史前石城遗址。三座古城相距仅7.31公里,从西至东呈不规则三角形状镶嵌在一条流域内。

应该全面考察三个遗址和具体位置关系

府谷石城遗址,也叫 寨山石城遗址 。注意:早于石峁遗址300年。是4500多年前的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石城遗址,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全国三普资料提供的榆林地区4446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下者2982处;1-50万平方米之间者1452处;50-100万平方米之间者11处;100万平方米以上者仅石峁遗址1处(图十一)。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石峁遗址是公元前2000前后榆林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唯一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她与周围其他中小型聚落共同构成了四级聚落结构。

寨峁梁遗址面积:寨峁梁遗址即处在开光川下游西南侧的一座椭圆形山峁上,遗址面积逾3万平方米。

寨峁梁遗址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安崖镇房崖村。在距离中国史前最大古城神木石峁古城遗址南方约20公里处,榆林市榆阳区安崖镇房崖村。其时代、建筑形制和器物类型等特征跟石峁古城具有明显关联,诚如聚邑成都般地构成了石峁古城的“卫星城”

总体上看,寨峁梁遗址与石峁遗址的时代相近,早期比石峁遗址稍早一二百年左右,其巨大石头城墙的构筑让人不由想到石峁的巨型城防,

府谷石城遗址 西南60公里是神木石峁遗址

也叫 寨山石城遗址 。位于陕西榆林市府谷县田家寨镇寨山村,府谷县西南。注意:早于神木石峁遗址300年。是4500多年前的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石城遗址,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北临石马川(距离府谷站18公里),东临绿川沟,西为深堰石渠,三面环水,南据墕口。

注意和昆仑丘一样,水环之

在距寨山石城遗址不到8公里的范围内,有同时期的寨梁石城遗址和寨峁石城遗址。寨山石城遗址5.7公里处的寨梁石城遗址。寨梁石城遗址2.26公里是寨峁史前石城遗址。三座古城相距仅7.31公里,从西至东呈不规则三角形状镶嵌在一条流域内

参考

《黄帝桥山的考证》

黄帝的陵墓应该不是交通便利的地点

高柏山的路就不好走

交通方便的应该是聚居区

高龙山村(高龙山、麦地湾、走马梁、石峁)应该是四个村小组。村民的房子在丘陵上。

这里有塞北牧场。

羊比甘肃的好,羊好看些精神些,这个细节有价值。在黄帝时期这里繁荣。

高龙山村的路有陡坡,在古时候应该是个关隘。

走马梁村交通地形不顺,下雨可能去不了。

靖边王家湾乡山大沟深,畜牧产业自古以来就是本地群众的优势产业。

不适合做都城,适合陵寝。

从府谷县的古石城遗址到黄帝考证的地点

府谷县西南是神木,再西南是榆林市,再西南是榆林横山区,再西南是靖边县。府谷县到靖边县255公里。

春秋时白狄(翟)首府李家塌村九龙山遗址;“走马水”上游可达位于今延安市子长县境内重大文物保护遗址——秦代“阳周”城遗址,该遗址南依“桥山”——“高柏山”(海拔1527米),完全契合《水经注》所载:“阳周故城南桥山”。

子长县高柏山。

不少方志对桥山即高柏山地望有详细记载:《关中圣迹图志》载:“桥山,在安定县北八十里,一名高柏山”。

陕西省榆林靖边县杨桥畔镇瓦渣梁村 {靖边县杨桥畔镇杨一村、杨二村}

《汉书·地理志》:“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

《魏土地记》:“阳周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

《水经注》:“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

寻找奢延河,再赴瓦渣梁

发贴时间:2018年10月8日

奢延水是无定河,走马水就是芦河,杨桥畔镇瓦渣梁遗址就是阳周故城了。

以“阳周故城”为坐标,在东南四十里的靖边县高家沟镇王坟湾,县文化局赵世斌发现了呈“北斗七星”葬的七个大土峁,对村民俗称近30米高的“轩辕峁”,就此展开了谨慎的调查。

根据史料的记载按图索骥,在靖边县高家沟的阳畔、王沙(坟)湾村,发现了如下地貌、地名特征:一、两村三面环山,中为涧地,在平坦处突起一处巨大土丘和六处距离相等的小土丘,分别名为“轩辕峁、黄界、圆坟峁、石坟坑、庙圪垯、尚台、齐家圪垯”;

二、当地故老相传,大土丘原名“轩辕峁”(后来又叫“辕峁、放火圪垯”),过去每年二月二、三月三皆有古俗放火“祭祀祖先之仪”,文革前尚有两块“巨大陨石”立于丘峁之前,后被打碎垫入水坝之中;黄界又叫“霍儿界、刨牛山”;圆坟峁、石坟坑、庙圪垯过去合称为“三姐妹坟”,上各有土、石、水三根“通天柱”,经“花门之变”被摧毁,文革前尚有遗迹;

三、王沙湾村(古称王坟湾)庙圪垯旁有“五龙祠”古庙,水丘之上也有庙址,疑似史料中之“仙泉祠”旧址;

四、其东有一山南北斜出,名“箭杆梁”,呈龙形迤延状。龙首为轩辕峁,龙尾为“石桥山”;

五、正南西侧有一山临“奢延水”源头,名“妈城则”;

六、其正南有红砂岩巨山极为峻峭,名“石桥山”(疑似史料中之“桥山”);其西向龙洲处有“牌楼界”,其北向阳周城有“走马梁”(疑为“秦直道”或汉武帝“祭祀专道”);其南有硬地梁古道直通延、绥等地;

七、其地距阳周城恰为四十里左右;

八、按其一大六小之土丘布局,轩辕丘坐北朝南,面南桥山而西临奢延水,甚为符合堪舆之术;“三姐妹坟”分东南、西南、西北相座(各距330米),亦印证五行布局之理;其北方三个较大土丘,相连起来呈“北斗七星”之状;

由此,史料中所记载的标志性水系、建筑、山名全在此地得到印证。于是,靖边县文广局邀请统万城考古队3名考古队员在7个土丘分别进行了初探,

除庙圪垯水丘外,其余皆为人工夯筑堆积而成;而其东侧便为“龙山文化”时期的“褡裢沟新石器遗址区”,西南方向又有诸多上古时代的洞穴及崖窑和西北地区仅有的“嫘祖庙”,还曾发现“坐葬”陶器和尸骨,周边又多有西汉时期墓葬及陶制品和建筑碎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重要。去的时候要看看东侧这个———“褡裢沟新石器遗址区”,西南方向的上古时代洞穴及崖窑和西北地区仅有的“嫘祖庙”,

因此,根据史料,我们得出如下认知:

一、黄帝出生之地应在今靖边县周河“有桥氏故地”之“姬水”(黄帝生母附宝为有桥氏之女);

二、黄帝成长生息地应为今靖边县龙洲镇(即上古中国“雍州”之核心区域,详见《上古雍州之考证》),其地多有“龙虎斗”之古传说故事,疑似和轩辕有熊氏族与南蛮蚩尤氏族争斗有关;

三、黄帝埋骨处应为今靖边县高家沟阳畔村,王沙(坟)湾为嫘祖等坟茔或祭祀之地;

四、黄帝父母“少典、附宝冢”似在今靖边县龙洲镇“老虎脑”之山巅大坟冢;

五、今靖边县东坑镇“祭山梁”应为黄帝生前祭祀先祖“女娲、伏羲”之地。

因此得出如下初识:

一、《禹贡》中所指的“古雍州”,当为轩辕黄帝生息之中心区域——今靖边、横山、定边、榆阳、神木一带;

十、“桥山”当是今靖边县高家沟石桥山;

十一、今靖边县高家沟王沙湾“三姐妹坟”似为黄帝妻妾陵墓或祭祀专用之丘台,亦可疑其为传说中之“三坟”所在地;

十二、今靖边县畔沟千佛洞之“毡匠菩萨”当为黄帝正妻“嫘祖祠庙”;

十三、今靖边县东坑镇“祭山梁”当为黄帝之时祭祀先祖女娲、伏羲、少典等场所;

十四、今靖边县杨桥畔镇瓦渣梁东侧乌龙峡谷处有“龙口、龙眼”之名地,左近又有“桥门、寒门”之古称,且其遗址附近秦、汉墓葬內壁画甚为精美,令人诧异。城内不但有宫殿遗址,更有铸币之遗迹,当为是时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之地!

参考

陕西省榆林靖边县杨桥畔镇瓦渣梁村 靖边县杨桥畔镇杨一村、杨二村

奢延水是无定河,走马水就是芦河,杨桥畔镇瓦渣梁遗址就是阳周故城了。

靖边县高家沟镇王坟湾,呈“北斗七星”葬的七个大土峁,近30米高。

根据史料的记载按图索骥,在靖边县高家沟的阳畔、王沙(坟)湾村,发现了如下地貌、地名特征:一、两村三面环山,中为涧地,在平坦处突起一处巨大土丘和六处距离相等的小土丘,分别名为“轩辕峁、黄界、圆坟峁、石坟坑、庙圪垯、尚台、齐家圪垯”;二、当地故老相传,大土丘原名“轩辕峁”(后来又叫“辕峁、放火圪垯”),过去每年二月二、三月三皆有古俗放火“祭祀祖先之仪”,文革前尚有两块“巨大陨石”立于丘峁之前,后被打碎垫入水坝之中;

陕西靖边县青阳岔镇的卧牛城村应有阳周城遗址

由大理河顺着源头双阳河向南行走,过店家城、高川、安塞县王家湾乡王家湾村向南上山,就到了高龙山村了,那里有个村庄叫走马梁村,那里应该就是郦道元说的源头,也就是我上边论证的走马水源头,走马水的名字也极有可能源于走马梁这地名。向南翻山过去,就是延河的一条支流桥川,这名字有可能源与古山名:桥山。总之,找到了走马水源头,就能找到黄帝陵原址。小范围说,就在高龙山村,大范围说,就在白于山山脉的这一带山里。有一座山叫“雀山”,山环水抱,风水极佳,周围是龙凤地脉,陕北方言桥和雀同音,此山也值得考察。源头周围阴山峁、麦地湾、大石寨都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石器遗址,附近乡镇如坪桥、建华寺、靖边小河、青阳岔新石器遗址就更多了,

子长县高柏山是否需要全面发掘

甘肃正宁县黄帝冢:子午山深处的仙人穴

在甘肃省正宁县子午岭西麓五顷塬乡连接五顷塬村与二顷塬村之间,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高大山峰,南高北低,东西两面为峡谷,山顶南面有一条连接两村庄的路,此山当谷耸起,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当地人称其为“仙人坟”或“仙人穴”,

《水经注疏》中杨守敬已直陈其误谬:

参考

翰墨的博客

翰墨_新浪博客

大理河上面已论证是走马水,那阳周城就在其源头附近。根据古城堡遗址、长城与烽火台、出土文物、军事地理环境、地名演变等诸多要素考虑,陕西靖边县青阳岔镇的卧牛城村应有阳周城遗址。卧牛城有个汉代古城堡就建在大理河北侧三个山头上,卧牛城这名字很可能就因当时古城内有西汉流行的“卧牛”雕塑而成名,其南山地理位置也好,(南面城堡县考为宋城,不知是否为汉城宋用?)西北临大理河一源头前河,北临大理河,东临大理河一源头双阳河,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易守难攻。西边不远就是秦直道(东线说),南有长城,向西南走直道可退入长城,南有高奴城。向西北可通龙州、杨桥畔等城寨,稍远可到沃野城。向东可到汉平都城(1982年秋,横山县高镇公社张家坬生产队社员张增山,在平整土地时挖出西汉铜鼎一件。口外沿有阴刻隶书:“平都绥和元年十月造铜鼎一合,容三斗,重二十六斤”21字。1983年由陕西省博物馆收藏)。卧牛城南面至今有小界邑、安定沟、庄科湾、大路塌等古地名。大路:陕北人指公路、官道。邑:秦汉时指县、县城。卧牛城附近有多处较大的汉墓群,上世纪八十年代,此地出土大量秦汉文物,震惊国内外。不远处的村子出土过一对玉龙佩;更能说明问题的是:靖边杨桥畔出土“阳周塞司马”陶罐一个;2015年7月,延安安塞警方在建华寺高速路口抓获文物贩子,搜缴有“阳周”印文陶釜一个,还有大批秦汉文物,文物是贩子从北边村庄收买的,应离卧牛城也不远。所以,我推断这里就是古阳周城遗址。

我们找到了阳周城,那么黄帝陵就在其南山上。由大理河顺着源头双阳河向南行走,过店家城、高川、安塞县王家湾乡王家湾村向南上山,就到了高龙山村了,那里有个村庄叫走马梁村,那里应该就是郦道元说的源头,也就是我上边论证的走马水源头,走马水的名字也极有可能源于走马梁这地名。向南翻山过去,就是延河的一条支流桥川,这名字有可能源与古山名:桥山。总之,找到了走马水源头,就能找到黄帝陵原址。小范围说,就在高龙山村,大范围说,就在白于山山脉的这一带山里。有一座山叫“雀山”,山环水抱,风水极佳,周围是龙凤地脉,陕北方言桥和雀同音,此山也值得考察。源头周围阴山峁、麦地湾、大石寨都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石器遗址,附近乡镇如坪桥、建华寺、靖边小河、青阳岔新石器遗址就更多了,这说明黄帝族老祖宗曾在这一代活动、生息是有遗迹可寻的。

作者:王玉宏

参考

桑源微黉的博客

真正的黄帝陵究竟在哪里?-------桥山与黄帝陵地望考略 转载 2016-03-28 10:49:22

大山

关于桥山黄帝陵,笔者梳理了一下大致有四种主流观点:

其一是黄帝陵在河北涿鹿桥山。

其二是今甘肃正宁之桥山与黄帝陵。(这大概得感谢北齐史学家魏收先生)

魏收在编撰《魏书》时未加甄别便在《地形志》中将秦汉阳周相关信息与北魏所置的赵兴郡阳周县(今甘肃正宁)混为一谈;

《水经注疏》中杨守敬已直陈其误谬:《括地志》、《元和志》并云,桥山在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通典》,罗川县有桥山,黄帝葬处。今子午山在庆阳府真宁县东北,黄帝冢山之一,误矣[2]。

其三是今陕西黄陵县北之桥山。(这个名头最大,但靠谱吗?)

此论虽已成为天下之共识,本毋庸再言,但治学须究其本源,故此处仍借杨守敬大师之言点破其原委:

《册府元龟》大历四年四月,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黄帝陵阙。坊州,今中部县,此黄帝冢山之再误矣[3]。

从时间维度考量显然今陕西黄陵桥山不是司马迁所指的秦汉阳周桥山黄陵;因为这是唐代方出现的黄帝陵,所以《水经注疏》中杨守敬明确此为阳周桥山之再度误谬。

其四,桥山即今子长县高柏山。(这个名头最小,但靠谱!)

参考

关于秦汉阳周故城地望,亦大致有四种观点:

笔者结合Google earth 做方位校验(见下图),王北辰与柴云鹤所述显然据注文走马水(怀宁河)相去太远无法形成有效方位参照;故按《水经注》走马水条描述结合相关考古依据综合考析秦汉阳周故城当即今陕西文物局所标注的子长县石家湾乡曹家坬村西[9]之汉遗城址。该城址规模庞大(占地面积约150万平米),不仅符合注文方位描述而且亦与《汉书·地理志》所载“上郡阳周县,桥山在南,有黄帝冢”的方位描述基本吻合。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史念海先生《直道歧义图》阳周地望方位亦与此基本相当。

此外据齐天谷考证[10]:“在高柏山周围的王家河、新窑上、石家湾、井武塌、曹家坬、中坬、阳台、周家崄等村庄出土过大量新石器时期和商、周、秦、汉的陶器。曹家坬村的城墙梁山发现了古城墙,此即兴盛一时的古阳周城遗址。其上平坦的教盆圪塔,据说为当年的练兵场。在周家墕西面的山原上,残存着宽14米、长百余米的古车道,至今仍可看出当初堑山湮谷遗痕。古车道呈东南至西北走向,道旁残留9米多高的一烽火台遗址,登台远望恰与东面墩儿山烽火台、东北面大墩梁烽火台成犄角之势,而阳周城则为交汇点。车道附近还出土了秦、汉时期的铜箭簇、铜车马饰和陶器等。”

故按上述注文“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汉书.地理志》等典籍、方志及考古资料等综合考量阳周桥山当与今陕西子长县高柏山有着深厚的渊源。

参考

子洲——五龙山与黄帝祠考

群众呼声

华讯网榆林电(李光艳 师大雨)在陕西省北部白于山东侧,高柏、五龙两座山峰傲然挺立于群山之中,其巍峨高峻之势独特而令人神往。高柏山地属延安市辖区;五龙山系榆林市所辖。两山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且,早已引起国内知名史学家及考古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山中广布史前文化遗迹,尚待史学界人士破译。

2016年4月,陕西黄土地文化研究会依从田野考古学方法,根据现有遗迹考察澄清与轩辕黄帝有关的历史事实,本着严肃的学术原则再次组织实地勘察与研讨,又来到今属子长县的高柏山与子洲县的五龙山展开深入的调研。有以下重要发现:

(一)秦汉时期,上郡肤施境内存有五龙山与古桥山遗址。

故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述:上郡“肤施有五龙山、帝、原水(今榆溪河东岸)、黄帝祠四所。”均在榆林市中南部。其中唯有“黄帝祠”至今犹被甘肃、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学者争相宣布在其境内,其中与黄帝祠至为相关的五龙山,因地名特殊,正史再无转述而无人引证提及,不能不为史学界之遗憾。

五龙山海拔1363米,位于今榆林市子洲县周礆镇原高坪乡境内,在子洲县设县前属于米脂县。

【今榆林市境内横山县黑木头川也有一处“五龙山”,但该山高度仅70余米,上面只建唐代寺院,也无点滴史记痕迹。】

在五龙山南坡下,更有距今约5000年前的史前寨堡大型人居遗址(“白灰面”随处可见)——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之庙底沟二期特点非常显著;五龙山及周边村中还发现春秋、秦汉、唐宋及后世多处遗址。五龙山周围仅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白灰面”人居遗址就达70多处。可见从史前黄帝时代起,该山就属于北方黄帝部落的大型聚落。因为从五龙山南10余公里便是郦道元在《水经注》里称作“走马水”的涧峪岔河,此河北岸有春秋时白狄(翟)首府李家塌村九龙山遗址;“走马水”上游可达位于今延安市子长县境内重大文物保护遗址——秦代“阳周”城遗址,该遗址南依“桥山”——“高柏山”(海拔1527米),完全契合《水经注》所载:“阳周故城南桥山”。

该书“子长县”中据野外考古资料说明:“阳周故城(石家湾乡曹家坬村西250米,秦代,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直道支线东侧约2公里。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5公里。城墙夯筑残高1-4米,基线宽0.4-2米,夯层厚7-9厘米。城内出土有秦代陶器及铜车饰、铜镞等,据《史记.蒙恬传》载蒙恬将军曾在此驻军,后被囚于此。”阳周城位置早已为史学界主流学者认定,该遗址南侧之高柏山即《史记》所述“桥山”。著名学者王北辰等人曾分别到曹家坬村遗址考察,认为该遗址规模不及靖边古城峁及芦河岸边阳雀畔附近另一遗址面积大,与《史记》所载应有的规模不相称,因而提出将“走马水”,阳周与桥山地望皆向北推移的观点。但笔者认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秦置上郡属并州,全境辖肤施在内二十三县,“户十万三千六百八十三,口六十万六千五十八。”当时比今陕北面积还大的地域内,总人口仅60余万,可谓地广人稀,高柏山下秦时名将蒙恬曾屯居约150万平方米之阳周城,规模并不算小,即使蒙恬帅兵数十万,按照用兵常识,他也不可能将全部兵力长期集中屯居于城内。这种推测和质疑更不能否定现代野外考古所得出的依据。因此,尽管高柏山至今尚未找出古黄帝祠的准确遗址,但《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上有黄帝冢”,连同“五龙山”之发现,毋庸置疑。若能加大考古力度,必有重大收获。

(二)桥山之下有史前最早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石城群。

2016年,子洲黄土地文化研究会在高柏山做阳周城遗址探寻时,意外发现高柏山北近大理河南岸山口内的“金山寨石城”遗址。该城依山崖峭壁用未加石料筑建城墙。城内有旧石器与新石器,残存大量饰篮纹、绳纹、方格贴饰纹陶片。陶色以灰陶为主,红陶以及黑陶较少,遗址多呈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之“白灰面”遗址,白灰面长2.5-4米,厚0.3-1.1厘米。金山寨与子洲县境内大理河、淮宁河流域新发现的十余处“寨山”石城有很大相似性:面积约几万到十多万平方米,沿着山脊相接处曾有壕沟,位置靠近宜耕作河岸川道,附近各山头大量分布白灰面人居遗址。经查证2006年之前,陕西考古研究所已经实地踏勘金山寨、青龙寨、子洲三眼泉寨、张家沟寨、庙台寨、宋家沟寨等20余处石城遗址,年代测定为距今约5000年,比目前中国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石峁遗址还要早数百年。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在大理河流域,曾出现过史前文化建筑群,而且,分布甚广,约10公里内即有1-2处部落遗址,是中国最早石城之一。按照轩辕黄帝时代约为公元前2780±150年推断,这里应该就是轩辕黄帝时期北方部落的屯居地与发祥地。笔者认为,史前白于山北侧位于鄂尔多斯南部沙漠、草原地带,地势较为缓平,适宜游牧;白于山南部为丘陵沟壑地貌,梁峁之间河沟纵横,地形复杂,沿着川道山坡宜于农耕种植与狩猎养殖,属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接地带。根据有关环境考古资料记载分析,距今约5000年和4000年的龙山文化之初及末期,各发生过一次自然气候大变化,年平均气温从当时类亚热带气候降低约3-4℃。气候变化引发农产品等资源减少,从而发生部落间的掠夺性战争。出于防御与战争需要,大量石城兴建起来,体现了当时尚带有父系氏族社会特征的奴隶制社会制度,可见,当时部落、部落联盟已经享有很大公权,能调集筑城所用大量劳动力。在子洲县裴家湾乡园则坪村,发现了淮宁河南岸沿山东西两侧均有史前石城遗址,附近山头还有大量白灰面遗址分布;该村淮宁河道北侧川地,尚有大型磨制“石祖”(男性生殖器标志物)保留至今。在龙山文化晚期,此地的黄帝部落兼收含生殖崇拜的草原文化与农耕养殖等文化,又依托占据石城为据点,既能步骑进攻又能凭险防御,民风强悍至今传承保留于现代子洲、子长两县。当时聚落之强盛演变到距今约4300年时,渐渐地转移到神木石峁等地。当历时约300年后,气候突变为干冷间多雨不宜获取食物及生产资料时(世传大禹治水时期),再次沿着黄河流域南下,并转向气候较为温润的河北等地完成屯居地迁徙与部落大统一,进而实现华夏民族向后来文明社会的进化。

黄土地文化研究会认为,在高柏山与五龙山所在的淮宁河与大理河流域,“人文始祖”黄帝族部落在这块总面积达5126平方公里的范围(基本以子洲、子长为中心)内,正是创造了中国最早的石城寨堡文化,进而不断发展壮大,才使得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之发祥地。

关于子洲及周边县境内的史前石城,尽管古文献没有记载,遗址尚存,就是黄帝族后裔发祥于陕北河套流域之有力证据。开展对石城遗址的研究,既能诠释约4000年前融合草原与农耕文化的未解之谜,还可以经发掘考证、探索龙山文化时期陕北石城位于欧亚草原通道,它与中东阿富汗历史上曾强盛一时的乌尔王朝石头城文化是否也曾有过特定关联。因此研究石城,意义深远,保护遗址,有利于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的产业和文化。

来源:华讯网

参考

甘肃正宁县黄帝冢:掩映在子午山深处的仙人穴 2012-10

在甘肃省正宁县子午岭西麓五顷塬乡连接五顷塬村与二顷塬村之间,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高大山峰,南高北低,东西两面为峡谷,山顶南面有一条连接两村庄的路,此山当谷耸起,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当地人称其为“仙人坟”或“仙人穴”,不知修于何年何月。

经有关专家和史记考证,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冢。

关于黄帝陵的确切位置,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和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依据史料记载,在甘肃正宁县五顷塬乡发现的黄帝冢,也只是国内众多黄帝陵的其中之一,虽然有众多专家学者“力挺”之声,但依然在一片争议中固守着一段真实而又模糊的历史。

而民国时正宁县知事苏绍泉修纂的《正宁县志》记述得更清楚:“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黄帝葬衣冠处。”苏文据此认定,此黄帝冢正是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的地方。

几年前兰州大学陈兴鹏教授就在其所著的《黄帝冢在正宁的历史地理辨析》中明确认为:黄帝真冢在甘肃正宁的可能性高达80%。

黄帝冢南边有一东西故道,西、北、东三面皆为深谷,面积约1500—1800平方米二亩半多。从土层形成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有研究者认为,从冢三面临谷、水土流失情况看,原冢是相当大的。此地的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说,这个古冢是祖先传下来的,叫做“仙人坟”,又叫“仙人穴”。

帝冢

据《正宁史话》记载,黄帝冢所在地的五顷塬和二顷塬实系“五姓原”和“二姓原”的转音。五顷塬原来只有五户人家,且是五个姓氏;二顷塬只有两户人,是两个姓氏。据当地老人讲述,二姓或五姓,主要指的是陵户人数,很有可能就是黄帝陵的守陵人。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时历代对守帝王陵户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定。据《万姓统谱》记载:“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氏。”现代很多研究者认为,这里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默默无闻的黄帝冢的守护人。

为什么叫“黄帝冢”,而不称之为“黄帝陵”呢?这也是数百年来困扰研究界的一个焦点问题。

据正宁县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冢”的古意是隆起的坟墓。据郑玄注《周礼·春官·序官》中关于“冢”的词条意解为:“冢,封土为丘垅,象冢而为之。”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

可见,在我国秦代以前,人们习惯上都把黄帝的墓地称为冢。

司马迁的《史记》和《列仙传》就有多处这样的记载。据《史记·孝武帝本记》记载:“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逆方,勒兵十余乃。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台。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衣冠。”《列仙传》也有相同的记载。不过因为这种记载的荒诞性,后人对此基本不予认定。

全国很多地方都争相修建“黄帝陵”,可以这样说,凡是在历史或传说中与黄帝有关的地方,一时间几乎都跟风而上大兴修建之风。据有关研究者考证,眼下全国有十多个黄帝陵,并且都有自己所谓的地方历史记载。

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造成后世关于黄帝陵错位的根源在于明代。当时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朕兴百神之祀”的旨意下,派大臣查访先代陵寝,在中部县北小山脚下发现轩辕小庙(其实是元代一寺院的保生宫),便呈皇上“考君陵墓于此”,并遣中书管勾甘前往“奠祀修陵”。研究者认为,这是后世尤其是明清以后的人认为真正的黄帝陵不在正宁县的重要原因。

(本文参阅并引用《正宁县志》、《正宁史话》等相关资料文献 正宁县委宣传部为本文提供部分史料)

( 编辑:邵江梅 本文来源:中国甘肃网据兰州晚报整理

参考

古埃及狮身人面像的建立年代,是不是受到东亚影响

山海经记载 帝的台——比较——美洲印第安人的土丘

《北美土墩遗存考古》是2014年6月1日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楠。

卡霍基亚,被遗忘的印第安都市 国家地理中文网暨华夏地理 2014-05-15

如果你想了解卡霍基亚,那么第一件该做的事就是去爬156级台阶,来到僧侣丘的顶上。这座巨丘占地5公顷,底端比埃及的胡夫金字塔还要大,从平坦的顶部望去,你能检视卡霍基亚的疆域。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

在武威以北。这是禹征伐共工后在这里设置,宣示帝喾以来是正统。

这是不是帝的台?

距离庆阳市西峰城区5公里,名为后官寨镇南佐行政村王嘴自然村,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也是南佐遗址的中心地带。

距今4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遗址,现存九处大型夯土台基。考古信息表明,遗址中心是一座大型殿堂式建筑房址。

984年至199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五次发掘,揭露面积1300多平方米。总面积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7米不等。遗址暴露有墓葬、白灰面房址和灰坑等遗迹,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平面圆角长方形或"吕"字形,面积为16平方米左右,居住面和四壁抹白灰面。发掘出的大型夯筑祭祀性殿堂建筑,方向162o,长方形,前堂后室,南北长33.5米,东西宽18.8米,室内面积630平方米,墙体为纯净的黄土平地板夹夯筑,墙体外侧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南部敞开,无墙。室内抹有白灰面,室外三面墙基下有散水,且经烧烤。墙外堆积较杂乱,内有大量红烧土块及动物骨骼、炭化粮食等。(摘录)

玉女湖在南佐遗址西南沟壑中。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

《山海经。海外北经》说“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

共工之台今居延海以北偏东。可能在阿拉善盟以北,深目国可能就在阿拉善盟东。

须台是哪里 须台 还是 须如?什么意思?

《史记·孝武帝本记》记载:“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逆方,勒兵十余乃。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 高柏山有一个须台碑。

参考

吐峪沟麻扎村附近有千佛洞,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代,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在南北朝时期,吐峪沟石窟是高昌王国最高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到了唐代,吐峪沟大峡谷两岸的佛教洞窟有了进一步发展。据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文献《西州图经》记载,当年的吐峪沟乃人间仙境。《西州图经》有如下描述:“在吐峪沟中有随山势展布的重重寺院,它们背依危峰,下临清溪,四周绿树掩映,佛寺、禅院密集,佛乐飘飘、烟火不断、游僧云集,人行沟谷深处,难见日月”。

这里曾经是昆仑。

酒泉就有文殊石窟

可能一开始黄帝时代在这里有文字刻画。

徐水县黄帝传说的洞内文字符号

参考

广西的昆仑关

位于南宁市宾阳县与南宁市昆仑镇交界处,距广西首府南宁市50公里。昆仑镇政府北4.6公里。

参考

说文解字

【卷八上】【丘部】去鸠切(qiū)

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①。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崐崘东南。一曰②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凡丘之属皆从丘。今隷(隶)变作丘。

参考

河北省涿鹿县城西南20里处为古城保岱。《水经注》:“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括地志》:“舜都在怀戎县,县北三里有舜庙,外城有舜井”。夷人就是尧舜时期在河北北部到辽河流域的群落,主要是高辛氏族群的后裔。在尧时大部分南下平叛成为东夷。还有一部分留守河北。

参考

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了大量印章,这些印章有玉石,有铜,刻画了数百个字符图形,这些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有许多类似之处,这些文字至今仍然未能释读成功。

事实上早在1875年,人们就在哈拉帕地区发掘出了刻有动物图案的印章。但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的考古学家们将其划入了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印度原居民—达罗毗荼人的“原始文化”,并认为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后,这一文明也就随之消失。然而摩亨佐.达罗古城的发现却使历史学家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一问题。

参考

犹太人被逐出伊甸园后的真实历史

胡里特人亚美尼亚人的语言,与埃兰语是否有相似之处,是否有什么关系

胡里特人是一个民族,据说由亚美尼亚山地迁徙而来。

在公元后的第一个千年中,他们慢慢被同化。他们使用一种有主动格的黏着语,一般称为胡里特语,与乌拉尔图语有亲缘关系。相邻近的亚美尼亚语也与胡里特语有类似之处。胡里安语不属于印欧语系,而单独成立一个乌拉尔图-胡里安语系。

在前16到14世纪,胡里特人可能在米坦尼,参与国家建设。[胡里特人善于制陶,他们的陶器在埃及新王国颇受欢迎。他们的炼铜技术和驯马术也颇有名。

乌拉尔图王国 Urartu Kingdom ,公元前9世纪中叶至前6世纪初小亚细亚东部的奴隶制国家。得名于亚述对其之称呼,其居民自称比亚伊尼里国(见比亚伊尼里王朝)。又名凡王国。首都吐施帕城(今土耳其凡城)。乌拉尔图人的起源与西亚上古早期的胡里特人相同,其语言称凡语,属胡里特-乌拉图语系(此处表述有误。乌拉尔图语与古赫梯语和现代亚美尼亚语有亲缘关系,应为印欧语系语言)。文字为新亚述楔形文字系统的异种。

亚美尼亚语(亚美尼亚文)是亚美尼亚共和国及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目前仅获得南奥塞梯共和国、阿布哈兹共和国和德涅斯特河沿岸3个非联合国成员国的承认)的官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亚美尼亚语族,使用人口约七百万,但它没有任何近似语言,其38个字母的拼音系统更是独特的,不少语言学家因此对亚美尼亚语产生兴趣。亚美尼亚语目前广泛被亚美尼亚人使用。

语言学家将亚美尼亚语归为印欧语系的一个独立语族。亚美尼亚语与希腊语有一些共有衍征。部分语言学家将亚美尼亚语,弗里吉亚语及印度-伊朗语族归类于印欧语系下的一个语族,因为它们有一些共有衍征。最近亦有一些语言学家提出将希腊语,亚美尼亚语,弗里吉亚语及阿尔巴尼亚语归入印欧语系下的一个“巴尔干语族”。

参考

查一查 《圣经》关于雷伊的记载

伊朗雷伊古城,元朝人译成“剌夷”,位于德黑兰南郊,通往库姆的公路旁,历史比德黑兰显赫得多,以出产精细陶器出名。作为古代波斯重镇,它的名字曾在大流士时代铭文、祆教经文《阿维斯塔》,甚至基督教《圣经》中出现过。

这是一处以其水质优良而著称的泉源,主要用以清洗地毯。夏季,来自雷伊城周围的郊区,甚至来自德黑兰的地毯清洗者都在山脚下的水潭中清洗地毯。那时,临近泉源的山坡上铺满了琳琅满目、色彩鲜艳的各式地毯,实在是摄影爱好者拍照的好地方。男男女女以及孩童们在此尽情泼水戏耍玩乐,肥皂和洗涤剂在这儿是不准使用的。地毯洗净后,便晾晒在泉水源头的大岩石上。怪不得,该景点是如此地声名远扬,致使纳素伦丁国王也模仿古老的萨珊王朝传统——钟情岩雕,在恰希麦·阿里泉源对面的岩石上搞了岩雕,内容是描述他的加冕和狩猎场景。离此不远处有一座土墩,亦称塔丕,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属于史前时代的雷伊彩陶的极为精致的遗物。

————————————————————————————

这是不是伊甸园?《圣经》是怎么记载雷伊古城的?

参考

德黑兰在历史上称为“拉伊”(Ray),这一词在语源上与古波斯语及《波斯古经》里的剌伽(Rhaga)有关系。剌伽是操伊朗语的米底人及阿契美尼德人的活跃地区。

在波斯语里,“德黑兰”意为“洁净之城”,也可解释为“圣洁的地方”。在波斯语里,“德黑兰”还有“平原”的意思,这自然是因为城市座落在辽阔的平原上,也是为了同西北部的山区相区别。德黑兰还有一种解释是“炎热的地方”,据说,伊朗历代帝王迟迟没有选中德黑兰建都,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这里夏季太热。

城内各地区的海拔高度不一,北部山丘地带的气候通常较南部的平原凉爽。夏季炎热、干旱、少雨,相对湿度较低,晚间天气清凉。冬季冷凉、干燥,但降水多于夏季。大部分的降雨都发生在晚秋至春季之间,全年湿度较平均。1月为最冷月(最低温度-1°C,最高温度8°C),6月为最热月(平均最低温度26°C,平均最高温度36°C)。

德黑兰的气候较伊朗许多地区温和,但极端的天气状况也并不罕见。极端最高气温为43°C,极端最低气温为-15°C。

参考

第一位死于敢死队手中的是伊斯兰帝国塞尔柱王朝宰相,这位宰相认为“阿萨辛派”为宗教异端,于是山中老人派刺客将他在轿子中刺杀,这件事震惊了伊斯兰教世界,死了一位宰相可不是小事,塞尔柱王朝立马派兵攻打阿剌模忒堡,但由于阿剌模忒堡地势险峻未能攻克。

“山中老人”越来越嚣张,又是放恐吓信,又是刺杀,弄的反对他们教派的人成了惊弓之鸟,甚至上朝的时候还随身携带兵器!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被“阿萨辛派”刺杀的人不断增加,中西方统治者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不受威胁,纷纷给山中老人缴纳保护费,就连德国皇帝都派使者送去八万第纳尔(一种银币)!

——————————————————————————————

蒙古帝国消灭了“阿萨辛派”,间接的解放了欧洲

参考

埃及两河流域一直以来属于地区性的,没有成为大国的历史。只有阿拉伯帝国是个例外。

阿拉伯一些人鼻子高狭,有一些北欧日耳曼特征,可能与日耳曼迁徙、维京海盗活动有关。现在的巴基斯坦也有一些人有这个特征。但是,基因还是欧亚早期的血缘为主。

参考

少皞五鸠考

左传·昭公·昭公十七年

作者:左丘明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秋季,郯子来鲁国朝见,昭公和他一起饮宴。昭子询问他,说:“少皞氏用鸟名作为官名,这是什么缘故?”郯子说:“他是我的祖先,我知道。从前黄帝氏用云记事,所以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云字命名。炎帝氏用火记事,所以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火字命名。共工氏用水记事,所以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水字命名。太皞氏用龙记事,所以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龙来命名。我的高祖少皞挚即位的时候,凤鸟正好来到,所以就从鸟开始记事,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鸟来命名。凤鸟氏,就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玄鸟氏,就是掌管春分、秋分的官。(伯劳鸟)伯赵氏,是掌管夏至、冬至的官。青鸟氏,是掌管立春、立夏的官。丹鸟氏,是掌管立秋、立冬的官。祝鸠氏,就是司徒;鴡鸠氏,就是司马;鸤鸠氏,就是司空;爽鸠氏,就是司寇;鹘鸠氏,就是司事。这五鸠,是鸠聚百姓的。五雉是五种管理手工业的官,是改善器物用具、统一尺度容量、让百姓得到平均的。九扈是九种管理农业的官,是制止百姓不让他们放纵的。自从颛顼以来,不能记述远古的事情,就从近古开始记述,做百姓的长官而用百姓的事情来命名,那已经是不能照过去办理了。”

参考

尉迟寺遗址旁边的公路段是连续性的S形,地势看似起伏不是很大,但其实是复杂的。

遗址内有一块高地,是村里红房子遗址的西面。在东北面也有一点高地。在几平方公里看,遗址范围内应该是高地。

遗址内这块高地是不是陵 或者是搞仪式的

尉迟寺遗址高地东面的村里有红房子遗迹,是否这个高地是陵?那么红房子往东应该还有生活区,可能在几千年里被破坏了。

感觉在当时,遗址周围可能被水包围着。

在蒙城县博物馆,才看到说明,红房子建造是在距今4400—4200年,这应该是颛顼时期(这个年代可能是颛顼晚期,帝喾时期)。以前以为是黄帝长子应龙的军营,是不正确的。在颛顼之前,这里可能是炎帝的部落,或奴隶生产部落。

尉迟寺在蚩尤时期是一个聚落所在地。黄帝部族南下,用大汶口文化奴隶修建尉迟寺遗址。这里应该是兵营,有训练广场和护城河。

4400年前的颛顼初期,这里因为气候和战乱被毁坏。气候好转后,成为新族群的墓地。

尉迟寺遗址出土大鸟神器,应该是少昊时期这里受到重点管辖。{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城数典述祖侃侃而谈。他说:少昊是我的祖先,我当然知道。我的祖先少昊挚初立位时,恰好有凤凰飞来,这被当成吉祥的征兆,因此就拜鸟为师,以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

如果尉迟寺是4200年前彻底废弃的,应该是尧让大羿平叛时,破坏了这里。

《文化大百科》 2015·07·20 尉迟寺遗址

介绍尉迟寺遗址距今5000-4400年。碳十四测定最早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应该是黄帝战胜蚩尤时期。

尉迟寺遗址—蒙城博物馆专题展览

2018-12-28 xiake172

尉迟寺遗址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一期文化属大汶口文化;二期文化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发现的41座房址分成数排,分别以2间、4间、5间为一排,多呈东南——西北走向排列。房子的建筑形式基本一样,各房间面积一般在10平方米以上,其中最大的一间东西长6米,南北进深4.94米,面积近30平方米。每间房子由主墙、隔墙、门、居住面、室内平台和室内柱构成,主墙厚度在30厘米以上。门宽一般为60厘米,有木质门槛,门外用泥抹成斜坡状。面积大的房子设双门,面积小的设单门,门向多朝南或朝东。室内居住面与墙内壁同时烧烤,平整光滑。室内平台设在房间中部偏后,多在平台前两角或四角立有木柱。室内普遍遗留器物,少者4、5件,多者达80多件,一般为10—20件。

尉迟寺遗址地层剖面示意图

尉迟寺遗址一期一阶段 距今5000-4700年

尉迟寺遗址一期二阶段 距今4700-4600年

尉迟寺遗址一期三阶段 距今4600-4400

尉迟寺遗址二期 距今4400-4000

参考

《何以尧都平阳》所说的———这些个地方应该全面考证

参考

公元前7世纪燕国吞并蓟国,建都蓟(位于今北京市)。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代燕,燕告急于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

蓟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国君为伊姓(一说祁姓),尧的后裔。蓟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蓟国受到周天子的分封,重新建国。直到春秋中期,蓟国亡于燕国。

蓟国,今北京地区最早形成的国家之一。殷商时期自然形成的小国,或系黄帝部落之后裔所建。

西周时,蓟国成为周国的封国。

《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褒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国都于蓟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为燕国所并。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童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

——————————————————

这好像不是蓟国的都城。是古燕国的遗族封地,或是与商朝关系密切的,周朝一开始就灭掉的,

蓟国从现在的广安门到蓟州区。蓟州区就是蓟县,蓟国故地。

蓟国是黄帝尧的后裔,可能商朝时在张家口宣化区,古代的“上古”。周朝迁往北京市区到蓟州区,也是取代与商朝关系密切的孤竹国。

参考

殷人东渡美洲论

参考

史记西周岐山历史大地震震心遗址寻考

发布时间:2018-12-27 01:36 来源:中国报道

文/付昭 付军让

今天站在京当镇街道的北门向北偏东瞭望,只见北面的山上有一小山仿若土丘,双峰微凸如圆状奶头向上,中间凹陷,似简括形状,更像马鞍形状,这在北山地区是唯一的符合岐山形状。这个马鞍状山,呈现在群山横队的前列,介于西观山和中观山之间的双岐之山,符合“山有两岐”“山有两枝”之形。从历史籍典、山名山形等方面综合分析,这就是历代古人坚持的“岐山”, 不是“箭括岭”,也不是“天柱山”,

——————————————————————————————

为什么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

一方面是周原遗址就在这个地方。一方面,就如女娲之肠,周人祖先稷的传说还有母系社会的影响,这个地形就像是乳房,那么乳房面对的平地当然是腹部,是宝地了。所以选择这个位置作为核心。当时的高度应该比现在高一些。

周礼文化一百零八讲之第三十讲 蛟龙汤面(九)

2019-03-14 23:20 来源:中国报道

付军让

熟知岐山文史的人都记得。93年县志编写时,县人大常委会文史专家委员会意见不一:原文化馆长庞怀靖主张天柱山是岐山,原岐山中学校长张云锦主张箭括岭是岐山,解放初《岐山报》编辑王效文主张奇山就是岐山。有人查阅前5部县志和用“山有两岐”“山分两枝”作依据,还判断出了东、西崛山就是岐山。我在《西周岐山历史大地震》文章中,寻找公元前782年发生在岐山的大地震“岐山崩”时,找到的奇山是岐山,天柱山和箭括岭都不是岐山。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国语、周语》都载:“周幽王二年,西周大震,三川竭,岐山崩”。还有《史记》载,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2)“岐周地大震,岐山有声”。还有《岐山县志》载,东汉延光二年(123),“岐周地大震,岐山有声”。这三次地震记载都指向了岐山这一座山,都是用的“岐山”之名,且都是公元596年设岐山县治名称以前的岐山。可见这里“岐山有声”“岐山崩”的岐山是指具体的岐山,而不是指岐山县治和县域。

从历史籍典、山名山形等方面综合分析,这一座山就是历代古人坚持的岐山的“奇山”,不是箭括岭,也不是天柱山。用“岐山”二字冠以岐山县名称中的“岐山”就是这一座奇山。

山岳都是以高大而得名,和粱山箭括岭相比小得可怜的岐山,接近原地,容易被人忽略,但却使周族先民,便于在这块七水环绕的得天独厚的土地上,依山依水亦农亦作,繁衍生息。

参考

2021-3-23 20:51:08

寺洼文化_百度百科

寺洼文化

在甘肃地区史前文化遗存中,四坝文化(公元前1950-前430)、卡约文化(公元前1600-前600)、辛店文化(公元前1400-前700)、诺木洪文化(公元前2195-前1935)、寺洼文化(公元前1400-前700)、沙井文化(前900-前409)均属于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都与古羌人生活有关。其中寺洼文化与古代羌人关系最为密切。

寺洼文化墓葬铁条

2009年于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两块铁条。是目前中国境内出土的最古老冶炼铁器。距今3510年~3310年之间。

周朝遗址出现铁也是可能的

2021-3-23 20:56:17

这两天想到

周人早期居于姬水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 [1] 。上古周氏族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出土文物武王征商簋中的铭文称其为“檀公”。

到了周文王,周人的势力已经很大了

重求 2021-3-23 20:57:36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bīn)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

重求 2021-3-23 20:57:45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怎么觉得这话好像应该反过来说。

《史记 殷本纪》记载

一天成汤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祝祷说:“愿从天上来的,从地下来的,从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成汤听了说:“嗳,这样就把禽兽全部打光了!”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祝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听从命令的,就进我的罗网吧。”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汤真是仁德到极点了,就连禽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惠。”

是成语 网开一面 的由来。

周朝 可能是 也许是 给自己征伐戎狄 找借口理由

岐山可能是抢来的。总不能说,周朝还不如商朝商汤一开始高尚。

参考

可以明确,乔山就是岐山

封神台传说是在黄堆乡山底村,这就是说乔山就是岐山。岐山封神台应该是周武王召集诸侯的地点,可能是姜子牙代颁。让姜子牙颁布,是周武王为了回避利益纠葛矛盾。

还有一个,周朝为了思想意识形态,重新建立了新一套的神祗说法,然后让诸侯赴任后传播各地。

山底坡这个名字是山底的坡,好像就是封神活动仪式的地方。

岐山正南方可能是北城门的方位。应该是北城门到岐山之间进行封神大会。

岐山是封神的地方,岐山大地震,西周一次,汉武帝时一次,东汉一次,这人人们会产生很糟糕的想法。

而且树大招风,南北朝时可能当地人就隐瞒岐山,所以什么说法都难传下来

装神弄鬼看来不好,大地震崩没了。敦化那个大佛也不是什么好事。

参考

吕布是内蒙古包头人

参考

武威李氏者实乃安氏,安重璋始祖为后魏之难陀也 (2013-03-05 06:53:42)

辽宁抚顺康庆山

2013.03.05

我本一昏聩老者,这个世界属于我的时日已不多,作为康氏子孙,在康氏姓氏文化中,还有很多领域很多没有涉足。所以,本不该写什么关于安氏的文章,只缘康得姓于远在西方的康居、安氏的得姓于安息之国;唐时之昭武九姓在西域康国、安国又是比邻,进入中原后又都是康、安两氏的得姓的膨胀期,十分相似。除此,还有一个原因是康氏族人中有主张康居国、安息国根在华夏:

在康居国诸姓之中,不单有康姓人物自述祖宗来自中原地区,其他姓氏也有相同的记载。

唐·张说《安忠敬碑》:“轩辕帝孙,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国为姓。”安忠敬是“昭武九姓”中的人,从这段碑文中可以看出,安忠敬是安息王子的后代,也就是说“昭武九姓”中的安姓是安息王子的后代。安息王子的远祖是轩辕黄帝,说明他们也是根在华夏的。

《新唐书》卷七五《宰相世系表》:“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这一条材料可以和上一条材料互相印证。

《安静墓志》:“河南洛阳人也。昔夏后承天,派隆基于朔北;魏皇统历,胤华胄于周南。”“夏后承天”意思是夏代国君接受天命。“后”字古代表示国君的意思,文献中不乏其例。《尔雅·释诂》、汉代毛亨《毛诗故训传》皆曰:“后,君也。”“派”本来指水的支流,引申指子孙后代的分支。说明安氏在夏代就有子孙后代在朔方之北繁衍生息。而到魏朝时,后代子孙已经进入关中发展,地位也变得尊贵起来。

昔夏后承天,派隆基于朔北;

大夏的赫连勃勃自称是大禹之后。《晋书·载记三十·赫连勃勃传》:“朕大禹之后,世居燕朔。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

《史索岩夫人安娘墓志》:“安息王之苗裔也。夫奕奕仙姿,分轩台而吹胄;悠悠别派,掩妫水而疏疆。”“吹胄”用的还是“吹律命氏”的典故,说明祖上根在华夏。妫姓是舜的后代。《史记·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汉书·西域传》:“安息国…临妫水。”舜所处的妫水,在今山西永济县境内。而康居国所在的妫水,即今中亚地区的阿姆河。两处妫水,概括了祖根地和衍派地。

这样的记载不单单存在于来源于康居国的诸姓之中,古代史籍中,亦多有北方、西域各族根在中原的记载。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前面我们提到夏后氏就是夏代国君,这里《史记》明言匈奴的祖先淳维是夏代国君的后代。“山戎”、“猃狁”、“荤粥”都是古代典籍中对匈奴的别称。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商代一部分山戎人在陆浑、三川之地生活,后来才渐渐向西部、北部迁徙。《史记》的记载确实有可信之处。

大夏的赫连勃勃自称是大禹之后。《晋书·载记三十·赫连勃勃传》:“朕大禹之后,世居燕朔。祖宗重晖,常与汉魏为敌国…今将应运而兴,卿以为如何?”因为是夏禹之后,所以才国称大夏。这里“敌国”的“敌”意思是匹敌,地位相当,不是敌对的意思。

宇文氏本是鲜卑族大姓。西魏权臣宇文泰据记载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周书帝纪第一》:“太祖文皇帝姓宇文,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宇文泰主政之后,在苏绰等大臣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复古改革的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让人们改姓复姓,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炎帝后代,姓氏高贵。如果他的出身是假冒来的,他还有认为自己姓氏高贵的自信吗?

氐族首领、前秦国君苻坚称“其先盖有扈氏之苗裔。”羌族首领、后秦国国君姚氏亦自称“有扈氏苗裔。”有扈氏是夏初部落名,与禹同姓。鲜卑族慕容氏称其先“有熊氏之苗裔,”即黄帝的后代。

读后我只能感叹难得古人有着超凡的想象力,望安息的安字,便产生 ‘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的安字联想,实在令人佩服;然而古人由天圆地方理论,才产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地理观,却只能适用于古代。因为,现代人的知识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今人要比古人更有理智才是。否则,由此引发的错误恐怕牵涉的就不仅仅是地理一个方面了。

其实荣新江早在1996年《安世高与武威安姓——评《质子安世高及其后裔》》文中就有关于安世高、安同、安兴贵等安氏,本不同宗而又混为一谈;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的传说,不是史实而不能采信的论述。今将荣教授的原文复制于后,介绍给康、安两氏族人。

安世高与武威安姓——评《质子安世高及其后裔》

在中国早期佛教译经史上,安世高无疑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从隋末唐初到安史之乱,安兴贵、安修仁、安元寿、安忠敬、安禄山、安重璋(李抱玉)这些安姓人物,都在政治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人们一般都认为,东汉末自安息来华译经的安世高是个僧人,他与安兴贵一家没有血缘上的联系,与安禄山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最近,意大利学者富安敦(AntoninoForte)教授刊出《质子安世高及其后裔:一个伊朗家族在中国》一书,①力图证明安世高不是一个僧人,而是安息国的质子,他的直系后裔即北魏的安同,唐朝的安兴贵、安修仁一家,甚至安禄山也曾是这个家族的一员。作者在收集、译释史料上下了功夫,对武威安姓成员在唐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详细的论说,对安禄山的出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不论是从中西交通史还是从唐史研究的角度来讲,这部新著都值得我们重视。然而,对于其基本观点,我读后实在感到难以苟同。现简要介绍一下该书的内容,并引出有关的史料,然后阐述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作者在序言中提出要讨论的三个基本问题是:(1)关于安世高的比定问题,即佛教史上的安世高和非佛教史上的质子安世高是否一个人的问题;(2)宣称安世高为其祖先的家族(即凉州武威安氏)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3)叛贼安禄山与这个家族的联系。

在前言中,作者介绍了这项研究所利用的文献和碑志材料的基本内容,并评述了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特别批评了日本学者桑原隲藏氏把所有唐代安姓人物都看作是来自布哈拉的粟特人的观点,①认为这种观点影响了人们对安世高后裔的认识。作者承认属于昭武九姓的安姓粟特人在唐代的大量存在,但他特别强调指出武威的安氏与粟特人有别。对于这一家族成员在北朝世代任萨宝的记载,作者根据藤田丰八氏的考证结果,以为“萨宝”一词来自梵文sārthavāha,意为“队商首领”,①表明此职与宗教事务无关而主要负责商业事务。

在第一章《文献证据》中,富安敦教授首先引《魏书》卷二十九和《北史》卷二十《安同传》的记载:

安同,辽东胡人也。其先祖曰世高,汉时以安息王侍子入洛。历魏至晋,避乱辽东,遂家焉。

虽然他注意到安同之父安屈的生存年代大约在320年左右,与安世高的活动年代(约148—172年)相差百年以上,但他完全相信《魏书》和《北史》的记载,把安同认作安世高的后人。

接着他又引用了《元和姓纂》辑本的“安姓”条:安。

风俗通,汉有安成。庐山记,安高,安息王子,入侍。姑臧凉州。出自安[息]国,汉代遣子朝,因居凉土。后魏安难陀至孙盘婆罗,代居凉州,为萨宝。生兴贵……。

生恒安、生成。成生忠敬……。忠敬生抱玉,赐姓李氏……。修仁……。

这里的标点、补字一从富氏,他在“安国”二字间补一“息”字,似有些武断。但他据《水经注》引《庐山记》“下有神庙,以宫亭为号,其神安侯也。”指出入侍之王子安世高即佛教史上之安侯世高,却是可以认同的。

作者又引用了《新唐书》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的记载:

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晋魏间,家于安定,后徙辽左以避乱。又徙武威。后魏有难陀。孙盘婆罗,周、隋间,居凉州武威为萨宝。生兴贵、修仁。至抱玉赐姓李。

由此,作者更加坚信武威安氏是安世高的后裔的看法。此外,他还引用了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郑樵《通志·氏族略》、胡三省《通鉴注》引《姓谱》、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以及《唐韵》、《广韵》中关于安姓的条目,各书内容并未超出《姓纂》和《新表》。

第二章《铭文材料》主要是利用三方唐朝墓志或碑,来说明他们在唐史上的事迹以及碑志中所记的安姓来历。第一方《大唐故右威卫将军上柱国安府君墓志铭并序》,即安元寿(607—683)的墓志。②他得以陪葬昭陵,表明他在唐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作者列出志文所记安元寿曾祖以下的名字:安弼→罗→兴贵→元寿,认为“罗”是“盘婆罗”或“[盘]婆罗”的缩写,至于“弼”则未加任何解说。第二方《河西节度副大使安公碑铭并序》,即安忠敬(661—726)墓碑,出自开元宰相张说的手笔。①作者还注意到,安忠敬还出现在景云二年(711)所立《凉州大云寺碑》中。《安忠敬碑》称:

公讳忠敬,字某,武威人也。轩辕帝孙,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国为姓。世高之违汉季,自河南而适辽东;高阳之受魏封,由阴山而宅凉土。高阳王同生尚书左仆射河间公原■真。河间生建节将军西平公缬从正。西平生龙骧将军黄门侍郎广宗侯薛■微。累叶动华,载于魏史。高祖何藏器,广宗之子也。曾祖罗方大……。祖兴贵……。考文生。

这里把从安同以来的世系连续不断地写了下来,即:安同→原■真→缬从正→薛■微→何藏器→罗方大→兴贵→文生→忠敬。富安敦教授认为,安文生即《新表》的“安文成”、《姓纂》的“安生成”,其正确的写法应是“安文成”,改作“文生”,大概是避唐高祖子建成的讳。至于罗方大以上各位三个字的名字,他认为头一个字是名,第二、三个字是字。这样“原■真”即安原,字■真。至于“薛■微”与“难陀”、“盘婆罗”与“罗方大”之勘同,他认为“薛”是其汉语名,“难陀”是其胡语名;而“罗”则可能是“盘婆罗”或“[盘]婆罗”的简称。这似乎不能圆满地解决问题。而且,他还回避了“何藏器”在“《安元寿墓志》中为什么叫“弼”的问题。第三方《大唐故公士安君墓志铭并序》,即安令节(645—704)墓志。②关于安令节的来历,志文称:“先武威姑臧人。出自安息国王子,入侍于汉,因而家焉。历后魏、周、隋,仕于京洛,故今为幽州宜禄人也。”其祖名赡,父名生,有三子:如岳、国臣、武臣。根据“出自安息国王子,入侍于汉”的记载,作者也把安令节列入安世高的后人行列。

此外,作者还对这些分别生活或死于洛阳、辽东、凉州、长安、宜禄等地的安姓人之迁徙与联系,做了一番考释论说,力图把他们之间记载的空白连缀起来。

第三章题《论关于安世高的早期佛教史料》。首先,富安敦教授据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一,指出三论宗的创立者吉藏(549—623),是出自安息的安姓人。又据日僧安澄《中论疏记》卷一,指出吉藏“是安息国太子世高苗裔”。接着,作者考察了《阴持入经注序》和《安般守意经注序》中有关安世高的最早记载,如前者的“捐王位之荣,安贫乐道”,后者的“有菩萨者,安清字世高,安息王嫡后之子,让国与叔。驰避本土,翔而后进,遂处京师”等等,认为人们普遍承认的两个观点,即(1)安世高属于小乘教派,(2)他是个僧人,都是值得怀疑的。

关于第一点,作者指出安世高的一个称号“菩萨”,实指大乘教派的高僧。其弟子严佛调与安玄所译之《法镜经》(Ugra-datta-pariprcchā)实为一部大乘经典。所以,安世高实为大乘教徒,其所译小乘经典是为了作为宣扬大乘佛教的基础。关于第二点,作者认为“舍家”并不全指出家为僧,而且他也可能在出家之前,已经有了孩子。作者还解释了《法句经序》中“安侯世高”的确切含义,以及与安世高同时代的另一安姓人物安玄,又叫作“安侯骑都尉”。最后,作者分析了佛教史料与世俗史料对安世高记载不同的缘故,并将佛教史上的安世高与质子安世高比定为一。至于六世纪初以来佛教史料所讲的灵帝末,关中与洛阳动乱,安世高逃向江南,经庐山到会稽的传说,作者认为没有历史根据,而相信六世纪中叶以来世俗史料所说的安世高逃向北方,即《安令节墓志》所说的姑臧附近的乌城。

本书有两个附录。附录一讨论开元十年(722)唐朝遣返质子的诏令及其背景。附录二是安禄山的安姓来源问题。因为与安禄山同从漠北逃到唐朝的安孝节及其任唐朝官的弟弟安贞节的名字与安令节的名字均有一“节”字,富安敦教授认为虽然不能将其比定为兄弟并认为孝节、贞节的父亲安道买即安令节之父安生(“道买”为字,“生”为名),但安道买一族一定与安世高后裔安令节一族有亲属关系,因为被安贞节收养的安禄山,在安史之乱后,被出身凉州安氏的安重璋视为“同姓”或“同宗”,而请求唐朝准其改姓李,名抱玉。这清楚地说明了安禄山不论原来是否姓安,但他所在的安家与武威安氏有亲戚关系。

以上是富安敦教授关于安世高及其后裔的主要观点。他对于所引用的材料,做了详尽的论说,但他没有留意同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其他例证,或者说他没有深入考查南北朝隋唐以来的姓氏郡望问题的全貌,因而过分地相信史料中对安姓诸氏早期的记载。关于安世高本人是否安息王子及其出自木鹿(小安息)的可能性问题,李铁匠〈安世高身世辨析〉有评述,见《江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而安世高译经的种类和他所传的佛法,毓之〈安世高所译经的研究〉、王邦维〈安息僧与早期中国佛教〉均有讨论,分载《现代佛学》1959年第二期和《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读者可以参考。这里着重讨论安世高与魏晋以后安姓的关系问题。

从北朝到隋唐,冒称名人后裔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史书碑志中的例子不胜枚举,特别是人们都把自己一姓的来历追溯到黄帝。①受汉文化影响的辽东安氏和武威安氏,也不例外。关于安同,唐长孺〈魏晋杂胡考〉已辨其不应是安世高之后,见其所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78年)426页。唯所据安世高无后系和未到辽东两点,富安敦教授都有论说,因此还需讨论。《魏书》和《北史》记安同之先祖为安世高,但安世高不论是僧是俗,他与安同之父安屈之间,年代相差百年以上,而且一在洛阳(后到南方),一在辽东,没有任何史料可以填补其间的空白,使我们很难相信安同是安世高的直系后裔。但安世高是此前在华安姓人物中最著名者,而且有安息国王子的身分,即王族之血统,这是最让人羡慕的一点。安同一族大概因此声称是安世高的后人,并写入史书。从安屈与商人公孙眷为友人等情形看,①安屈一家更像是来自以经商闻名的粟特地区,而不是质子安世高。

凡是一种传说,都会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添加的。《安同传》的简单记载到了张说的《安忠敬碑》时,已经相当复杂。安姓不仅仅是安世高的后裔,而且还远自轩辕帝孙,从安同到罗方大,不仅名字齐全,而且非公即侯。对于轩辕之后,人们可以立刻指出其伪。其实碑文所记安原■真以下的官职,都无法在其他史料中落实,不能不让我们对其所说的世系也表示怀疑。我们知道,不论埋在墓中的墓志,还是立在坟上的墓碑,都是墓主的后人拿着家牒一类的材料,请一些文人来撰写的。这种出自其家族本身所讲的光荣历史,往往是难以相信的,特别是在得不到相同时代的材料证明的时候。《安忠敬碑》所记的世系明显地受到后人的修饰,因为它所记的人名比四十多年前写成的《安元寿志》还详尽,而且从安兴贵以上,两者的名字不同,特别是安弼与何藏器,是无法对应的。如果这一点没有合理的解说,我们就很难相信《安忠敬碑》的记载了。

《元和姓纂》显然有家传、家牒之外的史源,其中之一应是唐朝官修的姓氏录一类材料。②而且,《姓纂》编写规范,虽非完本,其形式有值得分析的地方。在“安”姓条目下,《姓纂》列汉有安成及安[世]高,文字或有佚失。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姑臧凉州”是分节标志,表明此下专讲姑臧凉州安姓,也就是说,《姓纂》并没有直接说凉州安姓是安世高的后人。此后,《姓纂》明说“出自安国”,在唐人笔下,安国明确指昭武九姓的安国。富安敦教授在“安”后补一“息”字,是因为其上有安世高,并有《新唐书》与《安忠敬碑》作证。上面已经指出安世高与后文姑臧凉州安姓未必是一回事,而《新表》及《安忠敬碑》不足据以改《姓纂》原文。《姓纂》下文“汉代遣子朝,因居凉土”,也容易让人把武威安姓与安世高联系起来,实则东汉时,西域质子往往住在敦煌,①即在凉土范围之内。如果这句玄虚的话可以落实,也未必指安世高。《姓纂》告诉我们凉州安姓的确切祖先,是后魏的安难陀。此后,从其孙盘婆罗始,代代清楚。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史源,主要应是《魏书》和《姓纂》,但它把《姓纂》所记“武威安姓”的位置提前到“安姓”之始,于是从黄帝孙子安,经安世高、安同(虽未直接提名),到难陀、婆罗、兴贵、修仁,成为一线单传,而用迁徙之说来弥合中间的空缺。其实,正如富安敦教授已经注意到的,汉之安成以及山东新发现的石刻所记诸安姓人士,不属于凉州安姓一系。②所以,《姓纂》把安成、安世高排除在凉州安姓之外是有其理据的。《新表》将二者混为一谈,是没有明白《姓纂》的体例,因此也是不足为据的。

以上从史源学的角度,对有关的史料做了分析。可以说,安世高之为辽东安同或凉州安氏先祖的说法,只是一种传说,而不能认作信史。《安忠敬碑》所记安同与凉州安姓的关系也是值得怀疑的。

《姓纂》记凉州安姓的第一位留下名字的祖先,是北魏的安难陀,并说“后魏安难陀至孙盘婆罗,代居凉州,为萨宝。”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名字,二是萨宝。

从安难陀的名字来看,说他是凉州安姓的第一位祖先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如果安难陀是安同、安原的后人的话,从安同一家的汉化程度,可推定到难陀时,不应再取胡语的名字,到盘婆罗时,已经数代,更不应再取胡名。富安敦教授认为难陀汉名为薛,字■微,若果真如此,为何还取胡名。依我看,武威安氏从难陀任萨宝开始,才著称于世,表明他们开始从胡族社会进入到汉族社会。如果我们把难陀看作是安世高的后裔,这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把难陀看作是凉州粟特人的领袖人物,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凉州之粟特商胡由来已久,但确切地记载凉州有粟特人的聚落,是写于西晋永嘉五年(311)或其后几年间的粟特文古信札,这些发现于敦煌的粟特文书信,是从凉州寄往家乡的,其所记经商之规模,表明凉州粟特人聚落已经相当之大。①粟特人在开始定居中国时,一般都生活在自己的聚落里,仍用胡名,而没有汉姓,凉州粟特人开始时应当也是一样。北魏时,粟特聚落首领萨宝开始被纳入中国职官体系,出任萨宝的人也开始见于汉文史料的记载,如《唐安万通墓志》记其祖但任“大魏……摩诃萨宝”。①又《唐史诃耽墓志》:“曾祖民,魏摩诃大萨宝。”②安但、安民、安难陀之同时以萨宝身份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粟特胡人聚落开始大量与汉人社会接触的开始。安难陀之所以是武威安姓第一位见诸史籍的人物,原因就在于此。事实上,从粟特地区的布哈拉迁到武威定居的这个家族的历史,应早于难陀的时代。如果从粟特人东来凉土,以及其他粟特人的例证来看,把武威安氏看作是史籍原本所记的安国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从难陀至孙盘婆罗,安氏世代为凉州萨宝的记载,是武威安氏出于粟特人的另一重要标志。富安敦教授没有考虑有关萨宝词源的多种可能,也没有认真检索关于此词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是接受了藤田丰八氏早年的说法,指萨宝为梵文Sārthavāha的对译,并且认为与宗教无关。其实,遍检北魏至唐朝出任萨宝一职者的姓名,几乎无一例外是昭武九姓人。③这就是我对吉田丰氏最近指粟特文古信札中的s’rtp’w为“萨宝”原语一说表示赞同的原因。①姜伯勤先生通过对有关萨宝的种种记载的深入研究,认为其深层含义为“伊兰系胡户聚居点上的一种政教兼理的蕃客大首领。”②对照粟特文古信札中出现的βrnpt-“袄祝”一名,姜说不误。③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安难陀到安盘婆罗,安氏一家实为凉州粟特人聚落中的政教首领,由于这个聚落规模较大,才使得安兴贵可以联合胡人,推翻李轨割据政权。

由以上论证,我们坚信凉州之安姓是出自布哈拉的粟特人后裔,而非安世高的后人。

至于安禄山的族属,或者说他所冒安姓的安道买一家的族属,其实也是很清楚的。蒲立本(E.G.Pulleyblank)教授已详细论证了他们是出自六胡州的九姓胡,④六胡州粟特人聚落的存在因洛阳出土《安菩墓志》而更为确定。①富安敦教授只据《旧唐书》说安重璋以为安禄山为“同姓”而改姓一点,认为两个安姓原为亲戚,似乎根据不足。汉人常说“同姓”不同宗,即同一姓的人不见得同一个祖宗,《旧传》作“同姓”是有意义的,《新传》不明其意,改作“同宗”,实为不当。富氏并未深究其中内含,径指“同姓”为同宗,是更说不通的。安重璋之请求改姓,是当时人们憎恨安禄山的共同心理表现,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曾诏改长安所有带有“安”字的宫省门名,②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这对安姓来讲必有影响,其改姓一事并不表现为他们是安禄山的亲属,如果真的是的话,他们的命运将会和安禄山的真正亲属安思顺兄弟一样,在安禄山一起兵时就被赐死。③从安禄山的来历、姓名、习惯、技能、宗教信仰等诸方面综合来看,其为地道的粟特人是无疑的,④他与武威安氏没有关联,更与安世高风马牛不相及。

武威安氏是入华粟特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姓,澄清对其来源的误解,有助于我们对粟特人的深入研究。不过以上所论,只是笔者的看法,不妥之处,望富安敦教授及其他方家指正。

附记:关于安世高的研究情况,承蒙徐文堪先生指教,谨此致谢。

1996年8月3日完稿于Berlin-Dahlem.

无独有偶,钱文忠教授在2013年2月19日的百家讲坛第24讲介绍安姓时说,安氏的起源几乎没有汉族的血统;安氏来源一:源于安息国太子安清的后代,安清(安世高,本名清)不愿意当国王,向往研究佛学。于是把王位让给了叔叔,自己出家为僧,为宣扬佛法和侍从于公元148年(东汉,汉桓帝建和二年)来到河南洛阳。讲到‘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时说,现代安氏的家谱上说安氏是出于姬姓,推为黄帝的后代,昌意次子安被封在那么远的地方,从中外交通史角度不一定可信。(安氏)后来的子孙都希望跟黄帝这边接上血脉…其实与汉族没有多大关联。安氏来源二,源自唐朝时的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国。其三,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如此说来我们可以把有关安重璋(李抱玉)的记载,整理为:

《新唐书六十二卷》宰相中

三公栏目李抱玉 P1696-1697

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 六月癸未,泽潞节度使李抱玉为司空兼兵部尚书。

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甲辰 九月辛亥,子仪为太尉,抱玉为司徒。甲寅,子仪让,罢之。

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 三月丙午,抱玉让司徒。

新唐书卷75下表15下宰相世系表

P3445

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晋、魏间,家于安定,后徙辽左,以避乱又徙武威。后魏有难陀孙婆罗,周、隋间,居凉州为萨宝。生兴贵,修仁,至抱玉赐姓李。

附表:

(安)兴贵,左武侯大将军,归国宜公。

(安)恒安。

(安)文成。

(安)忠敬,松、鄯、会三州都督。

(李)抱玉,初名(安)重璋,守司徒,平章事凉国昭武公。

(李)自正字尚贞,少府少监,袭公。

(李)绛

(李)综,河中参军

(李)纵,宝鼎主薄

(李)绪,京兆府参军

武威李氏文字部分可以解读为:安息国是存在的,其下‘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恐怕就是后人的伪托了。‘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应写作弘扬佛法入籍洛阳;‘晋、魏间,家于安定,后徙辽左,以避乱又徙武威。’说的是不同宗的安同,《魏书卷·三十五列传十八》有安同传。李抱玉(安重璋)的真正世系为:‘后魏有难陀孙婆罗,周、隋间,居凉州为萨宝。生兴贵,修仁,至抱玉赐姓李。’正如表所列。

恕我年迈愚钝,恕我孤陋寡闻,无论古今、中外,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起源传说,都有他们自己崇拜的图腾。本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说他们的祖先是汉民族的某王公贵族,是一种文化和心理取向并非史实。虽然如此,还是理所当然的得到尊重;如果外族人以此拿来说事,甚至歪曲人家的本意都是不应该的。例如:

《魏书·卷一百零三卷》高车传曰:

俗语云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二女,安可配人,将以配天。”乃于国北无人之地筑高台,置二女于上,曰:“请天迎之。”经三年,其母欲迎之,单于曰:“不可,未彻之间耳。”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因穿台下为空穴,经时不去。其小女曰:“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天使之然。”将下之。其姐大惊曰:“此是畜生,无乃侮父母也!”妹不从,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滋繁成国。故其有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

《清史稿·卷一本纪一》太祖本纪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其先盖金遗部。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硃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

少数民族的起源传说,不应该大一统到汉民族常说的龙的传人;炎黄子孙等范畴之内。所谓的中华民族概念是五十六个民族的集合体,她不同于特指的汉、满、蒙、回、藏等特定民族的涵义。

附李抱玉传于后: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八十二》李抱玉传

,善李抱玉,武德功臣安兴贵之裔。代居河西,善养名马,为时所称。群从兄弟,或徙居京华,习文儒,与士人通婚者,稍染士风。抱玉少长西州,好骑射,常从军幕,沉毅有谋,小心忠谨。

乾元初,太尉李光弼引为偏裨,屡建勋绩,由是知名。二年,自特进、右羽林军大将军、知军事,迁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持节郑州诸军事兼郑州刺史、摄御史中丞、郑陈颍亳四州节度。时史思明陷洛阳,光弼守河阳,贼兵锋方盛,光弼谓抱玉曰:“将军能为我守南城二日乎?”抱玉曰:“过期若何?”光弼曰:“过期而救不至,任弃城也。”贼帅周挚领安太清、徐黄玉等先次南城,将陷之,抱玉乃绐之曰:“吾粮尽,明日当降。”贼众大喜,敛军以俟之。抱玉因得缮完设备,明日,坚壁请战。贼怒欺绐,急攻之。抱玉出奇兵,表里夹攻,杀伤甚众,挚军退。光弼自将于中氵单城,挚舍南城攻中氵单,不胜,乃整军将攻北城。光弼以兵出战,大败之。固河阳,复怀州,皆功居第一,迁泽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代宗即位,擢为泽潞节度使、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加领陈、郑二州,迁兵部尚书。抱玉上言:“臣贯属凉州,本姓安氏,以禄山构祸,耻与同姓,去至德二年五月,蒙恩赐姓李氏,今请割贯属京兆府长安县。”许之,因是举宗并赐国姓。

广德元年冬,吐蕃寇京师,乘舆幸陕,诸军溃卒及村闾亡命相聚为盗,京城南面子午等五谷群盗颇害居人,朝廷遣薛景仙领兵为五谷使招讨,连月不捷,乃诏抱玉兼凤翔节度使讨之。抱玉探知贼帅行止之处,先分屯诸谷,乃设奇潜使轻锐数百南自洋州入攻之。贼帅高玉方与诸偷会,遽为锐卒数十人掩擒之,因大搜获偷党,悉斩之,余党不讨自溃,旬日内五谷平。以功迁司空,余并如故。

时吐蕃每岁犯境,上以岐阳国之西门,寄在抱玉,恩宠无比,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兼山南西道节度使、河西陇右山南西道副元帅、判梁州事,连统三道节制,兼领凤翔、潞、梁三大府,秩处三公。抱玉以任位崇重,抗疏恳让司空及山南西道节度、判梁州事,乞退授兵部尚书。上嘉其谦让,许之。抱云凡镇凤翔十余年,虽无破虏之功,而禁暴安人,颇为当时所称。大历十二年卒,上甚悼之,辍朝三日,赠太保。

《新唐书·卷138列传第六十三》 李抱玉传

李抱玉,本安兴贵曾孙,世居河西,善养马。始名重璋,闲骑射,少从军。其为人沈毅有谋,尤忠谨,李光弼引为裨校。天宝末,玄宗以其战河西有功,为改今名。禄山乱,守南阳,斩贼使。至德二载,上言:“世占凉州,耻与逆臣共宗。”有诏赐之姓,因徙籍京兆,举族以李为氏。进至右羽林大将军,知军事,擢陈郑颍亳节度使。史思明已破东都,凶焰勃然,鼓而行,自谓无前。光弼壁河阳拒之,使抱玉守南城。贼急攻,抱玉纵奇兵出,表里俘杀甚众。贼乃舍去,从光弼战,大败,因不能西。差功第一,封栾城县公。代宗立,兼泽潞节度使,统相、卫、仪、邢十一州兵。以功授司空,兼兵部尚书,武威郡王。恳辞王爵,徙凉国公,进司徒。

广德中,吐蕃入寇,帝次陕,群盗遍南山五谷间,东距虢,西抵岐,椎剽不胜计。诏太子宾客薛景仙为南山五溪谷防御使,引兵招捕,久不克。更诏抱玉讨贼。抱玉尽得贼株柢蹊隧,分兵守诸谷,使牙将李崇客精骑四百,自桃林、虢川袭之。贼帅高玉脱身走城固,山南西道张献诚禽以献,悉索支党斩之。不阅旬,五谷平。即诏抱玉权凤翔、陇右节度,抱玉恳让司徒,故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西、陇右副元帅。又让仆射,故还为兵部尚书。

大历二年,来朝。久之,加山南西道副元帅兼节度使,屯鹔厔。抱玉兼三节度、三副元帅,位望隆赫。乃上言:“陇坻达扶、文,绵地二千里,虏孔道不一,梁、岷重则关辅轻。愿择能臣,帅西道当一面,臣得专事关、陇。”帝多其让,许之。抱玉在镇十馀年,虽无破虏功,而禁暴安人,为将臣之良。卒,年七十四,赠太保,谥曰昭武。

安清(安世高)来自伊朗的古安息国,是历史事实。但是他与安同、安重璋(李抱玉)皆不同宗。后魏有难陀孙婆罗,周、隋间,居凉州为萨宝。生兴贵,修仁,至抱玉赐姓李这才是李抱玉(安重璋)的本宗。安清(安世高)来自伊朗的古安息国不假,但安息国不是昌意次子安的封地。因此,也谈不上能作为安氏的根在华夏的证据!

参考

甘肃、安徽都有铜矿

运城的盐和铜矿,很重要,为什么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的大事情在这里

运城不仅仅有盐,还有中条山铜矿带。

夏商之谜|山西中条山所采铜矿少量在矿山冶炼,其余为何去向不明? 2018-12-17 20:47

山西七大铜矿运城占大头!垣曲有三、绛县闻喜各一

中国最典型的百余个知名铜矿床中,山西有7个铜矿,而运城就有5个,占据大半。

七大铜矿产地!我国70%以上的铜矿在这里产出

我国已探明铜产地是918处,其中铜品位大于1%的铜矿储量占总储量的35.2%,在我国的28个省(区)都有铜矿分布,也形成了我国七大铜矿生产基地。

一、江西铜基地

江西的铜资源位居全国首位,已探明储量的铜占全国的铜工业储量的三分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铜工业基地,1979年建立了江西铜业公司,现有“六矿两厂”,即德兴铜矿、永平铜矿、武山铜矿、东乡铜矿、城门山铜矿、银山铅锌铜矿和贵溪冶炼厂、上海冶炼厂。

六个矿山探明铜储量合计有1387万吨,德兴铜矿在1993年10万t/d的采选规划成为亚洲的特大型矿山之一。现开采的矿产年产铜精矿有10.2万吨,占全国铜精矿总产值的25%。

二、云南铜基地

云南的铜矿资源也十分的丰富,已探明的铜工业储量居中国第二位,该基地由“四矿一厂”构成,即东川、易门、大姚、牟定等四个大中型矿山和云南治炼厂。在1996年就达到了年产电铜10万吨,铜精矿5万吨。

三、白银铜基地

甘肃的白银常去是中国铜矿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主要是由折腰山、火焰山、铜厂沟、小铁山、四个圈等矿床构成,也是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一度是全国产铜最多的大型采选冶联合公司。

四、东北铜基地

该铜矿基地主要是由一批中小型的铜矿组成,具有起步早,建设快的特点。主要是由辽宁清原铜(金)矿、华铜铜矿、芙蓉铜矿、马鹿沟铜矿和吉林石咀子铜矿、天宝山铜铅锌矿等组成。也是从此在东北地区出现了第一个铜采冶的基地。

五、铜陵铜基地

安徽铜陵位于长江中下游,建设条件好。现已探明的铜官山、狮子山、大团山、冬瓜山、凤凰山、新桥、贵池、安庆、琅琊山、沙溪等一批大中型矿床合计铜储量300多万t。该基地也是建设早起步快的基地,现在的铜陵有色拥有6个矿山、两个冶炼厂。

六、大冶铜基地

湖北大冶、黄石一带铜矿资源丰富,现在已探明储量的有360多万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现具有“六矿两厂”,即铜录山、丰山洞、铜山口、赤马山、大冶铜厂、新冶等大中型铜矿山和一个铜冶炼厂、一个铜材加工厂。

七、中条山铜基地

山西中条山区域自50年代以来,勘探了铜矿峪、小西沟、胡家峪、篦子沟、落家河等大中型铜矿,累计探明铜储量330多万t。为了更好地开采铜矿资源,在1956年建立了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

重求 14:56:14

隆尧县 邯郸 地理好像有一些 行 也不足

邯郸还不如隆尧县

张富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误 2019-04-01 00:00

张富祥,男,1950年4月生,山东淄博人。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先后在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任教,现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2007年担任博士生导师。

——————————————————————————————

比“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误更失误的张富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