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发明了一个汉字,被中国女性骂了三年,如今人人都在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时期第一代散文作家有哪些 刘半农:发明了一个汉字,被中国女性骂了三年,如今人人都在用

刘半农:发明了一个汉字,被中国女性骂了三年,如今人人都在用

#刘半农:发明了一个汉字,被中国女性骂了三年,如今人人都在用|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20年,一位中学肄业的北大教授因发明了一个字而引起轩然大波,被整整痛骂了三年,甚至严重到一度不敢出门。而他当时所发明的那个不被人理解的字却广为流传,一直沿用至今。

这位教授是谁呢,他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刘半农。

而那个引起轩然大波,使他被万人痛骂的字,就是今日你我所熟知的“她”。

为什么刘半农会创作“她”字呢?又为什么会因为这个字被痛骂了整整三年呢?这就要从他的经历开始说起了。

中学肄业的北大教授刘半农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刘半农出生在江苏省江阴的一户清贫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刘宝珊曾中过秀才,很有学问,后来与人创办了翰墨林小学,那是江阴最早的小学。

刘半农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的父亲,曾中过秀才,与人创办了江阴最早的小学,翰墨林小学。

受家庭影响和自身的聪慧过人,刘半农6岁便能吟诗、作对联。他原名寿彭,后改名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在刘半农14岁那年,便以江阴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常州府中学堂。

他在学堂中成绩优异,深受学监(校长)喜爱。机缘巧合下,他成为了学监的弟子,学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史学家,这也在当时称为一段佳话。

刚入常州府中学堂的第一年,刘半农每次考试几乎都是学校第一,各科平均分数都在90分以上,被学堂“列为最优等”,这一时间让他名声大噪。

就在这位被公认的才子,在即将于常州府中学堂毕业的前一年,却做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他要放弃马上到手的大好前程,从学堂退学!

这一决定不仅让父亲震惊无比,也被其他人议论纷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做出这样荒唐的决定。但对学堂过于保守的教育体制感到失望和不满的刘半农还是毅然决然的退学了。

那么中学肄业的刘半农是怎样成为北大教授的呢?我们接着看下去。

退学后的刘半农在1912年于弟弟前往上海发展,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找到了一份在开明剧社做编辑的工作。

他还在闲暇时间自己写的小说和翻译的文章,并在《时事新报》和《礼拜六》等周刊上发表。

因为优秀的文字功底和自身的勤奋和才情,再加上很高的悟性,刘半农很快就拥有了一批读者,成为了一个活跃在上海文坛小有名气的作家。

经过几年奋斗后,刘半农的名声已经遍布上海。那时的他每月能拿到几十元的稿费,足以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销。随着约稿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名声和收入也越来越大。

可这一切在刘半农回到江阴后改变了,那时没有了固定收入的家里经常穷的无米下锅,最困难的时候甚至需要妻子回娘家借钱来度日。

就在这种时候,有一个人的出现,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他就是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

蔡元培校长给他寄来了一封聘书,要正式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的预科国文教授。

一开始刘半农根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怎么可能会收到全国最高学府的聘书呢?直到后来他才想起与陈独秀的那次令人难忘的会面来,才明白一切皆有原因。

陈独秀是《新青年》杂志的主编,他眼光毒辣,看出来刘半农是个可造之材,正是北大所需要的,于是他便向蔡元培先生大力推荐了他。

所以这样的好事掉在了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刘半农头上了。

由于刘半农的知识渊博,国学功底又深,并且极为擅长写作。并且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而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也为他在北大站稳脚跟埋下了伏笔。

“他”“她”“它”

那时的刘半农资历浅,学历也不足,经常被学院派怀疑是否有胜任教学工作的能力。刘半农也很有自知之明,于是在1920年刘半农带着家人去往了英国留学,并在五年后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

刘半农一直坚持打破旧的思想和腐朽规矩,宣扬先进的新思想。他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斗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刘半农组做过不少翻译工作,某次在翻译一部英文戏剧时,刘半农发现,在英文中指代第三人称的“他”有两种写法,分别是“he”和“she”,而在中文中却没有专指女性的字。

这让身为译者的他很是困扰,因为在英文中有两个“他”,所以翻译时可以非常轻松的区分出所指代人的性别。而在他将一些作品翻译成中文时,一切都开始显得无比怪异。

我们都知道这句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诗中的伊人,便指代的是作者所恋的那位心爱的女子。不止此句,在很多古文中,都会用“伊”来指代女性,以便于区分男女。

那时候有许多的作家经常用“伊”来指代女子,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开始倡导,“他”作为用于指代第三人称代指所有,不分性别。

这让刘半农在翻译外国的优秀作品时变得非常混乱,分不清这个“他”指代的是男是女,到底是谁。

可如果将“she”翻译成“那女的”和参考日本得来的“他女”又很尴尬,显得不尊重人。

于是刘半农在“他”字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她”来专门代指女性,这样既能够很方便的区分男女,又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除此外,他还很有创造性的发明了“它”,用于指代动物。

起初,一些女性并不赞同刘半农的这个提议。自古以来,男性在中国都有着高于女性的社会地位,长久以来的男尊女卑思想压迫着无数的中国女性,让她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的思想和文化不断传播,这些思想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女性思维的觉醒,于是开始倡导男女平等。

对于刘半农要创造“她”字的这个行为,并不被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所理解。

这些女性主义者对刘半农的这个做法非常不满,认为这是是对女性的一种不尊重和歧视,是对女性的不平等。

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就连当时的杂志也公开表示,刘半农所创造的“她”是对女性公然的人格侮辱,是将女性不视作为人。

尽管刘半农为推广“她”字想尽办法,甚至在翻译外国多部名著时,都用“他女”来作为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但也收效甚微,只有他的好朋友周作人(鲁迅的弟弟)及其他少数青年作家支持他。

因为这些原因,刘半农在发明“她”字的三年间备受辱骂。那时候他甚至不敢随意出门,只要他一出门。

一旦被那些反对他的人认出,他们便会群起而攻之,当街对他辱骂,骂声大到邻街都能听到,有时还伴随着身体上的殴打,让他的生活苦不堪言。

可尽管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刘半农也还是顶住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他想解决中国人在性别指向性意思不明确的问题。

因为他非常清楚能清晰指明性别在翻译界有多么重要,他本人也对这个字的意思并没有歧视。

直到后来刘半农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写给祖国和妻子的浪漫诗歌进入大众视野,“她”字才推广开来,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刘半农与他的妻子

刘半农与妻子朱慧的结合很有些传奇色彩。有这么句话,自古儿女婚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在婚姻大事上,没有人喜欢被安排,接受了新思想的刘半农更是如此。

可偏偏天降良缘,这良缘正好砸中刘半农的心。

刘半农和朱慧是包办婚姻,在机缘巧合下刘、朱两家的家长看中了对方的孩子,便有意让刘半农和朱慧日后结为连理。

刚开始刘半农并不愿意,直到后来偶然见了朱慧一面。14岁的朱慧亭亭玉立,十分美丽,刘半农只见过她一次就陷了进去,真真是天赐良缘。

刘半农在喜欢上朱慧后,便开始留意起她来。在刘半农的打听下,他知道了很多关于朱慧的事。其中一件就是朱慧裹脚的事。

虽然那时刘半农和朱慧已经定亲了,但是也不能随便见面。一次,思念朱慧的刘半农去找她,正在水井旁打水的朱慧提着水桶急忙就要走,因走的太快,露出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小脚。

古时候的人们都喜欢女性有小小的脚,这也叫“三寸金莲”,认为小一点的脚比较好看。而这背后的原因不止是因为好看,其实更多的是封建社会下,男性对女性在各方面的制约。

裹了脚的女性虽然脚看着确实很小,但是因从小脚就被布料束缚,在渐渐长大后,脚部的骨骼扭曲变形,行走时异常疼痛,这就限制了女性的行动,将她们束之在高阁上,不能随意行走。

看到了忍受着裹脚之痛的朱慧,刘半农很是心疼。但对于作为接受过新思想的刘半农来说,他并不明白为什么女子要裹脚。

在他的认知里,裹脚是个陋习,是旧时代的糟粕,应当被遗弃。

于是他回到家询问自己的母亲,得到回答却是女子不裹脚就嫁不出去这种回答。

刘半农听了既生气又心疼,他激动的对母亲说:“朱慧已经是有人家的女子了,我们已经定亲了,以后不用再裹脚了。”

在那个裹脚成为传统的地方,刘半农的话震惊了所有人,刚开始朱家并不同意他的说法,但在他日复一日的软磨硬泡下,朱家就给朱慧放脚了。

刘半农对的朱慧体贴和心疼深深打动了她,在1910年,刘半农和朱慧结婚了。

妻子朱慧是个勤奋能干的人,在结婚后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两个人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只是结婚了好几年朱慧也没有怀孕,这急坏了刘半农的父母。

人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那个封建时代更是如此。那时候男性们变相有三妻四妾的不在少数,于是刘半农的父母变打着为家族延续香火的美名催他纳妾。

可刘半农与朱慧感情深重,不愿纳妾。于是他便决定将朱慧带到上海,在那里开始新生活。

在刘半农的悉心照顾和朱慧的共同努力下,没过几年他们就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给她取名刘小蕙,是个小姑娘。

那个时候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所以小蕙是女孩的事情如果传回了老家必定会引起父母的不满和再次催生。

可在他们婚后朱慧因过度劳累已经流产过两次,所以心疼妻子身体的刘半农说什么也不愿再让妻子生孩子,于是便选择让他们的女儿女扮男装。

刘半农对摄像情有独钟,在那些业余摄影师中,他的技术堪称第一。他也非常喜欢给自己的家人拍照留念,为了降低自己与那些职业摄影师所用设备的差距,也曾购买过大量的摄像机。

在他们回国后的某天早上,孩子们兴致勃勃的跑来找刘半农,邀请他和他们一起玩。

两个女孩子在阳光下跑跑闹闹,有说有笑,画面美极了。看着这美丽的一幕,刘半农赶紧回到房间拿出相机,拍下了孩子们玩耍的温馨画面。

因为刘半农的摄影技术高超,所以有很多来请他帮忙拍照。

在一个下了大雪的冬天,刘半农正在家写作,一位友人从外面兴冲冲的跑来他家,请他帮自己拍一张雪中梅花的照片。

这位朋友也是个摄影爱好者,看到梅花枝头落满了白雪,就忽然有了想拍一张的兴致。

奈何他找遍了各个角度,拍了许多张,也没有拍到满意的照片。这时他就想起了刘半农,于是风风火火的跑来找他。

虽然刘半农的技术高超,但想拍的有意境也不容易,不过最终两人还是拍到了十分满意的照片。高兴的友人说什么都要请他去饭馆吃饭,拒绝不了的刘半农也就乐呵呵的去了。

刘半农的一生中拍过许多照片,不过最多的还是他和家人的照片,贴在家中的墙上。

1920年刘半农在英国留学期间,写出来那篇脍炙人口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

诗歌中多次用到了“她”这个字,在当时的文坛上引起轩然大波。这其中有好也有坏。

在这首诗歌中,充分表达了远在英国的刘半农心中对祖国和妻子朱慧的思念和深深的爱意。许多人听后为之动容,开始接受使用“她”字。

1934年,刘半农不幸离世,年仅44岁,走前甚至没来得及和妻子好好告个别,让人惋惜。他离开后本可以选择二嫁的朱慧却没有再改嫁。

而是选择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在此后的日子里每当朱慧想念刘半农时,便会唱起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

结语

刘半农一生致力于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他走在时代的前端,像勇士一般带领着思想落后的中国普罗大众前进,他是真正的斗士,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的觉醒。

也是他与妻子朱慧相守相伴一生,让妻子不再裹脚,从封建糟粕中脱离出来,开始新时代的生活。这样的人,又怎会有重男轻女思想,又怎会不尊重女性呢?

“她”字的创造不只是中国字典中多了一个字,也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是,让长久受到压迫的中国女性有了男女平等的意识,让女性们能够做自己。

望未来能有更多向刘半农这样的勇士带领着中国一路前进。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定能越来越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