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三大件”: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房子,车子,票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时代结婚的三大件 结婚“三大件”: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房子,车子,票子

结婚“三大件”: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房子,车子,票子

2024-07-01 00: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说起结婚“三大件”,中老年朋友可能会想起那段已经流逝的岁月,而年轻人的选择可谓不一而足。在时代变迁中演绎了各个时代风潮的“三大件”,既间接体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与价值观的选择,也直接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发展和提高。

从“看日头”到看手表,机械化带来生活的改善和便利

“你用什么方式看时间?”如果你向周围的人问这样一个问题,首先,很多人会觉得你很奇怪而不屑一答,然后,在你的追问下会得到五花八门的答案:看手机、看电脑、听广播、瞅一眼路边随处可见的电子屏……而唯独“看手表得时间”这个答案,出现的概率几乎最低。

有人曾经总结,中国人看时间,6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如今则是随处可知、可感时间,手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装饰品出现在人们的手腕间。但在上世纪70年代,手表是和自行车、缝纫机一同作为结婚“三大件”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陈老先生对于“看时间”就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1975年,陈老先生在沈阳某部队服役,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被破格提拔为排长。之后不久,在组织一次军事演习时,他却睡过了头,直接导致演习时间推迟。演习场就是战场,时间就是生命,这段灰暗的经历令他久久难以释怀,并写信告诉了未婚妻。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未婚妻把这件事牢牢记在了心里。1976年春天,陈老先生结婚时,女方的陪嫁是一块男式上海牌手表,这在当时可谓轰动一时。之所以轰动,一是因为当时能买得起手表的人少之又少,而且买手表要凭票、托人,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所以能买到手表的都是“神通广大的人”;二是因为这块手表是“嫁妆”,在那个尚未解决温饱的年代,讲的还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姑娘居然陪送了一块手表,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那个年代是怎样的物价水平?陈老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那时大米0.15~0.20元/斤,猪肉0.70~1元/斤。而当时“三大件”的价格是:上海牌手表125元,永久牌自行车150元,一台缝纫机大概也要100多元。

两年后,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手机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看时间”有了多种选择,手表便从生活必备品的宝座上“跌入凡尘”。那块寄予了深情的上海牌手表陈老先生珍藏至今,但曾经紧俏的“上海牌”早已消失不见。陈老先生认为它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它每天都要手动上弦,连个日历都没有”。而海鸥、罗西尼等手表品牌则开始紧跟时代属意创新,海鸥研发制造出“陀飞轮表”等高端技术产品,罗西尼则于2016年发布了首款智能腕表,通过转型升级走出了新路。

从“摇蒲扇”到吹空调,电气化刷新对生活品质的认识和体验

时光流转,1980年代的中国,有了一定消费能力的人们用“小平你好”来表达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感恩之情。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早已不再稀奇,结婚“三大件”开始向电气化迈进,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特别是彩电,几乎承载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从小在机关大院长大的刘先生对“看电视”记忆深刻:“那时候我父亲单位买了一台彩电,每天晚上七点前,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就把电视搬到办公楼后的空地上,电视一响,各家各户都带着小板凳来看。”1986年他上小学时,月工资只有70多元的父亲借钱从北京花1650元买回了一台彩电,着实风光了一把。而随着其他人家陆续购置电视,大伙儿一起看电视终成美好记忆。

今年夏天,新晋妈妈王女士给几个月大的儿子网购了一把草编蒲扇。今天的人们因为担心“空调病”而又拿起扇子度夏,许多人却不曾体会,上世纪90年代空调的出现是何等幸福的事情。过去,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全靠一把把蒲扇“熬”过炎热的夏天。当空调的习习凉风带走闷热,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全新的认识。

的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在“引进来”的路上越走越宽,市场上各类产品越来越丰富,上世纪90年代的结婚“三大件”空调、音响、录像机,已完全没有“生活必需品”的影子。山东的吕先生是一位资深音响发烧友,家里积攒了大大小小的音响设备,1997年结婚时,他花4000多元购买了一套爱华音响,放在电视旁边十分醒目。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那时彩电冰箱家家户户都有,婚房也是单位分的新房,而结婚是人生大事,还是要讲究一些的。尽管当年我的月工资只有700多元,但没有其它大的花销,还承担得起。”吃饱穿暖的人们,开始讲究起了生活。于是,缝纫机也从家庭消失了,商场里挂满各式各样的成衣,总有你“确认过眼神”的那一款。

展开全文

从“摁遥控”到全智能,科技化承载美好生活新需求

跨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上网了,空调变频了,冰箱无氟了,洗衣机智能滚筒了。而录像机则复制了手表的“兴衰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0.1%,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大量的中国制造走出了国门,如海尔、联想等,成为享誉世界的品牌。

不过这时家里开始出现一堆遥控器,稍不注意就拿错了,人们又琢磨:能否万物互联?很快,遥控器越来越用不上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机控制和人工智能:在回家的路上,用手机即可打开家里的空调;你挥一挥手,油烟机缓缓打开……家电“管家式”服务的范围还在不断延伸,格力电器数据中心首席研发工程师李宏波最近透露,格力在空调研发上经费不设上限,除家用空调外,格力在离心机(常用于大型数据中心)保障方面已建立了远程智能服务中心,不仅可以实现全年24小时监控,而且机器的任何异常可以在5秒钟内知道、半小时内响应。

但这些功能强大的智能产品却无法登上结婚“三大件”的殿堂,要说现在的“三大件”,得数“房子、车子、票子”了。1998年,我国全面进入了商品房时代。上文提到的吕先生赶上了福利分房的“末班车”,但1999年大学毕业的小文直到2003年准备结婚时,才“意识到房子的重要性”,她回忆说。好在公婆家境殷实,在老人的支持下,小两口住进了两居新房。

2015年,一份《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显示,80、90后的婚姻半径明显超越了地域限制,受访者和配偶在同一城市出生的比例仅占到45.5%。情感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铁路、公路等公共设施日趋完善,无论开车、坐高铁还是乘飞机,出行十分便捷,所以“异地恋”已经没有地域障碍了。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仅用了十几年就将家用轿车从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但“车子”在“三大件”中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当年的“自行车王国”如今为治理拥堵“伤透了脑筋”,而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越来越舒适,总里程达2.5万多公里的“四纵四横”高铁网更是将“千里出行一日还”演绎出了新高度。因此人们的出行观念也在转变:曾经“有车”是身份的象征,而现在“我坐地铁来的”则既务实也不“掉价”。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今天,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迈进,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人们更看重的是智慧而高效。而量力而行、合理消费,注重如何让自己的婚姻更美满,逐渐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时尚选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