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历史回顾与未来着力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媒体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意思 “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历史回顾与未来着力点

“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历史回顾与未来着力点

2024-06-11 21: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深刻揭示了“大思政课”建设的空间场域,旨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空间拓展延伸至社会,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向同行与有效交互。因此,一要确保思政小课堂不脱离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主要依靠思政小课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但讲授内容多是对社会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抽象,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难以理解的短板。思政小课堂要避免纯理论的空洞说教,这就要求思政小课堂不能脱离社会大课堂,思政课教师必须在理论讲述过程中将鲜活具体的典型案例、历史故事、社会问题引入其中,并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阐释。思政小课堂只有通过透视社会大课堂,其理论讲授才更具科学性和感染力。二要促进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不能禁锢在思政小课堂上,而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把思政课搬到乡村基层、工厂车间、社区街道、纪念馆、博物馆等,引导学生在参加志愿活动、社会调研、支教服务等社会实践中全面了解国情,锤炼意志品质。只有拓展思政小课堂的教学空间,在社会大课堂中丰富教育素材,验证理论内容,学生才会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提升“大思政课”的实效性。三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于将学校与社会的育人力量统一起来,在于将科学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教育统一起来,帮助学生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在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格局下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仅能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需求,也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大思政课”的物理场域不仅要基于国内,更要放眼国际,要善用国内外丰厚的教育素材,通过国内和国际、课内与课外的比较,让现实生活成为“大思政课”的丰富源泉,让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