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第一滴油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油田诞生记 【史鉴】第一滴油的故事

【史鉴】第一滴油的故事

2023-10-25 04: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历经千辛万苦,锦州合成厂于1951年2月10日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滴人造石油。

 

  1948年10月15日,锦州,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首战之地。

  1951年2月10日,锦州合成厂,新中国第一滴人造石油的诞生地。

  70年弹指一挥。如今,中国到处都可以看到驰奔的汽车。

  第一滴石油是怎样诞生的,正在启封……

  接管

  日本侵略中国,需要大量的石油支撑战争,所以决定要在中国建设炼油厂,经过考察和评估后把厂址定在了锦州。为什么选择在锦州建厂呢?一是因为锦州是伪满洲国辽西省省会,属于日本的势力范围;二是因为锦州有水,附近的阜新有煤,原料充足;三是因为锦州地理位置重要,运输方便。

  1937年7月29日,伪满政府总理大臣张景惠颁布第217号敕令,批准建厂。

  1938年5月7日,伪满政府和日本三井财团合股征购常屯、双庙、西大泥洼子三个自然屯的土地总计195万平方米,由三井财团承建费-托式合成炼油厂,厂名叫“满洲合成燃料株式会社锦州工场”,1943年首次试车成功,生产轻质油100吨。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这座工厂也没有建完。1945年9月,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接管了工厂,三个月后又撤离了工厂。1945年12月,国民政府接收了工厂,更名为国民革命政府经济部锦州合成燃料厂,但是并没有恢复生产,工人也基本被遣散回家。1948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攻克锦州,又重新接管了工厂,命名为东北工业部化工局锦州合成厂,开始恢复与重建工作。

  早在1939年以前,世界上仅有9座这样的合成炼油装置,总生产能力74万吨/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本都给炸飞了,只有锦州这套合成炼油装置具备恢复生产的可能,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套合成炼油装置。

  接管工厂的第一任厂长叫黄伟,曾经担任过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三大队政治指导员、哈尔滨酒精厂厂长。选派黄伟来锦州接管工厂,组织上也是看中了他当过厂长的履历。

  但是,日本人管理工厂的时候,中国人只能当工人,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和简单的设备操作,根本不让中国人接触管理和生产技术。日本战败,所有的日本人都被遣送回国之后,没有中国人会驾驭这个庞大的炼油系统。

  用人

  26岁的黄伟虽然年轻,但勤奋聪明,而且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经过调查研究,黄伟提出要使支离破碎的工厂早日恢复生产、早日炼出油来,第一要解决技术人员奇缺的问题,第二要尽快研制出生产所需的钴催化剂。

  经过多方探寻,终于有了目标。黄伟派副厂长杨洁和东北工业部化工局的李新到天津去请留德博士、炼油专家赵宗燠先生来锦州主持大局,任命赵宗燠先生为东北工业部化工局总工程师兼锦州合成厂总工程师。赵宗燠先生又带来了程兴武、郭雨东、佟吾卫、武恒、李树楷、田忠恕等骨干技术人员。这些人都曾在国民政府的炼油厂担任技术专家等重要职务。

  身在美国的炼油专家黎煜明先生在看报纸后得知新中国在锦州恢复重建合成厂的消息后,立即回国。他谢绝了湖南大学校长岗位的聘请,毛遂自荐来到锦州,被任命为副总工程师兼催化剂车间主任。林裕才先生,天津北洋大学毕业,和妻子都是台北高雄炼油厂的工程师,待遇优厚,但一听说新中国要搞炼油,爱国情怀立即被点燃,于是携妻子冒着生命危险逃离台北,来到锦州,被任命为锦州合成厂煤气车间副主任。东吴大学的陈亚、任道源,重庆大学的吴克济等也都来到这个厂。工厂还招聘了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成立技术训练班,培训了300名技术工人;任命有绝活的大工匠如刘茂丰为铆工技师、张树林为电工技师、张治民为钳工技师,处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用人的不拘一格。

  催化剂

  炼制合成石油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有钴催化剂。钴催化剂哪里有?哪里都没有!

  早在日本战败之时,赵宗燠先生就向蒋介石提出,把在日本九洲的催化剂厂作为“战争赔偿”迁至锦州,但未能成行。与赵宗燠先生同来的原国民政府军政部汽油厂工程师郭雨东先生提醒,早在抗战期间已经在重庆研制出生产催化剂的配方,只是没有原料硝酸钴和硝酸钍。因为当时曾进口了一批硝酸钍一直保存在重庆北碚焦油厂,所以可取回使用;至于硝酸钴,香港有卖的,可去采购,回来自己生产。黄伟采纳了郭雨东的意见,任命郭雨东为合成车间主任,到香港执行采购任务。

  当时的香港鱼龙混杂,而海南岛仍然被国民党军队控制着。郭雨东先生跟国民党打过交道,也见过世面。他沉着应对,先是在香港联系美国商人,可是不久后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美商拒绝供货。他只好向德国和英国寻货,在中共驻港商业代表办事处和地下党的配合下,用3000吨大豆换回200吨硝酸钴和部分硝酸钍。但此时,还是没有生产催化剂的设备,只能自己造。因为钴、钍催化剂有挤压失水性,除了填铸成型,别无他法。技术人员设计出一种适合催化剂泥状物料成型的连续转鼓式多孔成型干燥联合装置。在决定采用铅板钻坑造粒方案后,他们很快就制成专用钻孔机11台,工人技师刘玉发用手工方式制模型,解决了铅制模板加工的问题。

  经过一百多天的试验,1950年7月21日,钴催化剂终于研制出来了。催化剂厂厂长(工段长)李树楷亲手组织工人装桶,地点就在厂东门供应组的七节楼库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钴催化剂的国家。

  DDR炉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同意锦州合成厂恢复生产。

  恢复炼制合成石油的关键就是DDR炉的恢复。DDR炉长130米宽17.6米高28米,由96个炭化室、144个燃烧室、48个换热室组成,由中部人字砖抽出CO:H2=1:2不经变比,直接生产比例合格的合成原料气,然后经过脱硫送入恒温合成反应炉。合成炉每台容积20m³,内装600支散热管及5000m2散热片。日本人曾经有过一次点火烘炉,但失败了,又没有科学降温,骤冷停火,烧坏了硅砖。苏联红军和国民党占领工厂后,又拆走了好多重要的设备设施。好在DDR炉和合成炉的主体完好,只是工程量太多,配件又少,没有技术依靠,给修复造成巨大困难。

  修复先从北部48座炉体开始。经检查炉体损坏程度并不严重,但硅砖砌缝要求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