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亮灯110周年,“温州第一盏电灯”铜雕点亮五马街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中国的第一盏灯 纪念亮灯110周年,“温州第一盏电灯”铜雕点亮五马街口

纪念亮灯110周年,“温州第一盏电灯”铜雕点亮五马街口

2024-05-03 12: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盏电灯”诉说关于电的坎坷故事

1914年4月,温州普华电灯公司正式向市区供电。其创建初期,发电负荷仅有30至60千瓦,年发电量10至20万千瓦时,而当时的城区供电线路也十分简陋,变压器总容量不到100千伏安。受到发电、供电的双重限制,按照规定,报装电灯的功率均为25瓦,从傍晚发电时点亮,至午夜熄灭,每夜仅为4个小时,每月每盏灯电费1银元。

1924年,温州普华电灯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改名为温州普华兴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接任总经理的是出身经商世家的实业家杨雨农,流淌着创新血液的他大刀阔斧谋求突破,改锅炉蒸汽发电为柴油机发电,扩大发电量,又扩充输电线路,将输电时间延长至12小时,还把原先的包灯制改为电表制,每度电价二角七分。在杨雨农的苦心经营下,普华电气公司不断添置新机、扩建厂房,1938年,电厂装机容量2096千瓦,年发电量达420.8万千瓦时,分别为1914年的70倍和42倍。

温州普华电灯公司旧照

看似欣欣向荣的电力工业,却备受燃料柴油供应短缺的掣肘,停电在当年是家常便饭、屡见不鲜。据1937年《浙瓯日报》载:“普华电气因柴油缺乏,每日暂停输电11小时……或夜间照常供给,每日黎明至上午12时,暂停电6小时。”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天供电都无法保证,只有除夕前后才会出现“通宵输电”的情况。

抗战期间,发供电设备屡次遭到侵华日军的破坏与掠夺,日寇的海上封锁还导致了柴油供应的断档。在不断的摧毁与微薄的重建之中徘徊,温州还是陷入了那漫长的黑夜——1947年2月4日,全市唯一一台288千瓦柴油机组地轴断裂,于是全城断电,这一停便是十个月。

如此时局之中,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御敌,温州电力工业也涌现出抗争的星星之火。1947年,普华电气公司聘任张有才为经理,陆雨元、沈笃忱为副经理,在沪、温募得新增股本3.5亿元,又向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购买了1000千瓦柴油机全套设备,于同年12月31日试车发电成功,时隔近一年,温州城区终于再次迎来了光亮。

电入寻常百姓家,我市用电户近535万户

随着新中国成立,电力事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温州市区电力初创的十年间,年用电量仅为10-20万千瓦时。1927年,温州城区用户数只有3224户,电能计量方式分为包灯制和电表制两种,包灯制每盏每月电费为1.4银元,几乎是20斤大米的价格,而电表制每度电的价格约为0.3银元。1949年,温州市区用户数也仅为5111户,全市年用电量也不过160万千瓦时。

110千伏平阳变电所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社会经济繁荣向好,用电量也同步呈现出令人瞠目的增长速度。“一五”时期,用电量年均递增36.2%,到了“二五”时期,年均递增达到了61.9%。温州政府采用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办电方针,先后兴建东屿火力发电厂和百丈漈水力发电厂,同步建设输电线路与变电所,形成了电网的雏形。1984年,温州电网正式并入大电网,结束了孤网运行的历史。1978年后,改革开放春风拂面,温州人走出家乡,走向全国甚至世界,成为了“敢为天下先”的代名词。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和雨后春笋般的小微企业推动着用电量的迅猛发展,至1988年全市各县联网供电时,全年用电量达到了近14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近4倍。

现在,颠覆传统发电模式和运转的革命也正在进行。2012年,国网温州供电公司承建国家863项目含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风、光、柴、储综合系统得到成功运用。而今顺应服务“双碳”目标,落实温州聚力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的部署,“核风光水蓄氢储”的能源发展布局蓝图也正在描绘。

今天,温州全市已有用电户数534.98万户,居民生活用电的价格为0.538元(年用电量2760千瓦时以下的部分)。供电服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国网温州供电公司多措并举提升供电服务品质,“刷脸办”“线上办”等便捷服务模式成为办电新常态,千方百计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电费管家”等一系列服务举措为企业节省“真金白银”,电力大数据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的“晴雨表”,逐渐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百晓讲新闻视频号,欢迎关注~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温度新闻

编辑:旸谷

审核:王欣杰 方赞

监制:翁逻沿 李冶

总监制:邓雄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