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你中国航空的发展历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中国武器装备发展史手抄报 让历史告诉你中国航空的发展历程

让历史告诉你中国航空的发展历程

2024-07-15 02: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想利用中国来牵制日本,减轻其在太平洋上的压力。1942年,美国驻华航空特遣队成立,陈纳德希望把空军力量扩大到总数为105架战斗机和42架轰炸机。但要求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响应。随后,驻华特遣队再度要求200架战斗机,以补偿因事故和战斗造成的损失,这些要求也遭到拒绝。1942年下半年美国没有向中国提供足够的飞机。美国驻华特遣队仅仅收到20架战斗机。罗斯福在1944年9月18日在信中要求中国出兵缅甸北部,以换取增加空军援助和物资,中国空军才在美国的输血下,重新成为一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继续在抗日战场上遂行军事行动,直至抗战胜利……

完整工业体系决定航空实力

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航空工业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直接原因是中国没有航空工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机械工业、冶金工业等,中国的飞机工厂必须进口航空工业的“上游”产品(金属材料、发动机、飞机零部件)才能维持生产。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受到日本封锁,生产就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当时的政府投资设厂分散,各厂没有分工协作,各自为政;各厂造飞机无科学的规划,或仿制美国,或仿制苏联、法国,对自行设计的飞机,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提高。各厂造的飞机五花八门,没有全国通用的标准件,全国航空工业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航空工厂的功能大打折扣。

反观日本,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都有较好的基础,从飞机设计、到材料、动力,其航空工业已经自成完整体系。比如,“零”式飞机就是采用了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开发出的新型超硬铝合金(镍锰超硬铝合金),蒙皮是铝合金蒙皮。1940至1945年,日本每年生产军用飞机各为4768架、5088架、8861架、16693 架、28180架、11066架,数量惊人。

然而更值得深思的是,在中国空军面前看似强大无比的日本航空力量,最终却被美国的军事工业机器碾压的粉碎。战争期间,美国军用飞机产量几乎9倍于日本。高峰时的1944年达到100752架。战时美国航空工业是以量取胜,在航空技术上虽然没有达到世界前沿。但美国政府精选少数型号,指令各企业跨公司集中生产标准化飞机。与此同时,美国企业不断加大研发,面对技术停滞不前的日本“零”式战斗机,美国积聚起足够数量的 P-38、F4U 和 F6F,在太平洋战场上压倒了“零”式。在真正强大的美国军事工业机器面前,日本人的军事航空力量乃至航空制造业,变成了一只“虚张声势的‘纸老虎’”。

航空工业永远是竞争主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而其中所获得的重大教训之一,则是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建成一个完整、有序、稳健、先进,有强大工业基础、产业机构合理、体制机制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航空工业是国家级战略性产业,是世界大国间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不论对于保障国家安全,还是促进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航空工业从来都是一个不进则退的圈子,技术出现突变的时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新兴力量如果把握时机,果断突破,可以越过经验不足的羁绊。成熟力量如果不能看清潮流,果断超过自己,也会落后于时代。

如果掌握了符合时代需要的关键技术,传统技术的缺失是有可能通过对新兴“前沿技术”的有效运用来获得弥补的。显然,这是一个时代的契机。然而,无论时代赋予了我们怎样的契机,空前规模的实干都是中国航空科技从赶到超的物质基础——这需要将发展航空工业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发展航空工业成为一个全民共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表明,没有一个长期发展航空工业的发展规划,没有一个对发展航空工业的全民共识,航空工业是难以挂续稳定发展的。航空工业是战略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太高精尖、太复杂、涉及面太大,决策层次太高,发展航空工业需要大战略决心,需要高层组织协调和配套的发展政策,也需要全社会乃至全民族的理解和共识。

在历史上,以弱胜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我为主,争取战略战术上的主动权。这对空军的发展也不例外。跟踪、理解外军自然重要,但形成我军独特的空战战术思想和相应的技术路线,夺回主动权,这是中国航空最终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这是被动地以弱胜强;而打什么仗研制什么装备,研制什么装备,建设一个什么样的航空工业体系,我们打算为这样的目标在精神和物质上投入多少,这是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OFweek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