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斯洛伐克四年展 胡佐

胡佐

2024-01-15 0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笔者长期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创作与教学,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舞台美术展,深切体会到应在舞台美术教学成果综合展示模式中建立以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为新型实践教学的形式。需说明的是,此处的“展演”二字对应了英文中的“performance”一词,国内针对该词的译法有表演、演出、操演、展演等多种观点,本文从当代舞台美术设计的特征及实验教学的角度倾向于译为“展演”。对于“performance”(展演)的概念,美国戏剧家理查·谢克纳认为:“展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名词……从动物(包括人类)的仪式化行为,到日常生活的展演 ——打招呼、显示情感、家庭情景、职业角色等 ——直到游戏、体育、剧场艺术、舞蹈、典礼、仪式、以及广泛意义上的展演。”[1]《剧场艺术学入门》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巴尔姆对此也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关于展演(performance)的讨论扩展了剧场艺术的概念 ,将节庆、典礼、仪式等旁剧场行为的不同形式囊括进来,使剧场艺术学包含了一切排演现实的表现形式。”[2]上述观点说明当代展演艺术包含着跨界、混杂、交融、多学科等多种因素,并形成了一个不设防的边界,其大门已向生活敞开。可见,布拉格四年展将展览名称中沿用多年的“scenography”改为“performance design”也正是基于包含展演艺术在内的当代剧场艺术发展的这一背景而提出的,它“鼓励各国家展的策展人包含多种表演形式,并将舞台美术不仅看作戏剧学科,而且也是视觉艺术学科,或者是戏剧艺术与视觉艺术间的边缘学科”。[3]这实际上说明,布拉格四年展已成为超出传统展览概念的艺术节,这里不仅是静态的展示成品的场所,更是创造、研究和实验的地方。本文提出的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的设想正是以此为依据,它是一个以在国内外高规格的展览平台高水准地展现舞台美术教学成果为目标的实验场所,教学内容来源于全球范围内各类顶级展览的既定主题衍生出的各种话题和讨论视角,涵盖展演文本、空间、时间、身体、画面、新媒介、观众参与等当代剧场艺术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是将展演空间设计与课堂深度融合,将设计教学的终端由教室延伸至高水平展厅,打通舞台美术学科中的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服装与化妆设计各专业方向之间的界限,甚至打通舞台美术学科与表导演、戏剧文学等专业间的壁垒。通过艺术与技术、戏剧与视觉艺术、舞台美术与多种学科之间的交汇,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跨界融合的高水平艺术人才。

一、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

构建跨界教学的理想平台

戏剧学院舞台美术教学的实践环节历来注重教学成果的展示,传统的做法是采用“进阶型”的成果汇报形式,即阶段性作业汇报展、学期末教学检查作品展和毕业设计展。此模式被国内许多艺术类院校积极推广。近年来,学校在改变单一、封闭的校园内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面作了许多努力,积极探索了多元、开放的社会实践型教学。教学成果的呈现也从以往静态的设计图和模型为主的形式,拓展到了动态的人与展品、人与空间的互动演示形式的实验中。比如舞台设计专业曾尝试让学生举办真人表演与自己制作的多媒体画面互动的小品演示,服装化妆设计专业则依托“着色”项目教学,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设计图和人台作为主要教学成果展示的限制,让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己制作的服装与造型的演示。这些教学成果通过作业汇报展、毕业设计联展、教学实践展示演出月、青年艺术创想周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实践机会和展示途径,增强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推动了专业教学的发展。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教学成果综合展示模式强调了各专业教学成果的专业性,却缺乏跨界融合的教学主动性,尤其当我们的教学成果在国内外各种大型展览中呈现时,仍然还是界限分明地以分专业的形式呈现,力求充分展示各专业的特色和教学水平。当代艺术界,跨界已经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的常态,不少作品甚至已无法用传统的类别来界定,艺术家之间的跨领域合作赋予了剧场艺术更多的可能性。布拉格四年展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要对现行教学成果的展示模式进行反思,它本质上已经涉及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核心问题了。这对我们的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迫使我们对当代舞台美术进行重新审视。当代高、新科技领域的高速发展对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种新材料和新的造型艺术手段大大延伸了舞台美术的内容和表现方法,跨越或临界了其他艺术的领域,发展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装置艺术、录像艺术、多媒体和真人表演相结合技术、摄影手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身临其境的互动性艺术语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超视觉和触觉的艺术体验形式并逐渐被舞台美术包容和吸收。

2019年的布拉格四年展中,与四个展览单元并行的还有“特定场地表演节”和“构成”单元的六十多个表演,而除了这些专业的表演类项目外,表演行为也普遍出现在国家展和地区展,以及学生展单元中。如设置了定时表演的国家有墨西哥、瑞士、塞尔维亚等,部分国家如澳大利亚、北马其顿、巴西、丹麦等则直接以现场表演为展览的基本形式。这些都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的舞台美术展,比以往更注重跨学科的交汇,主题装置、现场表演和互动形式成为明显的趋势。“‘多学科’‘跨界’‘混杂’‘交汇’等,近二十年来一直是PQ常见的关键词。从演出范畴内不同学科的融合、注重视觉听觉之外所有感官的贯通,到戏剧与当代艺术的交叉,甚至戏剧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新技术领域的结合,这些探索扩展了舞台美术的传统概念。”[4]布拉格四年展是当今世界最高规格的舞台美术盛会,其学术思想、创作理念、表现形式代表着当代舞台美术的最新动向。我们的教学无疑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立足专业发展的最前沿,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的同时,突破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培养学生跨界合作的能力。“事实证明,要达到这一目标,仅凭分散的个人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总体的观念,不是详细的解决方法,而是对一种本质及所有创造性工作基本通用程序的一系列探索。”[5]

2019 布拉格四年展法国学生展作品《第 九学校》

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正是实现这一系列探索的有效途径,其初衷就是打通专业之间的壁垒,强调跨界、合作,将教学内容与前沿技术相结合。实验室的课程内容来源于全球范围内各类顶级展览既定主题衍生出的各话题和讨论视角,立足于这些有国际重大影响的观念和事件,通过对活跃在本专业领域的顶尖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梳理出相关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和学者给予大量关注的主题,从而聚焦于身体、时间、空间、画面、文本、音乐、展演、导演、观演交流及新媒介等方面的内容。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一个主题或视角,鼓励学生将设计图纸、模型等传统舞台美术范畴内的视觉形象训练和展演空间设计相结合,使他们获得关于实践领域内不断演变的态势的一些洞见和批判性视角,同时扩大他们的思维视野,使他们能通过课堂上鲜活的案例引发对新艺术进行思考,并获得去探索新鲜奇特、充满挑战的当代艺术景观的渠道,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跨界探索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全面参与,也可以各有侧重,指导老师进一步分组,确定分工,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和竞争。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会为了集体荣誉感互相帮助,采用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增强合作意识,同时,每个小组之间又可以在导师指导下为了最终的参展目标再进行合作。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并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同时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文本、表导演及舞台美术其他因素的构想和表现的过程中提升跨界的能力,从而使这里成为学生们追寻艺术梦想、致力于探索多种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的理想平台。

二、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

激发教学实践的新动力

戏剧学院的教学成果展示长期以来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形式,即实习演出和毕业公演,这是舞美专业与表演类专业共同合作的教学实践展示形式。按理说,学生在校期间能跟随老师投身演出实践是一件好事。然而近年来这种形式屡被师生诟病:教学演出实践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各学科之间的教学模式、行课计划和追求的目标又各有特点,虽然彼此需要,但又相互制约。比如演出剧目的选择,历来主动权不在舞美专业,确定的剧目也许能满足表演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对于舞美教学却可能完全不适合,且往往在具体排演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与教学目的完全相反的结果。如按剧目分组后,导演往往会从全体舞美专业的学生作业中挑选出一两个构思来拼合成一套完整的方案,导致即便方案很优秀,如果与导演的思路不一致也很容易失去舞台呈现的机会。少数导演更是为了自身教学目的,不顾及舞美专业的教学成果,屡次将跨专业合作的教学演出临时定为空舞台表演。这种对舞美专业师生极其被动的、不公平的教学方式如果不想办法改变,只会越来越损害他们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怎么改变?这恐怕不仅是操作层面的,而且要从观念上去思考。20世纪的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实践的方式。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日益强大的功能,原本用于视频会议的系统被搬上了舞台,实现了本地和异地演员的同台演出,因此戏剧可以在任何地点发生,这些都使得戏剧艺术连同舞台美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5年和2019年的布拉格四年展说明,舞台美术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空间设计的一部分。换言之,舞台美术已经以一种极度开放的姿态,成为一门越来越超越舞台的学科。当代的各种演出、娱乐、庆典、仪式、线上线下互动游戏等社会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戏剧表演因素。戏剧的许多元素、技巧、理论与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化和娱乐当中。如此,舞台美术也就自然会涉及上述列举的文化生活中的各种演艺空间,甚至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立足于这种观念和视野,我们舞美教育工作者就必然要认真思考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问题。

重新审视舞台美术教学成果综合展示模式,我们发现,虽然仍需要认真传承实习演出和毕业公演的教学传统,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时代的发展倒逼我们必须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而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就回应了这个问题。它的教学目标首先就是面向世界,立足当代,强调跨界、合作,将教学内容与最前沿专业发展及社会现实相结合,以中国舞台美术展、布拉格四年展、WSD世界舞台设计展等国内外高水平的展览作为教学实践的新平台。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以个体专业人员的身份进入剧组去配合演出,而且要打通专业间的壁垒,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界能力,使他们成为致力于探索多种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崇高艺术理想的艺术家。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教学目标过于注重舞台美术的形式而忽略戏剧的实质内容,当代跨界导演艺术家荣念曾“就此问题对记者的回答是有启示的”,他说,“你现在采访我是通过电话采访的形式,对我会有一个印象,如果是E-mail或者面谈肯定产生的印象或者采访的效果又会有不同,形式需不需要做实验?会不会影响内容?甚至有时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内容”。[6]的确,不必担心我们强调展演实践会使学生脱离在舞台上的能力训练,恰恰相反,我们在这些高水准的国际性展览中,“能够实验剧场里没法考虑的手段,同时应该补充的是,我们在展览中得到发挥的手段,无一例外不是已经在剧场中尝试过的,只不过由于条件限制,没能大规模地进行实施”。[7]捷克舞台美术家约瑟夫·斯沃博达参加国际大型展览实践的经历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其对当代舞台美术产生深远影响的“多屏幕投影”“复合投影”等艺术手段无一不是在大型展览中得以实验成功,尔后被创造性地运用于众多演出实践当中。

《世界的产生》,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

捷克斯洛伐克馆多屏幕投影视听复合装置

(设计:约瑟夫·斯沃博达,1967)

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依托于大型国际展览,反映有重大影响的观念和事件来开展教学实践,使学生们获得实践领域内不断演变的态势的洞见和批判性视角,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表现机会,从而更充分地调动师生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最终为舞美专业教学实践的探索注入新的活力。

三、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

促成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紧跟时代、立足前沿的教学方法必然要依托课程的不断更新。在以设计元素训练、设计技巧与方法、创作与体现等主干课程为核心的传统舞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如何突破单一学科的界限,培养学生跨界合作的能力,有效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我们需要获得较为稳定的确保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的资源和渠道,这个源头的起点越高,越能保证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有较高的水准。例如,始于1967年的布拉格四年展,几乎每届都会设置主题性舞台设计单元,要求各国舞台美术家提供的作品必须符合展览组委会规定的主题(首届展览的主题为莫扎特歌剧设计,第二届则围绕着莎士比亚经典名剧设计,此后每届都会根据组委会事先的规定而各有侧重)。前文曾提到,布拉格四年展在2011年的更名带来思维和观念的重大革新,提示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眼光去审视当今的舞台美术。而与之对应的这届展览的主题“在旋转世界上静止的点”也更关注戏剧与现实世界的时空关系,更强调展览的现场性和多学科间的交融互渗。2015年的这一届,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围绕着“共享空间”的主题,“展览内容显示,布拉格四年展从未有过如此多样的面貌,这些面貌表明一个事实,舞台美术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8]更让参与者惊讶的是,此届展出与活动的地点分散在布拉格老城的各个角落,其中包括名人故居、教堂、画廊等各种现成历史建筑物和露天公共空间,而展出的内容“更趋向以现场展览、体验、装置、表演、步行导览、表演讲座和其他难以计数的形式,来展现这一演出设计事件的特点和意义”。[9]这种与人们习见的舞台演出的文献式展陈方式有着巨大差异的展览现象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当代舞台美术展已不再是静态的陈列设计或教学成果的成品的形式,而是已然把展览现场当作了创造、研究和实验的地方。

我们在展览现场有深切体会,当代舞台美术的意义和形态正在不断发生裂变,这个原本来源于戏剧内部的专业已经发展成一门越来越超越戏剧、走出舞台的学科,它正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这些舞美教育工作者思考对学生培养的问题。然而我们的培养方案没有体现这个要求,也少有教师把这项内容详细列入教学计划,尽管少数参观完展览的专业教师可能会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国际新动态,但课程还是那些课程,教材还是那几本教材,指望学生们在新的国际展览赛事上有新的作为恐怕并不现实,故此时探索一种能促成教学内容更新的实践形式正合时宜。

2019年6月第14届布拉格四年展体现了世界各地的同行们的新的转变。本届展览的主题是“想象、转化与记忆”,和它对应的三个主题单元为“国家与地区展”“学生展”和“碎片展”,地点由前两次分散在布拉格老城中心的各个区域重新回到了此前长期举办展览的布拉格工业宫。本次展览现场表演的比重较往届更大,重在追求一种新的体验和互动。和以往相比,较大的区别是对场地进行了限制,在国家与地区展单元中,分配给每个国家与地区展的面积是25平方米的空间,而学生展单元则提供给每块16平方米的正方形空间。通过空间的限定形式激发所有参展国家和地区的创作团队就整个空间共享进行对话。在展览现场,学生展单元中传统的文献式教学成果比往届更为缩减了,而更注重边缘性和探索实验性,更多地聚焦于整体空间设计、创意概念、互动表演等,更有甚者,将跨学科、跨领域作为主要探索的对象,将医学、物理、化学、航运等远离艺术的科学门类与展览结合,向传统的舞台美术概念和戏剧影视美术教学发起了挑战。

2019布拉格四年展拉脱维亚学生展作品《青年与瓦格纳》

这些新的视角与观念,包含着“舞台美术装置”“共享空间”“展览与现场”“展厅即作品”“当代艺术与舞台美术”“舞台美术新的视觉语汇”“现场与互动”等多个可不断探索和讨论的话题,均能顺理成章地成为舞美的课程内容,都能作为确保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的重要资源。除了布拉格四年展之外,随着近年来国际舞台美术交流环境的持续向好,全球范围内还有不少其他高规则、高水准的视觉艺术展,各种展览的不同主题又能衍生出许多新的话题,这些都能为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的教学探索创造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成为源源不断的课程资源。

2019布拉格四年展意大利学生展作品《布拉格实验》

四、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

建立有效的教学工作机制

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内外各类重大展览活动。通常的做法是事先成立一个展览小组,之后通过两条路径开展工作。一是按照展览主题征集作品,从各个班级的课堂作业或任课教师个别辅导的作品当中,从毕业设计作品、校内外实习演出剧目、毕业演出当中精选出优秀成果作为展品。二是空间设计部分,一般需要根据展览主办方提供的展位面积、空间位置以及已确定的展品内容和尺寸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经费限制或者运输等各方面原因,多数展厅设计简单平庸,展品也局限于平面展板和按比例缩小了的设计模型。近年来,受国际上一些高水平专业展览的影响,很多学校开始注重展厅的整体设计,会事先根据展览主题和展品内容创作能反映自己水平的空间形式。在最近的第三届中国舞台美术展的现场,我们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此外,多数学校在展品确定后还会制作一些导览册,有条件的甚至还会专门出版作品集等文献,将其陈列在展示现场供人取阅,目的是为了配合展品更好地宣传、展示本校的教学成果。上述教学成果的展陈形式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学生也因此受益。然而,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环境的日渐开放,各种高规格、大规模且专业性的舞台美术展览越来越多,这种模式就显得非常被动了。最主要的因素是这种展陈模式并没有被列入教学计划,而是属于行政规划,是学院领导在制订年度计划的时候列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既然不在教学计划之内,就势必很难和教学有机融合,各专业的任课教师们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照常行课、布置作业,展览和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待到有参展计划时,学院根据将要参加的展览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团队,然后按照前文提到的模式开展工作,此时任课教师们再到各自班上选几个不错的作业集中交上来评选,后面就是展览团队的事了。如果所有对外的教学成果综合展示都如此操作,一旦展览的规模和数量扩大,必然使得学校难以应对,最后非但不能帮助教学,反而还会造成老师们疲于奔命而妨碍正常的教学。笔者深切体会到这些制约专业教学成果展示的瓶颈,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有利于教学的新的手段或途径。

首先需要把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列入教学培养方案,在总体教学计划中确立具体的学时和学分。实验室的教学周期可以根据展览的规模和种类设置为一学期或一学年,可以统一以某一个展览为目标,也可按不同的展览分为几个小组开展教学,由学术主持人提前按各类展览计划和主题制订相应的教学进度。按现行的课程设置,学校本科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习与实践环节四个模块构成。以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的教学形式和目的,初步可安排在选修课或实习与实践环节中。选修课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而开设的专门课程,有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两种,以及全院选修和院系选修两类;实习与实践环节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创作、毕业演出、社会艺术实践、艺术观摩、专业汇报、交流演出和其他根据专业要求组织的教学实习等。实验室强调教学成果的综合展示,从这个角度看,它应归入实习与实践环节,但从有利于全员、全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看,似乎更适合选修的方式。我们不妨尝试将两者结合,实验室面向全系学生开放,打通专业、年级、班级的限制,学生以选修的方式进入,学习结束后获得相应的学分,每位学生在校期间有两次进入实验室学习的机会,可以接受至少两次高水平展演与空间设计的实战锻炼。当然,如果今后条件成熟,甚至可以拓展为全校范围内的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在学分的分配方面,现行实习与实践环节的学分制度有两种规则,一种是集中进行,以每周1个学分计算,另一种是分散进行,每27学时折算成1个学分。这种将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和日常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追求,适宜按学期或学年的教学周期施行,因此可以参照几种不同的规则设置为每周8学时,每学期6学分。

其次需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此团队绝不是为了参展而临时组建的工作队伍,它应该是一个常设教学机构,由学科带头人或有丰富展览经验的资深专业教师担任的学术主持人就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除教学规划外,师资队伍的组建和培养都应该由其直接负责。团队成员应包含舞台美术系各专业方向的教学骨干,甚至可以设置外聘教师,负责跨学科的相关课程内容。团队成员应认同这种教学理念,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并能对专业发展趋势和国际上最新的专业动态和信息保持敏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教学团队应组织定期的信息采集、教学研讨和对外交流,通过对国内外高水平展览与展示活动的分析,保障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确定最新、最前沿、最具有教学价值的课程内容,最后依据课程设置确定合适的教师开展教学。有了上述条件,最后就是一系列的基础保障,诸如教学场地、设施的配套、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机制、教学成果展示的空间、资金和其他人力物力的支持,这些需要纳入学校层面的规划设计,从而在组织上保障实验室的科学建立和有效运行。

展演空间设计实验室并不是颠覆传统的教学成果展示模式,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它是在当代剧场艺术语境下的教学实验,是舞台美术教学成果综合展示模式改革的新途径。这种实验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对学生来说则是打开了又一扇通向艺术世界的窗户,他们在全新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这些都致力于培养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的专业理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高超的实践能力的专业艺术人才。当然,本文只是对舞台美术教学成果综合展示模式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具体实现过程中肯定有不少困难,但是,只要是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进步,任何尝试都是富有意义的。

[1]参见李亦男:《当代西方剧场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6页。

[2]参见李亦男:《当代西方剧场艺术》,第26页。

[3]刘杏林:《布拉格四年展5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年,第314页。

[4]刘杏林:《2019布拉格四年展笔记》,《戏剧与影视评论》,2019年9月总第32期。

[5](匈牙利)莫霍利-纳吉:《新视觉:包豪斯设计、绘画、雕塑与建筑基础》,刘小路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7页。

[6]参见蔡体良、韩生主编:《创意时代:演艺空间的疆界与形态》,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3页。

[7](捷克)约瑟夫·斯沃博达:《戏剧空间的奥秘 ——斯沃博达回忆录》,刘杏林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第180页。

[8]刘杏林:《布拉格四年展50年》,第290页。

[9]刘杏林:《布拉格四年展50年》,第316页。

[本文为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话剧接受史”(项目编号:18ZDA260)、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ZD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以繁荣戏剧研究,推进戏剧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古今中外兼容、场上案头并重,关注戏剧热点问题、鼓励理论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曾以发起“戏剧观”大讨论为学界所瞩目,又以系统译介国外当代戏剧思潮、及时发表戏剧学最新优质研究成果为学林所推重,是国内最重要的戏剧学学术期刊之一,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戏剧艺术》是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2.基金项目:含来源、名称及批准号或项目编号。

特别声明: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作者索取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若发现类似信息,可视为诈骗行为,向公安机关举报。

责编:吴靖青

编审:李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