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乃”、“若”的用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乃”、“若”的用法

文言虚词“乃”、“若”的用法

2024-05-30 08: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言虚词“乃”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虚词,在考试中出现频率也非常高,所以一定要把它的用法记牢。

1.用作副词。可译为“竟然”、“反而”,“才”、“却”,“于是,就”等等,我们分别举例。

(1)“却”,比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2)“竟然、反而”,比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才”,比如: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4)“于是,就”,这是“乃”最常见的意思。比如: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5)“才”“仅”,比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比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积累文言文中可用作第二人称的几个词:乃,而,尔,若,汝。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4、固定句式,“无乃……与/乎”可译为“恐怕……吧”,“不是,岂不是”,比如: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2)"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3、用于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4、不若,可译为不如、比不上。比如: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