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与文言虚词小故事,含教材实例与高考链接,关注即送电子文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简短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与文言虚词小故事,含教材实例与高考链接,关注即送电子文档!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与文言虚词小故事,含教材实例与高考链接,关注即送电子文档!

2024-07-14 0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Ⅰ)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

(2)(2020·新高考Ⅰ卷)阉人愤而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

(3)(2020·新高考Ⅱ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虚词小故事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

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 连词,递进关系

5、 连词,修饰关系

6、 连词,承接关系

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译文】

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回应她。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1)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们)的”。

例: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②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的小主语,译为“他”。

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④指示代词,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作副词

①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作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Ⅱ)其见重如此。 其:指代第三人称,他

(2)(2020·江苏高考)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 其:反问语气。难道

(3)(2019·全国卷Ⅰ)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6.【且】

(1)作连词

①表递进,译为“而且”“况且”。

例: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②表让步,译为“尚且”“还”。

例:为众人师且不敢。(《柳河东集》)

③表并列,译为“又”“和”。

例: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副词

①将,将要。

例: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暂且,姑且。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3)与“且”有关的复合虚词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且如】就像。

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Ⅰ)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 且: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2)(2020·江苏高考)且休矣! 且:副词,暂且,姑且

(2)(2019·全国卷Ⅲ)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且:副词,译为“况且”

7.【若】

(1)作动词

①像,好像。

例:背若泰山。(《逍遥游》)

②及,比得上。

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作代词

①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们)的”。

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3)作连词

①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

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②表揣测,译为“好像”“似乎”。

例: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与“若”有关的复合虚词

【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之意。

例: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Ⅲ)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

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2)(2020·江苏高考)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

若: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3)(2019·全国卷Ⅲ)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8.【所】

(1)作名词,译为“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作助词

①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②“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③“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所以”。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与“所”有关的复合虚词

【所谓】所说的。

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到处,所在之处。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Ⅱ)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 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2)(2020·新高考Ⅰ卷)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3)(2020·新高考Ⅱ卷)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

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9.【为】

(1)作动词,读wéi

①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应该根据具体语境判断。

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以为,认为。

例: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③判断词,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作介词,读wèi

①表被动,译为“被”。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②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③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④对,向。

例:为之奈何?(《鸿门宴》)

(3)作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读wéi。

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Ⅱ)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

为:判断动词,是

(2)(2020·全国卷Ⅰ)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为:动词,作,写

(3)(2020·新高考Ⅱ卷)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 为:动词,作

10.【焉】

(1)作兼词。

①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②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作代词

①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之”。

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②作指示代词,译为“这里”“那里”。

例: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③作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

例: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3)作语气词

①作句末语气词,相等于“了、啊、呢”。

例: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②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4)作助词

充当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例: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链接高考】

(1)(2020·江苏高考)遂命方伯公委禽焉。 焉:句末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2)(2019·全国卷Ⅰ)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焉: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3)(2019·江苏高考)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焉:句末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11.【也】

(1)句末语气词

①表示判断语气。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③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④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例: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2)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3)与“也”有关的复合虚词

【……之谓也】【其……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Ⅰ)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2)(2020·新高考Ⅰ卷)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

也: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3)(2020·江苏高考)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 也: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12.【以】

(1)作介词

①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例: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传》)

⑤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⑥表示依据,译为“按照、根据”。

例: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作连词

①表并列或递进,译为“又、而且、并且”等。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目的,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等。

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因果,译为“因为”。

例: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④表修饰关系。

例: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3)作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4)作动词

①以为,认为。

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任用。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5)与“以”有关的复合虚词

【以为】

①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②把……作为或制成。

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Ⅱ)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

以: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2)(2020·全国卷Ⅲ)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 以: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3)(2020·全国卷Ⅰ)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以: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17.【者】

(1)作助词

①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③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例: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④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主语后面,表停顿。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用在时间副词后面,补充音节。

例: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2)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Ⅰ)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者:代词,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

(2)(2020·新高考Ⅰ卷)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

者:助词,判断句的标志

(3)(2019·全国卷Ⅱ)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者: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18.【之】

(1)作代词

①作第三人称代词。

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例: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作助词

①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③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④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⑤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动词,“到……去”。

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Ⅱ)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 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2)(2020·全国卷Ⅰ)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之: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3)(2020·新高考Ⅱ卷)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 之:代词,作宾语,奏章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