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编辑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案编辑工作前景 我国编辑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编辑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07-16 07: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编辑人才队伍数量增长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编辑人才队伍的数量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1978年—1997年期间,变化主要表现为编辑从业人员数量的迅速增长,1997年编辑从业人员数量比1978年增长10倍,平均年增长率达11%左右,与同期新闻出版单位数量的急剧增长相一致;1998年—2008年期间,变化主要表现为人才数量的增长,在从业人员增长不大的情况下人才数量平均年增长率达16%。2008年至今,是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版单位纷纷转企改制,民营出版、数字出版等迅猛发展,从业人员数量总体规模稳定,其中电子出版物出版从业人数上升较为明显,但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从业人数略有下降,尤其是期刊和报纸从业人数下降较为明显。据统计,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为453.9万人(不包含数字出版、版权贸易与服务、行业服务等新闻出版业务单位就业人员),较2015年增长1.3%。其中图书出版从业人数6.68万人,较2015年减少0.42%;期刊出版从业人数10.33万人,较2015年减少7.01%;报纸出版从业人数22.35万人,较2015年减少7.5%;音像制品出版从业人数0.42万人,较2015年减少1.12%;电子出版物出版从业人数0.3万人,较2015年增加10.19%;印刷复制从业人数336.09万人,较2015年增加3.19%。[1]除去印刷复制从业人员,以内容生产为主的其他几项从业人员共有40.08万人,且一般而言其从业的主体是编辑,由此可知编辑人才的大致数量。

(二)编辑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有所提高

在编辑人才队伍数量较快增长的同时,编辑人才队伍的结构和质量也在发生积极变化:一是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较以前变小,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出版社、期刊社、报社、音像电子社的编辑从业人员基本上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为主,人员年龄结构比较年轻,是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二是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中青年编辑中,基本上学历都在本科以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在很多大社、专业社,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编辑占大多数。与此同时,专科学历的人数逐年下降。三是具备专业职称和行业职称的人员比例增长显著。四是随着新闻出版行业职业资格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比例逐年上升,持证上岗已经成为新闻出版行业准入的重要门槛。五是编辑的个人素养、知识结构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这一点是与前几点相辅相成的,随着编辑从业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的提升,随着现代知识传播速度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编辑人才的知识结构明显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编辑的个人素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初步形成了编辑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十分重视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在国家人才发展总战略的指引下,先后颁布了三个人才工作专项规划,分别是1998年的《新闻出版行业“跨世纪人才工程”纲要》,2005年的《2005年—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版权)人才工作纲要》[2],2011年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3]。这三个规划是指导行业人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些规划的指引下,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出版行业深化改革的总体趋势,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编辑人才选拔培养和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每年一次的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针对编辑人才的各种岗位培训(如图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岗位培训、行业报社长总编辑岗位培训、科技期刊社主编岗位培训、高校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岗位培训、辞书出版单位编辑培训、新疆地区新闻出版编辑培训、出版单位和期刊单位骨干培训、编校质量业务培训等);新闻出版单位中青年业务骨干出国研修(培训);也包括落实“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规划,实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工程等。这些都对编辑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政府促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的措施

(一)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和登记注册制度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作为新闻出版行业的政府监管部门,近年来着力构建以企业(法人)准入、市场准入、职业准入、岗位准入为基础的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四大准入”新体系。其中,职业准入、岗位准入都与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相关。出版专业最早尝试建立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2001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原人事部建立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出版专业初级和中级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了初级和中级职称评审。这一制度面向的从业人员主体就是编辑。

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共有115807人参加了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67702人考试合格。十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使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客观、公正,另一方面也使广大编辑、技术编辑等从业人员加强了出版专业知识系统全面的学习,业务素质得到较为全面的提升。2008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全国出版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登记管理,并对责任编辑实行注册管理,没有经过职业资格注册的人员将不能继续从事责任编辑工作。截止到2017年10月,全国累计通过登记注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66598人,其中,责任编辑注册62345人,职业资格登记4163人。此外,根据《新闻出版业“十二五”人才规划》,对于出版专业高级职称人员今后也将实行考评结合、评聘分开的管理办法。

(二)加强在岗编辑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

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长期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大规模组织开展了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基本覆盖全行业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为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随着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培训需求日益多样化。具体到编辑人才的继续教育上面,为满足行业需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研修学院(培训中心)、中国编辑学会、各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各省编辑学会、部分出版集团等机构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编辑业务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其中的新编辑业务培训、总编辑培训、编辑室主任培训、期刊社主编培训、出版职业资格考前培训、图书选题策划、报刊策划、职称评定计算机水平考前培训、新闻采编人员职业资格培训等培训项目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编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三)对编辑人才的奖励措施

政府和行业协会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发展、繁荣出版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编辑人才进行奖励。目前总局已经连续组织评选出了四届优秀出版人物奖(含优秀编辑奖),这是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一个奖项,是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连续组织评选出了五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其中就有一部分是编辑中的佼佼者。此外,还通过评选“韬奋出版奖”、 新闻出版行业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一些措施,表彰包括编辑人才在内的新闻出版人才。同时,通过使一些能力、业绩突出的从业人员享受一定的补贴,给予一定的待遇等措施,激励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在重要节日、纪念日,政府部门会对做出重要贡献的出版人物进行奖励和表彰。比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原新闻出版总署表彰了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和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这其中就有不少是当代的编辑领军人才或优秀编辑。

三、编辑人才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

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在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领军人才缺乏、专业骨干流失、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结构比例失调,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业界需要的人才存在错位,继续教育制度推行不彻底,等等。此外,对高级编辑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机制,特别是转企改制后,总编辑岗位和职责在一些单位出现了淡化或弱化的苗头,直接影响了出版物的质量。下面就从几方面重点分析这些存在的问题。

(一)编辑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1.编辑人才队伍存在结构性不足的问题

现有的编辑人才队伍与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有诸多的不适应。在调研中,不少出版单位都反映,就目前的出版业发展来看,编辑人员总体数量虽然不少,但是编辑人才严重缺乏,存在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在大部分国有出版单位中,编辑人员总量不少,但是编辑人才,也就是好的编辑仍然紧缺。一位地方人民社的总编辑直言,现在社里不缺项目,不缺资金,但是缺人,特别是缺好的编辑。国有出版单位尚且如此,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社、期刊社、新媒体就更不用说了,满足合格条件的编辑普遍缺乏。可见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出版单位,都存在编辑人才“短板”的现象,“短板”不能补齐,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就无从谈起。虽然近些年编辑人才队伍总体上说壮大不少,但急速增长的新生力量中很多人缺乏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和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业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编辑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与数字出版的发展要求不适应

新闻出版业处在信息发展的前沿,知识内容涉及领域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包括传统出版业,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式与这一趋势不相适应。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战略转型进一步加速,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新闻出版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新的媒体业态不断出现,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新的内容表现形式层出不穷,由此导致媒体的运作方式、管理方式等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目前现有的成熟的编辑人才队伍很多成长于传统出版时代,新编辑大多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背景,相当比例的编辑从业者不具备数字出版方面的基础知识储备,没有经过现代传播技术的训练,对于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没有做好准备。科技社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其他类型的出版社编辑人才队伍的现状与数字出版的发展要求不适应。

3.编辑人才流动的现状与出版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

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的编辑人才流动存在两个现象:一是转制为企业的出版单位的编辑人才向其主管主办的事业单位回流,这一点在大学社尤为突出。二是高层次的编辑人才向行业外流动,如向互联网公司、咨询公司,甚至金融公司流动。造成编辑人才向体制内回流和向其他行业外流的主要原因是出版业体制改革不到位,出版产业发展不理想,编辑人才的待遇跟不上出版业的发展。从改革成果看,十年来,虽然大部分出版单位已经转制,但相应的人才管理制度仍然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去甚远。此外,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退休后的保障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不足以让从业人员忽略这一差异,因此导致编辑人才从企业向事业单位回流。从发展看,即使已经转制成功的出版企业,其盈利能力、企业实力、员工薪酬、福利保障等诸多方面与其他行业和企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高层次编辑人才因此向“待遇高地”转移。

4.高层次编辑人才仍然缺乏

从高级人才情况看,优秀编辑领军人才虽已在部分地区和单位崭露头角,但尚属凤毛麟角,未形成规模和方阵。现有的编辑高层次人才多数专业知识单一,既懂编辑策划业务又懂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紧缺,既善于把握国内市场又了解国际著作权贸易的外向型人才奇缺。不少单位的高级管理人才,或者是从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出来的,虽然熟悉业务但不具备现代经营管理能力;或者由其他行业外派进来担任领导职务,不懂经营管理,不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最要命的是,不懂编辑业务。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新闻出版单位成了某些部门解决机关干部职务、安排将退休人员的后院和基地,一些在机关没有发展潜力或者年龄偏大的干部,往往被派到新闻出版单位担任领导,甚至养老。编辑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出版单位的发展。

(二)编辑人才队伍管理体制不合理

1.现行的出版单位人事制度阻碍了编辑人才的发展

目前,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已经大体完成,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出版单位尚未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成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有些出版单位即使进行了局部改革,也未突破现行体制框架,既缺乏宏观政策的指导,又没有配套措施的支持,特别是没有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因而改革难以深入。反映到人才工作上,许多单位还是以前人事管理的那一套,离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去甚远。一些单位即使实行了全员聘用,也不能真正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即使公开招聘,也没有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即使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收入差距也无法完全破除“大锅饭”现象。改革滞后、机制落后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出版单位在外部难以和“二渠道”“文化工作室”以及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在内部富余人员出不去,优秀人才进不来,现有人才难以发挥作用,而且还造成人才流失,使本来就奇缺的高层次人才更加匮乏。

2.编辑人才测评体系不合理

在传统的编辑人才工作中,人们习惯把编辑人才的成长和其学历、职务和职称等方面的晋升等同起来,主要是通过身份、学历、资历、职务和职称等方面来评价人才,并以此确定整体的人才资源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编辑人才工作规划。这种方式对编辑本身能力水平的提升、实际业绩贡献的关注则退居其次,且忽略了编辑人才的政治思想道德状况、能力水平、知识结构和工作绩效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对编辑人才的内在因素考察不够,很多编辑人才自身也把提拔晋升作为个人成长的目标和标志,忽视了内在修炼和自我提升。

(三)编辑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错位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出版专业科班出身的学生就业压力是越来越大,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出现了脱节。调研中,某地方人民出版社人力资源部主任就指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看似对出版工作的环节都有了解,但什么都会实际上等于什么都不会。她认为编辑技能短期内好培养,但专业背景是需要花很大功夫去积累的,因此其所在单位招聘的多为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到岗后再通过老编辑“传帮带”,对新编辑进行编辑业务培训。这样的选人用人模式其实已经成为业内不成文的行规。现阶段出版界缺的是“复合型人才” 和“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知识广博、熟悉编辑策划业务、懂市场的通才,目前高校的编辑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知识广博的复合型人才。至于高层次人才,需要在长期的编辑出版实践中实现成长和积累,并非高校真正能够独立培养。

四、新时期促进编辑人才队伍发展的建议

(一)与时俱进,以现代的人才发展理论作为指导

新时期促进编辑人才队伍发展,必须先改变观念,与时俱进,以现代的人才发展理论作为指导。现阶段被企业广泛采纳的人才发展理论是西方传入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它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4]在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体系内,人力资源是效益最高的投资领域,员工不仅仅是生产的成本,还是投资的对象、开发的对象,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人力资本,以期使人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因此,编辑人才队伍建设要以现代通用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为指导,从之前随意性较大的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事务性部门走向战略性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从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人力资源的激励从薪酬独木桥走向薪酬与文化并行道,等等。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编辑人才成长制度环境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编辑人才成长制度环境方面,建议出版单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变传统的身份管理为淡化资历、注重实绩的激励性岗位管理,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二是加强管理和考核,解决人才能上能下的问题。三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绩效考核体系,鼓励出版企业以薪酬激励机制更好地吸引编辑人才、使用编辑人才、培养编辑人才、留住编辑人才。鼓励出版单位把按劳分配与按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自主分配。出版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经营者、管理者实行年薪制、股权制,对员工实行绩效报酬制、协议工资制,对有突出贡献人员给予股权、期权等奖励,各级编辑人才相应地享受这一制度。四是完善编辑人才荣誉激励机制,对确有特殊贡献的编辑人才,由国家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重奖。发挥好中国出版政府奖、新闻出版行业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等国家荣誉制度的激励作用。调研中发现,有的出版单位实施了首席编辑制度,通过这项制度加强对优秀编辑的培养、发现、宣传和激励,营造编辑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利于编辑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值得借鉴。

(三)加强编辑学科建设,培养合乎业界需求的人才

高校要根据新时期用人单位对编辑人才的需求,调整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下功夫。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学以致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例如,可以要求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于大学一、二年级时在学校必修一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如中文、历史,或者数学、物理,或者经济、法律,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打下较为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三年级再开始主修编辑出版专业课,四年级结合实习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高校要在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与出版单位合作为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使学生及时接触业内的新技术,了解出版产业发展趋势,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只有从源头上培养合乎业界需要的编辑专业的学生,出版单位在选拔编辑人才时才能成为拥有“有米之炊”的“巧妇”,在今后对编辑人才继续教育时才能少花点力气和时间,对其的管理也会更加容易。

(四)加强和完善职业资格管理制度

加强和完善编辑人才职业资格管理制度,要以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为抓手,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中将选拔、培养与管理相结合,在加强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的同时,开展编辑人才的培养、培训等工作。要通过实行社会考试评价、资格准入控制、政府注册登记、强化监督管理、从业进出有序的政策,建立正常的编辑人才淘汰机制,使严重违规人员自动“出局”,实现对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和正确导向。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实行登记注册管理,对于现行体制外的优秀人才,通过登记注册将其纳入管理之中,允许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向全社会开放,以吸纳更多的优秀编辑人才充实出版队伍。总之,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促进编辑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五)加强编辑人才流动机制建设

当下,在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背景下,出版业面临很多的机遇和挑战。编辑人才队伍建设迫切需要创新编辑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编辑人才职业化,优化编辑人才市场交流机制。建议依托行业协会,构建编辑人才流动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编辑人才合理流动,为编辑人才的集聚、流动、引进和配置提供社会服务。建议实施编辑人才储备制度,建立编辑人才库,破除国有出版单位与民营出版单位,传统出版单位与新兴的数字出版单位,特别是网络出版单位之间编辑人才相对封闭的状况,采取“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等方式,吸引和鼓励行业内的优秀编辑人才以及其他行业有意愿从事编辑工作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建议通过改革薪酬体系等方式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编辑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编辑工作是个需要积累的岗位,专业性较强,出版单位在鼓励编辑人才合理流动的同时,要注意保持编辑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要版)[EB/OL].(2017-07-25)[2017-11-12].http://www.chinaxwcb.com/2017-07/25/content_358664.htm.

[2] 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版权)人才工作纲要[J].中国出版,2005(11):49-51.

[3]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2011(23):6-9.

[4]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与印刷》编辑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