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的真善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事例 ​家校共育的真善美

​家校共育的真善美

2023-08-24 09: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学校通常的做法,都是在相关的考试以后召开“家长会”,把家长请到学校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我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不得不外出打工或者在单位上班,很难抽出时间在规定的时间赶来学校参加这样的“家长会”。为此,我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通过微信和QQ群组举行“在线家校联谊交流会”,家长支持、参与度达到300%以上(通常是“爸爸+妈妈+爷爷或奶奶”都同时在线参加)。

我创建家校合育微信群和班级家校合育公众号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家校共育交流。通过不断探索,我在“家校共育”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走进家庭、研究个案,先后总结、撰写了《留守儿童亲子关系有效沟通的方式研究》,完成了微课题《“双自”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等。所带班级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完美教室提名奖”,本人先后荣获“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姜堰区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泰州市优秀班主任”、“姜堰区优秀班主任”、“姜堰区送教进社区先进个人”、“中国教育学会优秀特约观察员、会员”,获得“姜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等。

从“家校合作”走向“家校协同”,不断完善优化育人新机制

班主任如何提升幸福力?——17个怎么办,十个温馨提示,供您参考

2、求 善

唯有一颗丰盈的仁爱之心,才能抵达教育的至境;唯有一颗充盈的善心,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才能立足于社会。爱,是善的表现方式。爱,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纠正不良行为;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拥有一颗善心,要有向善之行。善对自己,珍爱生命;善待他人,传递善意;善待自然,和谐环境;善待社会,乐观向上。教育工作者把善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成一个有“善”的学生,就为社会种下一颗“善”的种子,无数颗种子在社会的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再传播,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是善的天下,和谐而无往不胜。一个具有善心、善德、善言、善行的学生,一定会立于社会而不败。

学校需要环境育人,而家庭环境的好坏,家长质的高低都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而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促进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成长中的心理、生理等特征,实现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多沟通、多理解就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为此,我通过尊重家长、理解家长,与家长通过不同的方式交流,从而促进了家长对我们老师的相互理解与接纳,增强了彼此的信任。

我主要抓好三个“一”:

第一次见面,“开诚布公”。在每学期开学时,与家长们的第一次见面,我会开诚布公地与家长交流自己的“施政方针”,把班级工作安排、“双自”管理策略、家委会工作组建要求、班级条例等一系列内容告知家长,并征求他们的意见,集思广益,完善内容。

第一次班会,“组团开课”。在每学期的第一次主题班会课上,我不是简简单单对学生“说教”,而是邀请家长、科任老师共同参加。同时,班会的教学方式采用“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主题+话题+议题”三题共议的研讨方式,从而在一开始就拉近了学校与家庭的距离,增进了家长、老师和学生三方的了解,对今后的工作进一步理解,最终得到信任和支持。

第一次“家访”,“把握时机”。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现在许多班主任已经“淡忘”这项工作,或者“忙于应付”,流于形式了。我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此项工作不但不能淡忘,更不能应付,流于形式,而需要真抓实干,不断创新,长期坚持。为此,我在第一次家访时,就认真做好“课前功课”,对家访对象进行深入地了解,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家校交流。

王立华:一起向未来,让教育更美好——莒南县第一小学“家校合作共育”新教育行动叙事

班主任最想对家长说的话——孩子需要你高质量的陪伴

我通过三个“一”开好头,后续进行“电子档案”梳理,家长“联谊网格”,特殊生教育“跟踪记录”,班级管理“双自”策略等,为“家校共育”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激发情感,使人积极向上;美,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美,能启迪心智,创造世界;美能传递,能感染,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学校是美的园地,美的辐射源;美的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于培养精神富有、气质高雅、积极向上的阳光学子,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应该把美的教育放在不可或缺的位置。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和专业培训,要有正确的美育观和美育技能,要德艺双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美德用心去做教育。欣赏学生,包容学生,以美启智,以美育美,甘为人梯。学校要营造美的环境,让美的环境濡染学生心灵。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真正的教育是立足日常生活而发生的。美的教育,不可急躁,不可说教,要一朝一夕,一点一滴,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浸润。让我们的学生具有美德、美言、美行、美的情操、审美观和审美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也就是说,学校应主动把家长纳入学校合作伙伴范围之内,从而形成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谐共育的局面。毋庸置疑,这对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巨大的作用。但一个普遍的现实是,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家长缺少家庭教育知识的系统培训,很多家长对孩子不会教育、没时间教育甚至是懒得教育,家校联系也出现少、懒、慢等问题,造成“家校共育”难以形成合力,使家庭与学校的力量互相干扰甚至部分抵消。 “家校共育”中最突出的现实问题和现状有四个主要体现:

一是,绝大多数家庭中把“分数”代表一切,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当老师向这些家长谈起德育和行为习惯等的养成等问题时,他们往往很不以为然。

二是,部分家长忙于生计,他们平时无暇和孩子交流,基本上都是“隔代教育”。久而久之,形成了“只养不育”的局面。据相关调查显示,有35%的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他们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三是,部分家长不当或错误的家教方法使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低下。部分家长不能很好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们普遍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造成家教的效果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四是,部分家长和老师缺少家校联系重要性的认识,家校联系流于形式,家长对学校、班级管理了解甚少,个别老师对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不能细心调研,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学校和家庭两股力量难以形成合力。

国家11个部门发布《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教育始于家庭,家校合作共育

新加坡的家庭教育和家校社合作共育途径——将家庭教育支持纳入“家校社三维教育网络”构建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我建议:

学校教育需要多措并举,推动“家校共育”管理理念进家庭,提升家长家教水平,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同时,需要切实提高“家校共育”的紧密性和实效性,将“家校共育”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家校共育”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拓宽育人路径、增强育人合力、提高育人质量,真正采取多种举措,提升“家校共育”水平。

唯有如此,“家长——老师——学生”三者紧密配合,让“家校合育”的工作渠道畅通,学校真正赢得家长的有力支持。特别是真正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切实把“家长学校”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班级、年段、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定家长委员会“家校共育”制度及各项活动安排,而不是“纸上谈兵”,颁布一个奖牌完事。需要在制度的指引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共育”活动。成立心理专家、社会家庭教育专家、社会法律专家、姜堰区名师、优秀班主任代表、学校骨干教师等组成的家庭教育专家团队。把“为家庭教育服务,与孩子共同成长”真正作为学校家庭教育理念,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家长会、教育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宣传普及科学教育子女的知识。通过“学校——社会——家庭”有机聚合,通过三个微信公众号做好家校沟通,及时掌握动态和意见反馈,从而静待花开!

搞好家校共育就犹如建设好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种子饱满,土壤肥沃,园丁辛勤,环境适宜,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朱永新: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怎么做?——马文•柯林斯的启示

卓然独立,越而胜己——如何从优秀到卓越?

优秀班主任的三大境界——让班主任事业绽放出“德性”“理性““灵性”的灿烂光芒

李镇西:新班主任的八个“第一次”——如何带给学生更多的惊喜与美好?

李镇西:成长路上的四个助推器

新学期:开好家长会的几点建议

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郑英:看见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孤品

文章来源 |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公众号(ID:edumedia100)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守望新教育: 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