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后的回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化苦旅章节目录大全 苦涩后的回味

苦涩后的回味

2024-07-17 19: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与人文山水、旅游文学结缘于秋雨先生的系列旅行散文,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我对他的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文章都精耕细读、如数家珍。因为我对它们足足爱了20载,便产生了一种强烈审美畏怯,不敢轻易下笔赏析,但又总想表达出自己的这份爱慕之情,故迟迟拖到今天……

初读秋雨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时代,语文老师推荐《文化苦旅》作为课外教材,课前会让同学们轮流分享读后感,开始时,我只觉得这是一项普通的旅行美文鉴赏,并未过于在意,直到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我愈发感觉到在作者淡然而凝重、轻畅而深刻的笔调背后,在山水风物的意象背后隐藏着真正的主旨,而要读懂它却并非易事,于是我在反复地阅读与玩味中,首次真切地体会到阅读的苦趣与乐趣。

他让我理解了 “散文”的内涵

一路行走,一路讲述,但一个“苦”字,始终贯穿其间。形散神聚,逻辑严整,缜密的仿佛一道证明题的论述。但散文主旨的表述,毕竟不同于议论文,秋雨先生的每篇文章皆有意象来包容主旨,使之具有具象的艺术美;有古今中外的典故来充实,使之具有厚度与景深;还有如诗的语言、丰富的修辞、戏剧性地讲述,使之具有韵律与趣味;更有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及中国文人人格构成的深刻探寻、思考与感悟,使之深邃厚重,充满哲思,格调非凡,见解独到,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他让我体会到文化与文人之“苦”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作者借山水风物去探寻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诚如作者所言,“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息压罩住我的全身,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已久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作者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讲述了中国文化衰亡的起点,文物无价,而不自知,文化衰败,而不自省,瑰宝尽散,而不自救,而作者也只有扼腕叹息的无可奈何,这不“苦”吗?

作者伫立在天一阁的千年风雨之中,讲述了天一阁创始人范钦以及其子孙倾尽心力去保护藏书楼的那一场绵数百年的苦役,联想到中国文化保护与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的悲怆和神圣,这不“苦”吗?

作者徜徉于园林式的苏州,感受着她的宁静和慰藉的同时,思考着拥有2500年历史的苏州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之下,她能否继续保持传统,山水古迹能否存在,精魂风韵能否传承,她将何去何从?不禁流露出对古城文明发展的关切与迷茫,这不“苦”吗?

作者回忆夜航船,将其视为封建中国的象征,并进行深度剖析,揭示出它的封闭性,无创造力,脱离实际及缓慢性,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束缚了文人个性的形成,这种思考不“苦”吗?

作者探访青云谱--明后裔朱耷的故居,诉说着朱耷的强烈的悲剧意识与极高的艺术成就,反思现代社会的艺术家大多一味追求笔墨精致,实则缺少了生命元素的铺洒,感受着文化层面的悲哀,这不“苦”吗?

作者寻梦西湖,面对白堤与苏堤--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发出感叹,作者认为苏轼、白居易作为文人的杰出代表,应该起到统领民族精神的作用,而绝不止于修堤治水的功业,接着他又遗憾地谈到中国社会环境与制度对文人的戕害,中国文化对个体生命意识的镇压,催生出无数消极避世“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这导致了群体性文化人格的日趋暗淡,这种反思不“苦”吗?

作者泪洒酒公墓,笔墨饱满酣畅地叙述了作为文人代表--酒公的悲剧人生,“少习西学,长而废弃,颠沛流荡,投靠无门。一身弱骨,或踟蹰于文士雅集,或颤慑于强人恶手,或惊恐于新世问诘,或惶愧于幼者哄笑。栖栖遑遑,了无定夺。释儒道皆无深缘,真善美尽数失落,终以浊酒、败墨、残肢、墓碑、编织老境”,感叹中国文人立身处世的举步维艰,这不“苦”吗?

作者祭奠笔墨--中国传统文人精神文化的载体,透过笔墨,作者看到中国传统文人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而丧失了独立的文化人格,也束缚了民族文化生命力。这种批判性的自省不“苦”吗?

作者回忆在文革期间搭乘吴江船,在太湖上砍芦苇、烧书、游泳的生活片段,知青们爱太湖,却又不得已去毁湖造田;知青们爱读书,却无奈焚书明志;知青们珍视友谊,却因友谊而死,在茫然与痛苦中,青春与人性均被扭曲与摧残,这不“苦”吗?

作者生病期间在龙华寓所,读到霍达的《国殇》,目睹两位教授的英年早逝,看到学问之外的政治任务与家庭重担对他们的折磨与消耗,感叹当代善良而勤勉的中国文人生存环境的艰辛、苦涩与无奈,这种感受不“苦”吗?

作者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借南洋漂泊者引申出近现代中国文化的漂泊者,他们背负着整个民族几个世纪的屈辱萎靡行走于西方闹市,身处现代喧嚣和国家故国两种相反的文化之中,在文化上亦是孤独无依的,这不“苦”吗?

全书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苦旅”,透过作者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传承的艰辛与悲怆,看到了中国文人命运的压抑与悲惨,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包含了太多的眼泪与无奈,的确,它让心灵不堪负重,但读者在与作者达成思想共鸣后,也会为中国文化的世代相承,为文人人格的独立自由而大声疾呼,并贡献智慧与力量。

(以上仅是我最为钟爱的几篇文章的概述,欲获得全部文章解析,请点关注公众号:readingandtravel)

他让我领略到语言的魅力

秋雨散文有优美华丽的辞藻,韵律感十足的行文(就像在读诗,在《废墟》一文中,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贴切生动的修辞,极富画面感的描写,旁征博引的论证,富有哲理的表述,将理性思考蕴含于感性描述之中,形成独特文风。他的散文需要读者反复玩味,正如他所言,其文字会给人带来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让我爱上了旅游文学,爱上了人文山水

解读山水背后的故事,是要有知识储备的,而秋雨先生将文化内涵赋予山水,达到一种反相的映射,则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阅历积累,以及对文化、文人持续深刻的思考。我做不到后者,但是在人文山水的行走与解读中,确也体会到了文化内涵的“奔泻而出”,正所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