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片段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化苦旅写景片段200字 文化苦旅片段赏析

文化苦旅片段赏析

2024-07-16 17: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实还有一篇3000多字的完整版,然鹅我不知道放在哪里了,先丢个片段赏析叭~

段落原文:摘自《文化苦旅》

“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赏析:

  这是《文化苦旅》中的一段,余秋雨所言“这种高贵”即是文人的高洁品格。初读这段话,我对文人品格有了些许了解,细细品读,不由开始思考,真正的文人品格是什么?这种苦难中的高贵又何以令人心动?所谓文人品格,常常被释义为文人所具备的文化品格,即文化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这种为文化与艺术献身的纯粹品格固然是美的,然更令人动容的是文人于苦难中依然高贵的精神,这种苦难中的高贵正如作者所写这般,“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文人的苦难尤其体现在其流放贬谪途中。

  在中国古代,文人被贬谪流放并不算什么稀罕事,政权变革、文化改革、党派纷争……文人的思想意见与新的制度变革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文人与统治者意见的背离、文官内部的矛盾,这些往往是文人被排挤乃至被流放的主要原因。到了清朝,“文字狱”对中国文人尤其是诗人的摧残更是到达了顶峰。除此之外,在中国很多朝代,文人的政治地位都不算高,这种自身才华与社会地位的不对等,再加上君主专制和官僚制度的压迫,文人的身体与精神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迫与摧残。就如“安仁拜路尘”这一典故,潘岳有如江的才华,却也无法摆脱官僚制度的束缚,这样的天才也难免沦为帝王侍从,封建君主制度对文人文化的压迫与摧残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在这种制度的压迫下,即使是受到贬谪,即使受到污蔑与诋毁,依然有很多文人正直而诚恳,怀抱满腔热忱用自己的努力为人民,为国家,为文化做出一点贡献。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些于人生低谷中坚守本心,于苦难中肩负文人使命的人。李裀、魏琯、李开生、李呈祥等人被流放至东北,虽然条件艰苦,但严寒并未消解他们创作的热情,他们成立了一个“冰天诗社”,用诗与文章自我慰藉,也向当地人传达着自己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情怀。这就是文人们在流放地保持的高贵灵魂,虽然他们作为政治官员权力被剥夺,但骨子里的正直善良和心中的文化使命感却剥夺不了,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文人,中华五千年文明才能延续至今。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文人以不同的方式在流放地做出贡献。如洪皓、张邵等人在流放地传道受业,如函可在流放途中传授佛法,又如杨越在流放地传播南方的农耕技术,还有很多文人在流放地进行文化考察。他们于自身的苦难中进行文化创造,其源动力就是属于文人的高贵的灵魂。

  由此观之,文人的价值于苦难中更好地彰显,他们的诗文流传至今。或许当时的时代不允许他们“立德”和“立功”,但他们可以通过“立言”求得不朽,长久地活在世人心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