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融合包括哪些 许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许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07-13 02: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前,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潮向。推进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放大许昌市生态历史文化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最佳路径。 一、许昌文化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许昌具有良好的历史资源和现实基础。     一是文化底蕴深厚。      许昌地处河南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一万二千年前,人类文明的第一次浪潮涤荡中原时,许昌人民即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灵井文化”;上古唐尧时,许由拒九州之长而不受,率部族活动于颍水之滨,耕牧于许田之野,《春秋)始载“许田”之名。许、陈、钟、方氏(姓)祖根也始于许昌,繁衍分散于世界各地。大禹之子启“大享诸侯于钧台”,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建都于夏邑(今许昌境内)。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征群雄而霸天下。灭蜀、吴,创曹魏基业,史有“魏基昌于许”之说。许昌自得名之时,便与三国历史、三国文化,黯密联系在一起,历来就有“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作为“汉魏故都”,许昌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公元196 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许昌一度成为名义上的国家政治中心。许昌现存历史遗迹较为丰富,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72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方面,全市现有80 多处。因其悠久的历史,许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自己独特的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许昌历代重视教育,保持笃厚善学、文风昌盛,因此历代人才辈出。许昌各地方志中均有地方官重视教育、社会贤达赞助教育、士人笃厚善学的记载。《河南总志》记载:许州的社会风尚是“群处有义,婚丧有助,士专诗书,民重稼穑”。《临颍志》记载:“笃厚善学,重贤敬宾,士女勤朴,不务华饰。”“陉隗环形,溱洧襟带,风藏气聚,世多君子。”由于历代官府和社会贤达对教育的重视,许昌历史上出现的名人数量相对较多,层次较高,影响也比较大。唐高宗时期的名相崔知温,著名大臣王求礼,晚唐进士陈夷行,北宋著名理学家靳裁之、知名唐史学家孙甫以及世代官宦的曹氏家族,明朝著名大臣马文升、李敏等等。据统计,从隋唐至清末,许昌地区有进士191人,而有明一代276年,即达95人之多。明清时期,除各州县公私学校之外,许昌的书院多达十几个。一些书院的办学质量相当高,甚至在全国都有名气,如襄城的紫云书院,许州的西湖书院,长葛的嘉惠书院,禹州的颍滨书院、辋山书院等。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     许昌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目前已形成了“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三大旅游品牌,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     品牌之一——曹魏故都-智慧之旅     三国时期,曹操父子雄踞许昌25年,汇集天下谋士,成就一代霸业,三国智谋广为流传。尤其是曹操的大谋略、大智慧,以及以荀彧、郭嘉为代表的曹操谋士集团,他们的思想、谋略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三国演义》120回有52回发生、演绎在许昌,留下了80多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郭沫若曾感叹说“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许昌有三国文化旅游景区多处,曹丞相府作为全国唯一的曹魏文化主题景区,大胆地运用声光电、动漫、四维立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美伦美焕的再现了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一生的文韬武略,全面展示了“汉风魏韵.梦幻相府”的独特魅力,带给游人亦梦亦真的新鲜体验。梦幻藏兵洞,刀光剑影,兵影重重;梦幻献艺阁,大乔、小乔、貂蝉、蔡文姬等立体美女载歌载舞,为君献艺……。此外还有三国名将关羽夜读《春秋》的春秋楼景区,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始发地灞陵桥景区,汉末皇城所在地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皇帝祭天的毓秀台,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政权的受禅台等。走进许昌,畅游三国故地,沐浴智慧灵光,迈向智慧人生。     品牌之二——宜居花城-休闲之旅     许昌是中国最大的花木基地,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北方花都”,有一千多年的种花历史,曾是宋朝皇宫的后花园,自古就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盛誉。目前,许昌花卉苗木面积近70万亩,形成了全国罕见的平原林海、天然氧吧。在郁郁葱葱的平原林海中,分布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温泉度假区-花都温泉度假区,“华佗珍珠泉”即位于景区内,现有100多个露天温泉疗养汤池,被誉为“花丛中的香温泉”;国家4A级景区花博园,面积1500亩,有名优花木展示区、蜡梅文化展示区等13大功能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一年一度中原花博会的主会场。正在建设中的名优花木科技园区,面积达10万亩,景区立足生态休闲,融入特色文化,建成后将成为中原地带绝无仅有的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度假区。此外还有中国花木第一村-姚家村、311国道花卉长廊、数量众多的艺术盆景园、花卉园等,是令人向往的休闲度假胜地。     品牌之三——神垕古镇-体验之旅     神垕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钧瓷之都,是中国钧瓷的原产地和发源地。钧瓷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始于唐,盛于宋,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钧瓷是当代竞相收藏的珍品和馈赠宾朋的礼品,一直作为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唯一指定礼品赠送各国政要。钧瓷文化主题景区钧官窑址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区,是展示钧瓷文化和钧瓷发展历史的专题博物馆,馆内有宋代钧官窑遗址。神垕古镇明清古街、民居、窑址保存完好,现有钧窑近百家,被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古镇有钧瓷市场、古玩市场、陶瓷市场、手工作坊多处,是游客体验、观光、淘宝的天堂。走进神垕,可尽情观赏钧瓷奇妙的诞生过程和先人们的佳作珍品,可亲手制作您心仪的瓷器。 除文化和旅游两大资源外,许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还具有生态环境优势、区位经济优势、综合交通优势、政策叠加优势等多重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许昌坚持把旅游作为产业和城市转型的重要引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文旅产业发展支撑政策不断完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构建了“三大发展板块”“七大产业聚集区”,形成了链条衔接、融合发展的产业大格局,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把文化产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为促进许昌文化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遵循。     二、许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讲,许昌在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显著。但与发达省市、优秀旅游城市及一些沿海地区相比较而言,与游客日益高涨的特异性需求对应来看,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文旅融合不深。许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古迹资源较多,禀赋条件较好,但开发与保护不够,可视性不强,或有文而少景,或有景而少物,没有变成产品进入旅游市场。     二是文旅产业链短。没有将文学、艺术、影视、动漫、特产等融入其中,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的旅游产品,仍存在“景区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的现象。     三是缺少带动行业发展的“航空母舰”。目前许昌还缺乏文旅融合发展的行业骨干企业,现有“龙头”整合带动能力不强,大项目支撑能力不足。     四是文旅专业人才不足。许昌现有旅行法人社42家,持证导游仅有105人,远远不能满足许昌文旅产业大发展、快发展的需求。尤其是缺乏既熟悉历史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形成从策划、引导、管理层面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     五是营销创新手段不强。文化旅游宣传乏力,缺乏叫得响、传得广的宣传品牌。如“好客山东”、“七彩云南”、“泉城济南”、“仙境烟台”“贾汪真旺”等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推介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存在营销模式单一,权威媒体介入不够,文旅品牌形象尚未真正建立,难以产生轰动效应。     三、加快推进许昌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关键要在“创意”上做文章,在全域化上下功夫,把许昌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竞争新优势,实现许昌经济转型发展新突破。     (一)深度挖掘,找准文旅融合契合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发展不是简单叠加,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同时能够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找准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才能真正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一要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充分发挥政协文史委、档案方志等机构作用,加强对许昌本土文化的梳理研究,加速研究成果向文化旅游转化运用。     二要加强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面细致的文化遗产普查,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存数据库,编制重点历史建筑保护方案。做好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要讲好许昌故事。充分利用和整合许昌曹魏文化、蜡梅文化、陶瓷文化、烟叶文化、中草药文化等,深度挖掘文化底蕴,盘活历史名人资源,激活文化元素,讲好许昌故事,展现许昌魅力。     (二)政策推动,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规划引领。文旅融合发展重在规划。建议在深刻把握好上级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许昌旅游发展的新形势、新阶段和新要求,尽快修订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适时编制出台文化与旅游发展规划,实现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按地域相近、文脉相承、内涵相关、业态互补、特色各异的原则规划布局。进一步突出许昌独特的文化与自然资源禀赋,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科学、更可行的引导。      二是政策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大多是重资产,资金链长、成本回收慢,并且对生态要求严、土地使用多,建议加强政策支持,拿出有含金量、务实管用的支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既要扶大扶强、也要扶优扶特,用政策引导品牌和品位相互补充,错位发展。     三是人才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功能齐全、主体多元的人才培养体制,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实用型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民间艺人的挖掘和培养。加大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引进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文化创意人才和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三)项目带动,打造特色品牌。     大项目是支撑一个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决定着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社会影响。鼓励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推进实施文旅产业项目。建议立足许昌本土资源优势,按照特色鲜明、定位准确、规划科学、富有创意、效益突出的建设标准,聘请高层次专家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开发一批辐射面广、综合性强、带动力大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龙头项目。用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对年内计划投资的32个文化旅游项目,严格规划设计、科学论证,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破坏性开发,形成多元化、系列化旅游产品体系。     (四)创新驱动,丰富有效供给。     未来旅游的卖点不再是资源,而是创意。文旅融合发展不能停留在喊口号贴标签上,要以一流的创意加一流的科技,通过现代手段将文化创意元素渗透到旅游产品中去,利用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予主题公园、旅游节庆和旅游演艺活动更多创意内涵,突出市场性、创新性,开发具有许昌地方文化特色的系列旅游精品,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把提升文化内涵、体现人文关怀贯穿到旅游全过程。创新文化旅游商品,在打造艺术生活钧瓷、皇家御用钧瓷、曹魏文化等系列旅游纪念品时,融入文化创意,开发出“过这村就没这店”的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及核心竞争力。     (五)配套促动,提升旅游品质。     一要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加强旅游厕所、停车场、通信网络、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无线网络、3G、4G的全覆盖,建立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一站式服务。     二要完善交通路网。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交通设施建设,实现从机场、车站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逐步开通景区客运专线,在各景区间开通摆渡车辆,实现旅游路线合理布局、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安全畅通。     三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集电子商务、远程营销、虚拟旅游、智能监控于一体的旅游公共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密切与携程网、途牛网、同程网等各大旅游网络合作,为游客提供宾馆预定、门票预定、旅游组团等服务。     (六)展会拉动,提高营销实效。     充分利用三国文化旅游周、钧瓷文化节、花木交易博览会、中药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及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推介,扩大许昌影响。要以“大外宣”为牵引,制作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片,做好整体的包装与宣传,打好“组合拳”、播放“连续剧”,持续发声,长久发酵,不断提升许昌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要善于运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构建新型网络营销体系。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