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会】论茶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化具有社会性 【茶会】论茶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茶会】论茶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2024-07-12 15: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茶叶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质、氨基酸、咖啡因、多元酚类、碳水化合物、脂质、矿物质、植物色素、儿茶素、挥发性成分、有机酸等。茶多酚是绿茶的主要成分,经过发酵氧化后形成茶色素,即红茶的主要成分。茶多酚和茶色素是茶叶中的主要活性物质,也是茶的主要抗氧化成分。叶绿素是绿茶颜色的主要成分,叶绿素被氧化破坏后产生黄褐色物质,形成了茶叶的各种颜色。茶叶中这些丰富的物质含量形成了茶叶重要的食药价值。

茶叶的形、色、味是普通百姓接触最多的茶的自然性,不同品种和品牌的茶在形、色、味方面呈现出千姿百态,这在中国十大名茶上得到具体生动的表现。“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碧螺春”外形紧密,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将它轻轻投入水中,茶即沉底,有“春染海底”之誉。“黄山毛峰”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庐山云雾”茶汤清淡,宛若碧玉,味似龙井而更为醇香,正是“匡庐奇秀甲天下,云雾醇香益寿年”。“六安瓜片”茶叶单片不带梗芽,色泽宝绿,起润有霜,形成汤色澄明绿亮、香气清高、回味悠长等特有品质。“君山银针”形细如针,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冲泡时可从明亮的杏黄色茶汤中看到根根银针直立向上,徐徐下沉,再升再沉,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虽久置而其味不变。“信阳毛尖”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武夷岩茶”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晴蜒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内质香气馥郁、隽永。“铁观音”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绿蒂,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祁门红茶”颜色棕红,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酣厚、香气清香持久。[2]可见,茶叶的形、色、味的自然性是茶最丰富多彩的自然性。

二、茶的社会性

社会指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而结成的组织,个体、群体及其相互关系是社会的核心要素。茶之所以有社会性就是茶能影响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推动社会个体互动,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功能和形态,由此形成了茶的社会性。

茶的社会性几乎涉及社会的所有领域。经济性是茶的最基本的社会性,因为茶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具有商品的一切经济属性。茶马贸易在体现茶经济性的同时,也是茶政治性的体现,起到了保持边关稳定和国家之间友谊的政治作用。茶的文化性更是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也是僧道人士的钟情之物,并由此出现了茶诗、茶词、茶画、茶赋、采茶戏、茶歌、茶舞等等,同时茶的文化性还向普通百姓渗透,形成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茶的社会性典型的体现形式载体就是茶礼和茶文化。

1.茶礼体现出茶最普通广泛的社会性

茶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礼指人们在交往中用茶来表现尊重的一种行为方式。狭义的茶礼是专指“三茶六礼”中的茶礼。“三茶礼”旧时多流行于江南汉族地区,一般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

从广义的茶礼解释看出,它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用茶来表现尊重的一种行为方式,很显然,茶礼是一种行为方式的表现形式,其目的是要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达到增进友谊和和睦相处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影响改善个体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性的体现,也可以说和合意蕴就是茶礼的最终社会目的。

中国茶礼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非常丰富生动的描述演绎,如神仙姐姐给宝玉的“千红一窟”,表示国家往来礼节送的茶——暹罗茶,元妃省父母时的献茶,这些是“高大上”的茶礼,同时有大量的客人来后表示尊重的普通茶礼,如主人亲力亲为献茶和小童丫鬟献茶等。《红楼梦》对中国茶礼进行了非常丰富生动的描述演绎,实际上表现出非常丰富的社会和合思想,体现出茶社会性的丰富多彩。如神仙姐姐给宝玉的“千红一窟”,表达的是天人和合的思想,这里神仙姐姐就是天的化身,神仙姐姐对宝玉非常友善,可以解释为上天宇宙自然造就了人类,是人类之母,对人类友善友好,人类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达到天人和谐,这里茶不仅具有社会性,还具有了宇宙性。暹罗茶是暹罗国进贡给中国的茶叶,即表示国家往来礼节送的茶,说明茶礼可以增进国家之间的友谊与和睦共处,这是茶社会性在国家政治中的体现。通过元妃省父母时的“茶已三献”的茶礼,表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也同时拉近了元妃与父母的距离,增进了亲情的融合,这里茶作为纽带,传达出皇帝皇族与百姓亲近融合的和合趋向,这是茶社会性在亲情中的体现。主人亲力亲为献茶和小童丫鬟献茶等是非常普通普遍的茶礼,都是为了表达友好,达到增加相互之间的友谊,更加和睦相处和友善友爱的目的,这是茶社会性在在普通百姓间的体现,也是茶社会性最广泛的体现。总之,《红楼梦》对茶礼进行了非常丰富的描述,它将茶礼的社会性体现在宇宙(神人、天人)之间,国家之间,官民之间,亲戚之间,朋友之间,百姓之间……[3]

2.茶文化形成于茶的社会性互动之中,又反哺茶的社会性发展

所谓茶文化就是凝结在茶物质之中又游离于茶物质之外的,被传承下来的茶历史、茶地理、茶风土人情、茶传统习俗、茶生活方式、茶文学艺术、茶行为规范、茶价值观念等,它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茶物质财富和茶精神财富的集成。茶道、茶诗、茶词、茶画、茶赋、采茶戏、茶歌、茶舞等绝大部分都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的,他们产生后又推动了社会各层次、各个领域人们的参与互动,这就是茶的文化性进一步推动了茶的社会性的繁荣发展,最终形成茶的社会性与茶文化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唐代的鼎盛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开创繁荣,陆羽撰著《茶经》成为茶文化的一个里程碑,儒家、佛家、道家和宫廷茶道的形成和传播,促进了不同阶层人员的思想碰撞、交流和融合,促进和影响了人们和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显示出茶文化重要的社会性影响和功能。到了宋代,茶文化进一步向大众平民社会发展,饮茶风气盛行,在各种场所出现了大量的茶馆、茶肆、茶坊、茶房等,人们在茶馆、茶肆喝茶、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发展,也使大量的民间艺术和文化得到交流、传播的场所地方,大大地促进了民间艺术文化形成和发展,茶的社会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体现。同时宋徽宗撰写《大观茶论》,痴迷点茶,荒芜国事,最后亡国亡家,这里茶之社会性得到了最典型极端的体现。[4]

三、茶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

1.茶的自然性与人的自然性的高度契合是茶的社会性形成的前提基础

茶的自然性价值的主要表现:一是可以作为食物吃,有些少数民族如基诺族、爱尼族等还保留着原始“吃”茶习俗,他们将茶的嫩叶用开水浸泡后,捞起来然后加入辣椒、盐等作料,做成凉拌茶吃,[5]茶也许是早期先民匮缺食物时期的主要食物之一。二是可以作为药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这是茶药用的最早记录;汉代神医华佗亦把茶称为万病之药,说明在古汉权威医家的眼中,茶的医效之佳。现代科学也证明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菌抗病毒、降血脂、降血压等功用。正是这些有机化合物使得茶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三是可以作为饮品,当前茶已经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四是具有愉人的特质,一杯绿茶,清香、美丽、高洁,让人心高气爽。人的自然性主要也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要吃。民以食为天。第二会生病。人食五谷,熟能无病。第三要喝。上善若水,人们时刻都不能离开喝水。第四精神追求。爱美之心人之常有,愉悦开心是人类本性的要求,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比较上述茶的自然性与人的自然性,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是如此高度的契合,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茶更契合人类自然性的物质。很多食物都只有第一种契合人类的自然性,如我们吃的最多的五谷杂粮,少数具有两种或三种契合人类的自然性,如同为世界三大饮料的可可、咖啡也有作为药用和饮料的自然性,但离清香、美丽,高洁的特质相去甚远。由此可以得出,茶的自然性与人的自然性的高度契合是茶的社会性形成的前提,也可以说茶的自然性决定了茶的社会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是茶,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物质可以具有茶当今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性,作者在这里提出这一清晰的逻辑认知,这是当前相关研究所欠缺的。

2.文人、僧人、道士、仕人等是茶的社会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茶的自然性与人的自然性的高度契合使茶的社会性形成成为可能,但真正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借助一种茶本身之外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主要就是来自文人、僧人、道士、仕人等。文人、僧人、道士、仕人等是具有人类自然性以及相应修为特质性相结合的统一体,他们都非常喜爱茶的自然性,特别是茶清香、美丽,高洁的自然性更是与他们的精神追求产生高度的共鸣共振,于是他们就都选定了茶,于是茶一定程度就成为了他们的最爱,喝茶、品茶、研究茶,与茶终身为伴。他们要赞美茶,于是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文、茶诗、茶词、茶画、茶赋----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他们还要让更多的人喜欢茶,于是创造了茶歌、茶舞、茶道、采茶戏,通过这些载体形式把茶推向更广的范围、更多的领域,让茶的自然性受益更多的人,于是皇宫贵族喜欢上了茶、普通百姓也离不开茶---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茶的社会性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越来越广的范围,最后茶走向边关,走出国门,英国诞生了下午茶,由此,茶的社会性遍及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茶树生物特性[EB/OL].http://hp.gdcct.net/main-shihao/201107-529839.html.

[2]尧水根.中国十大名茶渊源考略[J].农业考古,2011,(5).

[3]尧水根.《红楼梦》中的茶礼辨析[J].农业考古,2015,(5).

[4]尧水根.论饼茶制法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J].农业考古,2016,(2).

[5]尧水根.中国制茶方法的衍变及其与“食药饮”关系的探讨[J].农业考古,2013,(5).

【作者简介】:尧水根,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业考古》编辑部副主编、编审、研究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