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敦煌莫高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敦煌莫高窟服务中心电话 保卫敦煌莫高窟

保卫敦煌莫高窟

2024-07-17 18: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些直接从事或关注莫高窟风沙防治研究的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与雨水侵蚀、自然坍塌、生物虫害等危害莫高窟的自然灾害相比,对莫高窟危害最大的还是风沙灾害——

  当我们惊叹于茫茫沙海中会耸立一座千古不灭的莫高窟时,我们是否想到那茫茫沙海会不会成为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的梦魇?

  敦煌是一个气候干燥而多风的地区。据资料记载,敦煌地区年均降水量为23.23毫米,而蒸发量却在4000毫米以上,是降水量的172倍;年平均风速达到每秒3.5米,每秒5米以上的起沙风每年达35天至148天,这为扬沙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由于干燥多风,沙尘暴频频出现,沙尘蔽日数每年有20天至35天,而偏西风向使鸣沙山上的流沙不时地向莫高窟方向飘浮或移动。

  我到达莫高窟的那天天气很好,没有风,当然也没有沙。几位清洁工乘一辆清洁车在旅游区打扫垃圾,垃圾只不过是些树叶和游人的丢弃物而已。我便和一位清洁工攀谈,她告诉我,敦煌在冬春季节风沙特大。风大的时候,天空更加昏暗,如果人从洞窟前走过,窟顶上飘浮而下的沙尘像雾像尘像雪又像雨。那位开清洁车的司机说,从冬天开始到春天结束,每年从整个洞窟区清扫出来的积沙能拉个十来车。

  甘肃地质学会秘书长黄万堂告诉记者,修建莫高窟的“洞窟地层”在地质学上属第四系中更新统千佛洞组。这是一套冲积、洪积和冰水沉积的砂砾石和砾卵石层,这套地层上面覆盖着疏松砂砾石层,下面则与砂砾石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所以,其结构松散,易于风蚀。如果在长期的、强劲的风蚀作用下,莫高窟所在的崖体正面的坍塌或窟顶砾岩因风蚀变薄塌陷,都会有可能变成残酷的现实。那些洞窟外侧的崖体上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风蚀现象,尤其是在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塔上部的两侧,风蚀的崖体真是摇摇欲坠,让人担心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坍塌。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有专家的研究发现为证:莫高窟唐代早期洞窟203窟,就因为风蚀而坍塌。还有让人担忧的是,风蚀还可能导致洞窟的顶部变薄以至于遭受“灭顶之灾”。文献中记载说,莫高窟第460窟就是因为在强烈风蚀作用下,使石窟遭受“灭顶之灾”。

  保卫敦煌莫高窟,似乎是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在历史的长河里,大自然似乎一直在考验着人类对于艺术的虔诚程度,而人类并没有让大自然失望。现代敦煌人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与风沙苦斗,以信念与热情、青春与生命守护着这人类艺术宝库。

  莫高窟的防沙治沙工作,应该始于莫高窟的开窟初期,但从那时起到20世纪初期,在有关敦煌莫高窟的史籍中并没有明显记载。上世纪40年代,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这是莫高窟历史上首个专门保护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对莫高窟文物的保护,莫高窟的防沙治沙也开始起步,风沙治理纳入了莫高窟保护规划。敦煌莫高窟的防沙治沙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的道路。

  敦煌莫高窟的防沙治沙工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凝聚了几代敦煌保护工作者和防沙治沙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所长汪万福认为,敦煌莫高窟的风沙防治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间相比,风沙对莫高窟的危害大大降低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莫高窟区的积沙比原来至少减少了90%。除了进入窟区的积沙明显减少之外,窟顶的治沙试验还大大降低了进入窟区的风速和减少了窟区内随风飘动的粉尘。目前尽管还没有详细的效果监测统计数据,但通过窟顶戈壁带、沙丘边缘的防沙试验,加上洞窟门上防尘网的安装,莫高窟洞窟内壁画、塑像的局部小环境明显与以前有所不同了。

  构筑六道风沙防护线,从根本上消除莫高窟风沙危害。

  关注莫高窟保护工作的专家们认为,莫高窟风沙防护与治理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观点及全面而完整的防护体系。2003年底,在全面总结了前人在莫高窟防沙治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本区独特的风沙环境特征,提出采取以固为主,固、阻、输、导相结合的防护原则,建立一个由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从根本上消除风沙活动对莫高窟的危害。

  第一道保护线:高立式栅栏防护高立式栅栏主要设置在沙丘脊线附近,沿鸣沙山外围的主沙梁延伸至沙山北侧,总长约为3000米,是防护体系的首道屏障。高立式栅栏采用荆条笆栅栏,栅栏高度在1.3米左右。栅栏两侧分别埋设1-4行草方格,作用在于防风沙掏蚀;在两块栅栏保持10厘米衔接,端部采用三角形加固。其作用主要阻截来自主害风(偏南风、偏西风)方向的风沙流,同时也为下风向的草方格的设置提供防护措施。

  第二道保护线:草方格沙障防护草方格带沿高立式栅栏带平行延伸。

  专家介绍说,通过草方格沙障使挟沙风能量急剧衰减,从而有效地阻止风沙流作用,达到就地固沙、防沙的目的。

  第三道保护线:植物固沙防护目前在鸣沙山脚下平坦沙地上,种植长2公里、宽12米和14米的林带两条,成为阻固流沙进入窟顶戈壁的第一道绿色屏障。莫高窟崖顶的防风固沙林带的建设,专家建议在其初期宜种植1-3年生的梭梭、柠条、沙拐枣、花棒等为主,在其中、后期宜种植1-3年生的麻黄、沙棘等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灌木实生苗为主,并进行人工造林,形成永久性屏障,阻固流沙,从根本上切断沙源向窟顶戈壁及窟区搬运。

  第四道保护线:砾石铺压防护带砾石铺压防护带位于莫高窟顶北部。

  这里是一片面积广大的沙砾质戈壁,也是一处重要的沙源地,并受西北风作用,对洞窟影响较大。专家介绍说,砾石防护应与草方格沙障防护结合进行。一是在草方格下缘的沙砾质戈壁面上铺压覆盖度大于50%的10毫米的块状砾石;二是在窟顶北部广阔的沙砾质戈壁进行砾石铺压防护的同时,可在砾石铺压带的北缘设置多条带状的麦草方格沙障。

  第五道保护线:砾石空白带砾石空白带是由砾质戈壁组成的,主要分布于窟顶崖面附近。由于砾质戈壁不易起沙,且在大风状况下的防护功能较为明显,经过高立式栅栏带、草方格带、砾石铺压带的层层设防,绝大多数的沙物质被阻截,仅仅很小一部分的沙物质进入砾质戈壁区,同时砾质戈壁为一相对高的台地,且偏东风对窟顶崖面的积沙具有反向搬运能力。因此,保持其自然输沙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防沙效益上都是适宜的。

  第六道保护线:化学固崖带规划风蚀作用使莫高窟崖面的砾石裸露,加之砾石本身破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及斜坡作用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滑塌,对窟区形成威胁。通过在砾石表面喷洒化学胶结物质,部分胶结物质经过失水、固化而使砾石固结在一起,形成一层抗风蚀保护壳,以此抵抗风蚀作用。图片说明:这是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顶设立的气象观测站,它对莫高窟周围的风沙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来源于2004年2月7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窦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