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一千多年前的艺术圈里有什么秘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敦煌艺术画库在哪里买 《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一千多年前的艺术圈里有什么秘密

《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一千多年前的艺术圈里有什么秘密

2024-07-11 05: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2.那些佛教宝藏,究竟是不是丝绸之路带来的?

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在汉明帝以后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十分兴旺,加上乐尊和尚的推动,马上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起来。

因之可以说,在河西走廊的敦煌一带,是佛教兴盛的中心。这一处佛教中心绵延得很久,从4世纪到14世纪,这里始终在不断地修窟塑像和绘制壁画,可以说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宗教艺术大博物馆。

由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干燥,壁画和雕塑又都深藏洞中,不受阳光直接照射的影响,所以经过千年也依旧保存得很好。就拿绘画来说吧,如今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想找一张可靠的唐代的画都十分困难,更何况隋陈南北朝的图画真迹了。而在敦煌,北魏隋唐之作俯拾皆是,真是宝贵极了。

那么这些佛教艺术来自哪里呢?

三十多年前,著名学者、壁画研究专家何山创作的《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就解释了这个谜团。他认为,敦煌的佛教艺术,是随着丝绸之路,从西域流传而来的。

03.敦煌的发展与兴盛

敦煌历史久远,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居住生活在这里了。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盛大而辉煌也。2000年前,当汉代张骞一行肩负着友好使命出使西域,开辟出贯通亚欧的丝绸之路时,敦煌的兴盛便由此开始。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全长约七千五百公里,如果向东延伸到朝鲜、日本,则全长超过一万公里,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运河”,敦煌则是大运河东段的咽喉重镇。

敦煌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最西面,在国际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通道上,敦煌又是石窟艺术的起源和重点地区,敦煌石窟自始建至今,窟内壁画和塑像虽有部分损毁,但因历代续建保护,现有较多数量的洞窟依然存世,所遗存的壁画等艺术珍品和史实文物实属宝贵。

从西汉时期到西晋末年,虽然丝绸之路时而顺畅无阻时而闭塞不畅,但敦煌仍然逐渐成为当时西北的军事、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文化得以经西域而传向西方,而西方的文化,包括波斯、印度的宗教文化也传入了中国,特别是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灭北凉并占据了河西。也就是在这一安定时期,佛教得以在敦煌盛行。到了隋唐时代,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打开国门,提倡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文化登上了封建时代的最高峰,形成了大唐文明烛照世界的兴盛繁荣。禅窟和柱窟渐渐消失,而大量的殿堂窟、佛坛窟、大像窟、四壁三龛窟等石窟形式不断涌现。

莫高窟壁画达到鼎盛,内容之多样、题材之丰富、场景之壮阔、色彩之旖旎、技巧之娴熟,皆达到空前水平。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敦煌地区开凿石窟千余座,留下了无数的壁画艺术。

因此可以说,敦煌文化是西域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我国中古文化的缩影。

04.为什么说敦煌艺术是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有四大文化体系:中国、印度和伊斯兰文化体系,希腊和罗马西方文化体系。前三者是东方文化体系群,后者为西方文化体系群。从敦煌发展过程看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敦煌与佛教文化交流,而印度文化由于先天的地域性,便形成印度与希腊、罗马、伊斯兰文化相交流。因此,敦煌艺术是四大文化交流的成果,是世界艺术的宝库和丝绸之路上的一道靓丽的奇葩。”

据《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中的史料研究来看,敦煌早期壁画和雕塑几乎完全受到了西域风格的影响。伴随着中亚传道士在丝绸之路上的努力,大量的艺术作品不断传入中原,带动了中西文化艺术与通商贸易的交流。

在唐代壁画中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画面甚多,特别是莫高窟第158窟释迦牟尼涅槃像,四周集中绘制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各族人民。壁画上不仅生动的描绘了释迦牟尼涅槃后圣众的悲痛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西域各国国王衣饰打扮和风俗礼仪。

敦煌石窟艺术,是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结合形成人神交往具有活动空间的立体艺术。多种形制的石窟内形、木构殿堂式窟檐虚栏通连的外貌,加上壁画的大量建筑画,这就自然形成一部千年建筑史。两千多身彩塑,各代风格不同,就是一千年的雕塑史。

壁画内容最为丰富,有佛教万神殿中供奉的各种神灵的肖像,其中有些是古印度的哲学家,多数为虚构的神灵;有写释迦生平事迹的佛经故事画;有伏羲、女蜗、东王公、西王母、朱雀、玄武等神仙思想的神话画;还有写佛国净土,极乐世界,表现了歌舞升平、金碧辉煌的想象世界的经变画等等。

敦煌壁画早期的绘画形式在构图上主要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多以人物为主体,景物较少整体画面构图饱满,这种单图单情节的构图形式,在克孜尔石窟壁画较为常见,学术界亦称为“单幅画”。

在这些艺术品当中,处处可以找到印度、波斯、希腊文化的缩影。在《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中,作者详细地附有大量的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艺术作品,以及敦煌各时期艺术的经典之作,读者可以进行参阅和比对,以作出正确的思考与判断。

比如北凉第275窟的正面,有一尊高达3米的交脚弥勒菩萨像,头戴三面宝冠,面相庄严,鼻梁较高而直,双目有神,上身半裸,身着短裙,交脚坐于双狮座上。交脚坐姿的菩萨像在犍陀罗地区十分流行,并且对中国北朝的佛教造像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然而,从第275窟交脚菩萨的衣纹细密而贴体、身体圆润而少棱角等特点看,则有印度本土风格的因素。

又比如北凉至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主要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佛、菩萨较多地体现着西域式的形象特征。佛和菩萨多为正面形象,只有夜叉、伎乐飞天等次要的神格和世俗人物出现侧面像等等。这些都在《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中有据可查。

有评论家说:敦煌的珍贵,在于它是一个开在中国大地上的希腊和中亚艺术的窗口。

敦煌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艺术群落,是整个中古时代的亚洲精神的结晶。

敦煌艺术无论是石窟还是壁画,都借鉴和吸收了西域外来文化,使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联姻,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了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相互融合,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一支闪烁着异国风采的艺术宝库。

这一切都证明,敦煌艺术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产物和历史依据。而《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则像一个见证者,冷静地叙述着那些年代久远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