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风云中的敦煌壁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敦煌有哪些壁画名称 一、历史风云中的敦煌壁画

一、历史风云中的敦煌壁画

2024-07-10 0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历史风云中的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1500年来,敦煌壁画既有整体的风格特征,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    敦煌壁画,是在石窟的窟顶、四壁以及佛龛内外创作的。因此石窟的形制、佛龛的大小以及彩塑的内容、摆放等都会对壁画产生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窟,形状各有不同。从窟形来说,主要分为中心塔柱窟、覆斗形殿堂式石窟、禅窟、龛形窟等。从佛龛来说,有的正面开龛,有的侧面开龛,有的是盝顶龛,有的是阙形龛,有的是圆券形龛,还有的是双层龛。

 

  乐僔和尚开凿的第275窟,即盝顶殿堂式石窟。其中,主室窟顶西披、南披、北披皆存宋画飞天和千佛。西壁佛龛两侧各画菩萨立像和坐像。南壁佛龛下画佛传故事太子出游四门图,北壁佛龛下从西向东依次画毗楞竭梨王、虔阇尼婆梨王、尸毗王、月光王等本生故事,下面绘有供养人图像。东壁门上保存有宋代绘制的说法图三铺、坐佛五身,门南有如意轮观音一铺、坐佛二身和供养人画像,门北画有不空羂索观音一铺和供养人画像。所有壁画排列得十分紧凑,清晰而又逼真。

 

  北壁从西向东表现了五幅本生故事画。本生故事,即讲述佛祖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这五个故事依次为毗楞竭梨王、虔阇尼婆梨王、尸毗王、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等。其中,毗楞竭梨王为了乞求婆罗门劳度叉的一个偈言,宁愿忍受千钉钉身的痛苦。虔阇尼婆梨王为了求得无上佛法,不惜让人在身上燃千灯。尸毗王为了能够救下鸽子,则割下自己的肉来喂鹰。月光王和快目王慈悲为怀,扶危济困,前者曾1000次砍下自己的头送给来求王头的婆罗门,后者则将双眼送给来求王目的婆罗门。这些故事,说的都是释迦牟尼前生的修行事迹,告诫信徒要有忍辱牺牲的精神。南壁佛龛下还保存了佛传故事太子出游四门图。佛传,即佛祖释迦牟尼的传记。佛龛下自西向东依次描绘了悉达太子出游四门,见老人、病人、死人、僧人的场景和感悟。悉达太子一门心思想着出家,国王十分忧虑,于是让太子出游散心,试图化解他的出家之意。但是,太子出东门见老人,出南门见病人,出西门见死人,出北门见僧人,他对生老病死有了更多的理解之后毅然决定出家,修行以求摆脱轮回之苦。

 

  在中心塔柱窟中,人字披顶、平棋顶、石窟后面的中心塔柱以及四壁都可以绘壁画。一般而言,窟顶绘有花纹图案,四壁上部有飞天等伎乐舞蹈,中间绘有佛像及佛经故事,空隙处绘画或者彩塑千佛造型,下部绘有供养人画像。以修建于北魏时期的第257窟为例,这个石窟前面为人字披顶,后面为平棋顶。前窟空间较大,供佛徒聚会。后窟中心部位是一个直通窟顶的中心塔柱,供僧徒围绕中心塔柱修行礼拜。塔柱四面设龛,供奉佛像。塔柱东向面一龛较大,其余三面凿双层龛。窟顶前面东披存莲花图案,西坡画供养人持莲花,后部平棋顶上画有斗四莲池童子、忍冬、飞天图案等。西壁、南壁、北壁上部皆绘有天宫伎乐,西壁中画千佛以及趺坐佛说法一铺,下部分画九色鹿王本生一铺、须摩提女因缘,南壁前部中间画毗卢舍那佛一铺,后部中间画千佛,下部画沙弥守戒自杀品、沙弥均提品各一铺,北壁前部中间画说法图一铺,后部中间画千佛,下部画须摩提女因缘,三壁最下面皆画边饰一条,药叉一排。

 

  九色鹿本生故事乃是依据《佛说九色鹿经》绘制而成。在古印度恒河流域,生活着一只美丽的九色鹿。之所以称为九色,是因为它的皮毛能变换出九种颜色。有一天,一个叫调达的人落水了,就快要被河水淹死。九色鹿将他救了上来,调达千恩万谢,并答允九色鹿绝不将它的行踪告诉别人。然而,当调达看到数额巨大的悬赏金额时动摇了,并带着国王的军队来捕捉九色鹿。九色鹿从容地走到国王面前,并将一切告诉了他。国王非常惭愧,下令任何人不准追捕九色鹿。此后,调达也遭到了报应,他浑身长满毒疮,散发恶臭,遭人厌恶。这幅本生故事画绘在西壁中部,画面从两头开始,中间结束,是莫高窟最优美的连环画式的本生故事壁画之一。它主要描绘了八个故事情节:调达落水、九色鹿救人、王后说梦、调达告密、国王军捕鹿、乌鸦报警、调达指鹿、九色鹿陈诉。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九色鹿的陈述放在了画面的中间位置,画面的左面依次是调达落水、九色鹿救人、乌鸦报警三个场景,右面则依次是王后说梦、调达告密、王军捕鹿和调达指鹿四个场景。

 

  

  4—1第257窟西壁“九色鹿王本生”

 

  西壁下部、北壁后部下部画有须摩提女因缘,这是根据《须摩提女经》绘制而成。佛教信徒美女须摩提嫁给了外道人士,并且感化夫家和众人皈信三宝,受到了佛的称赞。须摩提女出嫁当天,看见到场的六千梵志举止粗野,便闭门卧睡。夫家觉得很没有面子,生气抱怨。一个梵志告诉他们,须摩提女是佛祖的弟子。夫家大惊,请须摩提女邀请释迦牟尼佛前来赴斋。须摩提等人沐浴更衣,登楼焚香,恳请佛祖降临。此后,佛及弟子腾云驾雾凌空飞来,在天空奏乐。满城百姓看得眼花缭乱,惊叹不已,最后被佛法征服,皈依佛门。这幅故事画主要包含14个情节,第一个便是须摩提女卧床和焚香请佛,其余13个便是佛弟子和佛相继而来的场景。

 

  南壁后部下部绘有沙弥守戒自杀的故事,这个故事乃是依据《贤愚经?沙弥守戒自杀品》绘制而成。古代印度有一位虔诚的长者,将自己的儿子送给了德高望重的高僧,希望儿子能够跟着他好好修行。这位小沙弥每日念诵经书,恪守清规戒律。一日,小沙弥去居士家乞食。居士不在,只有一妙龄思春少女在家。少女对小沙弥一见倾心,强求婚配。小沙弥心志坚定,不舍佛法佛戒,自杀身亡。居士知情后连忙呈报国王,依法缴纳罚款。国王被小沙弥感动,为他火化起塔。这一铺绘画主要包含如下七个情节:送子出家、沙弥乞食、一见倾心、守戒自杀、向父陈诉、交纳罚金、火化起塔等。沙弥守戒自杀故事,还见于西魏第285窟南壁、五代第98窟西壁下部。但三窟表现形式略有不同,本窟类似横卷式连环画,第285窟南壁所绘类似纵卷式连环画,而第98窟西壁下部所绘为屏风画。

 

  

  4—2第257窟南壁的“沙弥守戒自杀”图

 

  北魏时期开凿的第254窟,壁画内容十分丰富,种类繁多。该窟为中心塔柱窟,窟顶上绘有供养人画像和莲花、忍冬、飞天等图案。墙壁上画有天宫伎乐、千佛、金刚力士、药叉等像,龛壁上绘有飞天火焰佛光,两侧绘有飞天像和供养菩萨像、鹿头梵志像、狮子像等,龛下塔座画药叉像。龛壁、龛楣、窗上还绘有化生、忍冬、莲花等。此外,南壁前部佛龛下画降魔变一铺,后部佛龛下东起画萨埵那饲虎本生一铺,千佛中央画说法图一铺,北壁前部佛龛下画难陀出家因缘变一铺,北壁后部佛龛下东起画尸毗王本生一铺,千佛中央画说法图一铺,这些壁画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从飞天伎乐画来说,该窟主尊为交脚弥勒像,弥勒信仰与天宫伎乐不可分离。据《佛说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记载,兜率天宫大神劳度跋提为弥勒建善法堂,诸天神女执众乐器,竟起歌舞。本窟南、西、北壁上部,皆有婀娜彩女、天宫伎乐,这是匠人们依据佛经创作的。这样的组合多见于早期石窟,如北凉第272窟,北魏第251、431窟,西魏第249窟、288窟,北周第290窟等。

 

  从千佛来说,该窟四壁天宫伎乐的下方都有千佛图像,总计1235身。千佛,指三世十方诸佛群像,大乘佛教有三世三千佛之说。本窟东壁门南至西壁中部描绘的是过去世千佛,西壁中部至东壁门北,描绘的是未来世千佛。彩塑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属于现在贤劫千佛,三者结合,取“三世三千佛”之意。

 

     4—3莫高窟第254窟南壁的千佛像

 

  从故事画来说,该窟共保存有《降魔变》、《萨埵那饲虎本生》、《难陀出家因缘变》、《尸毗王本生》等四幅故事画。这些故事画的内容皆源自于佛经,画工图像,教化众生。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壁画主要分为如下四种:

 

  其一,佛像和说法图,以彩塑为主尊,四周绘菩萨、飞天像,或者直接绘佛说法图。如前文提到的第275窟西壁佛龛两侧绘制的菩萨立像和坐像,第257窟西壁中间绘制的趺坐佛说法一铺,南壁前部中间绘制的毗卢舍那佛一铺,北壁前部中间绘制的说法图一铺,第285窟主室西壁佛龛外两侧所画的毗瑟纽天、二力士、二天王、摩醯首罗天、毗那夜迦天、鸠摩罗天、二天王像等。

 

  其二,佛教故事画,包含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因缘故事。佛本生故事,主要讲释迦牟尼前世修行事迹。佛传故事,主要是宣扬释迦牟尼这一世的修行事迹。如修建于北周时期的第290窟,其窟顶前部为人字披顶,东披、西披绘有佛传,以六幅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释迦牟尼乘象入胎、树下降生、苦修成佛、讲经说法等场景。因缘故事,主要讲述在佛法影响下的各种度化故事。如第285窟南壁中部五百强盗皈依佛法图。画中,匠人以五人代表五百人,描写了强盗与官军战斗被俘挖眼,痛苦万分之时得到佛祖帮助,双眼复明皈依佛教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第285窟这一横卷式连续性故事画中的佛、菩萨、军官等都是长袍博带,秀骨清象。北周第296窟南壁也有相同故事题材的壁画。此外,北魏第254窟南壁绘有萨埵饲虎本生一铺。

 

  

  4—4莫高窟第285窟南壁的“五百强盗皈依佛法”图

 

  其三,经变画。此时壁画中保留了一些经变画,如北魏第254窟南壁龛下的《降魔变》。降魔成道是佛传、敦煌壁画、变文中的重要题材。降魔成道,指释迦牟尼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受魔军的干扰,不受魔女的诱惑,最终修成正果。在各地的佛传图中,都有降魔成道的题材。壁画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两侧是排成四排的魔众、魔王、魔女,以及被佛变成老妇人的魔女和臣服的魔众。此外,北魏第263窟南壁、北魏第260窟南壁、北周第428窟北壁皆有降魔变壁画。北魏时期的三幅壁画内容相似,北周第428窟则布局简化,数量减少,如壁画中只有两个魔女。但总的而言,四幅降魔变壁画内容基本一致。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不少其他题材的经变图,如第296窟主室窟顶西披北段和北披西段所绘微妙比丘尼故事,西披南端、南披和东披所绘善事太子入海故事,北壁下部所绘须阇提故事,皆为《贤愚经变》。另外,北披东段还绘有《福田经变》。

 

     4—5莫高窟第254窟南壁龛下《降魔变》中的魔女图

 

     4—6莫高窟第254窟南壁龛下《降魔变》中的释迦图

 

  其四,传统题材壁画。早期壁画除了表现佛教题材外,还描绘中国传统题材。以修建于西魏时期的第249窟为例,主室窟顶藻井画斗四莲花井心,东披画供养天人、摩尼宝珠、飞天、朱雀、开明、玄武等。西披画阿修罗王,两侧画风神、雷神、朱雀、乌获等。南披画乘凤车的西王母像,下面画动物和诸神怪。北披画乘龙车的东王公像,下面画狩猎图和诸神怪。此外,修建于西魏时期的第285窟,窟顶同样有类似图案。东披画伏羲、女娲、飞廉、飞天等,西披画飞天、雷神、飞廉、化生、猕猴等,南披画摩尼宝珠、飞天、开明、朱雀、乌获等,北披画飞天、朱雀、飞廉、开明、乌获等,四披下面皆绘有山居禅僧像。

 

     4—7莫高窟第285窟窟顶的伏羲与女娲图

 

  此外,飞天伎乐画、各种图案和供养人画像在这一时期的石窟中也非常多见。

 

  二、隋唐时代的壁画

 

  隋唐时期,莫高窟石窟艺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此时,石窟形制有所变化,以覆斗形殿堂式石窟为主,中心塔柱窟已不再是主流窟形。覆斗形石窟窟顶的中间是方形藻井,四边常常绘制千佛图或说法图。主室西壁开设大型佛龛,龛内供奉彩塑佛像,龛内后壁绘有弟子、菩萨及诸神像等。南北两壁、东壁门洞两侧通常绘制经变画,东壁门洞上方常常绘有说法图。

 

  举例来说,隋代第419窟主室窟顶前部西披上面画《法华经变》,东披上面画须达拏太子本生故事,两披下面皆画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窟顶后部平顶画《弥勒上生经变》,石窟西壁佛龛外两侧下部绘制《维摩诘经变》。从壁画来看,西披上面经变画乃是依据《法华经?譬喻品》绘制,从前有一个大富长者,家宅很大却只有一个门。有一天,家中忽然失火。但是,孩子们还在房中玩耍,全然不觉。长者只得大声说:“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可以游戏,你们快出来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佛教认为,三界生死,不能安居,如同火宅。能够带领众生脱离苦海、修成正果的三种途径,被比喻为三辆车,这就是佛最初教化众生的三乘佛法。其中,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法华经》强调会三乘于一佛乘,又称为“会三归一”。这个“一”,即菩萨乘,又称大乘。石窟西壁佛龛外两侧下部绘制《维摩诘经变》乃是依据《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绘制而来。莫高窟隋代维摩诘经变现存11铺,这是最早的一铺。匠人们除了铺演《问疾品》外,还以《方便品》、《弟子品》、《观众生品》、《见阿閦佛品》等为题材作画,见第433窟后部平顶、第277窟北壁、第262窟后部平顶、第417窟西壁龛外两侧、第314窟西壁龛外两侧、第380窟西壁龛外两侧、第420窟西壁龛外两侧、第423窟后部平顶、第276窟西壁龛外两侧等。此外,唐五代至宋保存的维摩诘经变图还有56铺。

 

     4—8莫高窟第420窟西壁龛外两侧的《维摩诘经变》

 

  到了唐代,敦煌壁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壁画规模宏大。唐代石窟一般分为前、后(主室)两室。由于经常以一面墙壁(通常为南北两壁)、一部经书来作画,一个石窟内有四到五幅经变画。壁画规模比较宏大,堪称巨幅壁画。初唐时期第220窟,南壁绘有《阿弥陀经变》一铺,北壁绘有《药师经变》一铺。唐第202窟,前室南、北两一铺,主室南壁绘制中唐《弥勒经变》一铺,北壁绘制中唐《十方诸佛赴会图》,东壁门上为初唐时期说法图一铺,南侧为中唐《药师经变》一铺,北侧为中唐《阿弥陀经变》一铺。第335窟南壁绘有《阿弥陀经变》一铺,北壁绘有《维摩诘经变》一铺。盛唐时期的第217窟前室南壁存晚唐《文殊变》一铺,北壁存晚唐《普贤变》一铺。主室南壁画《法华经变》一铺,内容涉及《序品》、《药王菩萨本事品》、《譬喻品》、《妙庄严王本事品》、《随喜功德品》、《化城品》等;北壁画《无量寿经变》一铺。第172窟南北两壁通壁画大型经变画《无量寿经变》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4—9莫高窟第217窟的《化城品》图壁皆有宋绘《维摩诘经变》

 

  其次,壁画内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尊像画、经变画、供养人画像、佛教故事画、飞天伎乐画、图案画等。其中,尊像画、经变画居多。

 

  从尊像画来说,这一时期的尊像画主要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禅僧像,它们有的和石窟彩塑结合,相映成趣。第320窟主室西壁设一个平顶敞口佛龛,龛内供奉弥勒说法图一铺,龛壁两侧各画弟子像四身,菩萨像一身,龛外南北两侧各画观音菩萨。第338窟主室西壁设一个斜顶敞口佛龛,龛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龛壁两侧有弟子像五身,赴会菩萨像七身,龛外南侧画大势至菩萨,北侧画观世音菩萨。有的石窟墙壁上绘有独立的说法图,如第57窟南北两壁,第329窟东壁门南,第331窟东壁门南北两侧,第338窟东、南、北三壁上皆有说法图。

 

  从经变画来说,大型经变画取代佛教故事画成为敦煌壁画的主流。这些经变画主要包含《西方净土变》、《维摩诘经变》、《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药师经变》、《贤愚经变》、《报恩经变》、《父母恩重经变》、《普贤经变》、《无量寿经变》、《观音经变》、《涅槃经变》、《思益梵天所问经变》、《楞严经变》、《华严经变》、《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劳度叉斗圣变》、《天请问变》、《千佛变》、《金刚经变》、《金光明经变》等。初唐时期,《阿弥陀经变》、《东方药师变》、《弥勒经变》、《思益梵天请问经变》等经变画较多,主要出现在第205窟、第220窟、第321窟、第329窟、第334窟、第335窟、第341窟、第386窟等。盛唐时期,《观无量寿经变》、《东方药师变》、《弥勒经变》等经变画较多,主要出现在第45窟、第66窟、第126窟、第129窟、第148窟、第172窟、第180窟、第215窟、第217窟、第320窟、第445窟等。中唐时期,《观无量寿经变》、《东方药师变》、《报恩经变》、《弥勒经变》、《金刚经变》、《金光明经变》等经变画较多,主要出现在第12窟、第85窟、第128窟、第138窟、第144窟、第150窟、第156窟、第173窟、第177窟、第196窟、第232窟、第468窟等。晚唐时期,《东方药师变》、《观无量寿经变》、《报恩经变》、《金刚经变》、《思益梵天请问经变》、《金光明经变》、《弥勒经变》等经变画较多,主要出现在第12窟、第177窟、第232窟、第468窟等。

 

     4—10莫高窟第45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

 

  从佛教故事画来说,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数量减少,新增佛教胜迹、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如第57窟西壁佛龛外、第322窟西壁佛龛内侧绘制的“乘象入胎”、“夜半逾城”等佛传故事。此外,初唐时期的第323窟,其南北两壁的佛教史迹画格外引人注目。北壁西起第一幅为张骞出使西域图,西起第二幅为佛陀洗衣池和晒衣圣迹,西起第三幅为佛图澄神异故事,西起第四幅为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故事;东起第一幅为康僧会的故事;南壁西起第一幅是西晋石佛浮江故事,西起第二幅是东晋扬都金像出渚故事。此外,该窟东壁门两侧还有“戒律画”。第332窟东壁门南还保存有一佛五十菩萨图,主尊结跏趺坐,宣说佛法,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佛座下枝叶蔓延,树枝上排满了五十菩萨。一佛五十菩萨图乃是净土宗僧人修行感受到的瑞相。

 

  从供养人画像来说,供养人就是出钱开凿石窟的人,他们既可以是王公、节度使、都僧统,也可以是平民百姓。初唐时期,供养人画像一般列于四壁下方。盛唐时,一些重要的供养人画像常绘制在甬道两侧,面向主室正壁的佛龛。晚唐时期,豪强大族纷纷以“庆寺”、“报恩”为名,修建石窟。其中,归义军的领导者张、索、李三家以及监管僧尼事物的僧官、僧统开凿了一些大的石窟,炫耀家世,夸饰功德,很多石窟中还保留着他们的画像。除了肖像画外,还有出行图,如第156窟主室南壁下部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壁下部的《宋国夫人宋氏出行图》,第100窟主室南壁下部的《曹议金出行图》和北壁下部的《回鹘公主出行图》等。

 

      4—11莫高窟第332窟东壁门南的《五十菩萨说法图》

 

     4—12莫高窟第156窟南壁下部的《张议潮出行图》

 

     4—13莫高窟第156窟北壁下部的《宋国夫人出行图》

 

  此外,还有飞天伎乐图和各种图案画、屏风画等。盛唐第79窟西壁绘有一组联屏式六扇屏风,这在敦煌壁画中首次出现。

 

  再次,人物形象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惟妙惟肖。无论是人物的身高比例、还是神情姿态,都和现实中的人物接近。盛唐第79窟窟顶千佛中穿插的十几个童子像,他们有的欢呼雀跃,有的手持莲花,有的跪地礼佛,充满童真,生动有趣。这些童子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形象非常相似。菩萨像温婉端庄,丰润健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少妇形象颇为相似。

 

  佛教东传,至唐代进入了全盛时期,也开始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律宗等佛教派别应运而生。唐代前期,净土宗、天台宗、唯识宗兴盛,敦煌壁画中的《阿弥陀经变》、《弥勒经变》、《法华经变》等经变画较多。此后,华严宗、律宗、密宗相继对敦煌佛教和壁画产生了影响,于是出现了其他经变题材。

 

  三、五代以后的壁画

 

  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大体与晚唐壁画相似,但又有一些不同。相似的是内容和形式,比如藻井花纹,四披画千佛,四壁画大型经变画和供养人画像等;不同的是时代风尚,比如有些石窟墙壁上出现了大型联屏式连环画和山水画,铺演佛传故事或者佛经。

 

  以第61窟为例,该窟为覆斗形中心佛坛式石窟,主室窟顶画团龙鹦鹉井心,垂幔铺于四披。四披上画十方诸佛,下画千佛;西披千佛下面画飞天、供养菩萨像,北披千佛中央画南无最胜音佛,东披千佛中央画南无东方不动佛,窟顶东南角画东方提头赖叱天王,西南角画南方毗琉璃天王,西北角画西方毗楼博叉天王,东北角画北方毗沙门天王。主室四壁皆为大型壁画和供养人画像,南壁西起分别为《楞伽经变》、《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报恩经变》各一铺,下部东起绘曹氏家族女供养人画像17身,屏风9扇。西壁保留《五台山图》一铺,下部为屏风15扇,屏风上绘制了15个佛传故事。北壁西起画《密严经变》、《天请问经变》、《药师经变》、《华严经变》、《思益梵天问经变》等各一铺,下部为屏风九扇、曹氏家族女供养人画像16身,屏风上绘制了9个佛传故事。东壁门上、门南、门北皆画《维摩诘经变》,据《佛国品》、《文殊师利问疾品》等故事铺演,下部有回鹘公主、于阗公主、五代画女等女供养人画像。

 

  其中,值得注意的还有第61窟西壁保留的《五台山图》。五台山,文殊菩萨说法的道场。这幅画长13.45米、高3.42米,面积达45.999平方米,是敦煌莫高窟中面积最大的壁画。壁画中,匠人画出了八百余里的山川形势,寺院、城市等近两百处建筑。其中,寺院、兰若85个,宝塔15座、佛菩萨画像20余身、僧俗人物400余人、灵异瑞相40余个,以及高僧说法图、信徒巡礼图等等。全图规模宏大,是一幅很有价值的佛教史迹图和山水图画。

 

   五代第146窟,主室四壁皆为大型壁画。南壁东起分别为《报恩经变》、《法华经变》、《阿弥陀经变》、《弥勒经变》各一铺,下面为宋画供养菩萨和七扇屏风,屏风上画《贤愚经变》。西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一铺,下面为屏风十扇,屏风上画《贤愚经变》。北壁西起分别为《天请问经变》、《药师经变》、《华严经变》、《思益梵天问经变》,下面为七扇屏风,屏风上画《贤愚经变》。东壁门上、门南、门北皆画《维摩诘经变》,内容据《佛国品》、《文殊师利问疾品》等铺演,下面为宋供养菩萨画像。

 

     4—14莫高窟第61窟的飞天像

 

     4—15莫高窟第61窟西壁的《五台山图》

 

  相比于唐代壁画,五代壁画仍然以经变画为主,并在内容、风格上延续着唐代的模式。不同的是,这一石窟的经变画数量增多,故事情节繁复。如第61窟西壁的《法华经变》,仅在释迦牟尼说法一节就加入70多个场面。同时,由于屏风的使用,唐代前期一度中断的佛教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开始出现。如第61窟南、西、北三壁的下部,匠人用33扇屏风联屏的方式,描绘了佛传故事。这种屏风,也适用于描绘经变画。如第146窟南、西、北三壁的下部,匠人用24扇屏风联屏的方式绘制了《贤愚经变》。

 

     4—16莫高窟第61窟西壁的《法华经变》

 

  西夏和宋朝,敦煌壁画仍以佛像、经变画为主,又有少量的佛教史迹画。如第55窟、第454窟。宋代第55窟南壁东起分别为《弥勒经变》、《观无量寿经变》、《报恩经变》、《观音经变》各一铺,西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一铺,北壁西起分别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思益梵天问经变》、《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各一铺,三壁下面皆有屏风,分别为12扇、14扇、11扇,画《贤愚经变》,铺演《贤愚经》故事。东壁门上画七佛、一菩萨、一化生、二飞天;门南绘制《金光明经变》一铺,门北绘《密严经变》一铺,下面保存了西夏时期的供养菩萨像。宋代第454窟和第55窟大致相同,但是第454窟屏风上多画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如第454窟西壁下面屏风画须达拏太子本生故事,北壁下面屏风画佛传故事。宋以后,经变画逐渐减少。

 

  到了元代,尊像画取代了经变画。同时,壁画规模缩小,内容减少。从风格来说,元代壁画分为藏密壁画和中原壁画,两者风格大相径庭。如元代第465窟,窟顶绘制了典型的金刚界五方佛,藻井井心画大日如来(狮子座),东披画阿閦如来(象座),南披画宝生如来(迦楼罗座),西披画无量寿佛(孔雀座),北披画不空成就如来(马座)。主室西、南、北三壁皆绘制曼荼罗三铺,此外三壁上分别绘有各种金刚的单身像、双身像、小图像、大图像等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