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唐代壁画菩萨服饰色彩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敦煌壁画美人菩萨图片 莫高窟唐代壁画菩萨服饰色彩分析

莫高窟唐代壁画菩萨服饰色彩分析

2023-07-27 23: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1: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观音、大势至菩萨 217窟

图2:龛外观音、大势至菩萨 66窟

1.2胁侍供养菩萨

敦煌壁画中绘制了大量菩萨,作为佛祖的胁侍出现在说法场景或供养佛尊,与佛共弘教化。其中的“供养菩萨”,指凡是故事画、经变画、说法图之外,单身或群体礼佛、供养之状,无具体内容的菩萨画像,皆作“供养菩萨”,或坐、或立、或跪、或合十、或持花、或持供器等(图3、4)。

图3:龛外菩萨 57窟

图4:持花供养菩萨 320窟

1.3密教菩萨

指以汉密和藏密题材为主的菩萨,其形象多身着菩萨装,以多首多臂形象出现,菩萨手持器物繁多,壁画有经变和曼荼罗形式,且带有明显的金刚杵纹饰。这一类菩萨有多臂观音、十一面观音、珞珈山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千手千钵文殊、如意轮观音、不空绢索观音、地藏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等(图5、6、7)。由于密教菩萨的数字高清资料有限,故本次未作为研究内容。

图5:千手千眼观音 148窟

图6:如意轮观音 384窟

图7:不空绢索观音 192窟

莫高窟唐代壁画菩萨服饰色彩

莫高窟唐代壁画中,菩萨的服饰主要由络腋、披帛、僧祇支、腰裙、长裙以及配饰这六部分组成。上身装束最主要的是络腋与披帛:“络腋缠绕于腋下,具体形制为长条形,长短宽窄有多种变化”,“披帛从背部披下缠绕双臂,是络腋在不系结不侧搭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披搭方式”;上装中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僧祇支,“即僧人之覆肩衣、衬衣,菩萨则为独臂半袖紧身衣”。下装中的主要款式为腰裙和长裙:“腰裙多为裹于腰间的其基本长度到脚踝的裙子,或围系于跨部的宽巾带”,“长裙则根据质地分为锦裙、罗裙、石榴裙等”。菩萨的配饰主要有宝冠、璎珞、臂钏和腕钏等。

2.1华丽庄重的观音、大势至菩萨服饰色彩

在敦煌的相关文献中,观音、大势至菩萨作为极其重要与经典的角色,多次被《敦煌学大词典》等著述,如220窟南壁的观音、大势至菩萨,57窟南壁说法图中的观音菩萨,320窟西壁龛外观音菩萨,217窟西壁龛外大势至菩萨等。本文选取了唐代莫高窟代表洞窟13个,菩萨32身:其中初唐洞窟4个,菩萨10身;盛唐洞窟5个,菩萨15身;中唐洞窟2个,菩萨4身;晚唐洞窟2个,菩萨3身。

在观音、大势至菩萨的上身着装中,络腋多为土红色与石绿色的组合,呈现以正反双面色彩形式,如盛唐194窟东壁观音菩萨即身披正反红绿双色络腋(图8);披帛多以冷色调石青、石绿为主,土红、土黄的暖色调组合也有所应用,如初唐57窟南壁大势至菩萨身穿红绿双色络腋,肩披石青色半透披帛,初唐220窟南壁大势至菩萨上身斜披棕红色络腋,半透花青色披帛垂下(图9、10);上装中的僧祇支多以土红为主,其次为石绿。

在观音、大势至菩萨的下身穿着中,腰裙主要以石绿、石青为主;长裙以土红为主,其次为土黄、黄白、黑褐色等,如盛唐320窟西壁观音手持净瓶、柳枝,上身斜披雾白色络腋,下身着半透朱红色长裙并配以石绿色腰裙(图11)。

配饰的用色涵盖了石绿、石青、土红等色相。在初唐57窟中的观音、大势至菩萨配饰中还出现了夺目的金色,体现了唐代极具特色的沥粉堆金技术(图9)。

图8:观音194窟

图9:大势至57窟

图10:大势至220窟

图11:观音 320窟

观音、大势至菩萨的服饰用色中(图12),土红色相对偏黄,呈现中彩度的棕红色以及低彩度的绛红色、黑红色、深红褐色等,当然这一色相中也出现了彩度相对较高的朱红色等。土黄色多以高明度低彩度的黄白色,以及中明度低彩度的棕黄色、土黄色为主。石青色多集中在中彩度区域,呈现一系列的灰蓝色。石绿色相对丰富,位于中、中高明度,彩度有较低的一系列灰绿色,如蟹青、苔绿等,另有一部分彩度相对较高的如三绿、果绿等。除以上主要的色相外,黑褐色、黑灰色、紫灰色等也占有一定比例。

图12 偏黄的土红色以及彩度较高的三绿、果绿等

在色彩搭配组合上,观音、大势至菩萨整体庄重华丽、深沉。用色以四色为主,五色和六色也有较多的应用,多则可达八色组合(图13)。色组的明度对比以中长、中中调为主,给人以庄重、雄伟之感(图14)。

图13:观音、大势至菩萨繁复的色彩组合

图14:观音、大势至菩萨多色组合

2.2轻盈明快的胁侍供养菩萨服饰色彩

胁侍供养菩萨作为与佛共弘教化的菩萨,在壁画中有大量呈现。本文主要选取了唐代莫高窟代表洞窟11个,菩萨44身:其中初唐洞窟5个,菩萨26身;盛唐洞窟3个,菩萨8身;中唐洞窟2个,菩萨5身;晚唐洞窟1个,菩萨5身。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菩萨受到本土化影响,大胆袒露上身,体现了大唐的盛世之音与积极豪放的态度。莫高窟唐代壁画中胁侍供养菩萨多是上身赤裸,服装色彩组合也较为丰富。上身络腋以土红、石绿为主,并且以双色或单色形式出现。披帛则以冷色石青、石绿为主,如初唐322窟胁侍供养菩萨,身着棕红色络腋,肩披灰绿色披帛(图15),同窟的另一组菩萨衣着朱红色络腋,肩披半透紫灰色披帛(图16)。下身腰裙以石绿为主,土红次之。长裙以土红、土黄(偏黄白)、石绿为主,如初唐329窟胁侍供养菩萨(图17)上身赤裸,下着绿色红边腰裙,白色石青边长裙坠地;初唐220窟胁侍供养菩萨(图18),腰裙壁画已脱落为土黄色,下穿轻盈透体淡绿色长裙。配饰的璎珞、项圈、臂钏、腕钏等相对简化,以土红、土黄为主。

图15:菩萨322窟

图16:菩萨 322窟

图17:菩萨329窟

图18:菩萨220窟

胁侍供养菩萨的服饰用色中(图19),土红色多呈现中彩度的棕红色、辰砂色、赤茶色等。土黄色多为高明度、低彩度的黄白色,以及中高明度低彩度的棕黄色、土黄色。石青色多集中在中低彩度区域,呈现一系列的灰蓝色,其中的变化相对丰富,既有偏红的蓝紫色、偏绿色的湖蓝色以及群青、花青色等。石绿色仍位于中、中高明度,有彩度较低的一系列灰绿色,如蟹青、豆绿色等,另外还有大部分的淡灰绿色,并且出现了部分偏黄的橄榄绿色。另外黑褐色、黑灰色、紫灰色等同样也在胁侍供养菩萨服装中占有一定比例。

图19:偏红的蓝紫色、偏绿的湖蓝色以及偏黄的橄榄绿等

在色彩搭配组合上,胁侍供养菩萨整体轻盈素雅,简练又不失庄重。色彩组合同样也以四色组合为主,但其中简约的三色组合有较多应用(图20),其次为五色组合;色彩间的明度以高长调、中长调为主,整体明快、鲜明(图21)。

图20:胁侍供养菩萨三色、五色组合

图21:胁侍供养菩萨多色组合

莫高窟唐代壁画菩萨服饰色彩分析:

3.1色彩调性与色彩语意

观音、大势至菩萨服饰形制统一,色彩华丽庄重,配饰精美。着装多以自上而下红(络腋)、绿(腰裙)、红(长裙)的基本形式出现,但其中也有不同的色彩组合变化。整体的彩度比胁侍供养菩萨略高,明度对比相对较弱;色彩调性集中在中、中低彩度和明度的暗调、钝调、灰调、以及柔和色调;色彩语义传达出华丽古典、精致考究、自然的意向,多给人带来庄重、精致、有文化气息的、华丽、传统、平和温柔的视觉感(图22)。

图22:观音、大势至菩萨色彩调性图与形象坐标

胁侍供养菩萨,相较于观音、大势至菩萨多出现上身赤裸(图26),用色虽仍以土红、石绿、石青、土黄为主,但整体的彩度略低,明度对比相对较强。在服饰的色彩组合上更为自由。从色彩调性图中看,胁侍供养菩萨的服饰用色以暗调、钝调、柔和色调以及浅灰色调为主;色彩语义传达出古典考究、精致自然、清爽闲适的意向,给人带来平和传统、洒脱素雅、安宁清雅的视觉感,对比观音、大势至菩萨更为活泼、洒脱(图23)。

图23:胁侍供养菩萨色彩调性图与形象坐标

图23:胁侍供养菩萨色彩调性图与形象坐标

3.2菩萨服饰色彩的形式美感:

(1)均衡美感:

观音、大势至以及胁侍供养菩萨的服饰色彩,多使用了的平衡的色彩组合。当多位菩萨之间形成组合时,会使用对称、镜像的色彩搭配,如初唐322窟北壁《阿弥陀经变》中,观音、大势至菩萨即采用了对称的用色组合,上身均着土红色络腋搭配石青披帛,下穿石青色腰裙与黄白色长裙(图24)。另外,便是采用反相互为对比色的不对称交替组合,如初唐57窟西壁龛外左右两侧的胁侍供养菩萨,上身着装分别以石绿和土红为主,形成互为对比色组合以取得视觉均衡(图25)。

图24:观音、大势至菩萨322窟

图25:龛外两侧胁侍供养菩萨57窟

(2)对比调和

作为佛造像艺术,菩萨的服饰用色首先运用强烈的红绿对比,达到了丰富的视觉感,并且通过与金色等不同色彩的璎珞配饰相结合,更显华美。另外,在大面积冷(石青、石绿)或暖(土红、土黄)的组合基调上,加入适量小面积点缀的对比色(图27);或是在处理菩萨服饰与背景的关系上,进行冷暖的对比呼应(图28),从而增强了色彩之间的层次感。

图26:上身半裸的菩萨329窟

图27:观音菩萨194窟

图28:胁侍供养菩萨322窟

(3)节奏韵律

菩萨的服饰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敦煌色彩印象。遍布洞窟四壁的敦煌壁画尺度宏大,内容繁多,人们在整体观看时其色彩往往是分散性的;壁画组成部分的装饰图案如藻井、平棋、背光、华盖和边饰等,多是连续和规整的,其色彩组合表现出了更多的规则性装饰美感。而菩萨服饰色彩展现给我们的是穿戴在特定人物身躯外部的一种流动的、浑然一体的韵律感。她的服饰色彩与服装形制相结合,通过大小、宽窄、透与不透的对比手法,以及层叠、缠绕、悬垂等多种穿搭方式,加上贴合女性化的人体曲线,形成了自然而流畅的褶裥等丰富的视觉效果(图29、30、31)。上身的络腋、披帛条带状缠绕所带来的部分裸露,以及半透明效果的呈现,使菩萨的肤色与服装色彩形成丰富的层次感,使画面不再是单纯的红黄蓝绿对比所产生的艳丽和厚重,而是更为轻盈、平和,增强了菩萨慈悲柔美形象的传达,为敦煌色彩注入了动感与生命力。

图29:观音菩萨217窟

图30:胁侍供养菩萨321窟

图31:大势至菩萨199窟

结论

莫高窟唐代壁画中为人们描绘了精彩的佛国之象,同时也展现了众多佛国人物,如我们所熟知的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伎乐飞天等。其中菩萨作为佛教的典型形象,他们的服饰用色既体现了等级地位,也展现了自身形象的特点。

(1)观音、大势至菩萨和胁侍供养菩萨的服饰主要由络腋、披帛、僧祇支、腰裙、长裙以及宝冠璎珞等配饰组成,其服饰用色均以土黄、土红、石绿、石青四种基本色相为主,彩度为中、中低,明度以中、中高为主。两类菩萨的服饰用色以四色搭配的为多,以土红、石绿的对比色组合为主。其中观音、大势至菩萨用色相对厚重,用色数量繁多,如出现了色数繁多的六色、八色组合,呈现华丽、庄重感。胁侍供养菩萨上身赤裸的较多,故此在整体上色彩明度较高,用色数量略简,如简约的红绿蓝、红绿黄三色组合,呈现轻盈、洒脱的面貌。

(2)菩萨服饰用色充分传达了色彩的形式美感:在多位菩萨组合时,以对称或反相对比色组合达到均衡的美感;或运用大小面积、人物与背景之间的红绿色对比调和,增强色彩层次;再者便是通过与服装形制的结合表现生动的节奏韵律。

(3)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菩萨更呈现了世俗化的人性与佛教神性的结合。体态面貌有着女性的婀娜,长裙等服饰也与现实人物有着相同的穿着表现,加上其条带装服饰通过垂搭、缠绕等形式,将人体动势与色彩完美结合,带来充满神性的飘逸感。在庄严的佛国世界里,菩萨和蔼亲祥,美丽动人,轻盈平和。其服饰色彩的选取用色、配色方法等增强了菩萨慈悲柔美的形象及人格美,投射出理想化的女性之美,是人们心目中一切美好的象征;通过对服饰色彩调性和语意的变化,创作者对菩萨形象有意美化、丰富和夸张,传达出或端庄典雅、或文静纯真、或智慧深沉、或谦虚安静等不同的性格特点;色彩形式美感的运用也使菩萨形象异常突显,使其处于整幅画面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地位。这些服饰色彩的变化运用方式,对菩萨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唐代现实生活中所流行的女性服饰色彩的一种反映。

本文只基于两类菩萨服饰用色做了初步的分析,在日后的探索学习中,还需进一步研究发现与菩萨服饰相关的诸多问题。请相关专家进行批评指正。

* 基金项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5年度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编号:2015立项第05号)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三.日本:平凡社,1982.

[2] 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四.日本:平凡社,1982.

[3] 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4]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02:尊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

[5]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

[6]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24:服饰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

[7]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敦煌壁画全集5:敦煌初唐.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8]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敦煌壁画全集6:敦煌盛唐.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9]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敦煌壁画全集7:敦煌中唐.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0]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敦煌壁画全集8:敦煌晚唐.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1] 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12] 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3] 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4]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5] 杜继文.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6] 阮立. 唐敦煌壁画女性形象研究[D].上海大学,2011.

[17] 谢雨珂. 莫高窟盛唐菩萨服饰特点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8] 赵敏. 敦煌莫高窟菩萨披帛及隋唐五代世俗女性披帛研究[D].东华大学,2006.

[19] 张植屹. 观世音菩萨服饰汉化个案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08.

[20] 葛英颖. 汉地佛教服饰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

来源:流行色 ,作者徐欣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