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北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敦煌壁画图片及介绍大全大图高清 【敦煌石窟】北凉

【敦煌石窟】北凉

2024-07-09 20: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1北凉-275窟西壁-殿堂窟【690x444】

关于此窟的开凿时期,基本上有三说:一说西凉,一说北凉,一说北魏。总的来说,诸家皆认为275窟是莫高窟最早的一个洞窟。

莫高窟北凉石窟鉴赏——第275窟与牺牲精神

莫高窟第275窟建成于北凉,位于九层楼以北,与第272窟相连。甬道接主室,主室纵长方形,盝顶。西壁塑交脚弥勒菩萨。南北壁上部各开两个阙形龛和一个双树龛,龛内分别塑交脚弥勒和思惟菩萨;塑像体魄强健,比例适度,神态自然,恬静超俗。

西壁围绕塑像绘有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南壁中部画佛传故事:太子出游四门,看到世间生老病死,决心出家修道等情节,壁下部画供养菩萨及垂幔;北壁中部画佛本生故事,有“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虔阇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尸毗王割肉贸鸽”、“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等情节;画面突出主要人物,构图简洁紧凑,壁下部画男供养人。窟顶四坡为宋朝所画的飞天和千佛。

【以下先介绍西壁:】

此窟主尊,位于西壁中央,保存基本完好,唯头部略有重妆,双手残损。此塑像高3.34米。

1.1北凉-275窟西壁-殿堂窟【1171x915】

南北两壁上部的阙形龛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象征。阙,常见于中国古代标志性建筑群前两侧,所谓“阙者缺也,中间阙然为道”。阙是一种带有观望与军事作用,与“观”类似的建筑。阙形龛是在两龛之间加上殿顶,来代表天上的宫阙,借以表现佛教天宫的样式。龛中塑菩萨,或交脚,或思惟,他们都应属于“补处菩萨”,即佛的候补,降世之前均在考虑将来如何成佛的问题。

1.1北凉-275窟西壁-殿堂窟【2845x2359像素】(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西壁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塑狮子。南北壁上层各开三龛,内塑交脚菩萨,其中四龛为阙形龛,象征兜率天宫。龛下南壁为佛传出四门图,北壁为本生故事联幅画——这是莫高窟现存最古老的故事画。

1.1北凉-275窟西壁-殿堂窟与天顶【复制窟】【700x932】

1.1北凉-275窟西壁-殿堂窟之天顶【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17张)【1024x683】

(窟顶四坡为宋朝所画飞天和千佛。)

1.1北凉-275窟西壁-现代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02张)【1024x683】

1.1北凉-275窟西壁-现代复制窟特写1(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27张)【683x1024】

1.1北凉-275窟西壁-现代复制窟特写2(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25张)【1024x683】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特写)【464x600】

交脚弥勒菩萨戴宝冠,冠上浮塑化佛,面相丰圆,神态恬静,一手作与愿印,一手残损,上身半裸,束羊肠裙,交脚坐于狮子座上。后有头光和三角靠背。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同题材对比:弥勒菩萨坐像天衣纹饰线描图(吕文旭绘),肖特那库出土,现藏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

弥勒造像是印度早期佛教美术中十分流行的题材之一,交脚弥勒像 也早见于犍陀罗的雕刻中。在休特拉克 (Shotorak )出土的交脚像也表示弥勒菩萨居于兜率天宫。犍陀罗的弥勒造像,无论是立像还是坐像, 右手大多上举作施无畏印,左手或下垂或于腹前持水瓶,但头部却多作束发形,不像莫高窟早期的菩萨像多头着三面宝冠,冠上还有仰月形的装饰。不过位于犍陀罗西北部的巴米扬石窟,弥勒菩萨的表现形式,却和莫高窟的北朝期的菩萨像一样头着三面宝冠,冠上依然有仰月形的装饰。除了巴米扬石窟以外,贾拉拉巴德与哈达等地都有十分重要的佛教遗迹。拥有这些佛教遗迹的阿富汗,自古以来就被中外学者们称之为文明的十字路口。较之以石刻为主的犍陀罗,以泥塑或翻模式塑像为表现手段的巴米扬地区的佛教艺术,与敦煌石窟之间似有更紧密的亲缘关系。(此段节选自:解读敦煌:03 敦煌彩塑.樊锦诗主编,敦煌研究院)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线描图)

(上图:似乎是另外一尊塑像,没查到位于275窟何处)

人们通常把交脚菩萨统称作“交脚弥勒”或“弥勒菩萨”。但有人认为:1、现存很多的交脚菩萨像中,有一部份是弥勒菩萨,但很大一部份应当是成佛前的释迦和其他菩萨;2、有相当一部份弥勒为交脚像,但交脚坐式不是弥勒的唯一坐式。(此观点供参考,具体的笔者也不很清楚。)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座边有两只狮子)【349x518】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座旁狮子

(在古印度,狮子的形象,常出现于释迦旁边,代表佛陀修行正法之“勇猛精进”、犹如雄狮的精神)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座旁狮子及三角靠背,被应用于敦煌研究院出品的《降魔成道》动画场景(上图表现的是释迦出家前的王子生活)】

(说明:以后连载到 北魏-254窟时,会详细介绍这部动画《降魔成道》)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座旁狮子及三角靠背,被应用于敦煌研究院出品的《降魔成道》动画场景(这是创作手稿)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座旁有两只狮子)【893x783】

此窟主尊,位于西壁中央,保存基本完好,唯头部略有重妆,双手残损。此塑像高3.34米,头戴化佛三珠宝冠,发披两肩,右手置膝作与愿印,左手已残,颈饰贴花镶宝的项圈及璎珞,上身袒裸,胸挂璎珞,肩披大巾,腰束翻边羊肠大裙,衣褶贴泥条隆起,加阴刻衣纹线。

菩萨面相浑圆而略长,隆鼻直通额际,眉长圆眼,上唇较厚,下唇作半圆状,肩宽胸平,体态健硕,双足相交,身靠三角形靠背,端坐在比较高大的方形双狮座上,神情庄重凝静,威严肃穆,造型概括稳定,比例均称,色彩明快单纯,手法简朴。其造型风格及坐具、服饰均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十六国时期造像的显著特点。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796x1192】

上图赏析:交脚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戴宝冠,冠上浮塑化佛,面相丰圆,神态恬静,一手作与愿印,一手残损,上身半裸,束羊肠裙,交脚坐于狮子座上。后有头光和三角靠背。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配饰【图案】出自:《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p216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特写1【500x596】

赏析:交脚弥勒菩萨侧面

弥勒菩萨鼻梁笔直,眼球外突,耳朵长并有耳孔,鬈发披肩。造型简约概括,气韵贯通。以整齐细密的阴刻线表现长发,宝冠上缀有花饰。(下图里能清晰看到:宝冠正中有一位佛像)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特写2【1151x1511】

1.2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与左右两侧壁画【1244x1650】

交脚弥勒菩萨像,正壁(西壁)

正壁的弥勒菩萨像高3.4米,交脚坐于狮子座上,左手施与愿印,表示满足众生的心愿。菩萨头戴化佛冠,曲发披肩,穿西域式的服饰,上身半裸,下身束裙,戴臂钏胸饰。面相丰圆,神情平和而庄严。下裙紧缚双腿,以贴泥条和阴刻的方法表现出衣服褶皱和起伏。这种于突起的衣纹线上施阴刻线法见于公元四、五世纪的犍陀罗(即今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北部一带)雕刻。

同样,菩萨背后的三角靠背,以浮塑的手法塑造出如锦制般的纹饰,亦见于新疆和阿富汗的石窟中。这类交脚菩萨的最早源头可追溯至阿富汗,一般都被认为是西域传来的造像风格,它体现了早期敦煌石窟中的西域佛教艺术元素。

下图里,菩萨背后的三角靠背,以浮塑的手法塑造出如锦制般的纹饰,图案是“双线方格连续纹”:

2.1北凉-275窟西壁北侧-交脚菩萨右下侧胁侍菩萨、右侧靠背图案【2273x3085】【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提醒:敦煌壁画里,凡是人物面部呈现的黑鼻黑眼圈,皆为因时间古老而出现“晕染变色”的结果;

有关“西域晕染法”等一些相关知识,可查阅本文开头处的链接;此处只做简略讲解。】

西域佛教壁画中的人物,均以朱红通身晕染,低处深而暗,高处浅而明,鼻梁涂以白粉,以示隆起和明亮。这种传自印度的凹凸法,到了西域为之一变,出现了一面受光的晕染;到了敦煌又有所改进,并使之与民族传统的晕染相融合,逐步地创造了既表现人物面部色泽,又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

2.1北凉-275窟西壁北侧-交脚菩萨右下侧胁侍菩萨1特写【1275x1600】

早期壁画人物晕染基本是西域法,在敦煌石窟流行了250多年。西域晕染法是在人体肉白色的地色上,用浅朱红色粗笔沿人物头面,身体四肢外形勾画出粗壮的轮廓“线”,沿着粗壮轮廓“线”的内侧用笔晕开,使浅朱红色轮廓“线”与肉白地色相交融合,使两色之间形成一个过渡色(渐变),产生一种立体感。面部同样用粗“线”沿眼眶上下画一圆圈,粗线一端沿鼻两侧顺势而下,分绕至颧骨下部再折转直下,则与嘴角相接,加强立体效果。

最早的北凉人物肌肤晕染,特别强调五官、胸、腹、肢各部形体的关系,但是那些粗壮的深色晕染“线”,并不去十分仔细地把它完全晕开,致使每个部位都成为一个个圆环状,头是一个大圆环,眼部是两个小圆环,胸是两个圆环,腹是一个圆环,四肢各是两节长桶圆,手掌足背也成一个圆。

2.1北凉-275窟西壁北侧-交脚菩萨右下侧胁侍菩萨2特写【1272x1600】

(放大了看,菩萨的面部是很美的)

2.1北凉-275窟西壁南侧-交脚菩萨左上侧诸菩萨【2298x2078】【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2.1北凉-275窟西壁南侧-交脚菩萨左上侧诸菩萨【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07张)【1024x683】

2.1北凉-275窟西壁南侧-交脚菩萨左上侧诸菩萨【2298x2078】【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上图:盘坐于小圆垫子上的几位供养菩萨,肤色各不相同(有的也许是因颜料变色所致,有的应该就是画的这种肤色,以此表现天上各种神的形象,如上排这位全身青蓝色的)。

2.1北凉-275窟西壁南侧-交脚菩萨左下侧胁侍菩萨【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06张)【683x1024】

2.2北凉-275窟西壁南侧-交脚菩萨右下侧胁侍菩萨【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05张)【683x1024】

2.2北凉-275窟西壁南侧-交脚菩萨右下侧胁侍菩萨【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26张)【1024x683】

2.2北凉-275窟西壁南侧-交脚菩萨右下侧座旁狮子【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09张)【683x1024】

2.2北凉-275窟西壁南侧-交脚菩萨左下侧座旁狮子【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24张)【683x1024】

就交脚菩萨像,学者们和犍陀罗、巴米扬以及克孜尔石窟弥勒菩萨像 作了链接式的比较,证明了在造像上与犍陀罗特别是巴米扬石窟的弥勒造像有着许多相似性。不仅如此,北凉沮渠京声翻译的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佐证。经中说弥勒菩萨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头戴莲花冠,上饰无数摩尼珠宝,无量化佛化现其中。经文的记述与莫高窟275窟头戴化佛冠的交脚菩萨像的像容表现正相吻合。

3.0北凉-275窟(复制窟,西壁龛)【1280x853】

【注:知识库:由旬,梵文Yojana 的音译,亦译“俞旬”、“揄旬”、“ 由延”、“逾阇”、“逾缮那”等。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以帝王一日行军的路程为一“由旬” 。 《大唐西域 记》记载:“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运行也。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后被引入佛教,成为佛教社会的度量单位概念】

不仅在敦煌,新疆的克孜尔石窟也保存有许多交脚菩萨像,这些菩萨像多画在洞窟的入口上方,周围还有众眷属围绕,表现的也是弥勒菩萨身居兜率天宫修持佛法。此外,敦煌、酒泉周边曾出土过十数件北凉至北魏的石塔,其中承玄元年 (公元428年)高善穆造塔,塔身一周刻如来形造像七身和交脚菩萨像一身,即表现包括释迦在内的过去七佛和弥勒菩萨,其中弥勒菩萨的宝冠上也刻有化佛。在云冈石窟,开凿于太和十三年 (公元489年)的第17窟交脚菩萨像的造像记就题作“弥勒” 。 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古阳洞中,25例弥勒造像无一例外地都呈交脚坐式。这些都说明了不仅在敦煌,在公元5~6世纪的我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交脚弥勒是最为流行的题材之一。

弥勒造像如此流行,与弥勒的特殊身份密切相关。释尊曾预言授记,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在遥远的未来降生于阎浮提为婆罗门子,在龙华树下成佛,继释迦牟尼佛之后成道而为弥勒佛或弥勒如来。弥勒成佛后的未来世界:“一种七收”的庄稼可充饥肠辘辘之苦,“树上生衣”的美景可除衣不蔽体之难,“五百岁出嫁”仍是少女,“人寿四万八千岁”……人们都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未来世界的救 世主弥勒菩萨身上。因此,莫高窟早期石窟中的弥勒造像表现的都是身居兜率天宫中的菩萨形象,并且在北方地区也普遍流行。

(以上四段节选自:解读敦煌:03 敦煌彩塑.樊锦诗主编,敦煌研究院)

2.3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03张)【683x1024】

(真没有想到,敦煌里反映出的最古老的信仰,不是释迦或别的佛陀,而是具有某种等待意味、象征着未来救世者的弥勒。)

北凉莫高窟275西壁所塑的交脚菩萨像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菩萨造像。头戴三面宝冠,宝冠正中浮塑作禅定印的化佛一身。 上身赤裸,饰项饰、腕钏等璎珞配饰。下身着裙,两脚相交于方座前, 表示弥勒菩萨高居兜率天宫,学者们都习惯地称之为交脚弥勒。

3.0北凉-275窟(复制窟,西壁龛)【此图转载自:棕熊驴迹的博客】【1500x1000】

南北壁的上层还开有两组阙形龛和一组双树龛。阙形龛是仿照汉阙形式的浮塑,表现弥勒菩萨身居兜率天宫。双树龛以双树为龛柱,以树冠为龛楣,是为了表现弥勒于龙华树下作思惟修的一种特定的龛形。龛内造像或与主尊相同作交脚样式,或右脚平搭在左腿上,以一手支颐作思惟状,表现的都应该是弥勒菩萨造像。

3.0北凉-275窟北壁(复制窟)【1920x1080】(▲大图)

(上图来源于网络,已忘了原出处,只好在此感谢原拍摄者)

3.0北凉-275窟北壁(复制窟)上层双树龛(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18张)【1024x683】

3.0北凉-275窟南壁(复制窟)【1920x1080】(▲大图)

(上图来源于网络,已忘了原出处,只好在此感谢原拍摄者)

3.0北凉-275窟南壁(复制窟)上层双树龛(图源:蓝翼的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19张)【1024x683】

【以下是南壁:】

3.1北凉-275窟南壁-上部阙形龛内-交脚菩萨【1218x1521】

3.1北凉-272窟南壁【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15张)【1024x683】

3.1北凉-272窟南壁【复制窟】(图源:蓝翼豆瓣的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16张)【1024x683】

3.1北凉-275窟南壁-上部阙形龛内-交脚菩萨【1218x1521】

(菩萨长长的巾带,是浮塑于后面壁面上的)

3.1北凉-275窟南壁-上部阙形龛内-交脚菩萨【临摹】【269x478】

3.1北凉-275窟南壁-上部阙形龛内-交脚菩萨两侧阙壁图案(红、蓝、黑相间)【临摹】局部图

3.1北凉-275窟南壁-上部阙形龛内-交脚菩萨侧面【复制窟】(图源:蓝翼的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23张)【1024x683】

3.2北凉-275窟南壁-双树龛内菩萨【552x663】。

大约从275窟的浮塑“双树龛”开始,树木的形象就开始在莫高窟中有所表现。学者们认为:树下坐着的人也许就代表着正在思考的、还未觉悟的佛陀。

南壁上部的双树圆拱龛,应是表现菩萨在树下静思的情景。此处颜色经宋代重涂,但仍具原貌,有较为浓厚的西域风骨。龛侧对称两树,树干有树木纹理,塑的较为写实,而树冠塑的犹如图案,枝繁叶茂,毫不纷乱。

树下菩萨,坐于高座,左脚着地,右腿曲置左膝之上,左手抚右脚。右臂残损,原来应是拄头思惟之状。菩萨面部浑圆,神态自然。

3.3北凉-275窟北壁-双树龛内菩萨(与南壁相对)【794x1187】

上图赏析:思惟菩萨,北壁东起第一龛

双树龛内的弥勒菩萨像,南、北两壁都有。

双树龛是佛龛形式之一。造型是仿树而建。龛柱是树身,龛梁是树枝,双树的树枝在龛顶交汇。此龛内置思维菩萨像,宝冠和右手残损,左手抚足,右脚平置左膝上。上身前倾,俯视下方。专家认为,这是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思维之相。相传这形象的起源可能与弥勒在兜率天宫常为信徒解决疑难有关。

龛内两侧画有葱茏树木:

3.3北凉-275窟北壁-双树龛内菩萨(与南壁相对)侧面

3.3北凉-275窟北壁-双树龛内菩萨(与南壁相对)正面

菩萨颈部与胸前的璎珞很是厚重:

3.3北凉-275窟北壁-双树龛内菩萨配饰【临摹】出自:《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p217

3.3北凉-275窟北壁-双树龛内思惟菩萨像、双树龛外供养菩萨(下部似乎是后朝所绘大型说法图,左下角是一排供养人)【700x1173】

3.3北凉-275窟北壁-双树龛外供养菩萨【2313x3067】【超大图】

(上图底部所写“南壁”似乎有误,应为“北壁”)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3.3北凉-275窟北壁-双树龛外供养菩萨旁边阙壁图案(蓝红等色,有孔雀尾羽纹,有方格纹)

3.3北凉-275窟北壁-双树龛外供养菩萨上方小佛【1600x1570】

(放大了看,小佛的面目与全身原本画得很清晰,能看出:线描与晕染,这两种手法是结合使用的)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下图也是同样看法▼)

3.3北凉-275窟北壁-双树龛外供养菩萨特写【2285x2872】【超大图】

【以下是北壁:】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上部阙形龛【897x506】

北壁绘佛本生故事,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前生累世行善的故事。此窟的这类故事很有代表性,主人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体现了他过去为求法而不惜施舍眼睛、头颅、身体甚至生命的感人精神。此图仍采用横卷式连环画形式,自西向东排列。

上图赏析:本生故事联幅画(北壁)

由五个本生故事画组成。图右至左为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阇尼婆梨王本生、尸毘王本生、月光王本生、快目王本生等故事画。此联幅画,总体看是一个整体,分解看则为各自独立的五幅画,既受新疆地区石窟单幅画的影响,又有向汉画像石式组合故事画转化的新意。联幅画上方为兜率天宫,阙形龛内坐交脚菩萨【见下图】。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上部阙形龛内:西起第1龛-交脚菩萨、两侧侍立菩萨【临摹】【873x592】

阙形龛内的弥勒菩萨像,南、北两壁都有

阙形龛内的菩萨塑像为交脚坐式。阙形龛为佛龛的其中一种形式。此龛正面上方是屋顶,两侧各有一高一低的阙。阙形龛是敦煌最具特色的龛形。阙原指是宫门前两旁的瞭望楼,后来泛指宫门、宫殿、帝王居处。将汉阙与佛龛相结合来表现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兜率天宫是此窟首创,并在敦煌北朝石窟中多次出现,但北周以后鲜有发现。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上部阙形龛内:西起第1龛-交脚菩萨

上图赏析:交脚弥勒菩萨

这是塑于侧壁阙形龛内的弥勒菩萨。菩萨戴宝冠,外饰三珠上饰仰月,作施无畏印和与愿印,披天衣,束羊肠裙,交脚坐于宝座上。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上部阙形龛内:西起第1龛-交脚菩萨特写【885x1096】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上部阙形龛内:西起第1龛-交脚菩萨与两侧胁侍菩萨【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10张)【1024x683】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上部阙形龛内:西起第1龛-交脚菩萨与下部联幅画【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04张)【1024x683】

上部阙形龛的下面壁面,是一排描述 佛陀前世 的本生故事(见上图):

佛陀前世的本生故事,犹如一幕幕戏剧片段,就发生、上演于这样一个神圣的环境空间里,由神人共同见证,所谓“人在做、天在看”

——上有天宫菩萨垂目注视,静观世间之人在魔难考验面前如何动心忍性;下有一排小小的供养人,虔诚顶戴与礼敬这一个个传诵千年的故事。

(另:上部阙形龛里的交脚菩萨、树下思惟菩萨像,据猜测,也有可能表现的是:释迦在累生累世的艰苦修行过程中、还未证悟佛陀时的天宫菩萨像。

而北壁的上下两部分,正是互相配合、互为因果的一个生命整体过程

——因为生生世世在吃苦修行,所以能成就上界的果位、与垂悯天下的心胸;又因为本是天上生命,来源之深厚,所以下凡后在人间表现出诸多常人不能做到的大德高行。)

(下图:这一排本生故事,恰好位于——正壁主尊塑像伸出的一只巨大手掌之旁:)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从左往右共5幅【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11张)【1024x683】

上部阙形龛的下面,是一排几组本生故事(联幅画):

下面依次分组来看:

第一幅:

下图: 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图,原典出自:北凉 贤愚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故事讲:毗楞竭梨王喜好妙法。有一个叫劳度叉的婆罗门,称如果有人愿意在自己身上钉一千个钉子,他就为那人说法。毗楞竭梨王知道后非常高兴,请劳度叉说法,并任劳度叉在自己身上钉钉子。

此画是275窟本生故事联幅画的第一幅,

图中劳度叉一手执钉、一手挥锤,正向毗楞竭梨王身上钉钉。国王神态安祥,似乎正沉浸在听闻法语的喜悦当中,完全忘记身钉千钉的痛苦。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毗楞竭梨王本生(身钉千钉)【2301x2914】(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毗楞竭梨王作游戏坐(即一腿下垂,一腿曲盘)于座上。图左一人举锤向王身上钉钉。图右下侧,劳度叉蹲于地。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毗楞竭梨王本生(右下角:惊恐的劳度叉)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毗楞竭梨王本生【690x957】

画面右下角是:惊恐的劳度叉,以手托腮遮脸,惊恐万状。与从容舍身、安详镇定的国王相比,反衬出其小人猥琐之状。

再右边是第二幅:

虔阇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故事讲:虔阇尼婆梨王为人正直,喜好正法,向全国发布命令寻求能讲说正法之人。劳度叉应召愿为其说一偈语,但要求国王必须在自己身上剜一千个洞点燃千灯。大臣属民都劝国王不要这样做,国王却毫无惧色,为听闻法语果然身燃千灯。佛教护法神帝释天被其诚心感动,最后使国王身体恢复如前。

此画是275窟本生故事联幅画的第二幅,

壁画略有残损,国王端坐,上有飞天散花,前有一人正在剜凿国王的身体,坐下一人正恐惧的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虔阇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11张局部图)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虔阇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图右】【临摹】

第三幅: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尸毗王本生【2800x2319】(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上图:尸毗王本生全图,原典出自:大智度论·初品菩萨释论

尸毗王割肉贸鸽,故事讲:尸毗王善良,喜欢佛法,想普救众生苦难。帝释天和毗首羯摩变成鹰和鸽子,想考验他的志向。鹰紧追鸽子,鸽子逃到尸毗王的面前以求保护。鹰逼尸毗王说,如果你不把鸽子给我,我也会饿死;尸毗王为了保护两条生命,只好割自己身上的肉给鹰吃以救鸽子。老鹰要求割下来的肉必须与鸽子肉重量相同,并设天平称量。可是,尸毗王快要割尽了自己身上的肉仍不够鸽子的重量,但他为了表示诚意,举身坐上了秤盘。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一时间天地震动,帝释天恢复了原形,以神力使尸毗王身体恢复了原状。

此画是275窟本生故事联幅画的第三幅,

图中分两部分:画面左侧,国王右手握绿色的鸽子,一刽子手正在割国王腿上的肉;右侧一人提一杆大称,称的一头是小小的鸽子,另一头是双手合十而坐的国王。秤杆高度相若,表示两者的重量相等。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尸毗王本生特写【552x864】

尸毘王右手托鸽,尽显怜惜众生之情。

毗楞王身斫千钉、宝灯王求法燃千灯、尸毗王割肉救逃鸽、月光王以头施人等本生故事画都是单幅画,而且画面简单,除了画面上方的飞天外一般只有三个人物。这些人物造型粗犷,神态却又生动,其衣冠服饰与菩萨、飞天相近,离现实很远,世俗人物步入了佛国世界。毗楞王、宝灯王、尸毗王等国王皆头戴印度式宝冠,头后衬托着神的灵光圈,肩披波斯长帛巾,上身赤裸,腰裹长裙;月光王以头施人中的大臣大月也着此装;钉千钉、燃千灯,割肉的婆罗门徒亦同,但前两位不戴宝冠;即使蹲在国王身边伤心流泪的侍者或亲眷也是袒露胸膛,头后衬托着神光,如毗楞王边上的一小人)。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尸毗王本生特写1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尸毗王本生特写2

几位飞天在尸毗王上方飞舞,上身袒裸,下穿束脚裤,有的伸臂,有的双手合十,似乎在赞叹、感动于尸毗王的舍身救世精神。粗线晕染,简练粗犷。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尸毗王本生特写3

上图:右侧一人提一杆大称,称的一头是小小的鸽子,另一头是双手合十而坐的国王。秤杆高度相若,表示两者的重量相等。

第四幅: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月光王本生【2284x2299】(超大图)

(底部所写“快目王本生”似有误)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上图:月光王本生全图,原典出自:贤愚经·月光王头施品

月光王施头,故事讲:月光王仁明慈悲,救济贫困,爱民如子。有一毗摩斯那王,很妒忌他,悬赏找能取月光王头的人。外道劳度叉应募,来到月光王面前,向月光王乞头。月光王不顾众人劝阻,毅然应允,并说过去已经布施过999颗头,再施一次就满一千了。于是他将头发系在树枝上,让劳度叉砍头。

月光王本生故事为联幅画的第四幅,

由两个画面组成,左侧月光王端坐于束帛座上,用左手指自己的头,面前有一侍者跪捧托盘,盘上有三人头,表示月光王在前世已经布施过很多次头颅了。右侧月光王以发系于树上,身后一刽子手举斧欲砍,表示任劳度叉砍头的情节。树上一人(仅见头部,余被烟熏黑)牵王发;王前为劳度叉(仅见两腿,余被烟熏黑)。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月光王本生局部【982x760】

绘两个场景:一为大臣大月呈七宝头,月光王扬手拒绝。二为月光王俯首树前,构图上已具有汉地连环画的雏形。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月光王本生局部1:大臣大月呈七宝头【982x1375】

上图:画三头以示七宝头。大臣跪呈宝头,举盘齐眉,双眼下视,十分谦恭、而又无可奈何。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月光王本生局部2:月光王和操刀手【716x921】

上图:右边第二个人是操刀手,圆眼外突,状甚凶狠,正准备挥刀砍头。在这被砍头前的一刻,月光王以双手捧盒接头;对将会发生的事处之泰然,表达了求法的决心。

第五幅:

下图:画面最右侧(已被熏黑)是最后一个本生故事——快目王施眼

快目王施眼,故事讲:富迦罗拔城,有一名叫快目王的国王,眼睛明亮,心地慈祥,喜好施舍,得到众人的赞扬。他属下有一小国国王名叫波罗陀跋弥,天生傲慢,从不服从快目王的命令;快目王派兵讨伐,波罗陀跋弥为了逃避惩罚,派一盲婆罗门去要快目王的眼睛。快目王十分高兴,说用这双眼睛进行布施,可以求得佛无上一切智眼,遂令部下将自己的眼睛剜下布施给婆罗门。

快目王施眼本生,为联幅画的第五幅,

此处壁画损坏较为严重,仅能隐约看见王者端坐,面前有一人刺国王的眼睛(见下图最右边)。

3.4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三组一览【临摹】

以上就是北壁所绘的是五则本生故事。本生故事是指释迦牟尼佛前生无数世的种种善行事迹。

这五个本生故事皆表现主角对逆境处之泰然,强调自我牺牲(包括肉体上的、精神上的)、对痛苦坚忍等意志,这些都是成道所必须的。

(一点感想:从敦煌现存最古老的这一窟里,能看出:求法之艰难、求法之决心。)

3.5北凉-275窟北壁下部男供养人(约33位)【敦煌最早的供养人形象】

北壁下层,绘一排男性供养人【见上图】,数目多达33身以上。这些世俗供养人均做同样装扮打扮,头戴圆筒形高帽,帽后悬一布条,上身脱紧身窄袖衣,下着紧腿裤。这类便于骑射的胡装,据段文杰先生研究,正是那时统治敦煌的匈奴族的装扮打扮。

这些匈奴供养人多各手持一枝长茎花朵,依次整齐排列,姿态恭谨,双手合十,很是虔敬。有趣的是,位于汉族供养人前面的僧侣并没有面向中心的佛像,而是回头于身后的世俗供养人攀话,如同正在奉劝这些信奉传统儒学的汉人皈依佛教。

3.5北凉-275窟北壁下部男供养人(约33位)【临摹】【1181x139】

3.6北凉-275窟-供养人2【1000x698】

3.6北凉-275窟-供养人2特写:前两人吹奏长号角【临摹线描】

【南壁中部的佛传故事:】

4.1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2854x2296】【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南壁中部的佛传故事,主要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成佛的因缘。

故事讲:释迦太子成婚之后,不喜娱乐,终日仍掂念舍身出家。他的父亲净饭王十分忧虑,与大臣们商议后,决定让太子出宫游玩,以此来打消他出家的念头。太子在侍从的陪伴下,出宫游玩,于城东门遇老人,在南门遇病人,西门遇死人,见人世间老、病、死三种大苦。之后在北门遇见出家之人,出家人神采奕奕,不被世间诸苦纠缠,于是太子更加坚定了出家的决心。

整个画面采用汉晋传统形式的横卷连环画形式,人物和景物不分远近,平列构图。人物形象服饰则明显受西域画风的影响,显得较为古朴粗犷。

4.1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李其琼临摹】【遇见老人(右)、遇见僧人(左)】

壁画中太子遇老人与出家人两情节保存较好,均是太子骑马从城门中出,前有伎乐弹箜篌、琵琶引导,下有侍从百姓礼拜,上有飞天散花相迎。

南壁最下部,绘一排供养菩萨,头顶圆光,脚踩莲花,寓示为天人。

4.2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局部1:遇见老人【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13张)【683x1024】(下角露出一点的是:正壁主尊塑像座旁的狮子)

图中右侧情节为遇老人,老人发、眉、须皆白,面容憔悴,弯腰弓背,老态龙钟,仅着短裤,似正在向太子行礼。左侧为遇僧人之情节,僧人着右袒袈裟,面容饱满,姿态自然潇洒,左手握袈裟,其健康超脱与老人形成鲜明对比。

4.2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局部1:遇见老人【1600x1252】(大图)

上图:右侧情节为遇老人,老人(上图左下角)发、眉、须皆白,面容憔悴,弯腰弓背,老态龙钟,仅着短裤,似正在向太子行礼。(注意:老人前方有一身形较小的人,手画得很大,一手指向老人☞,一边回头望向正骑马走出宫门的太子。)

下图:左侧为遇僧人之情节,僧人(下图左下角)着右袒袈裟,面容饱满,姿态自然潇洒,左手握袈裟,其健康超脱与老人形成鲜明对比。上方有三飞天,见证此场景。(注意:僧人前方稍远处、隔着三位奏乐乐伎,也有一人,一手指向前方的僧人☞。)

(下图放大后可看到飞天们的面部表情:)

4.3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局部2:遇见僧人【2296x2178】(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注意:上图最左边有一人,其身份似乎不重要,全身大部分也已模糊,但其一手指向这边场景☞,这一醒目的手势,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右边的这位僧侣(他就是释迦出游四门、最终看破红尘、决心修道的最关键一位);

联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油画中常常会画出一个人、以醒目的手势指向画面主体,意在引导读者的视线。没想到敦煌最早的故事画里也有这个手势 ☞。

4.3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局部2:遇见僧人【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14张)【1024x683】

4.4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局部2与下部一排供养菩萨【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12张)【1024x683】

4.5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局部3:伎乐1【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22张)【1024x683】

4.5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局部3:伎乐2【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20张)【1024x683】

(左边应该是太子骑马出宫游玩的场景,但已漫漶不清,唯有太子前方伎乐演奏的场景,仍清晰可辨:)

4.5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局部3:伎乐菩萨三合奏【2296x2177】【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下图也是同样看法)

4.5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局部3:伎乐菩萨三合奏【临摹】【1600x1338】

三位伎乐菩萨,在行走中组成了一个“小型临时乐队”:

这三位菩萨,赤足,上身袒露,下穿长裙,立于莲台上。左边第一位,戴宝冠,长发披肩,弹奏直项琵琶;左边第二位梳高髻束珠环,饰璎珞臂钏,头偏向一侧吹横笛;左边第三位戴花冠,项圈臂钏,双手演奏箜篌(箜篌已看不清)。

4.5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局部3:伎乐上方飞天【2891x2269】【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将图放大后看:其实,一些人物面目画得挺俊秀的,而且有凹凸光影效果,只是晕染变色才导致面目模糊;

如果不是大图,是看不出来这些细节中的许多精妙之处;这也是本系列连载之所以为大家提供尽可能大的大图)

4.5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局部3:伎乐与上方飞天、下方供养菩萨【2290x3064】【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南壁下层绘一排供养菩萨,头顶圆光,脚踩莲花,寓示为天人。

4.5北凉-275窟南壁-供养菩萨【2876x2272】【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大家可自行比较一下上面这幅原壁画,与下面这幅临摹画的微妙差异,

但临摹画补充了一些在原壁画中看不清的细节,如右下角这位行走中回身的菩萨,下图里能看到他的另一只手:)

4.5北凉-275窟南壁-出游四门故事局部3:伎乐与上方飞天、下方供养菩萨【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75窟,第21张)

【有关以上“出游四门、遇生老病死”的故事,此处摘录几段《释迦牟尼佛》传记里的文字:】

(这是释迦出家前当太子时的事情:)

父王见太子这样聪明,而他性情却喜欢清静,回忆到从前阿私陀仙人看相的话,恐怕他要离俗出家,就为太子纳妃,在十七岁时,太子和印度第一美人耶输陀罗结婚,后生下儿子、名叫罗哞罗,净饭王特地替悉达太子造了个大花园,里面还筑成春、夏、秋、三时的宫殿,十分壮丽宏伟,挑选了几百个美丽的宫娥彩女,日夜歌舞管弦,以博太子的快乐。可是太子总觉人生在世,到头终是一场梦境。热闹浓艳之场,转眼倍生凄凉,所以依旧闷闷不乐,总想求个究竟彻底的了解,对宇宙人生的真相,认个明白才是。

出游四门悲愿离俗

太子久居深宫,很想出去到郊外游赏大自然的风景,父王当即吩咐文武大臣,预备七宝轮车,百官导从,前呼后拥地保护着,走出王城的东门。沿途的国民听得太子出游,齐来观瞻;太子在人群中,看见一个老年人,发白面皱,曲着背,扶着杖,衰老得路都走不动。太子见了,就问随从的官员,这是什么人?官员们告诉他是老人。太子心里便想:光阴像流水般的过去;人生自呱呱坠地后,不知不觉的一年一年地虚度,龙钟衰老,转眼就到。我现在虽是享受着富贵荣华,但这个身体也免不了要衰老,到那时耳聋眼花,精衰力竭、余命无几,行归於尽。想到这里,心生忧苦,便下令返驾回宫。

国王听说太子出东门不乐而回,隔几天劝他再出去往南门游玩。在出城的时候又看见一个病人,面黄骨瘦,形容枯槁、气喘呻吟、倒在路旁。太子对跟随的人叹道:“这个身体,真是苦恼的根本。人生害病的时候,最是痛苦;人生在世,实在同那波浪中的月影一般,没有一刻安宁的辰光。”太子怜愍病人,心自忧怖。不愿再往园林游玩,便吩咐驱车回宫了。父王得着这个消息,恐他出家,即命婆罗门的儿子优陀夷,作太子的朋友,劝慰太子,还增加了许多乐器,要使太子安定快乐。这优陀夷是一个聪明的人,有着微妙的辩才;但总不能转变太子出世的心念。

后来太子又想出游,王想东南二门,遇见都不吉祥;今番令出西门,由优陀夷伴驾。谁知才出西门,就碰到一个死人,直挺挺的僵卧着,污血流溢,臭秽难闻。太子就问优陀夷,优陀夷不敢回答;太子促问再三。方对他说:“这是死尸,人身贪恋五欲,不知无常到来,刻不相留,如此死苦,人所难堪。”太子素性恬静,听了这话,不觉惶恐万分;向优陀夷说:“咳!一个人在世时,贪名、贪利、贪女色、贪吃着;不料一死之后,就是这个样子。生前所有的东西,一些也带不去,连恩爱的父母、兄弟、夫妻、儿女,都永远地抛别了。连那身体,还要脓血溃烂,虫蛆攒食之后,只剩得白骨一堆。人们贪染爱欲,所以沉沦苦海,殊不知有会必有离,有生必有死,世间哪有不死之人。我虽贵为太子,也难免要死;那么就该急求所以脱离老、病、死、苦的方法才好。”

太子越想越苦闷,便停止出游,还归王宫。那些随从的人,此次奉了国王的意旨,不敢半路里回去;就催起轿夫,把太子抬到花园里来。一群宫娥彩女,个个打扮得如花似玉,见太子回来,都跑过去,围着太子,各现出献媚的娇态,想博得太子的宠爱,可是任她们缠的怎样起劲,太子总不理睬,并从容的向她们谈老病死的苦处。

过了几时,太子又想往北门出游。父王闻知,令装饰道路,布置胜景。文武官员陪着太子乘马出城,一路上山清水秀,花木茂盛,觉得心旷体舒十分爽快。走了一回,看见一个人,圆顶缁袍,十分威仪,一手托钵,一手执锡杖,徐徐走来。太子见了,肃然起敬,就连忙跳下马来,恭恭敬敬地问他道:“你是什么人?”那人回答说:“我是比丘,就是和尚。因为怕老、病、死,所以出家修行。晓得一切的世间法,都不真实,都是无常。我以‘真如’道,破生死的根本;勤修戒、定、慧,降伏贪、嗔、痴;不贪染着色、声、香、味、触、法,脱离老、病、死的诸般苦恼。安住清静的所在,修习解脱的法门,到於彼岸,叫做比丘。”说完了,便腾空而去。

太子听了这番开示,非常欢喜,便自言自语道:“善哉!善哉!人天之中,此为究竟法门,我当修学。”回到宫中禀白父王,要求出家。国王一听得太子忽然提出要出家的话,心里非常难过;把太子搂在怀里,用各种好话来劝慰他,叫他快把这个念头打消,将后继承王位,来做这个大好江山的主人。

(以上几段摘录自《释迦牟尼佛》传记)

【上面所介绍的南壁“出游四门”壁画,只画出了“遇到老人与僧人”以及“各种音乐歌舞环绕太子”的场景】

【作为本文的小结,此处转载摘录一篇网友的文章:《生生世世的缘来圆去》,原作者:浩宇】

《生生世世的缘来圆去》(节选)

如何了结一段缘?

我们莫名的喜欢某个人,不曾相遇却似曾相识,是因为有生生世世的缘在起作用。

看史书记载的释迦牟尼成佛故事,他的父母、妻子、儿子、大臣、弟子、听法之人、众弟子、破坏佛法的人……这些人都和佛陀有着生生世世的缘分,因而才如星云一样聚集在释迦牟尼的周围。

甚至有些人的缘份可以引申到很深远的历史、很遥远的宇宙背景中去——在释迦下世之前,有众多的神佛相约要共同转生到三界,成为释迦牟尼的父亲、王妃、大臣、生老病死的演化者、菩提树下入定之前供奉乳糜的牧女、佛陀讲法的听众、十大弟子……甚至连出身低下的挑粪工尼提,也是因转生为小狗的某世曾在佛的墓前撒过一泡溺,而成为了佛陀的弟子——“佛度有缘人”。

而我们身边的人,林林总总,或恩或怨,或深或浅,也都是因为有某种缘,才来到我们身旁,成为我们的亲人、朋友、熟人、同事、擦肩而过的一面缘之人……

……娑婆世界里的一切,都终归有完结的那一刻。……

修行的人没有“敌人”,宽广豁达的情怀完全可以化解逆境,在人生之路上不断“随缘消旧业”,将种种逆境转化成开启智慧、领悟本性的契机,将种种善缘变成接引救度的好机会。

但,修行的人要始终清醒的“修心断欲”,放下自我,明白此行尘世之旅不过是客宿他乡,身似浮尘——基于身体这一幻化的所有名利情之外物,都不应执着;心当归家——唯有追求超越轮回的修行才是生命最大的事!因此,不敢沉迷于凡情俗事,也不敢浪费一寸时光,珍惜每个修行的机会,也珍惜每份引渡的机缘。

当心中再无得、失、情、爱之挂记时,一切渊缘皆得善解。“尘缘断时法缘生”,这种缘,虽完结于红尘,却来自遥远,而归于永恒。

【本文图片与文字解说,部分参考资料:】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01.敦煌北凉.北魏》(段文杰,樊锦诗主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敦煌研究院官网

北京服装学院2014特色资源库-丝绸之路的美术之旅河西段(里面的敦煌专题资料)

《解读敦煌•敦煌彩塑》(樊锦诗主编,刘永増著)

香港文化博物馆,2014年展览“敦煌——说不完的故事”第275窟(复制窟)

(本文许多“275窟-复制窟”的图片,转载自网友蓝翼的豆瓣相册,由蓝翼拍摄于2018年深圳“神秘敦煌展”)

说明:本系列连载——【敦煌石窟】(各朝代、各窟的详细图文,高清大图),

▼所有连载文章,目录索引:

【敦煌石窟】连载,目录索引(可链接到每一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