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重点班”,教育竞争不只有输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育部新通知取消重点班 告别“重点班”,教育竞争不只有输赢

告别“重点班”,教育竞争不只有输赢

2024-01-20 08: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双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点部署。对义务教育学校,发布会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除此之外,教育部还要求:学校要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不得违规组织考试,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这种“组合拳”式的规定,意味着很多人童年熟悉的“重点班”“实验班”“培优班”“领先班”等概念,将一并告别义务教育的舞台。对广大中小学生而言,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同辈压力”将会得到切实、有效的缩减。

很长时间以来,公众对形形色色的重点班已经习以为常。不论是身在学校的未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的父母家长,都对进入重点班这件事趋之若鹜。进入重点班,意味着“挤”进了更高的梯队,这不仅是一种优越的标志,也意味着这部分学生能够分配到更优质、更充足的教育资源。反之,不能进入重点班,则意味着学生要面临“掉队”的恐惧。精神压力和资源分配的双重打击,很可能让这部分学生陷入恶性循环。这种围绕重点班展开的“卡位赛”,固然能让“赢家”从中获利,但本质上并没有增加教育资源,只是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赢家”得到的一切好处,最终都要由“输家”为其埋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竞争本身未必是坏事。在学校,学生与学生展开同辈竞争,并在竞争中得到激励,从而加强学习效率,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种竞争应当以适度、健康为前提,不宜过于激烈。表现优秀的学生自然应当得到表扬,表现不佳的学生也应得到有效的督促和鼓励。合理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从中有所收获。但是,设立“重点班”乃至根据成绩调整分班的模式,相当于人为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这未免过于残酷,也可能使其失去上进的动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对于这件事,国人历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理应把公平的原则摆在最优先的位置上,否则便辜负了广大学生与家长的期待,也会让社会公平的基石受到侵蚀。如果教育公平得不到保障,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的广大家长,必然会使尽浑身解数让孩子在竞争中取胜。这不仅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利,也可能给整个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负担。

面对有关部门的最新政策,有人可能会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展开思考,认为自己的童年成长受益于重点班,因此得出“取消重点班可能有害”的结论。但是,在评价一项公共政策的得失时,评价者不能仅仅代入特定群体的立场,而应遁入“无知之幕”,从所有受影响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够进入重点班的学生注定是少数,更多孩子都只有在重点班外羡慕的份。这些孩子的受教育权,同样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他们也决不能轻易被“放弃”。

归根结底,打破重点班的编班模式,不会对任何资源造成实质性的损失。这也有助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减缓家长和学生的“教育焦虑”,防止“内卷”现象进入校园。

【责任编辑:白毅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