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育教学的读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用小学的方式教育幼儿。所谓“小学的方式”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在2011年底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小学化被描述为教育内容和方式、教育环境方面的小学化。

  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它不仅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方面表现出来,而且渗透在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系统的反映。

  从教育内容来看,凡是超出幼儿认知能力的教育内容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小学化”,从最典型、最外显的拼音教学,如要求幼儿掌握声母、韵母、能拼读书写;计算教学,如要求幼儿背九九乘法口诀,做100 以内的加减法;古诗诵读,如要求幼儿每学期背诵多少古诗;英语教学,如要求幼儿学习字母书写、音标指认;再到最不典型、最普通、最隐藏的分享阅读中的识字,诗歌散文欣赏活动中的篇章结构分析,故事讲述中的寓意理解;数学活动中的四等分、逻辑推理等。

  此外,幼儿园中的兴趣班、特色班的课程设计。幼儿除了每天上、下午的教育活动外, 还要参加珠脑速算、计算机、英语、钢琴、绘画、书法、舞蹈等多种兴趣班活动。而且,幼儿园如果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教育内容,把大班的内容降至中班或小班,或者在相关内容选择上偏难、偏深的话,也会导致小学化。

  从教育形式来看 小学化最典型的表现是以课堂教学取代游戏作为主要手段。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地端坐静听,没有游戏化情境的创设,没有同伴之间的探索性互动,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交替。一些幼儿园看起来是在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此时的游戏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一些幼儿园可能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不是满堂灌式的教授,而是更多地让幼儿处于等待与无所事事的状态。

  从行为规范来看 小学化的典型表现在于用小学生的行为守则来制约幼儿,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要坐得端端正正,手脚有一定的放法,不许离开座位,不经允许不能上厕所,不能随意喝水等。

  从生活制度来看 小学化通常表现为用小学的作息制度来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幼儿园每日活动主要包括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等,且按照一定的时间比例适当分配。幼儿园的时间是一种生活化的绵延时间,而小学中的时间更多是一种机械的、切割了钟表时间。如果用机械的钟表时间来取代幼儿自然的生理作息,势必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从教育环境来看 幼儿园被喻为“花园”“乐园”,是幼儿生活、生长、游戏、学习的地方。为了配合这一目的,幼儿园要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小学化导致幼儿园的环境变得贫乏,不仅户外缺少幼儿游戏、奔跑的地方,活动室内也缺少区域设计、图书与游戏材料,桌椅成为活动室的主要设备,玩具以及各种操作性材料消失不见。

  在环境创设上 有的幼儿园较多地在室内室外悬挂、张贴汉语拼音、数学计算、英语诗歌、古诗诵读的内容,还把幼儿园的可互动的、探索性环境变成小学化的单向的信息接受式环境。而且,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上,小学化的教育还把工具性、情感性兼具的师幼关系窄化为纯粹的工具性师生关系。

  从教育方法来看 小学化的方式更多采取了集中授课和直接传递的方式,幼儿较少有探索性、互动性的操作机会,单向传递与接受多于直接操作与多向互动。如果教师采取高控制、高结构的教育方法,单方面地依循教师的教学大纲,或多或少地忽略幼儿自身的学习大纲的话,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一种隐藏着的小学化。在这样的小学化中,教师遵循的是成人的认知逻辑,它强行牵拉幼儿进入教师已经设计好的经验世界。

  目前,各地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举措较多针对“集中授课”“机械训练”。其实,在集中授课之外,幼儿园中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性,以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特点来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大有人在。转变这种潜隐的小学化,真正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教学,才是实施科学保教的重要保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