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叙述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父有什么用 “沉默的”叙述者

“沉默的”叙述者

2024-06-25 04: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电影《教父》作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代表作为人们熟知,影片讲述了美国黑帮“柯里昂家族”的发展过程,以及柯里昂的小儿子迈克是如何接任父亲成为新一代教父的故事。在影片中,科波拉向观众展示了,独属于其的电影风格,打破了类型电影的框限,在人物形象、叙述方式、电影主题等方面对现代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教父》中对于人类生存环境、人性主题的批判性讨论,充满自省精神,更是对二战后美国颓废社会的真实写照。影片所塑造的迈克·柯里昂形象丰满、极富魅力,彰显了战后大背景下,人民对于美国梦、欧洲梦的病态追求,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作为一部能被称为“史诗”的电影,《教父》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本文将浅析《教父》所展现出的艺术风格及内涵。

一、戏剧化冲突化的叙述

科波拉受其父亲的影响,影片叙事方面多为戏剧化叙事,加上大量线索使用,激化人物冲突。

整部影片围绕柯里昂家族的发展过程叙述,由一系列关联事件相串联,每一事件内部都有各自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些不同的叙事链所构成的,正是一副“戏剧的多米诺骨牌”,向观众展示了环环相扣的故事线。

影片开头部分,教父与索罗佐因毒品贸易产生了利益冲突,到谈判时桑尼失言,表露出自己想进行交易,让索罗佐决定除掉教父,并对教父进行刺杀行动。由此,五大家族之间的冲突正式爆发,构成了影片第一阶段的高潮。迈克在医院受到了索罗佐收买的警察的殴打,紧接着在谈判会上枪杀索罗佐,并逃往西西里,至此是影片的第二段高潮。随后桑尼身亡,迈克遭遇爆炸袭击、妻子被害身亡,构成了第三个高潮。之后迈克回归,教父重新“出山”解决五大家族之间的矛盾,无数的杀戮和阴谋将剧情推入高潮。可以发现,科波拉使用的舞台剧式的影片叙述,让观众在一个又一个的冲突中不断接受冲击,从而进入故事。

其次,科波拉在影片开始使用了群像式叙述,将电影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展示,从人物之间的动作和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性格。群像式的拍摄,不仅有助于观众更好的理解角色,融入整个故事,更是对电影人物命运结局的预示。在女儿的婚礼上,老教父执意要拍摄一张所有人都在场的全家福,这张全家福最终因为小儿子迈克没有到场而放弃拍摄,成为了永远的遗憾,而迈克的哥哥桑迪,也最终死于自己的急躁性格。

二、“独行者”的人物形象

《教父》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两个形象分别是,老教父以及他的小儿子——新一代教父迈克。两个任务都有一个共同点,虽然看上去有许多忠心的属下、朋友、亲人,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每一任教父都是与众人相隔的,他们站在了权利的顶端,所触碰的是别人想象不到的黑暗面。这样的人物是孤独的,又是强大的。影片的开始着重拍摄了老教父处理家族事务的场景,将一个沉稳冷静的教父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老教父最先出场时,采用顶光,突出了老教父的面部棱角及阴影,刻画了其黑道教父的形象。人物手中的猫咪是柔软的动物,依附着老教父生存,同时猫又是权利的象征,彰显了教父的身份。在电影结尾处,迈克成为了新一任的教父,却也与妻子形成隔阂,两人处在相隔不远的房间,迈克却缓缓关上了房门。

《教父》中的人物是复杂的,他们既是心狠手辣的阴谋家、有权有势的黑帮族长,又是温柔的父亲、普普通通的丈夫。就如同电影所想表现的主题一样,主人公深沉而炽热的情感隐藏在冰冷的眼眸之下,作为一个“独行者”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理解那颗孤独的内心,又恐惧有人发现他们双手沾满的污秽。

三、隐藏在历史下的厚重主题

(一)社会背景与“反美国梦”

谈到《教父》的主题,就不得不提到影片所拍摄的历史背景。电影拍摄于1972年,正值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时期,全美社会呈现出现整体的倒退现象。战争摧毁了人们原有的信仰,对传统的怀疑、反思笼罩着整个社会中。而这一时期电影中普遍出现的“英雄主义”让大众觉得乏味、毫无吸引力,电影内容与严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无法让人信服,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讲,“英雄主义”在哪个时代显得过于空洞、无力。而《教父》作为一部反英雄主义电影,无疑在当时迎合了大众心理,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影片中的“反英雄主义”所想要表达的是对“美国梦”的一种讽刺。

美国梦是指,美国居民相信,在美国自由精神和信仰的带领下,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奋斗,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一种成功的渴望。科波拉用自己的电影尽情的“讽刺”着,在战后越来越畸形的美国梦。《教父》讲述的虽然是黑帮题材,但主人公迈克,坚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带领家族走向辉煌的愿望,不正是追求美国梦的普通人的真实写照?科波拉用《教父》揭下了美国虚伪的面纱。小人物、甚至是黑手党的接班人,都相信着依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可以获得成功,而现实却给予了所有人沉重的一击,迈克所收获的是家破人亡的结局。科波拉用《教父》这部黑帮电影隐晦的告诉观众,美国梦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社会腐败机构给予的阻力。

(二)意大利情怀与美国信仰的结合

科波拉作为移民到美国的意大利人,内心对于意大利的“家族”情怀的热衷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在其创作过程中用欧洲式的电影思想方式。在他的创作中,我们时常注意到表现家庭传统文化及民族情怀的场景,而在《教父》中则集中表现出了意大利移民长时间内不被美国社会文化认可的失落感。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科波拉又不断受到美国精神的影响。最终他将美国如自强不息的生活观念,无所畏惧的荣誉感,公平公正的信仰与意大利的传统家族精神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为家族利益及本质而改变的迈克·柯里昂。

科波拉挖掘了文化的杂糅性,并将美国文化与意大利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教父》这部影片,是一创造性的举动。

(三)黑色中的温情主题   影视作品不可避免的会谈到“人性”这一主题,电影可以通过对电影人物的实质、人物的发展、生存现实状况加以全面描绘,继而引导观众去思考、探寻人性的实质。电影《教父》中所展现的接替父亲成为新一任教父的迈克,体现了人的本质取决于自我行为的选择,且依照自我的选择去担负生活责任这个主题。   《教父》系列影片,是对美国黑手党的真实记录,其一方面刻画了心惊肉跳的黑社会斗争与充满温暖的家庭情感,另一方面向受众传输了一种更深刻、更强劲的精神产物——黑帮哲学。《教父》系列作品中开头一幕均是家族举办规模盛大的宴会,鲜花、气球、欢声笑语,温暖、亲切的氛围弥漫所有角落。第一部是以老教父的孩子康妮的婚礼拉开序幕的,在拍全家福的时候,老教父希望所有人都聚齐起来,不落下任何一个人,而且把不在场的迈克也喊过来,并且坚持说:“迈克不过来,我就不拍了。”在之后的情节中,他还提出:“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的父亲,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此观点一方面显示出其注重家庭的思想。《教父》2、3中也贯彻了这一主题。或许这便是影片打动受众,得到受众认同的关键因素。 

相比于科波拉的其他电影,《教父》系列显得更加压抑与隐忍,导演采用了上帝视角拍摄,观众能够随时知晓剧情的发展,而也无法改变。三部电影全部观看完之后,总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无力感,就如同抱着亲人尸体的迈克,虽然有钱、有权、有势,却依然阻止不了家人的死亡。“教父”更像是一名沉默的叙述者,对命运无能为力的叙述者。《教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科波拉对“人”的本体的关怀,无论是盖世英雄还是穷凶极恶的罪人,都是充满矛盾和两面性的真实个体,我们不能因为对英雄主义的崇拜,而刻意忽视、丑化“恶人”。将社会强压下的人性真实的呈现给观众,才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意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